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学 >

关于帕米尔交涉的几个问题

http://www.newdu.com 2017-11-03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 许建英 参加讨论

    摘要:帕米尔问题是英俄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结果。有必要就早期关于帕米尔的有关协议、英俄私分帕米尔的原因、英国入侵坎巨堤及其影响以及瓦罕走廊的法律地位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帕米尔,中国古代称之为葱岭。它位于新疆西南,东起塔什库尔干,西到阿姆河上游的喷赤河,南抵兴都库什山,北达阿赖岭。帕米尔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从2000多年前的西汉起中国历代政府,包括统一的中央政府和分裂的地方政权,都在此设官置守,有效地行使主权。一直到19世纪90年代初英俄人侵前,中国在帕米尔的主权都得到充分的行使。19世纪90年代,英俄在中亚角逐加剧,帕米尔成为其争夺的目标,遂出现中英俄对帕米尔的交涉。英俄乘中国之危,私自瓜分帕米尔。
    本文在简述帕米尔交涉起因的基础上,对以往因侧重点不同而研究不多或忽视的问题,特别是和英国关系密切的几个问题加以论述。
    一、英俄在中亚的角逐和早期有关帕米尔的协议
    帕米尔问题的产生是英俄两个帝国主义对外实行殖民扩张的结果,是它们在中亚进行“大角逐”的结果。俄国自18世纪末东扩至太平洋以后,就开始向中亚扩张,力图威胁英属印度的北部边疆。1834—1863年越过哈萨克大草原,进人中亚后,沙俄先后征服中亚的布哈拉(Bukhara)、希瓦(Khiva)和浩罕(Kokand),进而又把侵略的矛头指向帕米尔北部的阿赖谷地,锋向直对中国的帕米尔。而同时,沙俄对中亚的疯狂人侵使得统治着印度半岛的大英帝国十分不安,一方面英国殖民主义者对其英属印度北部边疆的安全担心,因为他们不会忘记当年拿破仑曾试图和沙俄联合从北方进攻印度的构想;[1]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沙俄的进逼,使得英国在中亚、包括在中国新疆的利益受到威胁,因为英国于19世纪中叶在蚕食了整个印度次大陆后,一直经营从阿富汗到喀什噶尔的缓冲带,把该地带视作其势力范围。
    19世纪50年代后,特别是克里米亚战争后,英国国内自由派主张在东方收缩力量,加上1857年印度爆发了大起义,英国为了确保英属印度安全,必须使印度周边地区环境安定。英国加强了对中亚的“精明无为”政策,除了向中亚派遣外交官、考察团、传教士外,还派遣军事人员。这些军事人员常常伪装成阿富汗商人出人希瓦和浩罕,收集情报,笼络人心,煽动反俄情绪。在阿富汗,英国军官已经进人到布哈拉汗国的军队里。[2]同时,英国唆使阿富汗拉拢布哈拉、浩罕等汗国投靠英国,以“成立反俄同盟”,[3]彻底断绝和俄国的关系。英国军事代表还潜人希瓦和浩罕,建议它们按照欧洲型号制造欧式炮弹。[4]英国和中亚各国的贸易也趋于活跃,贸易额大增。到1863年,英国每年经阿富汗输往中亚各国的商品额已增至62.1918万英镑。[5]英国还利用宗教加强对中亚的联络,煽动土耳其统治者以“伊斯兰教徒的哈里发”的名义鼓吹宗教狂热。
