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近代史 >

戴海斌:“题外作文、度外举事”与“借资鄂帅”背后——陈三立与梁鼎芬庚子密札补证

http://www.newdu.com 2017-11-02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戴海斌
    上世纪70年代海外学者周康燮先生披露了陈三立写作于庚子年六月十三日( 1900年7月9日)的一通密札, 并附跋语谓: “文中隐寓别辟蹊径, 乘势举事, 廓除障碍, 以为扭转枢机之图, 欲谋拥帝复辟之情, 盎然活跃于纸上。如此艰巨任务, 唯有寄望于炙手可热之刘坤一与张之洞。” 【1】该札收件人为当时湖广总督张之洞的亲信幕僚梁鼎芬, 内容指向庚子事变时期一部分趋新士绅游说刘、张等南方大吏“题外作文、度外举事”的情节, 事涉重大而语多机密, 故引起研究者的注意。此密札后收入吴天任先生所编梁鼎芬年谱【2】, 有关庚子事件或人物研究, 亦颇多征引, 而解读存异。有论者将之与中国国会游说督抚相联系, 视为“借资鄂帅”策略之一部。【3】还有论者据此反向推导, 认为张之洞与其周边幕僚密谋策划, 证明其具有“强烈”的“称王念头”。【4】笔者以为, 迄今此札背景尚未充分廓清, 而就文句解读, 也留有剩意。本文拟综合利用中外史料, 对密札略做补正, 以期丰富对于这段历史的理解。
    一、“题外作文”与“东南互保”系同一时期产物
    周康燮跋认为陈三立运动勤王是对唐才常自立会的呼应, 周跋还“从文义以臆测”, 称: “之洞于勤王复辟运动, 似已默许。【5】”吴天任复按: “自立军勤王, 事属非常, 香涛巧宦, 岂肯造次为之? ”两说结论对立, 而失误则一, 就是将时间上先出之事实引为后发历史的证据, 即混淆陈三立意欲“题外作文”与唐才常自立军起事之间的时差。其实, 前者与“东南互保”系同一时期之产物, 其“勤王”举措原是陈三立、张謇等人共鸣的结果, 与唐才常自立军实为二事。此辈中人身份相似, 皆为与东南督抚关系亲近的幕僚或地方士绅, 而政治意识上亦有浓厚的“帝党”色彩。【6】
    “东南互保”酿和决策的过程, 上海官绅及江、鄂两处幕僚出力尤多, 刘坤一、张之洞最终定计, “幕府有大功”之说应为事实之一面。【7】陈三立因戊戌政变株连, 与其父湖南巡抚陈宝箴同被罢职, 归乡息居。庚子年初陈三立移家南京, 与刘坤一往来频繁, 虽未正式入刘幕, 但对时事多有建言。刘坤一逝后, 曾作《祭刘忠诚公文》, 彰扬其在戊戌、庚子两大事变中所立之功业, 文曰:
    维公之兴, 始率偏旅, 儒素奋扬, 建威边鄙, 遂领名疆, 为国藩辅。坐镇东南, 前后持节, 垂二十年, 有炜其烈。戊戌首难, 朝野危疑, 公矢精诚, 抒义陈规, 匡于未形, 天日回移。亦越庚子, 中外骚然, 蛇龙之孽, 吹沫掀天, 海沸江翻, 声戒垓埏。几几我公, 不衍不恫, 阴阖阳开, 以施驭控, 卒为旋斡, 万灵僵俯, 天地再清, 咸有宁宇。【8】
    庚子肇乱者被喻作“蛇龙之孽”, 下笔辛辣, 可见陈三立对那拉氏主持之清廷的反感, 而刘坤一对内驭控、对外旋斡的手段, 则为其所激赏。事实上, 当事人瞩望刘坤一者远不止于此, 刘厚生曾谓: “当初张謇与何嗣焜、陈三立、沈瑜庆、汤寿潜、施炳燮六人, 决定拉拢刘坤一、张之洞两个总督,联合起来以‘东南互保’为名, 而以推倒那拉氏政权为最大目标。【9】按此说, “东南互保”似仅为手段之一端, 而最终指向则在解决帝后政争之大问题。
    据《啬翁自订年谱》记庚子五月事: “蔼苍至宁, 与议保卫东南。陈伯严三立与议迎銮南下。”【10】前者即指地方保护之倡议, 后者则拈出另一重要题目----迎銮南下􀀁, 此已入勤王运动范围。复按张謇日记五月三十日( 6月26日)条:“与伯严议易西而南事。江以杜云秋为营务处, 鄂以郑苏龛为营务处, 北上。”【11】其时北京形势告急, 已出现宫廷西迁的各路传闻。【12】信息灵通的盛宣怀从蛛丝马迹最早嗅出形势不妙【13】, 而刘坤一等人对“西迁说”全然不抱乐观之度。【14】张謇、陈三立等人惟恐那拉氏挟持光绪帝迁逃内地, 与政治保守势力合流, 故有密议“易西而南事”, 并欲借重江、鄂北上勤王之师迎帝南下, 其设想让与彼辈政治意识接近的郑孝胥等人督办营务, 也是为操纵军事、便宜行事, 做有利于己的安排。
