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学 >

达延汗六万户的起源

http://www.newdu.com 2017-11-03 《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 (日))冈田英弘 参加讨论

    明代蒙古达延汗六万户的由来,一直是学术界所关心并有争议的问题。此文作者考察了蒙元至明代蒙古各集团的变迁,试图指出它们与达延汗六万户的渊源关系,颇有新意。其基本观点是:六万户中的察哈尔万户的前身是元代西北地区的安西王国;兀良哈万户来自蒙元时期肯特山和斡难河一带的兀良哈;郑尔多斯万户源于成吉思汗的四大斡耳朵;土默特万户的前身是阴山汪古;永谢布万户得名于元代的永昌府,前身为凉州阔端父子的王国;喀尔喀万户的前身为札利亦儿。此外还有若干具体问题的考仃。这些时问题的进一步探讨很有参考价值。

——————————编者
    蒙古的达延汗(一四八七——一五二四年在位)时代的六万户之制,在各类蒙古编年史中都有所记载。兹根据《蒙古源流》摘录其建立原委如下:
    右翼三万户之郑尔多斯、永谢布、土默特派使节前来,请达延汗派一子以担任主持成吉思汗八白室之祭祀、课赋六大兀晋思的济农。于是达延汗派遣第二子乌普斯博罗特前往.衬此心怀不满的永谢布的亦不刺因太师和郑尔多斯的满都资阿哈利呼,于乌鲁斯博罗特在成吉忍汗灵前即位时将其拭杀。达延汗兴师复仇,在图尔根河战败而还。此后再率左冀三万户、阿巴海、科尔沁出征,在达兰特哩衷击败右翼三万户,将其驱至青海,尽行收服,杀死满都务。
    亦不利因逃人哈密,为其人所杀。达廷汗整顿六万户,在成吉思汗灵前接受了汗号①。
    这六万户是哪些呢?从达延汗在达兰特哩衷所发布的军令可以得知:
    郑尔多斯乃为汗守御八白室者,承受大任之兀普思.与其相对的兀良哈为守护成吉思汗御陡之人,同为承受大任之,兀奢思,与科尔沁、阿巴海共当之。十二土默特与十二郑托克喀尔喀相付。八郑托克察哈尔与庞大的永谢布相对②。
    由此可知,六万户中的左翼万户是察哈尔、喀尔喀、兀良哈,右翼万户是鄂尔多斯、土默特、永谢布。这六个集团在十六世纪初由达延汗结成了联邦。但是各个万户并非始建于此时,它们的起源都可以追溯到蒙古帝国时期自外蒙古东部至内蒙古地区的强大集团。
    成吉思汗自己所建帝国的大部分给了第四子拖雷,他的领地从大兴安岭到西面的阿尔泰山,有一百个千户.其中大兴安岭方面的六十二个千户,是札刺亦儿的木华黎国王指挥下的左手千户,阿尔泰山方面三十八个千户是阿儿刺的学斡儿出指挥下的右手万户。
    左右万户中间,从肯特山到杭爱山地区,是唐兀的察罕指挥的中军千户,其余的民众分属于成吉思汗的四大斡耳朵③。四大斡耳朵由各个皇后主持,大斡耳朵是弘吉烈9的学儿台旭真,第二斡耳朵是蔑儿乞的忽兰,第三斡耳朵是塔塔儿的也速,第四斡耳朵是也速之妹也速千④。
    其中大斡耳朵在主儿勒的薛扯别乞、台出的旧营、客鲁涟河的阔迭额阿刺勒。第二斡耳朵在客鲁涟河上源附近肯特山中的萨里川、成吉思汗的乞颜氏族本土。第三斡耳朵在克烈亦惕的王罕旧营、土刺河的黑松林。第四斡耳朵在乃蛮的塔阳汗的旧营、杭爱山中,领有克烈亦惕、乃蛮的遗民⑤。
    继承了这些的拖雷次子忽必烈汗,在一二九二年封故皇太子真金长子甘麻刺为晋王,统辖四大斡耳朵及其军队、国土。甘麻刺死于一三O二年,长子也孙铁木儿嗣晋王⑥。一三二三年,英宗硕德八刺被暗杀,晋王也孙铁木儿在客鲁涟河的成吉思汗斡耳朵即帝位,是为泰定帝。泰定帝即位的第二年,封次子八的麻亦儿间卜为晋王⑦,一三二八年泰定帝死后发生内乱,在上都陷落时八的麻亦儿间卜被杀⑧.
