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康 李 浩 [内容提要]晚清经济思想近代化的最终形成阶段(1895—1911 年),海外留学知识分子对西方经济学说在华广泛传播发挥了主体作用。他们译书立说,将大量西方经济学说和理论传入中国,影响和改变着中国士人固有的传统封建经济理念。这一时期的海外留学知识分子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内涵,并以此来分析中国的经济问题,提出经济改革的主张,促进了晚清经济思想由“振兴商务”向“振兴实业”的转变。 [关键词]海外留学知识分子;经济思想;近代化 贯穿于整个晚清的第二次“西学东渐”运动,它从深层次上推进着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影响着中国社会近代化发展的道路。运动从规模和内涵上都远远高于明末清初时期的第一次“西学东渐”如果“从西学传播主体分析,可分为两个阶段:即鸦片战争至甲午战前,主要以外国传教士为西学传播主体;甲午战争后,维新运动至民国成立前,以留学生为西学传播主体”。① 在晚清经济思想近代化的早期阶段(1860—1894 年),新教传教士在西方经济学说和理论的传播中发挥了主体作用。他们通过译著书刊、兴办学堂、开经济学课程教育,将资产阶级近代经济理论传播到中国,冲击着“重农抑商”、“贵义贱利”的传统封建经济理念,促进了晚清经济思想的早期近代化。至晚清经济思想近代化的后期完成阶段(1895—1911 年),随着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舞台的退却,海外留学知识分子承担起了西方近代经济思想在华传播的重任。他们译书立说,将大量的西方经济学说和理论传入中国,影响和改变着中国士人那固有的传统封建经济理念。在经济理论领域,一部分海外知识分子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内涵,并以此来分析中国的经济问题,提出经济改革的主张,将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思想(也即旧民主主义经济思想)发展到顶峰,促进了晚清经济思想近代化的最终形成。 一、晚清海外留学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 晚清的“西学东渐”是伴随着列强的枪炮声而来的。由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对中国逐渐没落封建文化的先进性和优越性,面对这“数千年来未有之奇变”,一批又一批的晚清士人由对西方文化的反对、排斥、无可奈何到被动接受,转而向西方文化中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因此晚清的“西学东渐”运动实质是近代中西文化的融合与碰撞,是中国近代思想与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传教士在西学传播中的宗教性和局限性,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依靠传教士来完成中西文化的交融是不现实的。因此,中西文化的最终传播媒介只能由留学生来担当。 晚清留学生运动开端是以1847 年容闳、黄宽、黄胜等三位青年在美国传教士布郎的资助下赴美为标志。诚如有学者指出:“作为一个历史事件,容闳的赴美留学在近代中美文化交流史和中国近代留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容闳因此成为近代沟通中美文化的先驱和中国留学生之父”。②在容闳赴美留学的带动下,一批批青年学生出国留学,促使中国的近代留学生运动开始形成和发展。从1872 年晚清政府向美国派遣第一批留学生至辛亥革命前,晚清留学生运动共经历了三次热潮,即留学美国、留学欧洲和留学日本。 1、容闳与留美幼童的派遣 晚清真正意义上的近代第一次海外留学运动,是从第一批中国幼童赴美开始的。而这一计划能够实施,是与“近代中国留学第一人”容闳的积极倡导和执行分不开的。1855 年,容闳完成留美生涯后,抱着以所学西方文化改造中国、使中国尽快走上繁荣富强之路的信念回到中国。回国后, 容闳积极提出选派优秀青少年赴美国留学的教育计划。几经周折,这一计划最终得到实现。1871 年曾国藩与李鸿章联名向清政府上奏《选派聪颖子弟赴美习艺并酌议章程》,提议派遣幼童留美并得到清政府批准。至于选派人数和条件,如容闳所回忆:“(人数)暂定百二十人,分四批,每批三十人,按年分送出洋。学生年龄,定为十二岁以上,十五岁以下,须身家清白,有殷实保证,体质经医士检验,方为合格⋯⋯考试及格后,方可赴美国留学”。③经过一年多详致的准备,在容闳的带领下, 1872 年夏第一批留学生共30 人赴美,开了中国官派留学的先河。 此后,在1873 年、1874 年和1875 年第二、三、四批共计90 余幼童分别赴美,形成了晚清第一次近代海外留学热潮。留美幼童在美勤奋学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管理、海军、电报以及铁路等知识1881 年留美幼童分三批回国,官派留美中途夭折。但,他们学习成绩优秀。然而由于顽固派的破坏及美国掀起的反华浪潮,清政府中止了留美计划, 但“容闳和幼童们带来的西方文化(科学知识和民主观念),对于沟通中西文化交流的渠道,传播西学,改变中国人对西学的偏见,削弱封建思想的影响,促进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转型,意义十分重大而深远”。④并涌现出了第一批杰出的海外留学知识分子如詹天佑、唐绍仪等。同时,虽然官派留美计划停止,但民间自费留美运动却开始兴起,使晚清的留美运动一直延续。 2、福州船政学堂与留欧学生的派遣 在留美幼童派遣后,清政府还开始了留欧学生的派遣。与留美幼童不同的是,“清政府向欧洲派留学生,主要是出于加强海防的需要”。⑤洋务运动兴起后,为学习西方国家的“船坚炮利”,李鸿章等洋务派官僚决定从各方面基础较好的福州船政学堂选拔优秀青年前往欧洲留学。1877 年,福州船政大臣沈葆桢会同李鸿章奏请派遣学生留学英法,得到清政府的批准并实施,是为中国正式派遣留欧学生之始。此后, 1881 年、1886 年和1897 年又分别派遣三批,先后四批共派遣80 余人赴欧留学。 福州船政学堂留欧学生的派遣,对晚清的社会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因为留欧学生不仅向中国引进了西方的先进造船、采矿、海军等科学技术,还向中国大力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其它的西方近代学术思想,对开启民智、推翻帝制、促进民主共和贡献颇大。影响了清末民初几代中国知识分子。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是严复。 从19 世纪70 年代至甲午战争前后,以留美幼童和福州船政学堂留欧学生的派遣为中心,晚清的第一代海外留学知识分子群体开始形成。它虽然人数少,规模小,但其开风气之先的作用却是不可低估的。