    但是,随着克里米亚战争的结束,俄国加紧了在中亚的挺进。俄国的中亚目标主要是:一是在战略上造成一种南下印度的态势,以牵扯英国;二是为其国内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寻求原料和市场。到19世纪60年代末,俄国的中亚政策明显地转变为主要由军方和外交界支持的、以进攻印度南出印度洋为战略目标的南下政策。“自从俄军这样深人中亚细亚以后,从北方进攻印度的计划,已经不再是模糊不定的意图,而是具有相当的轮廓了”。[6]1857年,西西伯利亚总督甚至说:“要把喀什噶尔变成一个独立于中国之外的、受俄国保护的国家。”[7]
    英俄在中亚的角逐逐渐激烈,首当其冲的便是以阿富汗展开激烈的争夺。
    1、英俄1872—1873的协议
    俄国对中亚的兼并已经形成了对阿富汗的威胁,面对俄国强有力的进攻势头,迫于交通等原因英国无力进行有效的对抗,便希望和俄国缓和关系,通过谈判来解决中亚问题,这也是英国此时“精明无为”政策的要求。
    1869年初,英国政府提议英俄就中亚势力范围进人谈判。英国建议,为了避免英俄在中亚的直接接触,最好在双方领地之间确定一个中立地带。这个中立带应该西起阿富汗,东至中国新疆喀什噶尔,其中俄国保证希瓦和布哈拉的独立,英国确保阿富汗及中国喀什噶尔地区的“独立”。[8]沙俄虽然同意在英俄之间建立中立带的建议,但是对阿富汗领土却提出异议,俄国认为阿富汗应该只包括喀布尔、布哈拉和坎大哈三部分。俄国的意图是希望压缩阿富汗的领土,以便在阿富汗和中国之间留下缺口,供俄国进攻印度之用。这样双方谈判就涉及到帕米尔地区。英国拒绝了俄国的建议,因为这样的中立区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英俄谈判便终止了。1869年10月,英属印度总督梅约派遣福赛斯赴彼得堡,继续商谈中亚中立带问题。福赛斯和俄国外交大臣哥尔查柯夫进行了谈判,决定当时阿富汗埃米尔实际控制的地区应被认为是阿富汗的领土。双方还决定由俄国派遣一支考察队去帕米尔地区,搜集情报资料供谈判使用。
    这时阿古柏正窃据中国新疆喀什噶尔,英国决定加紧和阿古柏的联系。1870年福赛斯首次对喀什噶尔进行了访问,意在和阿古柏建立友好关系,建立由英国控制的中立带,妄图使之成为英国对抗沙俄的一个力量,成为阿富汗以东英俄之间的另一个缓冲国。[9]
    但是,俄国也在争夺阿古柏。沙俄利用在帕米尔考察的机会,大肆在帕米尔活动,并一再拖延提交报告的时间。1872年6月18日俄国和阿古柏签订了商约,俄国获得了不少贸易特权。1871年,沙俄借口保护商民,出兵侵占伊犁,并且还在纳伦河上和阿古柏陈兵相对。俄国的这些活动表明,它想独自控制中国新疆。
    面对俄国的进攻态势,英国又于1872年10月17日匆忙向俄国提出新的建议。英国外交大臣格兰维尔向哥尔查科夫提出四项建议,其中关于阿富汗北部边界归纳起来为:东从帕米尔的萨雷库里湖起,西到和扎萨赖止,以奥瑟斯河以及其上游河流喷赤河(Panja River)和帕米尔河(Pamir River)作为阿富汗的北部边界线,也就是说巴达克山及其附属的瓦罕地区,自萨雷库里湖(伍德湖)至柯克查河(KokchaRiver)和喷赤河汇合处,是阿富汗的北部领土;[10]但是俄国则认为这些地区是独立的,意在争夺这些山邦。英国自然对俄国的意图了解得清楚,罗林逊对此指出:“我们确信俄国对萨雷阔勒或塔什干地区特别感兴趣,其地位无疑具有战略意义,因为它控制着附近的山口。如果这个看法属实,它就给我们提供了进一步的线索。来解释俄国外交家们为什么极力要求巴达克山及其附近地区非独立不可”。