    商于刘坤一的细节已难复原, 前揭陈三立密札, 却可提供一道佐证。据旁注􀀁刘已矣, 犹冀张唱而刘可和也􀀁, 陈三立似对刘坤一有过劝说, 但未奏功, 于是转而向张之洞运动, 试图通过张幕要人梁鼎芬破路, 托其筹商王秉恩, 一道说服幕主, 然后“由张以劫刘”成就勤王事业。【15】后来, 他们谋“易西而
    南”虽然未果, 但仍未放弃努力, 据张謇日记七月二十八日( 8月22日)条: 􀀁与新宁书, 请参政府速平乱匪, 为退敌迎銮计。【16】当时北京城破, 情势已然翻转, “退敌迎銮”作为应对新局势的方案, 实则还处在原来“迎銮北上”议论的延长线上。不过时机转瞬即逝, 历史上的这一页很快就被翻过去了。
    二、􀀁 陶观察之说词􀀁的日本背景
    从戊戌到庚子, 一系列政治风波前后相继, 论者多已注意到朝野势力分化组合, 对北方拳变、东南互保和勤王运动鼎足而三的政治格局予以特别强调。如果不对“勤王”作偏狭的理解,其在庚子语境中应该是一个多义词。现下引用最多、论证最详者, 系指以与当时朝廷对立的康、梁为领袖、以民间力量为重心的‘勤王举义”。【17】在战时应朝廷之召, 各省督抚派兵入卫, 立意与前者相反, 而名目同样号为“勤王”。更有甚者, 意欲借用地方勤王之师, 专为成全“助(光绪)帝复辟”之谋, 在这里, 上文两种“勤王”实已合二为一。上述张謇、陈三立所谓“迎銮南下”, 也应在这一层面上理解, 其所“勤”之“王”已显然有那拉氏与光绪皇帝之别。刘成禺谓, “刘坤一、张之洞长江两督, 始终抱不受命共保长江为主旨, 保皇党人, 多旧朝官, 与张尤善。派人说刘坤一独立, 不动; 又派汪康年等说张之洞, 不动, 而保皇党唐才常, 始有运用哥老会长江起事之举。”【18】这里叙述的同为“保皇”的事实, 也可分解出两层意义: 面对“旧朝官”的进说, 刘、张均不为所动, 中间尚缠绕着政变以后帝后党争之余绪; 汪、唐一派的表现, 则提示国会与南方督抚间隐而未显的多重联系, 这背后又多了外国势力的推手。
    密札提及“陶观察之说词”, “龙大令之书牍”【19】 , 论者多谓皆不可考, 而从文脉推测, 立意应与陈三立相合。“陶观察”即陶森甲【20】, 其人游说刘坤一的情节, 可据日文史料获得线索。当时趋新群体的活动在东亚同文会报告中有所反映。报告之一:
    至于刘坤一的态度, 其与张之洞、李鸿章及属下王之春等, 同声反对政府意向, 屡次进言诤谏, 时至今日有骑虎之势, 政府既视拳匪为义民, 取对外开战之态度, 刘坤一亦决心保全南清半壁江山, 不令致其瓦解。然以屡受恩遇之老臣, 对维系北京朝廷尚存一线希望, 是故陶森甲等维新人士四五人, 为使早日定计实现南清半壁鸿图, 对其百般劝言, 合张、李等人之力起而运动, 惜毫无反应。【21】
    报告之二:
    陶森甲、罗治霖作为刘坤一的部下, 向刘游说应乘机起事, 刘无所反应。陶等向人抱怨, 刘不足以成事。【22】
    1900年7月下旬, 中国国会成立于上海, 该会基本上可视作当时背景各异而总体趋新的各派人士的一次集结。陶森甲即是会员之一。【23】无独有偶, 同样作为张之洞旧属的汪康年, 一度也以“借资鄂帅”为其政治方针的鲜明特色。国会成立之前, 他就“特至湖北以剿拳匪、劾政府之说上诸张孝达制军, 又至江宁托人将前说上诸刘岘庄制军”。【24】这些行动反映了他欲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心态, 也包含了其与日本在华人士密谋的潜因。据宗方小太郎致日本海军省军令部报告(第69号附录):