它冲击和改变着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心理,推动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 3、留学日本的热潮 20 世纪初,中国人留学的热潮从欧美转向了日本,这种转向与甲午战争有直接关系。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让国人震惊,过去的徒弟打败了师傅,中国人的日本观发生了急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空前灾难,更促进了整个中华民族特别是广大知识分子的觉醒。诚如有些学者指出:“直到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方面遭到失败之后,中国人的思想才逐步从传统的钳制中解放出来”。⑥学习日本近代崛起强大之法,成为中国朝野上下共同的关注。 1896 年清政府派遣唐宝锷等13 名学生赴日,是为近代中国人留学日本之开始。同时,为了鼓励国人赴日留学,当时的晚清政府也通过两种方式来推进留日学习的发展:“一是派遣政府官员游历考察日本教育,二是选派官费生和自费生赴日留学”。⑦这些政策,促进了留日人数呈直线甚至数倍的增长。据有关资料统计,甲午战争后十年中国留日学生人数如下表: ⑧ 甲午战争后十年中国官派、自费留日学生人数增长表
1898 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先后亡命日本,其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也以日本为基地,因此20 世纪初在日本聚集了当时中国新型知识分子的大部分精英,这使得留日学生群不仅在规模上,而且在社会深度和影响上都要远远超过留学欧美知识分子群。在当时之中国,西方近代学术也主要通过留日学生大批转译日文西书传入中国,启迪着晚清士人的思想,深深的影响着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 从1847 年容闳赴美留学开始至辛亥革命前,晚清社会逐渐出现了一个新型的知识分子阶层即海外留学知识分子群体。他们学贯中西、兼容中西文明,是晚清以来中西文化融汇的主要载体,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中介和桥梁。在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中,他们既是旧制度的掘墓人,又是新制度的缔造者,对中国普通国民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对推动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在思想启蒙方面,海外留学知识分子在近代中国思想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将西方的新文化、新思想源源不断的传播到国内思想界,开启着国人的心智,促进着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而作为政治改革的先导,如何促进中国经济思想的变革和近代化,是海外留学知识分子从一开始接触近代西方思想就较为关注的重点,因为“向西方国家吸取经济思想资料和理论武器的过程,也同样是当时的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的总过程的组成部分”。⑨从容闳赴美归国开始, 一些海外留学知识分子就开始向国内传播一些西方经济学知识和提出经济改革的主张。至甲午战争后,海外留学知识分子更开始取代传教士,大规模翻译和介绍西方近代经济思想,从而使晚清经济思想近代化最终完成。 二、海外留学知识分子与晚清西方经济思想在华的广泛传播 在晚清经济思想近代化进程的第二阶段,传教士传播西方近代经济理论的作用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而受到限制,这些局限性主要是:1 、他们的传播往往与宗教目的相连并在宗教框架内进行; 2、由于学识文化背景与中国社会往往脱节,他们的传播常有对原意的曲解及造成中国士人的误解。因此,依靠传教士来最终完成西方经济思想和学说在华传播已无可能。而“留学生是文化交流的最好载体”。⑩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海外留学知识分子已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主体,他们不仅具有新的思想和知识结构,而且在传播西学的过程中更能切合中国实际,更能打动中国士人的心,从而使西方近代经济思想和学说在华得到更好更广泛的传播。 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的迅速溃败,宣告了洋务运动在中国的彻底破产,也促使晚清的经济思想近代化来了一个大转向。正如有学者指出:“就经济方面而言之,咸同两朝,偏重在求强;光宣两朝,偏重在致富”。11面对甲午战后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大规模的向西方学习以求真理,主动承担起挽救民族危亡的重任。在经济领域,他们希望实现中国经济发展的“全变”:解除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压制和束缚,全面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工商业,掌握国家富强的秘诀。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向西方取经,学习西方的近代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和理论。这种学习是从介绍、翻译、引进西方经济学的著作开始的。因此,这一时期西方经济学著作通过海外留学知识分子的翻译和编著在中国开始大量出版,外国的经济学说被更多的介绍进来,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说、约翰·穆勒的经济思想、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以及奥地利学派、新历史学派等西方经济学流派都先后被介绍进来。西方经济学在中国得到迅速、广泛的传播,中国经济思想的发展受到了外来思想的更大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严复、梁启超和孙中山等海外留学知识分子起了关键的作用。 1、严复与《原富》 严复(1854—1921) ,是清末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近代中国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了经济范畴的第一人,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2在英国留学期间,严复对西方的社会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并且尤为赞赏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回国后,严复从海军界转入思想界,积极倡导西学的启蒙教育,系统地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翻译了《天演论》、《原富》、《法意》、《穆勒名学》等著作。