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学 >

关于蒙古封建王公制度向民国延续问题

http://www.newdu.com 2017-11-03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 田志和 参加讨论

    在1911—1912年的南北议和谈判中,南京临时政府就清皇室以何种方式结束它的统治,与清政府代表妥协,发布了《关于大清皇帝辞位后的优待条件》、《关于清皇室待遇之条件》、《关于满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条件》。南京临时政府天折以后,三《条件》仍沿行外,北京政府特就蒙古王公待遇,又制定和颁行了一些新的政令,使相沿二百多年的蒙古封建王公制度得到延续。对于这一历史现象的认识,虽未曾引起讨论,但许多文章中所反映出来的观点,似乎并不一致。笔者试图从民国初年的社会政局着眼,讨论蒙古封建王公制度延续的成因及其意义。敬祈读者指正。
    一
    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制定和推行同盟会纲领的全部实践中,总的趋向是与封建势力妥协,妥协的目的,在于尽快结束清朝的统治,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其它枝节”问题的处理,都“可从宽”[1],这是南北议和谈判中,很重要的一个指导思想。
    武昌起义胜利之后,革命形势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是,革命内部十分涣散,•领导很不得力。同时,革命党人面临着极为突出的财政困难。帝国主义的威胁和外交上的不承认等等,都是一种难以摆脱的巨大压力。尽管革命形势在高涨,但许多革命领袖对自己的力量,并不是有足够信心的,宁愿向各种封建势力、向帝国主义势力妥协,以能尽快换得共和制度的早日实现。正如吴玉章在《辛亥革命》一书中所说:“那时凡是拥护共和的人”,革命党人“都愿意同他合作”,只要“承认共和,则一切办法皆可商量”。因此,在清帝退位和承认“共和”的前提下,南京临时政府愿意给予一切封建势力以优待,并不是辛亥革命时的奇怪现象。
    注意辛亥革命时期,帝国主义在内外蒙古的阴谋活动,对于了解南京临时政府制定对蒙政策是十分必要的。
    二十世纪初,蒙古地区的政治形势是复杂的。一部分蒙古先进分子,接受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的影响,在内蒙古地区开始了革命活动,开辟了一条通向民族解放运动的道路。封建王公贵族和上层僧倡,在民主革命风暴的冲击下,惶惶不可终日,其中一部分人,乘机挑出“泛蒙古主义”旗帜,投靠帝国主义,搞起了“独立”活动,迈上了分裂祖国的道路。清政府在蒙古地区,推行封建王公制度已二百多年,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又牢固的政权与神权相结合的封建统治基础。执掌旗政、庙政的王公活佛们的政治动向,对蒙古地区的命运,在一定条件下将会起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对我国蒙古领土,抱有野心的日俄帝国主义,借辛亥革命之机,将魔爪伸进了内外蒙古,明目张胆地援助那些“泛蒙古主义”者。1911年12月,哲布尊丹巴的“独立”及其建立的“蒙古国”,典型地显示了这一特点,它标志着外蒙库伦集团所代表的蒙古民族分裂势力,投向了帝国主义怀抱,甘愿充当帝国主义蚕蚀我国边睡疆土的工具。当这股逆流席卷呼伦贝尔以后,内蒙古东部蒙旗直接受到了冲击。日本帝国主义也不甘居帝俄之后,它以隐蔽的阴谋手段,诱引内蒙古中部个别盟旗王公,企图策动“内蒙古独立”。