    成吉思汗的左手万户长札刺亦儿的木华黎于一二一七年被封为国王,率弘吉刺、亦乞烈思、兀鲁兀、忙兀等军出征华北,一二二三年死。其子学鲁继续讨平山东、河北,一二二八年死.学鲁第三子霸突鲁于忽必烈即位有功,一二六一年死⑨。霸突鲁之妻弘吉刺氏是忽必烈第二皇后察必之姊,她所生的长子安童在忽必烈朝曾任中书右垂相要职⑩。
    札刺亦儿的本土在斡难河,札刺亦儿国王家磨下的弘吉刺、亦乞烈思、兀鲁兀、忙兀等驻在大兴安岭以东,被称为五诸侯,拥有强大势力。一三二八年的内乱中实权落入钦察和阿速军团手中,札刺亦儿派的蒙古贵族独占了元廷中的要职。
    内蒙古的阴山地区,从辽金时期即有汪古王国在此繁荣,他们被称作是唐末、五代的沙陀突厥后裔,其王阿刺兀思在一二一一年因降附成吉思汗而保有本土,其子孙世代与皇室通婚,并封为赵王[11]。
    汪古的西邻西夏王国在成吉思汗末年即一二二七年被灭掉,窝阔台汗在一二三五年封给他的次子阔端,并委派他征讨陕西、四川和西藏[12]。
    拖雷的长子蒙哥汗在一二五一年即位的同时,皇帝忽必烈被委以内蒙古和华北的行政,一二五三年受封于京兆(西安)[13]。阔端之子只必帖木儿在此隶属于忽必烈.忽必烈即位后,一二七二年封其第三子忙哥刺为安西王,赐京兆,驻兵六盘山,并赐只必帖木儿所筑新城名为永昌府[14]。
    安西王忙哥刺死于一二八O年,其子阿难答嗣[15]。一三O七年成宗铁穆耳死后无嗣,皇后卜鲁罕命取安西王阿难答来京师,谋立之,因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发动政变而失败,仁宗兄武宗海山即位,阿难答被杀[16]。此后在武宗、仁宗、仁宗之子英宗在位的十六年间,安西王国虚位,一三二三年英宗被暗杀,泰定帝即位,阿难答之子月鲁帖木儿袭封了安西王[17]。但在一三二八年内乱之后,即文宗朝的一三三二年,月鲁帖木儿因图谋不轨被诛杀[18]。
    一三六八年丧失汉地后,元室及与其有密切关系的诸集团必然衰微,一三八八年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被轼,卫拉特开始扩张势力。卫拉特本来是属于叶尼塞河上游的失黑失惕河的集团,其王族是西北地区的名门[19],在十四世纪后半叶作为核心势力,吸收了许多未被元廷收纳的西北集团。十六世纪明确的卫拉特构成情况是:辉特、巴噶图特是原来的卫拉特后裔,土尔息特是克烈亦惕的后裔,绰罗斯的准噶尔、杜尔伯特与天山的畏吾儿、阴山的汪古据传说是同祖,大概同是畏吾儿帝国的分支乃蛮的后裔,巴儿忽、布里雅特则并非是居于贝加尔湖的巴儿忽真•脱窟木之地的巴儿忽惕的后裔。
    总之,肯特山以西成吉思汗第三斡耳朵(克烈亦惕)、第四斡耳朵(乃蛮)之地的巴儿忽惕加入卫拉特后组成了新的卫拉特,即朵儿边•卫拉特,唯一的例外是成吉思汗同母弟拙赤哈撒尔的子孙领有的和硕特,他们可能是卫拉特从大兴安岭以东带去的三卫的遗民。
    这些且放在一边,下面再来观察从一三八八年天元帝被拭至一四八七年达延汗即位约百余年间的变迁.最初卫拉特三王之一的绰罗斯的马哈木之子脱欢,将其余二王吞并,并灭掉蒙古的阿岱汗,统一了蒙古和卫拉特,其子也先杀死他所拥立的脱脱不花汗,于一四五三年自己登上了汗位,翌年因部下的反叛被杀,卫拉特帝国就此瓦解。
    其后的蒙古汗,脱脱不花的两个儿子马儿古儿吉思(一四五五——四六五年在位)、摩伦汗(一四六五——四六六年在位)即位,全被杀死,虚汗位约十年。到一四七五年,孛罗忽济农被劝即汗位,然而他推辞掉了,满都鲁汗代其即了汗位。满都鲁据说是脱脱不花的异母弟,值得怀疑。满都鲁因有人离间而与学罗忽不和并将其驱逐,一四七九年满都鲁死,没有子嗣,他的未亡人满都海哈屯与学罗忽之子巴图孟克结婚而继承了其亡夫的遗产,不久在一四八七年学罗忽之死的同时巴图孟克即了汗位,这就是达延汗[21]。
    《蒙古源流》和《黄金史》都说满都海哈屯与达延汗结婚时,曾在额锡哈屯的灵前祈祷,并如愿生下七男一女。在《黄金史》中,额锡哈屯指拖雷之妻唆鲁和帖尼别吉,成吉思汗赞赏她的孝心而给予了这个称号并赐与八鄂托克察哈尔。由此可见满都鲁汗是察哈尔的领主,因此在其账中奉祀了唆鲁和帖尼别吉的灵位[22].额锡是突厥语“儿媳”的意思。
