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学 >

论菲律宾对美国的依附性

http://www.newdu.com 2017-11-03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 帖伟芝 参加讨论

    摘要:美国统治时期,菲律宾建立起了同美国如出一辙的政治制度,这就决定了其政党政治运作方面对美国的依附性。同时,这一政治关系决定了二者的经济关系只能是菲律宾服从美国。尽管在美国40年的殖民期间,菲律宾以贸易为主体的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然而殖民主义本性决定了美国不会从根本上改变菲律宾的依附式经济地位和农业国特性,也不愿使菲律宾走上工业化道路。所以,美国对菲的建设是片面的、畸形的,由此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在日后菲律宾的发展中必将对菲律宾社会历史造成消极影响。
    关键词:菲律宾;美国;依附
    基辛格曾说过:20世纪最能左右国际关系的、作风却也最矛盾的国家非美国莫属。再没有其他国家像美国那样,既绝对坚持决不容许外国干预美国内政,又如此一相情愿地决定美国的价值观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在日常的外交活动中没有比美国更务实的,但在追求其历史传承的道德观念上,也没有比美国更具理想主义的国家……基辛格的话当然不见得全对,但却明白无误地反映了美国战略思维矛盾性的一面。美国战略思维上的悖论有诸多表现,美国战略制定的矛盾性几乎在其战略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反映。独立战争后,美国反对欧洲列强对北美扩张,但是当它作为新兴资本主义工业国崛起时,而世界殖民地已基本被瓜分完毕。为攫取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它迫切需要一块殖民地作为战略前哨,没落的殖民主义国家西班牙就成为其打击的对象。1898年美西战争,美国以金钱赎买和签定“巴黎条约”的方式,取代西班牙获得对菲律宾的宗主权。这块具有很高军事和经济价值的殖民地,就为它实现远东的经济扩张奠定了基础。美统期间,菲律宾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形成了对美国的强烈的依附关系,给社会的各个方面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一
    美国接手西班牙对菲律宾实行殖民统治之际,西班牙对菲律宾300多年的殖民统治已形成了菲律宾特定的“传统政治文化”。为了长期殖民菲律宾,美国将向菲律宾全面移植自己的思想价值体系和政治模式作为首要的目标。在美国的刻意安排下,菲律宾形成了作为政党运作的核心和基本形式的政党。美国之所以允许菲律宾人公开成立政党,并不是要让这些政党在菲律宾的民族解放斗争中发挥作用,而是要将这些政党的运作纳入自己的政治模式之中以作为自己统治的补充。在美国的影响下,独立后的菲律宾不仅在政府的组织、议会的权限及法院的构成上与美国基本一致,而且全盘移植了美国的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和两党轮流执政的政党政治运行方式。故而,菲律宾的政党政治被认为是美国政治制度在东方的翻版,美国也自得地将菲律宾称为亚洲的“民主橱窗”。数十年的殖民统治,使美国在菲律宾确立了自己的特殊利益。因此,如何保持这些既得利益,就成为美国从殖民时期到二战后确定对菲政策的基点。从菲律宾的历史发展中可以看出,利用殖民时期所建立的美国式的政治框架和价值,干涉菲律宾历届总统选举、操纵其政党政治的运行,是美国为维持在菲利益的一个最主要的手段。一般而言,美国对菲律宾一个政党的支持与否,是以该党领袖是否亲美为原则的。美国对菲律宾总统候选人选的干涉主要是通过以厂几种途径:一是给予亲美人选以巨大的财政支持;二是操纵菲美两国的大众传媒不遗余力地吹捧其认定的“中意人选”和贬低其他候选人;三是利用在菲军队的控制力来促使军队参与干预;四是动用外交途径施加影响。这种情况从罗哈斯到马科斯再到科•阿基诺、拉莫斯的总统竞选中都有充分的表现。一旦坐上总统宝座的人有离美倾向,美国则马上采取“换马政策”,1986年2月马科斯政权的瓦解倒台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既然美国的干预和操纵是菲律宾政治中一个举足轻重的因素,菲律宾的政党领袖便不得不将基本维持美国在菲利益作为自己政治活动的准则。大选前和大选中,各政党领袖大都尽力摆出亲美的姿态以获取美国的支持,从而赢得大选的胜利;执政后,亦大都尽量满足美国在政治上、经济上对菲的要求,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今天,尽管世界关系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尽管美国已经调整部分世界战略,菲律宾政党政治运行对美国的依附性并没有出现明显减弱的迹象。