[11]1873年1月24日,英国外交大臣格兰维尔写信给驻俄公使鲁夫图斯,坚持以上要求,并威胁说:如果阿富汗不能得到巴达克山和瓦罕地区,“中亚的和平就会得遭破坏,英俄之间就能出事”。[12]哥尔查科夫写信给驻英公使布鲁诺夫说,虽然俄国认为巴达克山和瓦罕是独立的,但是又不得不说这些是枝节问题,俄国不拒绝接受英国政府提出的界线。1873年2月5日,布鲁诺夫将该信的一份抄件转交给了格兰维尔,同意阿富汗在帕米尔西部领土的划分方法。这就是所谓的1873年“格兰维尔—哥尔查科夫协定”。
    所谓的“格兰维尔—哥尔查科夫协定”其实并不是由英俄又方签约的真正协定,“只是一系列在两个首都之间漫长而迟缓的谈判”,既没有最后的条款,也没有达成具体的换文,而且在当时情况下不可能也没有进行清楚的界定。[13]虽然它在解决英俄在帕米尔以西以及确定阿富汗北部边界上起到了作用,但是它所导致的纠纷也随之出现。特别是它并不表明喷赤干河右岸的帕米尔地区划人俄国势力范围,所谓的试图以喷赤河来划分英俄势力范围的“格兰维尔一哥尔查科夫线”是俄国于1882年才首次提出的,但是英国并没有承认,因为直到1892年,帕米尔交涉时,英国还对中国表示:“从前英、俄立约,喀什噶尔、阿富汗之间并无俄地,愿出作证。”[14]英国是到了1893年才承认的。
    2.中俄《续勘喀什噶尔界约》
    19世纪70年代,俄英为控制阿古柏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并分别于1872年和1874年与阿古柏签订了非法条约。1876年,沙俄派遣库罗帕特金和阿古柏进行所谓的“边界谈判”,并提出领土要求,阿古柏迫于沙俄的军事压力,于1877年2月同意了沙俄提出的划界要求,即以乌鲁克恰提—玛里他巴尔山一线划界。[15]这条线已经向南越过阿赖岭,切人帕米尔地区了。尽管随着阿古柏的迅速灭亡,沙俄私下划界的企图没有得逞,但是俄国还趁是阿古柏灭亡时的混乱,派兵抢占了乌鲁克恰提西面的伊尔克什坦,并把乌鲁克恰提—玛里他巴尔山一线划界作为1879-1884年和中国谈判的蓝底。1882年2月24日,曾纪泽代表清政府和沙俄签订了《中俄改订条约》,其中关于中俄在喀什噶尔地区的边界规定按照“现管之界”进行勘定。该条约等于承认沙俄在帕米尔地区的活动,也为沙俄继续侵占帕米尔提供了机会。
    1882年1月,英国向俄国表明愿意和俄国在中亚划分势力范围上进行谈判。沙俄坚持要以1872—1873年的协议为基础来进行划分。俄国的意图是把喷赤干河当作了俄国的边界,并认为俄阿在帕米尔地区的边界是划定了的。英国识破了俄国的企图,终止了谈判。同时作为一种和俄国的对抗,英国唆使阿富汗于1883年底占领什克南和罗善地区。这使得帕米尔的形势进一步激化。俄国在抗议阿富汗行动的同时,自恃有德意奥“三国同盟”的支持,便对英国在中亚采取攻势行动,于1884年2月占领谋夫,从而使中亚矛盾更加激化,英俄几乎兵戎相见。俄国利用英国急于解决谋夫危机的心理,要求英国把所谓“1873年协定”作为英俄划分阿富汗西北部边界的先决条件。俄国的要求遭到英国的反对,这样英俄两国谈判陷人困境。