    上溯额锡哈屯之祭祀原委,有顺帝朝的一三三五年,元廷提到甘州的基督教堂里所奉安的唆和帖鲁尼别吉的祭礼一事[23]。此事距安西王月鲁帖木儿被杀不过三年的时间,可能因为甘州在安西王管辖之内,基督教徒原在六盘山的安西王帐中祀奉唆鲁和帖尼别吉的灵位,所以就移灵位至甘州的基督教堂了。安西是唆鲁和帖尼别吉之子忽必烈以来的旧国,以此作为祭祀地点是适宜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把察哈尔万户视为安西王国的后身是不错的。察哈尔大概是波斯语,即“臣仆”之意。
    达延汗的曾祖父阿噶巴尔济济农被说成是脱脱不花汗之弟,值得怀疑。汗与济农竟然被比喻成兄弟关系,大概是为了表示彼此的传承。据《蒙古源流》和《黄金史》记载,阿噶巴尔济支持也先而叛变了脱脱不花,结果被也先杀死,其子哈尔古楚克逃住乌孜别克也被杀死。哈尔古楚克与也先之女生了达延汗之父学罗忽济农,孛罗忽济农在卫拉特长大,后被送往兀良哈,并与兀良哈领主之女结婚,生下达延汗[24]。此兀良哈见于达延汗在达兰特哩衰发布的军令中,是“守护成吉思汗御陵”的兀鲁思.成吉思汗葬于肯特山中,其墓地的守护者是兀良哈的千户[25]。
    兀良哈的本土在斡难河,此肯特山、斡难河的兀良哈成为达延汗时代的兀良哈万户.在达延汗死后,博迪阿拉克汗(一五二四——五四七在位)因兀良哈万户叛乱而进行了讨伐,并将其肢解,其地为喀尔喀万户吞并[26]。
    达延汗之父和曾祖父都有济农的称号,达延汗将其次子乌鲁斯博罗特封为右翼三万户的济农,在达兰特哩衷之战以后,第三子巴尔斯博罗特被封为济农。巴尔斯博罗特的长子衷必里克的子孙世代领有鄂尔多斯,世袭济农之号。鄂尔多斯以奉祀成吉思汗八白室而著名。由于成吉思汗的四大斡耳朵的领主是晋王,所以济农应是晋王的音译,这样鄂尔多斯万户是四大斡耳朵的后身也就清楚了。达延汗的祖先可能就是鄂尔多斯的领主。
    一九三五年访间过八白室的欧文•拉铁摩尔的报告说,那里被祭祀的是成吉思汗本人和哈屯即李儿帖夫人,左边的哈屯是忽兰哈屯,其中奉祀成吉思汗和李儿帖夫人的是达拉特旗人,忽兰哈屯则由别人奉祀[27]。这里留下了大斡耳朵与第二斡耳朵合并的痕迹。不见于也速与也速干两个哈屯,其原因可能是第三、第四斡耳朵落入卫拉特手中了。达延汗入赘的前察哈尔的满都鲁汗的未亡人满都海哈屯,出身于土默特的恩库特[28]。土默特久据阴山,占有汪古故地。恩库特就是汪古惕,因此土默特万户是汪古王国的后身。而西面占据甘肃边外的永谢布,是凉州阔端、只必帖木儿父子的王国的后身,永谢布一名大概是只必帖木儿的都城“永昌府”的音译。
    达延汗的喀尔喀万户被封给了第五子阿勒楚博罗特和第十一子格叮森札,阿勒楚博罗特所部因其子虎喇哈赤的五个儿子而成为五鄂托克喀尔喀,格呀森札所部因他的七个儿子而成为七鄂托克喀尔喀。《阿萨拉格齐史》和《黄史》记载说,喀尔喀的赤诺思苦于札赉尔的压迫,请于达延汗并接来了格呀森札,格哷森札常被叫作“札贵尔的皇太子”(札责尔鸿台吉)。格哷森札的长子阿什海之后的一个鄂托克就是札赉尔[29]。另外,五鄂托克喀尔喀的虎喇哈赤的第三子兀班•卜以麻之后的鄂托克是弘吉刺[30]。这与札刺亦儿国王家统辖弘吉刺的情形相一致。因此喀尔喀万户是札刺亦儿的后身[31]。
    以上将达延汗的六万户与其前身做了比定,另外还有不属于六万户的达延汗势力之外的集团,即从达延汗的军令中所见到的科尔沁阿巴海。它与明人所说的福余卫、泰宁卫的大兴安岭以东的我着和往流一样,归属于被封在这一带的成吉思汗诸弟的后裔。岭东的朵颜卫是兀良哈的分支[32]。
    最后谈谈喀喇沁和阿速。一二三六——一二四四年随从蒙古军远征玉里伯里的蒙哥,于钦察之地将钦察人和阿兰人两大集团一起降附,钦察人游牧于老哈河,阿兰人游牧于滦河[33]。钦察以哈刺赤之名、阿兰人以阿速之名为人们所知,他们被编成军团,成为元帝的亲军,以勇武著称,最后在一三二八年的内乱中,钦察军团的首领燕帖木儿、阿速军团的首领伯颜掌握了朝廷的实权[34]。在达延汗时代,张家口边外居住有喀喇沁和阿速,从其住地来看,无疑就是他们的子孙.永谢布的亦不刺因太师强盛时,喀喇沁和阿速都属于他的魔下,后来因达延汗的征讨,亦不刺因的势力溃灭,永谢布再度向西方本土退却了[35]。喀喇沁和阿速虽然有时被冠以永谢布之名,但那并不意味着永谢布起源于东方。
    注释:①萨冈彻辰:《蒙古源流》,第1卷第1册,乌兰巴托,1958年,页204-213.