他的译著在当时影响巨大,是中国20 世纪最重要启蒙译著。特别是《原富》,作为中国人翻译的第一步西方经济学著作,对晚清经济思想的近代化影响深远。 《原富》是严复对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所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一书的节译本,1902年出版。《国富论》是亚当·斯密于1776 年出版的经济学著作,它比较全面地总结了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主要发达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地吸收了包括重农主义在内的许多重要的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过程做了系统的描述,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和描述,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被誉为“第一部系统的伟大的经济学著作”,成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严复在译书过程中,按照自己的见解加了六万条按语,后又特为此书写了《译事例言》抒发对经济的己见,形成了自己的经济思想。 《原富》的出版影响非常大,它第一次给中国人带来了较为系统易懂的西方经济学理念,正如后人所评价:“从科学的意义上讲,西洋经济学正式传入中国,是从1902 年上海南洋公学译书院出版严复翻译的《原富》开始的,在当时的中国思想界曾经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13它使得中国的资产阶级在批判封建经济制度及其思想的同时,已经能初步理解西方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所宣扬的自由主义经济学说,并以此为武器,提出发展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主张。 2、梁启超与《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 继严复之后,对华传播西方经济学说的又一个重要人物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他“开创了中国近代的经济思想学说史学科”。14梁启超(1873—1929) ,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戊戌变法失败后,出亡日本,游学于西方各国十多年,广读西书,“对于西洋政治经济社会亦有极深刻之认识,尤能大量输入介绍于国人”。15而在经济思想研究方面,其“经济著作的最旺盛时期在1902 年到1915 中,而尤以1910 年为最高峰,至少发表了十六篇论著”。16 1902 年梁启超以日本人的研究资料为基础,写出《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一书并于1903 年出版,“开始了中国人专门对西方经济学说发展的历史考察”。17当时梁启超还没有使用经济学,而是沿用“富国学”,又使用“生计学”等词。该书是一本介绍西方经济思想发展史的著作,贴近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着重介绍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以来的三种经济理论:斯密派、非斯密派、新学派。梁启超把垄断资本主义现象和社会主义学说视为20 世纪初在西方社会联袂出现的两大最新的经济学说,对之进行详尽的介绍,使国内的知识分子对当时西方理论的前沿问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显示出梁启超对晚清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忧患意识。与严复不同的是,梁启超虽然也接受了资产阶级的庸俗政治经济学,却不像严复那样绝对否定重商主义,而是看到了重商主义政策对中国反对列强经济侵略、保护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性。 3、孙中山与民生主义学说 孙中山(1866 -1925) ,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1905 年在日本以其创立的兴中会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创立三民主义学说,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人物。 如果“从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的发展来看,孙中山的经济思想是我国近代以来先进思想的集大成者”。18他的经济思想同样是在吸收西方先进的经济学说基础上形成的,是晚清最为进步的经济思想体系。以1894 年《上李鸿章书》为分界点,标志着孙中山的经济思想开始从改良的道路逐步的转向了革命的道路,至1905 年形成了革命的民族、民主、民生三民主义学说,其中“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19孙中山民生主义学说的形成,既继承了前人思想中的进步成分,也较多的吸收了当时西方的社会科学著作特别是美国人亨利·乔治的《进步与贫困》一书的观点,从而使孙中山的经济思想不仅明确提出了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而且对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也进行了合理的论述。因此,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的“社会革命”纲领,它希望解决的课题是中国的近代化,即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使中国由贫弱至富强;同时还包含着关怀劳动人民生活福利的内容, 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溃疡的批判。“如果说,孙中山以前的中国发展思想,主要表现为一些具体的主张和若干零散的理论观点;在孙中山的手中,则已形成相当完整的设计方案和已经初步具有自己体系的经济学说”。20在这方面,孙中山超过了他以前的思想家,成为将西方经济学说传入中国的关键人物。 