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藏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呈现出不同于其他民族地区的显著特征,也引发了一系列的民族问题。文章对西藏城市化进程中的特点及其城市化过程中引发的民族问题进行了分析归纳,并提出了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民族问题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西藏;城市化;民族问题;对策 城市是现代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大力推进城市化,是推进社会发展水平和实现工业化及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更是广大民族地区摆脱贫困、走向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民族地区的城市化发展进程逐步加快。但是,由于受自然条件不同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西部民族地区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也随之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民族问题。西藏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也是一个绝大多数群众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地区,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呈现出不同于其他民族地区的显著特征,也引发了一系列的民族问题。 一、西藏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城市化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表现为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城市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西藏城镇发育缓慢,直到解放初期才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拉萨、日喀则、昌都、泽当、亚东、帕里、那曲和萨迦等几个初具小规模的城镇聚居点。自改革开放以来,西藏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拉萨市作为西藏自治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城市化进程中始终走在前列。 1、城市化水平低,城镇人口少,规模极小 西藏自治区地处中国的西南边陲,全区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1/8,居全国各省区的第二位。但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区人口只有263.44万,占全国总人口的1/500左右。人口密度较低,每平方公里只有近2.2人,且分布极不均衡,使西藏在城市化过程中,不仅发展进程极其缓慢,而且城市规模也极小。 2、城市化进程与传统宗教文化息息相关 无论是拉萨古城,还是日喀则、泽当、昌都、萨迦等西藏的城镇,几乎都是在藏传佛教寺院的带动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就使西藏的城市化进程浸染上了浓重的宗教色彩。在城市化进程中,西藏不少藏传佛教寺院成为重要的集市贸易中心,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尤其是吸引广大藏族农牧民参与市场经济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以拉萨市大昭寺为例。在拉萨的城市化进程中,围绕大昭寺这座古老而神圣的寺院,形成了西藏规模最大、最繁华的集市贸易中心——八廓街。这里的商品琳琅满目,除了藏族地区丰富多彩的手工产品或地方民族特产外,还汇集着全国各地的日用产品、服装鞋帽、家用电器等,以及从印度、尼泊尔等周边国家进口的小型工艺品,等等。不难想象,如果没有大昭寺这座藏族信众颇为向往的圣殿,围绕大昭寺形成的八廓街这个集市贸易中心就不会像今天这样繁华,也就不会形成今天拉萨市的城市规模。 3、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主要来自政府 在我国的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化的推动大体有两种方式,一是自上而下式,二是自下而上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市场力量的增强,尤其是乡镇企业、外资企业的进入,使得企业在推动城镇的发展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但是西藏自治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大大削弱了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活力,使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极其不发达,国有企业的竞争能力也不强,由市场推动的城市化动力明显不足,使西藏城市化进程呈现出主要依靠政府自上而下推动的显著特征。 4、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突出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和中央一系列经济政策的指导下,西藏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一部分向小康迈进。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与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与消费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西藏城市化过程中此点尤为明显。以1978年—2007年为例,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75元增加到278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65元增加到11131元。西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率在此期间一直呈上升趋势,城乡收入差距由1985年的1.84倍扩大到1990年的2.77倍,2002年达到5.1倍。2003年以后虽然出现了缩小的趋势,但城乡收入差距依然明显,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高达3.99倍。反映出西藏城市化进程中城乡二元结构的显著特征。[2] 二、西藏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 1、当地居民与流动人口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城市化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迁,城市因其较高的收入和较好的发展机遇,吸引着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西藏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非藏族流动人员进入西藏。非藏族流动人口向西藏城市的流动既是西藏城市化的表现形式,也是城市化发展的动力之一。不仅繁荣了西藏市场,也为西藏带来了难得的人力资源,促进了西藏经济的发展。但非藏族流动人口的进藏也带来了实际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与本地居民在经济方面的利益冲突。