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用创新理念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http://www.newdu.com 2017-11-03 《红旗文稿》2017/1 李鹏丽 参加讨论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们党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领导人民在新形势下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当前,面对马克思主义在有的领域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的现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迫切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厚植内容、明确受众、革新形式、拓展渠道、丰富样态上下功夫。
    1.强化担当意识,增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自觉性坚定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举措。
    一方面,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阐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与科学性。把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内容,统筹推进、普及深化,从而使广大人民群众深刻认识并深切体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和规律性。
    另一方面,敢于亮剑,对各种错误思潮进行有理有力有据地批驳。当前,在马克思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同时,社会思想意识日趋多元多样多变。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广大社科工作者强化责任担当意识,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对西方所谓“普世价值”、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公民社会”等错误思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运用深度的理论剖析、严谨的逻辑链条、身边的现实案例,进行旗帜鲜明又针锋相对的批驳,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
    2.强化人民群众主体意识,区分不同群体设计适宜的传播内容和形式。人民群众是具有自主意识、创造意识、能动意识的主体,对信息会有自己的选择、理解与判断。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对象并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参与者,是有思想、有情感的“现实的人”。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增强针对性、实践性,提高吸引力、说服力。
    一方面在内容上要贴近人民群众的接受心理。在人民群众可以接受的对等站位中,找到与人民群众生存现实有关联的关节点与接续点,强化问题意识,真正走近和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比如,人民群众关注的教育、就业、收入、医疗、养老、住房等问题,多运用他们身边的鲜活事例、典型案例和详实数据说话,充分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解疑释惑,展现马克思主义在当下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马克思主义蕴含的方法论是真正有用的科学,是可以拿来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的,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动力,使大家不仅能“接收”到马克思主义,更能“接受”马克思主义,自觉做到真学真信真用。
    另一方面在形式上要符合人民群众的接受行为习惯。根据不同的语言心理特点、接受习惯进行准确定位,在形式和风格设计上,因众而宜、精心处理,力求通俗易懂、妥帖自然,用喜闻乐见的方式诠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时,“通俗化”不是“庸俗化”,要在确保导向鲜明正确、观点严谨准确的前提下进行活泼、轻快的解读,不能为了吸引眼球和注意力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戏说和曲解,造成“失真”。
    作为一档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电视读书节目,《马克思靠谱》把目标人群锁定为80、90后年轻人,强化问题意识,针对年轻人普遍关注的求学、就业、恋爱、交友等现实问题,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精选年轻人身边的现实案例,以娓娓道来的方式进行解疑释惑,努力做到有理、有料、有力,武装头脑更充实心灵。在形式策划上,采取脱口秀的形式,设计说唱主题歌、动画动漫、历史图片、真人秀背景音乐,注重运用“朋友圈”“微信群”“大咖”“游戏外挂”等年轻人耳熟能详的词语,贴合年轻人的气质与兴趣,构建共同的话语体系,做到了不枯燥不戏说,取得了较好效果。
    3.强化融合意识,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新媒体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传播特征上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呈现感性化、个人化特征,在传播主体上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对象同时成为传播主体,在传播话语权上使个人获得传播话语权并将重建大众化传播秩序,在传播内容上由“宏大叙事”向微型化转变,传播方式也由“灌输”转向“对话”。要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创新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
    一是传播流程精细化,打造完整的传播链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需要从理论产品的设计制作、推送发布、传播、反馈等各个环节和流程入手,就像推广热播电视剧、主打电影一样,在不同阶段,突出不同重点,采取不同形式,把心思用到、把功课做足,做好品牌推广和宣传工作。
    二是传播渠道立体化,注重发挥融媒体优势。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各类媒体资源,强化用户体验和互动交流,推动不同传播渠道间互融互通,实现全媒化传播、可视化呈现、艺术化展示,形成从静态到动态,从一维到多维,实时传播、多屏传播、立体传播的工作格局。
    三是传播方式多样化,体现继承性和创新性。毛泽东同志用“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来讽喻主观主义,用“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来暗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来强调实践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用“打铁还需自身硬”强调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用“像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比喻各民族团结,这些话语论断都深入人心、广为流传,非常容易被广大干部群众所理解掌握,堪称理论通俗化的典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继承遵循传播对象认知规律、重视教育效果的反馈评价、通俗化口语化故事化的语言表达等优良传统。同时,要适应新的形势任务要求,灵活运用电视片、通俗读物、微视频、网络短文、文创作品等多样态的形式,融通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资源,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4.强化市场意识,打造叫好又叫座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产品。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文化上发力、从文化中借力,通过文艺作品悄然无声地植入价值文化取向、占领文化市场,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共识。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把“看得见”和“看不见”的“两只手”有机协调结合起来,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念融入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中。在理论文化产品打造上,搞好顶层设计,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需求、不同传播媒介的需求,突出用户体验,打通创意与产品、产品与消费的中间环节,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文化产品以通俗读物、电视节目、微视频、网络短文、文创产品等多种形式呈现,借鉴市场化运作模式,对产品进行推广,形成“一次创作、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传播格局,推动理论文化产品“既进脑袋、也进口袋”,让人们在文艺欣赏和文化消费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同、价值认同和思想认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