必需指出的是,从1870 年以后西方国家的经济政策已从奉行自由流通的自由经济主义开始逐步过渡到贸易保护的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产阶级的经济学说已是庸俗化了的经济学,但对于从长期封闭后开始走向世界的晚清士人而言,这些理论仍是那样的清新,它使国人头脑中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崇本抑末”、“贵义贱利”、“重农轻商”等传统经济思想开始瓦解,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的大解放,使国人认识到经济理论对国家富强的重要作用。 三、改良与革命:晚清资产阶级近代经济思想的分裂和对立 晚清经济思想近代化的历史实质就是中国资产阶级经济思想兴起、发展和衰落的历史,也是中国旧民主主义经济思想产生、发展和没落的历史。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由于所代表的阶层以及政治经济利益的不同,中国资产阶级经济思想发生了分裂,形成了两大对立的派别:即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经济思想;以及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经济思想。而这两者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构成了这个时期经济思想领域中的主要内容。 从形成的历史来看,资产阶级改良派与资产阶级革命派经济思想都是在学习、吸收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经济思想和学说的基础上形成的;但从内容上来看,两派的经济观点却又有明显的区别。 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和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与近代工业制度来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从而挽救中国严重的民族危机。在他们看来,只有民族工业发展了,国家才能走上富强之路,这就必须以近代工业作为立国之本。因此他们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口号。而实现工业化又必须要全面发展民族工业,使民族工业成为民族商业的强大基础。同时,他们还继续进行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经济理论知识的工作,并运用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观点对晚清某些经济问题进行较系统的探讨和论述,在理论上有所建树;他们当中的个别人在此时甚至基本上可以使用近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概念、术语来进行论述和写作,使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具有更明显的近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气息。 但是,本时期的资产阶级改良派经济思想又存在着不少消极、错误的内容。他们坚持改良道路,把国家富强的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不敢与封建势力进行彻底的决裂,表现出本质上的软弱性。随着维新运动的失败,他们所倡导的经济改革运动也不能不随着变法的失败而告终。到了后期,他们又从政治、经济上反对革命,反对当时最进步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经济纲领,甚至发表了一些实质上是为封建土地私有制辩护的言论。因此,它不可能在本时期的经济思想领域中继续发挥主要的进步作用。 而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则揭露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晚清政府反动卖国的经济政策,认为只有以暴力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才能振兴实业,使中国繁荣富强。在此基础上,他们对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更为激进的主张,形成了以民生主义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思想,既要求解决“资本”问题,又要求“平均地权”,解决封建土地制度问题;既要求发达资本, 振兴实业,使中国繁荣富强,又要求“节制资本”,防止资本主义的弊害,使振兴实业的成果“为国民所共享”。他们的经济思想是当时最为激进的、能够比较全面反映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经济思想,有力的推动了晚清近代经济思想的发展。 为了在未来中国发展中占据有利地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20 世纪初开始了一场关乎近代中国前途和命运的大论战,而“资产阶级革命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两种经济思想之间的斗争, 是两派之间所进行的大论战的组成部分”。21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对如何发展商品经济和解决土地问题的高度集中的辩论,也是广泛涉及资本、财政、外来经济侵略等多方面经济思想范畴的全面争论。这场论战历时数年,是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上规模最大,涉及范围最广的一场论战。在这场经济思想领域的大论战中,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断从西方经济思想界吸收新的学说,特别是社会主义学说, 对资产阶级改良派反对革命的经济观点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打击,使自己在论战中处于有利的地位。而改良派则在原有的思想水平上匍匐不前,至多是吸取了西方国家和日本的一些改良主义观点,但这些观点往往已经过时;尤为可悲的是改良派为挽颓势甚至从封建主义旧“武库”中寻找武器,因此,他们的失败已是必然的。 四、结 语 1911 年武昌起义一声枪响,宣告了清王朝的垮台,也彻底埋葬了延续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专制制度,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政治上的障碍。但随着袁世凯对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窃取和北洋军阀的乱局,中国的局势仍混乱不堪,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仍然没有得到彻底的完成,民族经济发展的环境仍然没有好转。