    ②同上,页211。
    ③佐口透(译注)((多桑蒙古帝国史》2,东京,1965年,页56-61.
    ④《元史》106,《后妃表》。
    ⑤那坷通世(译注)《成吉思汗实录》,东京,1943年,页585.
    ⑥《元史》115,((显宗列传》。
    ⑦《元史》29,《泰定帝本纪》1.
    ⑧《元史》108,《诸王表》.
    ⑨《元史》119,《木华黎列传》。
    ⑩《元史》126,《安童列传》。
    [11]《元史》118,《阿刺兀思剔吉忽里列传》。
    [12]《元史》2,《太宗本纪》.佐口透《河西的蒙古封建王侯》(《和田博士还历纪念东洋史论丛》)1951年.
    [13]《元史》3,《宪宗本纪》;《元史》4,《世祖本纪》1。
    [14]《元史》7,《世祖本纪》4。
    [15]《元史》108,《诸王表》.
    [16]《元史》22,《武宗本纪》1;《元史》24,《仁宗本纪》l,《元史》工14,《后妃列传》1。
    [17]《元史》29,《泰定帝本纪》1;《元史》105,《诸王表》。
    [18]《元史》36,《文宗木纪》5;《元史》202,《释老列传》.
    [19]佐口透《多桑蒙古帝国史》1,页309。《元朝秘史》第144节的“失思吉思”,第239节的“失黑失惕”,即叶尼塞河上游的一希什黑德河.那坷通世书,页129、344.
    [20]冈田英弘《四卫拉特的起源》(《史学杂志》83-6),1974年.
    [21]和田清《东亚史研究•蒙古篇》,东京,1959年,页287-423.冈田英弘《达延汗的年代》(《东洋学报》48-3、4),1065-1966年;《达延汗的先世》(《史学杂志》75-8)1966年;《达延汗传》(《亚洲学报》21),1666年,
    [22]冈田英弘《北元奉祀圣母玛利亚考》(《国立政治大学边政研究所年报》1),1970年.
    [23]《元史》35,《顺帝本纪》1。
    [24]《蒙古源流》,页176-189。《黄金史》,坎布里奇,1052年,下册,页136-146,
    157-159。
    [25]佐口透《多桑蒙古帝国史》2,页25.
    [26]和田清书,页454-457,477-478。《蒙古源流》中达延汗时代的这件事无疑应放在博迪阿拉克汗时代,《蒙古源流》,页214-215。
    [27]欧文•拉铁摩尔《蒙古旅行记》,纽约,1941年,页31,35-43。
    [28]《蒙古源流》,页106。《黄全史》下册,页153.
    [29]《阿萨拉格齐史》,第2卷第4册,乌兰巴托,1960年,页:72-73页.《黄史》,莫斯科一宁格勒,1957年,页107-110.
    [30]《水晶念珠》,坎布里奇,1959年,第3部分,页199、231。
    [31]森川哲雄《喀尔喀万户及其戍立》(《东洋学报》55-2),1972年.
    [32]和田清书,页113,119-120,1270
    [33]《元史》100,《兵志》3;《元史》125,《土土哈列传》:《元史》132,《拨都儿列传》。
    [34]《元史》128,《土土哈列传》;《元史》138,《燕铁木儿列传》,《伯颜列传》。
    [35]和田清书,页449-453,467,490-497,669-690.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