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学 >

评中国边疆通史丛书中的《西藏通史》

http://www.newdu.com 2017-11-03 《中国藏学》2003年 第1期 筱洲 参加讨论

    西藏位于中国的西南边疆,全区面积约为12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2.8%。西北面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相连,东面与四川省、云南省相连。另外,西藏从西北到东南沿喜马拉雅山脉漫长的边界线与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等国接界,国界线长达4000多公里,是中国的国际边界线最长的省区之一。因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自清以来,一直是中国学者关注的重点区域之一,有关学术专著也频频问世。其中,关于西藏历史的著述也不在少数。不过,以通史形式展现西藏历史的著作并不多见,截至目前,据笔者所见,国内面世的较为代表性的西藏通史著述有《西藏史大纲》(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3年版)和《西藏通史——松石宝串》(西藏社会科学院、西藏古籍出版社、中国西藏杂志社1996年联合出版)两种。这两本著作可谓各有千秋,前者系吴燕绍先生的多年倾力之作,但其内容截至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后者系恰白·次旦平措等多位藏族学者通力合作的结晶,该书详索藏文史料,以西藏地方自身的发展脉络展示西藏的历史。而新近由陈庆英、高淑芬主编的中州古籍出版社的《西藏通史》则从更广阔的视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西藏历史发展的长卷。
    1、全书内容介绍
    全书内容共分7编,洋洋50万字,叙述自唐初到清末这一历史时期西藏的发展历史。第一编引论介绍西藏的地域范围、自然环境、考古发现,以及早期的居民和早期文化与周边文化的关系。第二编吐蕃王朝时代的西藏向我们展示了吐蕃王朝从兴起到崩溃的全过程,以及吐蕃王朝的经济、宗教和文化。第三编割据时期的西藏全方位地介绍了当时西藏的政治、宗教、社会经济和文化,其中对宗教部分着墨较多。第四编元朝时期的西藏,开篇就叙述西藏地区统一于蒙古汗国的历程,随后阐述了西藏地方的萨迦政权与帕竹政权的兴起,以及这一时期西藏的社会经济、文化。第五编明朝时期的西藏既交代了明代西藏地方的帕竹政权以及明朝对西藏地区的管理(包括经济方面的管理),也关注明代西藏的藏传佛教教派斗争。第六、七两编侧重阐述了清朝中央政府强化对西藏地方治理的整个过程以及西方殖民势力向西藏渗透的历程,同时扼要介绍了该时期西藏的社会经济、文化。书后附有西藏历史大事记。
    2.《西藏通史》的几个特点
    其一:从更广阔的视野阐释西藏历史
    《西藏通史》是中国边疆通史丛书之一,因此本书是在中国边疆这一概念内撰写的一部通史。在边疆通史丛书主编马大正先生的眼里,边疆的概念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地域,它包含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含义。就政治方面而言,在中国历史上,国家政权在边疆的统治形式往往呈现两种极端局面:一种是高度的中央集权统治,甚至是军事管制;另一种则是高度的地方自治。至于在某地实施哪种方式,则是因地制宜或因时而异。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历史上的中国边疆形式上是由国家政权的统治中心区到域外的过渡区域,即由治向不治过渡的特定区域。因此,中国边疆是一个历史的、相对的概念,只有综合地考虑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因素后,才能得出一个相对明确的答案。
    同样,马先生认为,在研究历史上的边疆时,也应历史地、多层次、多角度地考察边疆问题,既要有重点地考察对不断发展的统一多民族中国边疆进行的研究,也要兼顾从边疆的某个单一视角或对某些局部问题进行的研究。
    应该说,本书的撰写者便是按照这一思路阐释西藏历史的。他们利用自身的优势,充分挖掘藏汉  文文献材料,吸收国内外研究者的最新成果,在中卜国边疆这一大背景下,清晰地阐述了西藏从吐蕃时期到清代发展的历史脉络。
    其二:较好地处理了藏族历史与西藏地方历史的关系
    由于作为边疆地域史一部分的西藏通史和作为中国主要少数民族之一的藏族历史具有难以割裂的密切关系,因此如何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说是所有撰写西藏通史的学者们所必须面对的问题。本书根据藏族历史和西藏地方历史的实际情况,在内容处理上,以元代为界限,此前以西藏地区为主,同时也包括藏族历史的主要内容,也即包括了现在甘、青、川、滇藏族地区的一些历史;元代以后则仅限于叙述西藏地区本身的历史。以元代划、分藏族地区的行政区划为标志的处理方式较为符  合西藏地区历史发展的轨迹。