    与此同时,1883年5月中俄开始勘定中国喀什噶尔和俄国费尔干省之间的边界。根据《中俄改订条约》的规定,应“照两国现管之界勘定”,若这样则中俄边界应该从铁列克达坂向西南划分,中国在巴达克山地区开始和阿富汗接壤,中俄边界自然终止。但是俄国却坚持它与阿古柏所炮制的乌鲁克恰提一玛里他巴尔山一线划界。[16]尽管俄国承认铁列克达坂在中国现管之内,但是,它仍然坚持其单方面确定的“红线”来勘界。[17]由于英俄在中亚竞争激烈,加上俄国屡次蚕食领土,清政府担心“若不赶分换约,恐又别生枝节。[18]这样1884年6月3日中俄《续勘喀什噶尔界约》正式换约。对中国艇兑,《续勘喀什噶尔界约》是一个不平等条约,它违反了《中俄改订条约》中的规定,俄国不但强行把他与阿古柏达成的非法要求加于中国政府,而且还把该线延伸到乌孜别里山口。该条约还规定了乌孜别里山口以南的中俄两国边界的走向:“俄国界线转向西南,中国界线一直往南”,[19]这一规定使得原为中国,而且按照“现管原则”也该属于中国的地区成了中俄之间的“待议”地区。尽管如此,该条约是中俄两国关于划分乌孜别里山口以南帕米尔地区的惟一合法条约,也是关于帕米尔地区的第一个正式边界条约,这是毋庸置疑的。
    从上面的论述可见,在中英俄帕米尔问题交涉之前,1884年6月3日中俄《续勘喀什噶尔界约》是关于帕米尔地区的惟一合法政府。该条约是解决帕米尔问题的“国际法基础”,它规定了中俄两国在帕米尔地区的谈判方向,中俄两国,或者中俄两国和任何第三国进行的涉及到该地区边界的谈判都必须由中俄两国参加。而英俄“1872—1873年协定”并不是正式条约,也不表明喷赤干河右岸土地的归属,所以具备不作为划界的法律基础,更不能作为中俄在帕米尔地区勘界的法律依据。
    二、英国侵占坎巨坦及其影响
    洪扎(Hunza)和那噶尔(Nagar)实际上是两个结盟的山邦,一直是中国的藩属国,中国称之为坎巨堤、罕萨(中国旧书称其为棍杂、乾竺特,谦竺特、喀楚特等)。坎巨堤位于克什米尔西北、帕米尔的西南,处在坎巨堤河(又称洪扎河)上游的山谷中,坎距堤河南流汇人吉尔吉特河。山谷两侧皆为大山,海拔均在20,000英尺以上,山顶终年积雪,多冰川。该处地势极为险要,难以进人,从南面进人只能沿着悬崖峭壁的羊肠小道攀援而行,并且还要渡过坎巨堤河,该河在夏季由于冰雪融化,河水咆哮,根本无法渡过;在其他季节,也只能从由绳索编成的桥上经过,每次也仅能经过两、三人。而北面的几个较低的山口较易通过,可越过兴都库什山到达中国境内塔克顿巴什帕米尔,坎巨堤人就是经常在此条路上袭击往来商人。沿洪扎河和吉尔吉特河相连处向上走30英里,就是的洪扎和那噶尔的首府,它们隔河相望。
    坎巨堤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就商贸而言,由于它紧靠帕米尔南麓和印度河的上游,是从英属印度到中亚诸地的商业要道;就军事而言,它是我国喀什噶尔西南面的屏障,又为通往英属印度西北的门户。所以坎巨堤面积不大,[20]“而实控扼要塞也”。[21]
    虽然坎巨堤人口并不多,但是却能组成5000多人的武装人员。它们的经济收人主要是靠袭击往来于中国和英属印度及阿富汗的商人来获得,其中最可获利的商路是经过昆仑山山口的列城一叶尔羌商路,有许多富商就从这条路上往来于英属印度和新疆及中亚诸地。它们的袭击获利甚丰,如1891年它们曾袭击了一支由50峰骆驼和500头骡子组成的商队。坎巨堤甚至在叶尔羌派驻代表,以物色合适的猎物。[22]它们还把袭击中所俘获的人员作为奴隶卖往中亚各地,包括新疆。所以坎巨堤对商队的袭击成为英属印度和中国新疆贸易的一个严重的阻碍。当时中国地方政府对此事视而不见,英国则将其视为眼中钉。
    洪扎和那噶尔人生性好斗。作为国王的米尔残暴而独裁,经常杀害其属民,或者把其属民卖为奴隶。坎巨堤王早在15世纪就已存在,洪扎和那噶尔两个山国的王位分别是由其两个兄弟传下来的。尽管他们渊源相近,但是,由于宗教派别的原因(均信奉伊斯兰教,但洪扎是漠来派,那噶尔为什叶派),它们彼此经常挥戈相向,不过对外则一致结盟,称为坎巨堤。[23]洪扎和那噶尔王室内证也严重,弑父杀兄已成传统。1886年,洪扎的米尔遭其儿子萨夫达尔•阿里•罕谋杀。萨夫达尔•阿里•罕登上王位后,为确保自己是惟一一个王位继承人,又残酷地处死了他的两个兄弟。那噶尔的王位继承人拉贾•乌孜尔•罕1891年则杀害了他的两个弟弟。