    袁世凯组阁以后,为了讨得帝国主义的扶植,对俄国实行妥协外交,非但制止不了库伦集团的民族分裂活动,而且对内蒙古“独立”外向的蠢动,也没有采取及时的必要的对策。袁世凯为了对抗民主革命,要笼络国内一切反动势力,迫切希望得到蒙古王公的公开支持。清朝皇族危在旦夕的时刻,隆裕皇太后在御前召集在京蒙古王公,诉说了蒙古先祖“效忠朝廷”的事例,要求各王公在“国事危急”之际,为朝廷“献策效劳”[2]。在场的王公,“深知朝廷优待蒙藩”,事后便以内外蒙古及土尔息特部、科布多、和硕特部、新疆回部等一百多个旗的代表名义,致函内阁支持袁世凯,他们认为:“全蒙几见噬于强邻,库伦几沦于异类”,他们为此而“痛心疾首”,愿为“期复旧观”而努力[3]。在议和谈判开始以后,清廷很注意满蒙贵族之间,那种相依为命的关系,要为对“于大皇帝无贰心,于强邻无异志”的蒙古王公,力争必要的优待。
    南京临时政府和各族爱国者,认识到了蒙古地区所呈现的复杂态势,对它的前途表示关注、忧虑和不安。在内蒙古地区开展革命活动的力量,在强大的封建势力压迫下,不可能左右蒙古政局;南京临时政府刚刚成立,头绪万端,虽然有解决边疆危机的紧迫感,但事实上没有力量,又不可能去优先处置那里所发生的事件。考虑到蒙疆地区的特殊情形,研究矛盾的复杂性,抵制帝国主义对我国疆土的阴谋,争取蒙古地区局势的稳定,早日实现全国的“共和”,只能对蒙古封建势力采取妥协政策。
    二
    南京临时政府对蒙古封建势力的妥协,是以蒙古王公“拥赞共和”为前提的,革命党人真诚地期望通过这样妥协,能有利于解决蒙疆危机,早日实现孙中山所倡导的“民族之统一”、“领土之统一”。南北议和谈判,确实引起了蒙古封建势力的极大注意,驻京的内外蒙古王公们,以外蒙古八十六旗、内蒙古四十九旗代表名义,组成了“蒙古王公联合会”,要求南京临时政府与它“直接通电”[4]。1912年1月11日,这个“联合会”通电南京临时政府,声称:“必欲成民主,蒙部实不愿与诸君共和”[5],明确地表达了蒙古王公抵制共和的态度,支持袁世凯内阁,共同向南京临时政府施加压力。但也清楚地表露出,蒙古王公联合会并没有提及外蒙古“独立”事件,显然蒙古王公大多数,并不赞成库伦集团的分裂活动。这一政治动向,使革命党人多少能知道,必须谨慎对待蒙古王公,他们中的大多数有争取的可能性。
    当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必除,实现共和已成为全国政治潮流的时候,蒙古王公联合会顺应潮流,随风转向,与袁世凯同步唱出“赞助共和”的调子。2月2日致电南京临时政府,表达对“共和”的妥协愿望,同时强调:蒙古制度、风俗、语言文字,向与内地不同,蒙古地区的面积,占“全国大半,民风强悍,逼处强邻”,蒙古制度一旦变动,“危险实多”。这份通电毫不掩饰的暗示南京临时政府,全国实现井和以后,蒙古王公在有清一代所享受的待遇不能变动,有继续享受的必要性。这份通电,不能不唤起南京临时政府的注意,慎重的制定对蒙方针政策。
    如何解决国内民族关系问题,孙中山先生通过同盟会纲领,及其后发布的一系列文件和演讲,进行了许多阐述。孙中山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日民族之统一”。愿中国“五大民族,相爱相亲,如兄如弟,以同赴国家之事”[6]。孙中山特别强调,实现这种民族关系的基础,是“五族共和”。孙中山的这种民族主义思想,成为南京临时政府处理国内民族关系的纲领。当然,民族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五族共和”中的许多具体问题,革命党人也没有来得及详细研究。在资产阶级领导下的共和制度,事实上是不可能实现国内各民族的平等,靠“五族共和”也解决不了边疆的危机,但它又确比封建王朝跃进了一步,提出了有意义的解决方案,并为此而努力试验,这是难能可贵的。
    孙中山对蒙古封建势力的妥协,除坚持“五族共和”前提之外,又强调了如下原则:必须反对和取消哲布尊丹巴型的“独立”。他在就职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明确地指出:“所谓独立,对于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7],希望蒙古西藏王公喇嘛认清:“政体虽更,国犹是国”,应举行与各省联合的独立,推翻清朝统治,以维护中华版图的完整和“共和”的实现。孙中山针对蒙古王公联合会的通电,特于1月28日回电,并致电蒙古王公活佛,提醒他们注意:“俄人野心勃勃,乘机待发”,“不可倚赖”,盼望他们关怀时局,眷念桑梓,“通告蒙古同胞,戮力一心,共图大计”。南京临时政府热诚要求各盟选派代表,到南京“参议政要”[8]。孙中山在坚持上述原则的基础上,对蒙古王公联合会提出的,不变动“蒙古制度”的要求,同意让步。