    其三:很好地反映了西藏地方历史发展的几个主要特点
    每一个地区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总会有与其他地方相异的自身特点,这就是所谓的地域性。而该地区的主体民族的发展历史同样也会深深地影响该地区历史的发展进程。西藏地区也不例外。在其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尤其是7世纪以来,有两条重要的主线——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的关系、藏传佛教的形成和传播与西藏地方的关系主导着该地区的社会演进过程。
    西藏地方和中央政府的关系是西藏地方历史发展的重要主线之一。生活在西藏地区的藏族(当然,藏族在历史上活动范围不仅仅局限在西藏地一方,乃至青藏高原上)是一个善于汲取外来文化并将之融会贯通的民族,因此,西藏地区在历史上和周边地区有着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特别是中华民族中的许多兄弟民族有密切的交往,并对各方都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元朝将西藏地区纳入统一的全国行政区划管理以后,西藏地区在中国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更是在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化等各方面,和中央政府有了全方位的联系,而且在这种交往中产生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以及重要的历史人物,构成了西藏历史一幅幅鲜明生动的画面。也正是这种深刻的联系,才使西藏地方得于平稳地发展。这不仅见诸于大量的藏、汉文史料,也是西藏历史发展无可辩驳的事实。
    需要指出的是,西藏地区与中亚、南亚地区同样也有来往,但这并非是西藏地方历史发展的主线,如果说有,也只是在宗教影响方面。以南亚为例,两者间早期以宗教上的往来最为频繁,如大乘佛教就是从该地区传入西藏,并对此后的西藏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自从佛教在南亚地区衰落以后,南亚对西藏的影响小了许多,反而是在西藏地区形成的藏传佛教日渐对南亚地区,尤其是喜马拉雅山南麓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后期从17世纪开始则由于西方殖民势力以南亚次大陆为桥梁,试图向西藏地区渗透等原因,两者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有了频繁的接触,但这是被动的接触,和西藏地方早期在宗教上主动与南亚地区交往的情形有异,更不同于西藏地方和中国中央政府间双方积极、主动的交往。
    藏传佛教的传播及其对藏族社会的影响是西藏地方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主线之二。藏传佛教是大乘佛教传入藏族地区后,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而于11世纪在西藏地区逐渐形成的大乘佛教的重要流派之一。藏传佛教不仅改变了西藏地方的宗教信仰的格局,而且深刻地影响了西藏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教育和文化艺术等领域。即便在西藏和祖国的关系中,藏传佛教及其许多高僧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西藏通史》中,藏传佛教的历史也构成了一个重要的部分。于是,我们在书中看到了吐蕃时期佛教从南亚、中亚和汉地等多条线传入西藏地区的史实,看到了11世纪佛教在吸纳西藏地区本土的宗教文化、民间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具有西藏地方特色的藏传佛教的过程,看到了藏传佛教在中国其他地方传播、冲突、并日渐产生影响的历程,也看到了藏传佛教在沟通西藏地方与中国中央政府之间关系中所取得的功绩……这同样是西藏地方历史发展的事实!
    但这并不表明宗教关系是西藏地方与外界交往的惟一途径,而这正是部分西方治藏族史者以及流亡海外的部分藏族人士所竭力鼓吹的。在他们的眼里,西藏地方与中国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就是简单的宗教关系,也就是所谓的“檀越”关系,其他一切一切的关系都是围绕宗教关系展开的。对此谬论无需辩驳,也不是本文的主题,其实只要细细品读《西藏通史》就可以找到答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