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行即裙裾扫落梅 绮罗纤镂见肌肤——从文物中看唐代女性的绚丽装束(3)

http://www.newdu.com 2017-11-02 西安晚报 洪剑 参加讨论

    
    “著丈夫靴衫便帽”
    开放自由 女着男装
    《中华古今注》记:“至天宝年中,士人之妻,著丈夫靴衫便帽,内外一体也。”从一些陶俑和画作来看,妇女穿着男装,并不都配套戴幞头,也有挽各式发髻而单穿圆领袍衫的。女子着男装,于秀美俏丽之中,别具一种潇洒英俊的风度。
    女着男装,也可能是受到了胡服之启发,因胡人本就男女同装。唐王朝是世界范围内文明的佼佼者,许多民族和国家在这时还处于进化过程的起步阶段。中国服饰在经历了先秦的积淀,秦汉魏晋时期的发展基础之上,才有了唐代服饰的繁荣与绚丽。中国服饰在秦汉时期,处于发展阶段时期,男女衣式差别不大,均是以深衣袍服为主,而在首服上相去甚远。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达、文明的进步,男女衣式逐渐有了分水岭,各自显现了不同的特色与风格。
    在唐代,胡人的男女衣式尚处在差别不大的阶段,而此时的唐代女子,惯看丰美莹润的女装和摇曳多姿的妆饰,忽如一夜春风来的胡服以及男装,风流潇洒,令人耳目一新,立刻被唐代女子借鉴吸纳。同时也因为唐代女子的社会生活丰富,着装自由度很大,男女地位较以前相比没有那么悬殊,在女子猎奇心理和求同存异心理的作用下,女子对男装青睐有加。从高宗到睿宗统治时期,武则天、韦后、安乐公主、太平公主、玉真公主、金仙公主等女性给社会造成一个所谓“女人国”的形象,传说武则天在襁褓中时,就衣男子服,有天子相;太平公主也曾作武官装束,参加内宴。在传统的男性权威的思想意识支配下,出头露面的女性,往往要以男装的形象站在人们面前,这恐怕也是唐朝前期女性最初穿着男服的一个潜在的心理暗示的结果。
    “女为胡妇学胡妆”
    便于歌舞 以博宠幸
    唐人崇尚胡服。西北少数民族多以游牧、渔猎为生,其服饰特征多为短衣、左枉,腰间系革带,下着长裤和革靴,衣身紧窄,便于活动,史称“胡服”。到了唐代,人们多将包括西北少数民族服饰在内的,以及流行于西域地区甚至印度、沙特阿拉伯、伊朗等国的外来服饰一律统称为“胡服”,女子着胡服者甚多。这种现象与当时的文化生活有密切关系,尤其是胡舞的流行,对妇女服装的变化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唐人喜欢舞蹈,尤其喜欢跳胡舞。据说唐玄宗、杨贵妃都“善胡舞”。由于统治者的提倡,胡舞在民间也非常盛行,用白居易的话来说,一时间”臣妾人人学团转”,简直到了入魔的程度。唐代妇女因为对胡舞的崇尚,发展到对胡服的模仿,进而出现了“胡妆”盛行的情况。正如元稹《法曲》一诗所称:“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从文献记载来看,胡舞的动作姿态,与舞蹈者的衣帽装饰有密切关系。唐代胡服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来自西域、龟兹,间接则出于波斯影响,特征为头戴浑脱帽,身着圆领或翻领小袖衣衫,条纹卷口裤,足蹬透空软底锦黝靴,出行骑马必戴帷帽。后期则如白居易新乐府所咏“时世妆”形容,特征为乌蛮椎髻,眉做八字低肇,脸敷黄粉,唇注乌膏,影响实出自吐蕃。
    当然,女子着胡服者众多,其中不乏游戏与猎奇以博宠幸之因。由此不难发现,影响服装的缘由,是何其多元——受地方传统文化的影响,受所在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在各种文明交流融合的过程中,亦受“国际”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