    因义和团事件之故, 北支那局面日坏, 如一旦溃裂, 日本或独立行动, 或与英、美联合, 拥光绪帝至湖北武昌, 开立新都, 组织新政府, 满洲出身大臣及汉族固陋有碍新政者一概排除, 幽闭皇太后及宗室以下大员, 剥夺其干预政事之权, 在日本等一二国监督帮助之下, 施行各项新政,如能一洗旧貌, 卓有实绩, 则不啻以革命倾覆满洲政府, 极利于名正言顺收揽南方支那人心􀀁􀀁此际拥皇帝迁都至中原要地号令天下, 即使只是表面文章, 亦有利于料理眼前时局, 收束天下人心。张之洞、刘坤一二人为长江一带最为有力之人物, 必预先说服此二人, 做好迎驾准备。本日派汪康年(张之洞信任之人)前赴湖北劝说迎驾之事, 另派人向刘坤一游说。只是张之洞胆怯, 刘坤一过于老成, 能否应承此事, 难以预料。【25】
    宗方小太郎是日本近代史上著名浪人、“中国通”【26】, 与汪康年交密, 政治见解互有影响, 而观念不尽相同。【27】与闻密议者, 此外还有井手三郎、井上雅二等人, 他们无一例外, 都是东亚同文会会员。庚子事变期间, 东亚同文会各在华支部不同程度地卷入到“东南互保”、中国议会、自立会起义及革命派领导的惠州起义中, 在“联邦保全”的政治理念之下, 无论策略或实践层面均呈现出驳杂的成色。【28】部分会员在与维新群体的结合中, 政治态度趋向激进, 先是推动地方督抚“自立为国”, 后来干脆抛开无可指望的旧官僚, 直接期待南方秘密结社等民间势力。其行动目标虽然服务于日本利益, 却因与日本主流方针不尽相合, 多受到国内力量的制约。宗方等人在此期的活跃, 即为东亚同文会“南清工作”之一部。汪康年游说之行并未成功, 而与之抱相似目的、对刘坤一有所试探者, 正是陶森甲。他们行动的时机, 刚好在义和团运动兴起, “东南互保”亦尚未定型之时, 由于受到日人影响, 其“劾政府”主张, 又与“自立联邦”的意向相纠结。及国会成立, 内部“所执不同”, “离心复甚”【29】, 唐才常另组自立会, 一部分志向激进的东亚同文会会员卷入其中, 陶森甲也与闻其事。【30】复按密札,“陶观察之说词”被同样对东南督抚有所企图的陈三立等人引为同调, 但后者原欲在“东南互保”基础上再进一步, 阻西幸而“迎銮南下”, 乘此事变为帝后党争做一了结, 而陶森甲所为, 基调殆同于汪康年以“剿拳匪、劾政府”为主旨的游说行动, 且背后均有日本在华人士推波助澜。可知,双方“勤王”名目虽然近似, 但究其底蕴, 已不尽相符。
    三、张之洞之于“勤王”的反应
    庚子年, 面临中枢将倒的前景, 各政治派系空前活跃, 权重一时的东南督抚也成为外界寄望的对象。东亚同文会汉口支部在6月间致东京本部报告, 列举张之洞等人因应时局的诸项举措, 分析了“北方一旦决裂, 南方即行自立”的前景, 对可能出现的“大快事”显示出信心。【31】日本驻上海代理总领事小田切万寿之助, 也是东亚同文会成员, 当他注意到东南督抚同声宣布排外谕旨为“矫诏”, 公然以“地方保护”与朝廷立异时, 不禁惊呼为“当朝开国以来一大异观”􀀁, 并向东亚同文会会长近卫笃麿鼓动: “此际若予以刘、张、李暗中辅助, 使彼等之决心得以彻底实现, 将来定会为我邦带来许多利益。”【32】􀀁􀀁
    义和团运动初起之际, 也被陈三立等人视为策动东南督抚的最佳时机。吴天任谓“观此密札,而知陈伯严曾参密谋, 而先生(梁鼎芬----引者注)亦与闻其事, 且亦反证香涛于先生之特予信任。张之洞幕府当时似有相应活动, 前揭孔祥吉文进而论证这一“私下筹划”实系围绕“清廷最高权力的转换”而展开。那么, 张之洞真实反应究竟如何?
    由于缺少直接的证据, 一般论说多由结果反推, 言张氏之于勤王“ 瞻前顾后, 犹豫不决”, 或谓对唐才常自立军采取“若即若离、模棱两可”的态度【33】, 诸如此类本系心证, 原可见仁见智。今据史料, 至少能够确知, 就谏阻宫廷西迁事, 张之洞视同“莱公孤注之举”, 不敢置词。【34】在接奉朝廷号召勤王的上谕后, 他曾对亲信有如下表白:“ 现派兵北上, 系奉旨调赴京听用, 未言何用, 各省皆有, 鄙意以扈卫圣驾为主。假如外省若不遵旨, 则朝廷不令在鄂矣, 何以保全东南乎? 此理甚明。”【35】经湘、鄂两省互商, 两省各派五营, 合成5000人, 由湖南布政司锡良统带, 于7月中旬开拔北上。【36】当时湖北最精锐部队是仿德国军制编练的护军营, 张之洞不肯轻易将它置于危地。据日本驻汉口领事濑川浅之进观察: “张氏目前为派兵北上事颇感棘手……因北京政府向各省屡次发出诏旨, 要求派兵保护京师, 而各督抚也陆续遣送勤王部队北上, 若唯独湖南、湖北不派兵队, 恐招致嫌疑。张之洞将训练有素的护军营及恺字营专门留用, 担当地方保护之责。派遣北上者, 为湖南新募兵五营,湖北半数为新募兵, 半数为固有之兵, 两省合计大约五千人。湖南统带之员为素以顽固排外著称的布政使锡良。张之洞有意将与义和团臭味相投的锡良调离出省。此任命颇有深意。”【37】􀀁􀀁