晚清经济思想近代化的任务虽然完成了,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使国家繁荣富强的梦想还是没有实现,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仍面临着重重的困难和阻碍。但海外留学知识分子在晚清经济思想近代化的作用却是无法抹掉的,因为“它是中国人逐步接受西方经济思想的影响使之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相结合,从而产生新的经济思想的过程”。22如果没有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严复、梁启超、孙中山等海外留学知识分子对西方经济学思想和理论的广泛介绍和传播,就没有晚清经济思想近代化的最终完成,更没有中国经济思想现代化的开展与完成。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震撼了世界,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了“以俄为师”新历程,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中国“向西方寻找真理”过程的终结。1919 年五四运动后,中国的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国革命也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进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此后,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不再向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科学武库寻找富国强民的思想武器,而是开始学习更为先进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在经济思想领域,马克思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说取代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成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争相学习的经济理论。中国的经济思想也进入到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即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发展和确立时期。 注释与参考文献: ①安宇著:《留学生与中外文化交流》,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第39页。 ②田正平著:《留学生与中国教育近代化》,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6,第18页。 ③容闳著:《西学东渐记》,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1,第92页。 ④安宇著:《留学生与中外文化交流》,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第41页。 ⑤李喜所著:《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2,第81页。 ⑥ (美)费正清著,张沛,张源等译:《中国:传统与变迁》,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2008,第256页。 ⑦栗洪武著《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教育思潮》,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第169页。 ⑧李喜所著:《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2,第92页。 ⑨唐任伍著:《“五四”前后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9年第2期。 ⑩李云泉著:《中外文化关系史》,青岛:泰山出版社, 1997,第324页。 11赵丰田著:《晚清五十年经济思想史》,哈佛燕京学社, 1939,第315页。 12侯厚吉著:《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稿》第2册,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3,第508页。 13赵晓阳著:《西方经济学的传入与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产生与发展》,载《经济科学》, 2000年第1期。 14马伯煌:《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中册,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第40页。 15赵丰田著:《晚清五十年经济思想史》,哈佛燕京学社, 1939,第111页。 16陈东琪主编:《中国经济学史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第27页。 17陈勇勤著:《中国经济思想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8,第259页。 18刘永佶、张华等著:《历史的经济大思路———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100题》,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1,第301 页。 19赵靖著:《中国经济思想史述要》下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第793页。 20赵靖著:《赵靖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第492页。 21赵靖、易梦虹著:《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北京:中华书局, 1980,第434页。 22叶世昌著:《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第293页。 (转引自《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9:4)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