桑植起义的一直是在湖南桑植县,贺龙之所以选择这里作为起义的地点并不是偶然,当然他是本地人,对这里的情况非常熟悉,但更重要的还是桑植这里的历史人文环境、社会基础、政治基础等因素。那么,贺龙具体是如何考虑的呢? 桑植起义遗址 桑植起义遗址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澧源镇东正街县政府院内。桑植起义遗址原为孔庙,始建于清代。2006年8月,桑植起义遗址被公布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贺龙为何选择桑植作为武装起义的地点 贺龙把武装起义地点选在桑植,不仅因为他是桑植人,更主要的是桑植特定的历史人文环境、社会基础、政治基础等多种因素确定的。桑植是湖南西北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边远大山区,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地形为东南低,西北高,山高、坡陡,沟壑纵横,为澧水的发源地。地处湘鄂边界,崇山峻岭,进可出湘鄂平原,西入川黔边境,退可拒守武陵山区,战略位置重要,适合开展山地游击战争。 封建势力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穷苦大众不甘心任凭宰割的命运,他们为了求生存,暗地自发组织起来,同官府、豪绅进行秘密或公开的斗争。民国五、六年两年间,爆发了贺龙领导青年,夜奔芭茅溪,刀砍盐局夺枪事件;黄德清组织领导穷苦农民“哥弟会”起义,向封建势力宣战,开展打富济贫的斗争。从那以后,各种农民武装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夺取了一些胜利,使统治阶级惊恐万状。虽然这些农民武装都带有自发的性质,但反映了贫苦农民对封建统治的反抗,表明农民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把自己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 在大革命时期,我党在桑植开展农民运动,农民协会遍及全县。北伐战争中,贺龙率领由土家族、白族等少数民族组成的国民革命军二十军参加北伐,做出了显著贡献,所有这些都是桑植起义坚实的政治基础。 大革命失败后,桑植和全国各地一样,反动派到处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但桑植人民没有被残酷的现实吓倒,他们“掩埋好同伴的尸首,擦干身上的血迹,又继续战斗”。贺英、王炳南、李云卿、贺桂如、刘玉阶、谷志龙等自动组织农民武装,在他们的影响下,三人为伍、五人为群的游击队蓬勃兴起。虽然这些农民武装没有共同的纲领,也没有统一的领导,有时还互相火并,但斗争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就是与官府、豪绅作斗争,打富济贫求生存。这些农民武装神出鬼没地打击统治阶级。 贺龙在桑植与湘鄂川黔边有一定的社会基础,特别是在家乡人民中有极高的威信。贺龙是桑植洪家关人,年轻时组织护国讨袁武装,军阀混战时期,担任过澧州镇守使,川军旅长,黔军师长等职。地方武装多数都是他的亲朋好友,或旧部知交,他能把他们统一起来,作为革命军的基本队伍。其次,他对这一带的风俗民情,地理环境都了如指掌,在革命战争中能进退迅速。其三,这一带的统治势力比较薄弱,各族群众生活困苦,组织起来容易。基于上述原因,桑植地区具备开辟和创建根据地的条件,所以,贺龙选择在敌人统治比较薄弱、交通闭塞、社会风情熟悉的桑植举行起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