    从商定派兵到实际起程, 差不多花了一个月的时间, 锡良一军在路途上迂回缓进, 旷废时日, 又受到清廷严旨申饬。【38】直到庚子事变平息许久后, 仍有言官奏劾张之洞“保护则昼夜勤劳, 勤王则疲癃应命”【39】 , 其陷于清议包围, 深恐受责于朝廷, 曾向前江苏巡抚、时任军机大臣的鹿传霖说项, 所谓􀀁不敢欺朝廷􀀁, 是其自辩之词, 但对各省􀀁乌合之兵􀀁的根本不信任, 则确实反映了他的部分真实想法。【40】􀀁
    由此观之, 张之洞固不乏“入卫之忱”, 而诉诸行动已多虚应故事的成分, 当时其重心仍在经营地方互保, 而对于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甚而直接干预中央政局的激进建言, 意态则更多保留。笔者从日本外交档案中, 检出张之洞与其幕僚会议的一份记录, 正与密札写作时间相符, 可以作为有力旁证。据日本驻沙市领事二口美久在7月中旬致外务省报告:
    张之洞就北京骚乱事召集同志秘密会议。本地道台应电召, 于本月三日向武汉出发。道台今晨未明时分还归沙市, 直接来访, 告知会议始末概要。此次召集同志为张之洞所信任之员, 有荆州江陵知县候补道朱滋泽、本地道台奭良及张幕府各员, 密议事项为针对时局之措置办法及善后策。最极端之意不外两点: 一、打倒现政府, 组织纯然由汉人领导的新政府; 二、联府执权者先不必言, 李鸿章、王之春一意依托俄国, 袁世凯表里不一、反复无常, 李秉衡则思想顽迷专意排外, 此等附和政府之人尚多。必须制定最为慎重周密的计划, 故稍待时局变化, 再行会议决定。¹
    该会议发生在/东南互保0交涉期间, 当时南方督抚也才奉到/宣战诏书0不久, 适值局势最为敏感的时期。由上述史料看, 张之洞召集亲信部属、幕僚聚议应对危机的办法, 会上不乏否认现政府、排斥满人以至/地方独立0的激进主张, 但张之洞本人态度仍然保守。对于被/拳党0把持的北京政府, 已经全无信任, 而一道经营/东南互保0的各省同僚能否被引为/同志0, 却也同样存疑, 所谓/慎重周密的计划0, 其实已将前述种种冒险主张排斥在外, 幕僚会议无果而终, 证明张氏确无自立的勇气。后镇压自立会起义, 其时形势已趋明朗, 张之洞行事更无顾忌可言, 他反对/勤王0的态度可谓一贯。从现有证据看, 尚不能表明张氏有异动之意, 结合措手/互保0到镇压自立会的表现,其对于两种性质的勤王(入卫/迎銮)的态度, 尽显出作为政治官僚保守和圆熟的一面。
    【注释】
    【1】周康燮:《陈三立的勤王运动及其与唐才常自立会的关系》跋《陈三立与梁鼎芬密札》,《明报月刊》第9 卷第10期, 1974 年10月。该札文如下: “读报见电词, 乃知忠愤识力, 犹曩日也。今危迫极矣, 以一弱敌八强, 纵而千古, 横而万国, 无此理势。若不投间抵隙, 题外作文, 度外举事, 洞其症结, 转其枢纽, 但为按部就班, 敷衍搪塞之计, 形见势绌, 必归沦胥, 悔无及矣。窃意方今国脉民命,实悬于刘、张二督之举措(原旁注: 刘已矣, 犹冀张唱而刘可和也)。顾虑徘徊, 稍览即逝, 独居深念, 讵不谓然? 顷者陶观察之说词, 龙大令之书牍, 伏希商及雪澄, 斟酌扩充, 竭令赞助。且由张以劫刘, 以冀起死于万一。精卫之填, 杜鹃之血, 尽于此纸, 不复有云。节庵老弟密鉴。立顿首。”
    【2】吴天任编: 《梁节庵先生年谱》,台湾艺文印书馆1979年版, 第139-140页。
    【3】桑兵:《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第134页。
    【4】孔祥吉: 《张之洞在庚子年的帝王梦—— 以宇都宫太郎的日记为线索》, 􀀁学术月刊2005第8期。