    二
    菲对美的政治依附关系决定了二者经济关系只能是菲律宾服从美国,这一关系集中体现在美国对菲律宾的关税和贸易政策中,它始终以美国自身利益为转移,而不是以菲民族经济的需求为依据。正如美参议员亨利•加伯特•洛奇(Henry Cabot Lodge)所说,“我们把菲律宾人的福利看作神圣的信仰,但我们考虑美国人民的福利是第一位的。”因此,美国在菲律宾确立宗主权后,明白宣示“世界贸易必须是而且应该是”其对菲政策的优先考虑,换言之,以经济手段控制菲乃是最佳选择。1898年,为取得对菲律宾的殖民,美国和西班牙签定“巴黎条约”;1902年,为提高本国产品在菲市场的竞争力,排挤西班牙产品的流通,美国颁布“菲律宾关税法”;尽管如此,对美国而言,“贸易政策乃是美菲关系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即通过建立与殖民地的自由贸易政策,对竞争性的外国产品课以实物税和实施限期配额制,走向对菲市场的垄断。”故上述调整远未满足美垄断资本的需要。于是,美国于1909年又制定了“佩恩—奥尔德里奇法”(Payne-Aldrich Act),对美菲贸易关系再次作出调整,这实际上是双方走向完全自由贸易之前的“局部”自由贸易制度,但其不公平程度比1902年的调整更甚。由于此项制度有重蹈老殖民主义的覆辙之嫌,因而美国又于1913年颁布了“安德伍德—西蒙斯法”(Underwood--Simmons Act),从而成为菲市场事实上的垄断者。在遭受1929-1933年经济危机打击后,为保护本国利益,美国颁布的“泰丁斯—麦克度菲法”(Tydings-Me-DuffleLaw),又是一项具有明显利己主义色彩的法案。
    由此看来,维护美国利益是其制定贸易政策的主旨,是美菲贸易发展变化的主导因素,而那种建立在市场需求基础之上的互利的国际贸易原则,根本无法正常发挥作用。另外,美国不同时期的政策中,都企图占领菲全部市场,因为它知道,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文化产品是用来吸引其他文化进入资本主义体系、图谋跨国资本主义企业扩张的法宝之一。因此,美菲贸易总体上只能是对美国有利而对菲律宾不利,其结果就是菲经济对美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
    在对外贸易方面,长期以来,菲律宾与世界各国一直有着广泛的联系,除美国之外,它还与英国、西班牙、中国、印度等国保持密切的商贸关系。但美占领菲后,菲对外贸易逐渐集中于美市场,忽略了他国市场的开发,尤其是1909年美菲间“局部”自由贸易制度实施以后更是如此。“1900年美在菲进出口贸易总值中仅占11%,1910年这一数字剧增至41%,1920年为65%,1935年达72%。”1908年菲对美出口为3200万美元,至1929年增至16400万美元。1933年菲出口总值的86%为对美出口,其余14%才分布在欧洲和东方国家,“菲出口如今完全依赖于美市场”。另一方面,菲进口总值中,美所占比重也不断加大,从1908年的17%上升到1935年的64%,1940年达到74%。美对菲出口主要是工业制成品,其所占对菲输出商品总额的比重,1929年为71.9%,1939年为77.1%。总之,美统时期菲对外贸易形成了如下格局:贸易对象由多国集中于一国即美国,从而形成对宗主国的高度依赖。
    在生产领域,菲律宾也保持了对美国的依附性。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中的不发达理论认为,不发达国家在资金和现代技术方面增加了对发达国家的依赖,结果他们不是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而是遭到跨国公司的渗透,使国家的经济畸形发展。20世纪初菲律宾的糖业就出现了该理论描述的状况。美统初期菲糖对美的大量出口促进菲民族资本纷纷投资于糖业。但是,大规模的现代化糖厂均是美商投资的,1910年第一家美资现代化糖厂在岷都洛岛建立,先进的技术也首先在美资糖厂中采用,1923年离心糖(经离心机分离过的粗糖)生产超过了赤砂糖(蒸发甘蔗液后所得到的褐色生糖),意味着美资糖厂的优势进一步加强了。这样,菲民族资本投资的糖厂就不得不依靠进口美国的资金和技术。正如结构主义理论者们所认为的那样,世界经济是以高度工业化国家为中心并以不发达国家为巨大外围组成的,技术进步是工业化国家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发展的动力。但是,第三世界国家依靠发达国家的技术来发展经济,这等于给了发达国家一个向外围扩张的机会,让它们根据本国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向其附属国提供相应的援助。