    1月14日,伍廷芳代表南京临时政府,电告蒙古王公联合会,民国成立后五族一律平等,“满蒙回藏原有之王公爵傣及旗丁口粮等,必谋相当之位置,决不使稍有向隅”[9]。这份电文,向蒙古封建势力,正式传达了南京临时政府的立场和态度,抚慰和满足了蒙古王公的愿望和要求。2月9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了三《条件》修正案。12日清帝发布退位诏书。蒙古王公联合会对“王公世爵,概仍其旧”等条款,立即做出反响,致电伍廷芳表示欢迎和接受。公开声明:“诸王公赞成共和”,今后“同建民国”。3月24日蒙古王公联合会派出代表,前往库伦,劝说撤消“独立”。
    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在考虑国内民族关系,在解决蒙藏边疆危机等问题的战略思想和政策中,应注意到,特定历史条件下,处理具体问题的针对性和必要性。当时南京临时政府的处境,没有力量去直接解决外蒙古“独立”事件,但当务之急又必须团结蒙古社会的僧侣上层势力,促使蒙疆问题的和平解决,朝着有利于“民族之统一”、“领土之统一”的方向转化。蒙疆危机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俄国政府阴谋与其间,这就增加了问题的复杂因素,以及解决这个问题的艰巨性。1月19日伍廷芳致孙中山、黄兴的电文中,曾经指出,蒙古呼伦贝尔“独立”一事,是应该“设法排解”的一大问题,若处理不当,则将“贻国家分裂之祸”,即使南北合一之后,尚“不知如何费力,更不知能否挽回”。伍廷芳的见解,在颇大程度上反映出,革命党人认识到了解决蒙疆危机的意义,以及在解决这个问题中应采取的慎重态度。革命党人它自身的性格和困境,制约它不可能把斗争锋芒直接指向俄国,它所能做到的,只有尽力用优惠条件,去争取分裂势力转向,切断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优待条件发布后,内外蒙古封建势力的动向,尤要值得我们考察。1912年没有能直接解决外蒙“独立”问题,但却引起了内蒙古上层势力的显著分化,绝大多数王公、贵族、活佛,减少和消除了对民主革命的疑惧,出现了“拥赞民国”、“倾心内向”的潮流。一些观望或思动者,敛迹转向,“羽赞共和”。大多数蒙旗的局势稳定了下来,这种稳定对捍卫内蒙古版图,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内蒙古局势的稳定,必然为解决外蒙古“独立”问题,奠定了极为重要的基础。
    在两个政权交替的历史时期,充分考察社会矛盾的复杂性,以及注意他们内部外部相互制约关系,对于认识当政者所制定的方针政策是有启发的。在一定历史时期实行有条件的妥协,也不是不可以的。列宁曾经认为,“任何曲折的历史转变就是妥协”,所谓妥协就是没有足够力量去否定旧事物,而旧事物也没有足够力量去完全推翻新事物,它们之间出现了妥协。孙中山对蒙古王公的妥协,就具有这种性质。
    三
    北京政府成立后,袁世凯在全国激昂的爱国呼声压力下,还不敢公开放弃外蒙古主权。他接过了南京临时政府制定的对蒙政策,但是,北京政府的政权性质及其与帝国主义的关系,又决定这个政府,非但不能正确推行孙中山的对蒙方针,而且将孙中山的“五族共和”思想,纳上了军阀政治的轨道。与此同时,又出本阶级的要,迅速地将封建王公制度扩大化。
    1912年夏季以后,俄国政府继续强化了它在外蒙古的扩张活动。7月8日第三次《日俄密约》成立,日俄两国把我国内蒙古划分为东西两部分,俄国政府以承认日本在东部内蒙,有“特殊利益”为条件,换取了日本对它侵略外蒙和西部内蒙的秘密支持[10]。于是,俄国全力资助和全面控制了库伦集团,库伦集团加强了它在内蒙古的策叛和军事活动。在这种形势下,8月至12月间,内蒙古东部几旗,发生了“独立”和骚乱事件。