    【5】周跋云: “刘禺生有记容闳保国会事, 足资此一默许之佐证。􀀁复按刘著《世载堂杂记》, 记容闳单名致电张之洞,劝其联合长江各省, 召集国中贤俊, 设立类似国会之保国会, 成中国独立政府 (刘成禺:《世载堂杂忆》,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年版, 第96、131页)。验诸事实, 宣言”共保长江”实有其事, 组建“独立政府”则无从谈起,“默许”一说, 似难落实。
    【6】参看章开沅《开拓者的足迹—— 张謇传稿》, 中华书局1986年版, 第115􀀁 116页。
    【7】说详拙文《上海中外官绅与东南互保——赵凤昌<庚子拳祸东南互保之纪实􀀁笺释及其它>》, 待刊。
    【8】吴宗慈:《陈三立传略》, 钱仲联主编:《广清碑传集》, 苏州大学出版社1 999年版, 第1131页。
    【9】陈三立:《散原精舍文集》,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第84 页。
    【10】刘垣:《张謇传记》, 上海书店出版社1985年版, 第100 页。
    【11】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编: 􀀁张謇全集􀀁第6 卷,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年版, 第861页。
    【12】《张謇全集》第6卷, 第437 页。郑孝胥时为芦汉铁路南段总办: (庚子四月)派护军营分防铁路,凡两哨,名铁路护军营,归总办铁路汉局道员郑孝胥调遣。(许同莘编:《张文襄公年谱》,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 第132页)至8月中旬奉督宪札, 委充湖北全省营务处,其时已在湖北勤王军北上后, 而委办营务的重心仍在弹压“匪党”(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第2册,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765页)。
    【13】《恽毓鼎庚子日记》, 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编: 《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第1辑,中华书局1964年版, 第50页;东抚袁来电 (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四日酉刻到) ,顾廷龙、戴逸主编: 《李鸿章全集》电报七第27 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年版,第57页。
    【14】盛京堂来电并致江宁、广东、成都、济南、安庆督署(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五日) ,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第10册,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第8011页。
    【15】江督致鄂督电 (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五日),《庚辛史料》,河北月刊1935年第3卷第1期。
    【16】文中,雪澄系王秉恩( 1845􀀁 1928)字, 四川华阳县(今双流)人, 同治十二年( 1873)举人, 1884年入两广总督张之洞幕府,后随同赴鄂, 先后主理多项实业, 被幕主倚为洋务干才。1900年初派赴上海办理采购, 庚子事起后, 兼充坐探以通耳目(《张之洞全集》第10册, 第7959、7969、7983、8001、8003页)。