非藏族流动人口几乎渗透到了西藏的各个领域。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藏族从事商业活动的经验少,无论在竞争能力、管理能力,还是经营能力上,都与非藏族存在一定差距。例如,进城务工的藏族群众大多来自农牧区,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绝大部分人受雇于内地来的私营企业主、个体老板,且从事的大都是技术含量低的体力劳动,这就造成了来自内地的私营企业主、个体老板与西藏本地雇员收入上的差距。此外,由于西藏的绝大部分企业都是在国家扶持下的亏本企业,所以在把企业推向市场的过程中,造成绝大部分企业破产,广大工人失业,而企业的绝大部分工人都是藏族同志,这也引起了藏族失业人员与内地个体企业人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二是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引起的摩擦。各民族均有自身的文化传统,在与藏族传统文化接触碰撞过程中,由于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心理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摩擦和纠纷。 2、西方反华势力、达赖分裂主义集团组织或煽动而引发的民族问题 西藏是一个绝大多数群众信仰藏传佛教的地区,宗教的民族性、长期性、复杂性和国际性等因素,使西藏的宗教问题变得异常敏感。西藏的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总是交织在一起。尤其是冷战结束后,西方反华势力为达到分裂、遏制中国的目的,利用上述宗教矛盾,明目张胆地支持境外的达赖集团,蓄意挑起事端,挑拨民族关系,引起冲突,进行分裂国家的活动。在达赖集团的精心组织和煽动下,极少数不明真相的僧人充当了达赖集团从事分裂活动的急先锋,在拉萨制造了骇人听闻的3•14打砸抢烧暴力犯罪事件。在这次事件中,暴徒们把非藏族群众作为打砸抢烧的重要对象,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损失,也使业已形成的团结友好的民族关系蒙上了阴影。 3、因民族优惠政策贯彻不力引发的民族问题 为促进西藏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央在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为西藏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是,由于受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驱动的影响,优惠政策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教育中的高考移民为例来说明。由于历史的原因,西藏基础教育总体水平不高,鉴于此,相对于其他省市来说,教育部每年为西藏下达的招生指标较多,录取分数线较低、录取比例较高,但报考条件要求并不是很高。正是看中以上几点,近年来,有些区外考生在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报名前利用省际录取分数线差异,通过办理非正常户口迁移手续,非正常流入西藏参加高考,以获取较多的录取机会。这些考生绝大多数未在户口迁入地实际居住和接受高中教育,这对基础教育相对较低的西藏考生来说是不公平的。这种“高考移民”现象引起了西藏考生和家长的强烈不满。再加上这些高考移民多数是非藏族人口,因此也引起了藏族对非藏民族的不满情绪,成为诱发民族矛盾和冲突的重要因素。 上述问题仅是西藏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中的几个侧面,这些问题很容易引发民族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三、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加快西藏城市化发展进程 西藏自治区的城市化既是社会经济的现代化,更是民族及其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能否处理好西藏自治区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民族问题,事关全国的稳定和安全。 1、大力加强中华民族意识教育 大力加强中华民族意识教育有助于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也能为加强民族团结、遏制分裂、消除政治歧见、增强国家凝聚力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 2、加快经济发展,不断提高藏族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要解决西藏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民族问题,关键是促进西藏的经济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西藏城市化进程中,要把帮扶民族企业、改善民族乡(镇)的经济发展条件作为工作着力点,充分发挥本地优势,大力扶持民族经济成长,努力增加藏族群众的收入,进一步改善和提高藏族的生活质量。 3、加强法制建设,切实维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 应加快立法步伐,建立以保护少数民族权益为主要内容的法律制度,使少数民族的政治权益、经济权益、法律权益、教育权益、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权益得到切实保障,为解决各民族之间发生的矛盾和冲突提供法律依据。 4、大力加强西藏民族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发展教育、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和保证。各级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藏族的基础教育工作,加强对西藏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和教育资金的投入。西藏各级各类学校要对现有资源进行重新优化组合,使其发挥更好的效益。在依靠政府办好民族教育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少数民族企业界的有识之士投资少数民族的基础教育产业,使投资主体多元化,共同推动西藏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5、充分尊重并维护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西藏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民族成分、宗教信仰复杂,要解决西藏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必须充分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要进一步加强对大众传媒或文化出版物的管理;坚决打击境内外分裂主义势力和达赖集团利用藏传佛教进行民族分裂和违法犯罪的破坏活动,消除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3] 注释:[1]张英杰、王如渊:《我国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的特点与思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7期,第89页。 [2] 数据资料来源:http://info.tibet.cn/,土多旺久:《改革开放与西藏经济发展》。 [3] 参见陈炜、陈能幸:《论西部民族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宗教问题》[J],《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第4期,第120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