    这本是国内局部地区的政务,采取必要政策就可以解决的,但是,袁世凯却利用这个机会,于8月19日发布《蒙古待遇条例》九款,这个《条例》除重复《满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条件》主要内容外,增加了如下新内容:(一)蒙古王公“原有之管辖治理权,一律照旧”;在本旗所享受的特权,“照旧无异”。(二)内外蒙古汗王公台吉世爵各位号,“应予照旧承袭”。(三)各呼图克图喇嘛等,“原有之封号概仍其旧”[11]。20日又发布《加进实赞共和之蒙古各札萨克王公封爵》决定,宣布:(一)凡蒙古王公,“效忠民国,实赞共和”者,“各照原爵加进一位。汗亲王等无爵可进者,封其子若孙一人”。(二)凡“有异常功绩,或者翔赞共和,或力支边局,以及劝谕各旗拒逆助顺”者,均“另加优奖”[12]。各呼图克图喇嘛,除因袭前清旧例外,凡“襄助共和”,与各盟旗王公“同心协力维持大局”者,无论是否有过封号,准“再加封号”[13]。其后,又将前清《理藩院则例》中所规定的各事,“酌改名称”后全部恢复。在二三年间,又颁布了一系列制度条例,几乎在蒙古王公贵族喇嘛的管理体制、特权、称谓、服饰、礼仪等等方面,全面因袭了亡清的旧例,所不同的仅仅是外观形式的某些方面。这种不同北京政府做了解释,他们说这是为了表示“迥异”亡清,“籍符”民国“体制”。就这样清代的蒙古王公制度,全面的具体的被尽国延续下来,而且,较比前清更加扩大。
    北京政府在颁布这些政令的时候,曾在按语和前言中,阐明宗旨:实行这些政策,在于“东蒙多故”、“边事未靖”和“撰以情势”;在于蒙古王公“未尽归环”,必须“因时制宜,维系人心,,在于使蒙古王公活佛,“永保禄位之尊荣”等等[14]。从公开的文字土得知,颁行这样的政策,与平息蒙古局部“独立”和骚乱有关,企图用“承袭”、“封赏”和“加进”爵位办法,感召“谋乱”和离心外向者,使他们“内向”归怀,以求稳定内蒙古局势。
    我们注意到了如下史实:1912年9月以后,推行上述政令结果,内蒙古绝大多数王公贵族喇嘛,在既往已经表示拥赞“共和”的基础上,又纷纷发表文电,或长途跋涉进京,再次表达本盟旗、本寺庙,拥护民国的立场和态度;表示对库伦集团和内蒙“独立”者的不满与谴责;那些“归降”库伦集团或倡导“独立”与“谋乱”者,在其失败后开始分化,大多以“悔罪”和回归的方式,表示与库伦集团决裂,“倾心内向”。《俄蒙协约》公开后,尤其库伦集团军事骚扰内蒙事件爆发后,各盟旗的僧侣和王公贵族,暂时团结起来,举起爱国反帝旗帜,声讨《俄蒙协约》,揭露和痛斥库伦集团背叛祖国、出卖民族利益的罪行[15]。哲里木盟召开两次长春联合会议,西部二盟及三十四旗召开绥远会议等等,把这个时期内蒙王公爱国斗争推向了高峰,对蒙古地区和全国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俄国政府受到很大震动,不能不承认,“内蒙古大部分王公,仍是忠心于华”[16]。哲布尊丹巴及其追随者,在这股强大潮流面前,十分孤立和绝望。内蒙古局部“独立”和骚乱宣告彻底失败。我们应当充分肯定,内蒙王公所迸发出来的这种炽热的爱国激情,不能简单地视作拥袁,或为自身尊荣而故作姿态。在颇大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祖国观念和中华民族意识。蒙古地区上层人士,为维护民族尊严,为反对帝俄侵略,所做出的反应和斗争,是必要的正确的。北京政府通过广泛地封官加爵,将蒙古王公喇嘛的爱国内向表示,与拥赞民国的要求揉合到一起,发挥了这样的作用:它既稳定了内蒙的局势,又孤立和打击了外向势力。因此,不能断然否定,上述政策在一定历史时期的针对性,以及为解决特定任务而发挥的积极作用。
    当然,也要注意到另外的史实:内蒙古所发生的动乱是局部的,大约占内蒙古蒙旗的百分之十左右,可谓很小的区域,而肇事者只不过占全部王公活佛的百分之一二。蒙古王公联合会及内蒙绝大多数王公活佛,特别是有地位有影响的上层人士,既没有参加“独立”活动又无加爵的要求,因此,没有广泛封爵、加进和世袭的必要性;内蒙古所处的各方面条件与外蒙大不相同,它与内地行省紧密相联,那种“独立”和肇乱的失败是必然的;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全国各族同胞都反对民族分裂活动,孙中山于11月16日致电参议院,表达了全国民众反对《俄蒙协约》的爱国要求,全国范围掀起了抗俄风暴;就俄国的处境而论,它处于国内爆发民主革命前夕;它向内蒙东部伸展势力的举动,触及了日本的侵华利益,日俄之间的矛盾表面化,在这种情形下,俄国不敢贸然援助内蒙“独立”者。这样的国内国际形势,一方面表明,俄国和内外蒙的“独立”者,极为孤立和脆弱,另一方面表明,国内有深厚的力量和条件,有利于解决内蒙地区的矛盾。不注重这种形势及其相互制约关系,去搞袁世凯那一套,既使起到了某些作用,也不是解决根本问题的最佳政策。