    坎巨堤历史上和中国关系一直密切。汉代它是罽宾国的一部分,罽宾国是汉朝属国;隋唐分别是曹国和迦毕试,元代为铁木尔征服。清代自1861年起为中国藩属国,“每岁贡中国沙金一两五钱”,[23]分装在15包内,称15塔哈尔(意为袋)沙金,例由喀什噶尔地方政府代收转解。
    阿古柏入寇新疆时,应英属印度政府保障列城到莎车商路安全的要求,阿古柏制止了坎巨堤对商队的袭击,坎巨堤经济因此受到打击。同时,克什米尔的古拉布•辛格派兵攻打坎巨堤,坎巨堤抵制失败,于是名义上,坎巨堤向克什米尔进贡,洪扎每年则进贡20盎司金沙、2匹马和2只狗;那噶尔每年进贡一定数量的金沙和2篮杏子;但是实际上它们并不隶属于英属印度或者克什米尔,1865年英属印度占据克什米尔,印度政府和克什米尔政府均给坎巨堤以回赠,英国想同通过向坎巨堤提供补贴来进一步其内政。
    随着英俄在中亚及帕米尔角逐的加剧,英国为确保英属印度的安全,对英属印度北部诸山邦逐渐兼并或控制。1849年控制克什米尔以及拉达克;1883年左右对阿富汗及其山邦罗善、什克南、瓦罕等进行了巩固。至1889年时,英国对奇特拉尔和坎巨堤又展开攻势。奇特拉尔和坎巨堤东西相邻,此时对英属印度的安全来说,这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山邦。奇特拉尔控制着进人瓦罕和巴达克山的山口。1885年英属印度派遣一支由洛克哈特(Lockhart)上校率领的300人的使团,出使奇特拉尔。洛克哈特的任务是和奇特拉尔的麦赫塔(即统治者—引者注)建立友好关系,勘测所有从北面可以进人奇特拉尔的山口。1886年,洛克哈特访问位于奇特拉尔东面的坎巨堤,了解到一些基本情况。返回奇特拉尔后,他得到奇特拉尔麦赫塔(即国王—引者注)对英国友好的保证,愿意把自己的山国看作是英国的领土。洛克哈特向英属印度报告称,英属印度应该支持奇特拉尔控制通往北方的诸山口。1877年英国在吉尔吉特(Gilgit)设立政治代表处,派驻政治代表,1881年撤回;1883年英国为抢占帕米尔有利地势,让阿富汗军队占领瓦罕地区。
    坎巨堤因其位置极为重要,久为英属印度觊觎。1884年后,为了因应帕米尔地区的形势的变化,英国要向帕米尔修建公路,于是派遣洛克哈特上校赴坎巨堤商谈有关事宜,期间坎巨堤噶赞•罕被其子赛必得•哎里•罕所杀;1888年洪扎和那噶尔合为一体,并承认为英国的保护国。[24]但是,英国的干涉引起坎巨堤的不满,遂驱逐克什米尔驻军。此后俄国乘机对坎巨堤施加影响,派格罗姆切克夫斯基上校赴坎巨堤,想劝说赛必得•哎里•罕投靠俄国。英国得知此情况后,十分害怕,担心俄国抢占坎巨堤,于是赶紧重建吉尔吉特代表处,任命杜兰德上尉为政治代表,并在些建立军事基地,增加军队。1889年,杜兰德上尉率军队访问坎巨堤,经过商谈,坎巨堤接受克什米尔的管理,并为克什米尔保护国,同意英属印度官员自由出人其境,停止袭击英属印度和新疆之间的商队。作为交换条件和对坎巨堤的经济补助,除了原来克什米尔的1500元馈赠外,印度政府每年又给坎巨堤国王2000卢比的津贴,后又增加500卢比。坎巨堤签约后,并不想顺从英国,赛必得派人和俄国联络,但是俄国当时从政治上考虑难以给与协助。英国得知坎巨堤的该活动后,极为不满。