    菲律宾对美国的依附致使菲经济失衡与脆弱:社会问题积累与社会发展的滞后。虽然美国叫嚷着要创造一个幸福和自由的菲律宾,但殖民主义本性决定了它不会根本改变菲的依附式经济地位和农业国特性,也不愿使菲走上工业化道路,从而为自身增加一个工业竞争对手。菲律宾经济缺乏独立性,最为直接的影响是政治独立步伐缓慢。缺乏经济独立自主地位的菲律宾,贸然抛弃美国这根拐杖,必然会导致经济的极大波动,这就迫使菲领导人不得不考虑放慢独立的进程,最终的局面当然是美国所期望的。一直到二战结束后,菲律宾才实现形式上的独立,但由于对美的经济依赖性仍很严重,还是未能摆脱美国事实上的政治控制。
    三
    已有学者指出,美国对菲律宾的统治是在新殖民主义架构下进行的。具有新殖民主义特征的美对菲政策,毕竟不同于老殖民主义的政策,它更能从长远的和全局的角度来处理宗主国与殖民地的关系,因而能使殖民地获得一些短期的和局部的利益,如菲律宾的工业化客观上得到促进、商业化的农业经济得到发展、对外贸易长期保持出超地位、社会的现代化程度在殖民地国家中相对较高、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教育取得惊人进步等等。从这个角度讲,美国殖民者完成了殖民主义的所谓的建设性使命。但是,这些成就是以追求物欲为目的的美国殖民行为结出的异己果实,是其殖民行为不可避免地带来的社会效果,这并不是美殖民者的主观目的和自觉行为,是不以他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殖民地社会结构进行重新改组,为宗主国的利益服务,而不考虑殖民地的发展。因而,美国对菲律宾的建设是片面的、畸形的。虽然有一些成就,但距离菲律宾的工业化、现代化还有极大的差距。非但如此,在日后菲律宾的发展中,这种畸形结构对菲律宾社会历史造成的消极影响,尤其是在美国统治时期,形成的对美国的依赖性
    很快呈现出来。所以,我们在评价美国殖民主义对菲律宾所造成的影响时,必须看到在这一系列进步的背后隐藏的美国的利己动机,亦即它是为了自身的长远利益而使菲律宾分享到一些眼前的利益,必须明白菲律宾美国殖民地与宗主国间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实质是平等表象掩盖下的事实上的不平等。
    参考文献:
    [1] RERNARDITA REYES CHURCHILL. The Philippine Missions to the United States: 1919-1934. Manila: National Historical Institute, 1983, P204.
    [2]JAN PLUVIER. South-East Asia from Colonialism to Independence. London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P39.
    [3]李异平.从马科斯统治下的电信业看菲律宾与美国的依附
    关系[M].东南亚研究,2000,(1).
    [4]RENATO CONSTANTINO. The Philippines: A Past Revisited, Vol. 1. Pre-Spanish-1941.Manila. 1975, P307.
    [5]ElEN R.TUBANGUI and others.A Coneise History of the Philippines.Manila:Grolier International,Inc.1982,P127.
    [6]ZOILO M.GALANG edited.Encyclopedia of the Philippiness, Vol. V. Commerce and Industry. Manila: Exequied Floro.1950,P291.
    [7]金应熙.菲律宾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
    [8](美)罗伯特•吉力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M].经济出版社.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