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盟会议始末记》由西盟王公招待处编辑,民国二年(1913年)春商务印书馆天津印刷局代印。铅印本,大32开,封面有英汉对照烫金书名。 所谓西盟会议,是民国二年(1913年)一月二十三日由绥远将军张绍曾主持,有内蒙古西部乌兰察布、伊克昭两盟各旗札萨克王公参加,以迫使乌伊两盟拥戴共和并防止其响应外蒙古独立为目的的政治会议。西盟会议的召开,成功的挫败了外蒙古库伦政府联络乌伊两盟旗的企图,确立了北洋军阀政府在西北的统治,给内蒙古的历史发展以重大影响。因此,为保存史实和宣扬张绍曾的功绩,负责接待与会蒙古王公的西盟王公招待处总理蔡汇东命处员“搜集西盟会议各文件,分类编述”,并亲自“点窜其冗,补录其遗”(序言),编成该记。 该记共七章。第一章西盟之大势,第二章西盟与库伦之关系,第三章西盟会议之原因,第四章西盟会议之召集,第五章招待西盟王公之状况,第六章会议之情形及议决之结果,第七章爵秩之进封及勋章之授予,共约21000余字。正文前有目录、张绍曾题辞、蔡达生(汇东)序言及与会王公、官员们的照片。 该记结构合理。第一章简明扼要,着重反映乌伊两盟地理位置的重要,其向背于大局的影响。第二至六章述会议前之政治形势、会议起因、经过与结果。第七章表列到会蒙古王公的晋爵与授勋,以示奖掖。其中第二至六章最为重要。第二章简述了乌伊两盟王公反对民国的一致立场和乌盟王公支持外蒙古独立,伊盟王公不赞成库伦政府,但又骑墙观望的不同态度。还全文收录了外蒙古库伦政府对内蒙古各盟旗的两道檄文和伊盟王公的两次复文。第三章阐明会议旨在“断绝库伦之羽翼”,“宣布共和之真旨”,并简述了因蒙古王公不合作,原定1912年旧历10月25日召开的乌伊两盟各旗代表会议落空和改代表会议为各旗札萨克会议的缘由。第四章内容较详,叙述了在张绍曾的指挥下,1912年11月17日凌晨,少将朱浮藻率军偷袭四子王旗王府,迫使乌盟盟长四子王旗札萨克勒旺诺尔布到绥,以及12月26日团长孟效曾率军抵杭锦旗,逼迫称病推诱的伊盟盟长杭锦旗札萨克阿尔宾巴雅尔到绥的经过,并录有张绍曾致大总统的有关呈文数则和勒令各蒙旗札萨克到会的公文,以及乌盟盟长“翻然改悔”后致乌伊两盟各旗的劝导文告。最后表列诸王公到绥时间,并说明乌审旗札萨克察克都尔色楞因旗内统治不稳而未能到会。第五章简述对到会王公的招待和劝谕,并录有西盟王公招待处章程。第六章简述了《西盟王公会议条件大纲》的起草、交涉与会议经过。全文收录乌伊两盟盟长的陈词、张绍曾与归绥观察使潘礼彦的演说词以及《西盟王公会议条件大纲》,并附录了《乌盟各札萨克不承认俄库协约之通电》、《伊盟各札萨克不承认俄库协约之通电》和《乌伊两盟各札萨克劝告库伦文》。 作为记载西盟会议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唯一专书,该记虽略有虚饰,但基本上如实反映了这次会议的真像及其强迫性,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在学术界一度出于某种政治考虑,回避西盟会议召开的经过和美化蒙古封建王公的情况下,细读该记将有助于我们深刻准确理解这段史实。何况其所附蒙古王公等有关照片亦颇有价值。 该记缺点有三:首先,所收王公照片不全,缺伊盟两人,另有两人未署明姓名、旗分。其次,因乌盟王公“答复库伦之文,语多狂谬,今已归附民国,故亦不复赘录”,湮没史实。再次,因校对不精而致误。如第21页将照会各旗派代表来绥会议的时间10月29日误为12月29日。第22页称12月28日派团长孟效曾等赴杭锦旗,而第23页又称孟效曾等于12月26日抵杭锦旗。 因系非正式出版,该记印数不多,流传不广,现存极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