    一项制度与政策的制定和延续,都有它必要的阶级基础和制定者的需要。袁世凯所制定和推行的对蒙政策,改变和歪曲了“五族共和”思想。从根本上讲,北洋军阀政府完全承袭了亡清的衣钵,利用民国政府招牌,通过世袭、加封和“加进”手段,实现并完成了军阀与蒙古王公贵族之间的同盟与合作,这是袁世凯上台后,制定对蒙政策的最基本的出发点。
    袁世凯脱胎于清代官僚军阀,窃取辛亥革命成果后,便成了一切反动势力的总代表,他要扑灭南方革命势力,又要维持和巩固军阀政治,实现个人专制。为此,他一方面必须将所有反动势力搜罗到自己方面来,以迅速完成封建官僚地主军阀的联合专政; 另一方面对自己的势力暂时尚未达到的边睡少数民族地区的情况下,对其上层势力“恩赏”好处,施加怀柔方针,笼络急于寻找“靠山,的僧侣势力,让他们替北洋政府统治那些地方。在袁世凯之后,直皖奉的各派系军阀,都是一脉相承,沿用了这套方针和手段,控制蒙古地区,成为他们争霸中原的可靠“后方”。蒙古王公与军阀的相互勾结,有力地镇压了民主革命势力,蒙古僧侣封建集团,通过“拥赞民国”的手段,稳定和强固了对蒙古地区的封建统治地位。这一史实反映出,北洋政府与蒙古封建势力之间,没有根本利害冲突,延续蒙古王公制度,有利于双方各自的根本利益,既使不发生1912年的内蒙局部“独立”事件,它们也会在适当时机推行这种方针和制度。蒋介石新军阀上台后,仍是一脉相承,完整地将这种制度延续到解放前夕为止。
    蒙古封建王公制度在清亡之后,又延续了三十多年,这对民主革命是一个反动。广大蒙古族群众,在清代就呻吟在封建政权和神权的残酷压榨之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没有给他们带来好处,上层僧侣封建势力,标榜“五族共和”巩固了既有地位和权势,继续将群众沦于水深火热之中。
    注释:
    [1]伍廷芳:《共和关键录》第一编第80页.
    [2]博彦满都:《我所知道的赛图王棍楚克苏隆》.
    [3]《蒙古代表及那彦图等致内阁袁世凯函》,宣统三年十一月七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七)》.第299页.
    [4]《共和关键录》,第三编,第29页
    [5]《共和关键录》,第二编,第132页
    [6]《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440页。
    [7]《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2页。
    [8]《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48页
    [9]《共和关键录》.第一编,第104页。
    [10]《日本外交年表及主要文书》,(文书)第369页。
    [11]民国《政府公报》,1912年5月21日(法律),第103号。
    [12]民国《政府公报》.1922年9月20日(命令),第14号。
    [13]民国《政府公报》,1912年5月25日(公文),第12号。
    [14]民国《政府公报》,1912年9月(公文)、(命令),第155、144号。
    [15]参见拙文《乌泰叛逃后的回归问题》,载《东北师大学报》1980年第二期;《民国初年内蒙王公反分裂的爱国斗争》,载《东北师大学报》1982年第六期.
    [16]廓索维慈:《从成吉思汗到苏维埃共和国》,王光祈译其中部分章节,题名《库伦条约之始末》,第42、71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