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70年之后,汉藏联姻史上又发生了一件重要的和亲事件——金城公主与吐蕃赞普赤德祖赞和亲。这段史实发生在唐中宗时期,同样为中国民族关系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史料记载, 从文成公主出嫁吐蕃(公元641年)后,吐蕃和唐朝关系较好,“数十年间,一方清静”。但在松赞干布去世后、特别是到永隆元年(公元680年)文成公主去世后,唐、蕃之间的关系开始发生了变化,双方发生了青海之战、良非川(今青海共和县西南)之战、素罗汗山(今甘肃临洮境内)之战等一系列战争。战争使双方都精疲力尽,尤其是吐蕃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此时,双方都有停战之意,和亲便成为最好的策略选择。吐蕃的求婚使者开始不绝于路,唐中宗李显考虑到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最终同意将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赤德祖赞。 金城公主(公元698年-739年),本名李奴奴,唐中宗李显养女,生父为邠王李守礼。李守礼为唐高宗第六子章怀太子贤之子,章怀太子曾被武后废为庶人,金城公主自幼则随李守礼被托养在宫中,她聪颖美丽、知书达理,很受中宗喜爱并被中宗收养、视若掌上明珠。景龙四年(公元710年),金城公主沿着70年前文成公主的旧道入藏,吐蕃为迎娶公主凿石开路,还专门为她修建宫城居住,并尊称其为“可敦”(赞普正妻)。金城公主与赤德祖赞和亲后,推动了吐蕃与唐朝甥舅盟好,带动了汉、藏民族的往来,沟通了汉、藏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速了吐蕃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一是政治上的逐渐调和。金城公主在吐蕃生活的近30年里,唐、蕃双方既有友好往来,也有兵戎相见,战争中的双方调停大都由金城公主出面或借她的名义进行。当时,赤岭(今青海境内的日月山)边界不清,唐、蕃之间常有分歧,导致双方的农牧业都深受影响。为了安定环境,稳定唐、蕃的友好关系,金城公主请求唐玄宗在赤岭立碑,以明确界限,玄宗同意了这一请求。界限明确后,吐蕃表示不侵河、湟(青海东部农业区),不掠牛马和践踏庄稼;唐表示不袭吐蕃的城庶和部落,不阻断吐蕃的道路。这样一来,唐、蕃边境迅速出现“畜牧被野”的局面。 二是文化上的深层次互动。随着金城公主入藏,内地的一批天文、历法、诗书、医书、佛经等也都大量传入吐蕃,这些书籍对吐蕃的社会发展、文化水平的提高、佛教的弘扬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随金城公主入蕃的唐人也多在当地成家,这无疑也促进了汉、藏民族在民间的文化交流以及双方民族的相互融合,如“吐蕃七日祭”就反映了汉族文化对当时吐蕃社会的风俗文化的深刻影响。 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金城公主派使者向唐朝请求《毛诗》《礼记》《左传》《文选》各一部,唐玄宗令秘书省抄写送给吐蕃。朝中有大臣认为“经籍,国之典也”,不能送给吐蕃,便上书劝谏皇帝说:如果吐蕃得到它,则会知道“用兵权略,愈生变诈”,会给唐朝带来后患。但唐玄宗抛弃狭隘的民族意识,毅然将这些典籍送给了吐蕃。这以后,吐蕃赞普的宫廷中也逐步建立了修史制度,颁历授时,出现了第一批官修史书。这些历史文书的传世,使后人有机会更加详细地了解到西藏古代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和民族关系。 与此同时,金城公主入蕃联姻之后,也将吐蕃的诸多文化元素传入了唐朝。通过礼尚往来,吐蕃的一些工艺品等逐渐流入唐朝,成为唐、蕃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和载体。由于当时吐蕃的工艺技术已经很精湛,在某些方面也影响到了唐朝的工艺文化。 三是经济上推动了互市合法化。在金城公主的大力推动下,赤岭的边境互市贸易得以合法实行,这无疑是唐、蕃经济交流史上的一大盛事。由于唐、蕃重建友好关系,双方互市于赤岭,中原以丝绸、茶叶、工具等交换吐蕃的马、牛、羊、骆驼及金、银、玉器。交换的数量之多,使得双方的经济交流进入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由此也拓展了吐蕃人民通向中原文明的道路,使吐蕃融入了中原地区高度发展的经济体系,为吐蕃社会后续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正如金城公主所自言:“奴奴降番,事缘和好。”作为一个维护和平和传播汉族先进文化的友好使者,金城公主努力实现自己的诺言,在唐、蕃双方交战不止的年代,使双方“化干戈为玉帛”,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恢复了唐、蕃亲如一家的关系。而吐蕃也在这一和亲的推动下,完成了足够的经济积累, 助力赤松德赞将吐蕃王朝推向了全盛时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