    【17】《张謇全集》第6卷, 第440页。
    【18】这方面力作参看桑兵前揭书。惟桑书在使用“勤王”概念时, 未作明确界定, 在描述不同性质的“勤王”事件时混用此一词汇。某种意义上, 这也是造成一些读者就勤王事件的缘起, 始终无法在桑书中找到清晰的说明的原因( 朱宗震:《评桑兵先生对百年来中国史学的挑战——读<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 􀀁二十一世纪(网络版) 2006年第6期)。
    【19】刘成禺: 《世载堂杂忆􀀁, 第131 页。
    【20】龙大令, 龙泽厚, 广西临桂人, 康有为弟子。戊戌政变时一度入狱, 后列名中国国会, 被举为干事, 所作书牍不详, 待考。
    【21】陶森甲, 字渠林, 湖南宁乡人。1876年副贡生, 报捐内阁中书, 先后佐刘锦棠、左宗棠经理军务。1887 年随洪钧出使俄、德等国, 并游历英、法考察政治。回国后以道员加二品衔, 分发陕西, 寻改归江南候补(秦国经主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5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第200 页)。陶森甲时以道员代表湖北赴上海与议“东南互保”。戊戌至庚子期间, 在很多重大历史事件中多见其身影, 但呈现出来的面目却模糊不清: 在代表官方办理交涉的同时, 又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国会, 因与日本的渊源而备受江、鄂两总督倚重, 为对日联络牵线搭桥, 又有证据表明曾受日人驱使, 不断反向供给情报。无怪有论者称呼他为“十分活跃的诡秘人物”。关于像陶森甲这类游走中日之间、同时为双方所用的两面性人物所涉关系较繁, 史实层面的情节尚待厘清, 不易轻易定性。说详拙文《近代中日关系史上的“双面人”——论陶森甲》, 待刊。
    【22】長江一帶形勢(七月五日)上海通信, 近衛篤麿日記刊行會編: 《近衛篤麿日記》第3卷, 鹿岛研究所出版会1969年版, 第232-233页。
    【23】秘在上海田锅干事通信(七月十三日),《近衛篤麿日記》第3卷, 第246页。罗治霖, 前江苏留日学生监督。
    【24】郑大华译, 薛军力校: 《井上雅二日记——唐才常自立军起义》, 《近代史资料》总74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04 页。
    【25】汪诒年编:《汪穰卿先生传记》, 沈云龙主编: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 5 ) , 台北, 文海出版社1982年版, 第128 页。汪康年在庚子前后的事迹, 研究成果颇夥, 其政治实践有着从借重督抚到投向民间力量的重心转变, 先行各说均已注意及此, 而各自定位有异。参看廖梅、汪康年:《从民权论到文化保守主义》,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第255-269 页; 桑兵《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第115- 137页。
    【26】《義和団事件私信》(明治33 年6月12日) , 神谷正男编:《宗方小太郎文書》, 原书房1975年版, 第85页。
    【27】宗方小太郎( 1864􀀁 1923 ), 号北平, 熊本县肥后人。1884年初次来华, 1890 年协助荒尾精创立日清贸易研究所, 甲午战争时充任日军翻译, 以业绩卓著获天皇召见殊遇。1896 年接办《汉报》, 东亚同文会发起人之一, 长期从事新闻事业, 在华活动前后将近40 年。其另一隐蔽身份为日本海军省情报人员, 1894至1923 年向军令部总计呈送报告近700余篇, 内容涉及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方面。
    【28】宗方时为东亚同文会汉口支部长, 华北义和团事起, 于6 月11日由上海急遽北上, 临行日记云: “ 汪康年来访。其虽有意约往北清同行, 但因与张之洞交涉故, 须急赴武昌, 待归沪后再行北上。“ ( 《宗方小太郎日记》, 明治33年6月11日,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藏)就革新清朝政治的理想而言, 其或与汪康年之辈有所共鸣, 但对华所图远不至于此, 读他的明治33年7 月26日
    日记, 其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手法令人惊异:“扶植、保全支那, 其事甚善。然依据日本的地位, 我对待支那, 既不可使其过强, 亦不可使其过弱。不知感恩为支那人之特色。我若助其强大, 反为我害。故维持不强不弱之支那存在, 使其畏我、敬我, 无力拒我, 此为我帝国之至计。是以我待支那之道, 应以恩威并施, 七分威力用以挟制, 三分恩惠借以羁縻。”
    【29】参看翟新《近代以来日本民间涉外活动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年版, 第97-101页。
    【30】朱维铮、姜义华选注: 《章太炎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第115页。
    【31】《井上雅二日记——唐才常自立军起义》, 《近代史资料》总74号,第121、124页。
    【32】《張之洞氏態度(六月二十七日)——漢口通信》, 《近衛篤麿日記》第3卷, 第227-228页。
    【33】《近衛篤麿日記》第3卷, 第222页。
    【34】唐才常在自立军起事前劝说张之洞的情节, 已多为先行研究所注意, 而关于张氏的态度却也不乏异说。
    【35】《致上海李中堂盛京堂、江宁刘制台、成都奎制台绰将军、福州善将军、西安端抚台、济南袁抚台》 (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日亥刻发) ,《张之洞全集》第10册,第8223页。
    【36】《急致东京钱念劬》(光绪二十六年六月十三日巳刻发) , 《张之洞庚子年发电摘钞》第1函第2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 甲182/32。
    【37】《湖南巡抚俞廉三折》(光绪二十六年六月二十一日) , 《湖广总督张之洞等折》(光绪二十六年六月二十五日) , 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 中华书局1959年版, 第331、357页。
    【38】《漢口在勤濑川领事ÈÊ青木外務大臣宛張總督北京派兵內情報告件6 (明治33年7月9日) 》, 外务省编纂: 5日本外交文書6第33卷別冊二, 5北清事変6中, 日本国际联合协会1956 年版, 第237页。
    【39】《著各省督抚飞饬各军迅即援京上谕》 (光绪二十六年七月十九日) ,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部编: 《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册, 中华书局1990年版, 第736 页。
    【40】《翰林院编修夏寿田呈》(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 《义和团档案史料》下册, 第880 页。
    【41】《致鹿滋轩》(光绪二十六年) ,《张之洞全集》第12 册, 第10230-10231页。
                        《近代史研究》2011年02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