而赛必得还向荣赫鹏提出必须增加补助的要求,否则他仍要袭击商队;稍后,荣赫鹏赴帕米尔调查俄国动向时,赛必得不准荣赫鹏与英属印度的往来信件经过其国境;至1891年5月间,双方已呈敌对态势,赛必得进攻英国在查尔特(Chalt)的军事基地。1891年6、7月间,俄国约诺夫率兵游弋帕米尔,并驱逐刺探情报的荣赫鹏,英国深感震惊。此时中英俄帕米尔交涉已起,三国正在商议“三国勘界”,但是英国认为清政府此时在交涉上有些犹豫不定,在此情况下,坎巨堤的地位显得更加重要,英国认为:“坎巨堤若是变成俄国领土的一部分,那么俄国将得到一个远比他们占领赫拉特甚至喀布尔对我们更具威胁性的前进基地,—几乎同他们夺取坎大哈一样的危险”。[25]英国此时己深知坎巨堤是防卫俄国由帕米尔南下的战略要道和捷径,并且决定占据坎巨堤。杜兰德先是致信赛必得要求提供道路,以便英军进人帕米尔。遭到拒绝,英国随后派遣杜兰德率军人侵。经过近两个月战斗,英国最后以袭击手段攻陷坎巨堤,那噶尔国王扎法尔•扎西德•罕为其子乌孜尔•罕控制,很快投降;洪扎国王赛必得逃往中国境内。
    英国侵占坎巨堤使中国十分震惊和不满,但是当时清政府在帕米尔交涉上意欲联络英国,这样在坎巨堤问题上就不那么坚决。经过清政府多次交涉,双方达成协议,坎巨堤成为中英两属之邦,并商定同中英两国共同策立新王。中方派遣新疆阜康县知事田鼎铭、部司张鸿筹赴坎巨堤,会同英国代表及克什米尔委员,于1892年8月29日立赛必得的异母弟穆罕默德•纳孜姆•罕(Mahumad Nazim Khan)为王。不久,那噶尔国王扎法尔•扎西德•罕复位。坎巨堤以中英两属暂告了结。
    由此可见,英国所以占领坎巨堤,一是因为其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它扼由帕米尔南人印度的门户,占领它对保护英属印度的安全极为有利;二是由于坎巨堤处在商道上,经常袭击英属印度来往于新疆的商人,英国一直想解决它,以保障商业的安全;三是在这次关于帕米尔的交涉上,英国通过前一阶段中俄之间的交涉,认为清政府只是想引英国人局制衡俄国,而不是主动从根本上解决帕米尔问题,[26]所以就先下手为强,夺得它所凯觑的战略要地,然后再等待和沙俄谈判的时机。
    但是,英国侵占坎巨堤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对帕米尔交涉来说,它使中英俄之间的交涉复杂化,成为俄国对中国讹诈的借口。1892年1月,俄国召开关于帕米尔的特别会议,与会的外交大臣、陆军大臣和总参谋长一致决定派一支先遣队去帕米尔,等开春就派大部队行动,在军事行动之前先同英国和中国进行谈判。1892年2月起,俄国照会许景澄指责中国“添设兵力于阿尔楚尔帕米尔之苏满塔什等处”,[27]逼迫中国从苏满撤兵后才和中国谈判。中国迫不得已撤兵,这使得英国对中俄之间的交涉又犯疑心,更加使英国坚信了“对跨奥瑟斯河两岸争端的最终解决,(英国)需要俄国而不是中国的合作”。[28]于是英国煽动阿富汗争夺苏满,导致阿俄冲突。甚至到1893年,英俄已经在帕米尔问题上初步达成“共识”,英国已经同意根据英俄“1872—1873年协议”划分阿富汗北部边界,俄国还想利用坎巨堤事件诱劝中国同意把中俄边界“一直划到兴都库什山”。[29]1893年俄国还以“中国把坎巨堤给了英国”为由,向中国索要小帕米尔。[30]
    在坎巨堤的归属上,英国通过其惯用的手段,达到了掠夺中国领土的目的,给中国的边界留下了长期的纠纷。这种手法英国早在1847年和清政府解决拉达克问题时就已使用,但是由于清政府没有和英国力争,使得英国当时的代表坎宁汉姆利用琦善的话作为借口,曲解中国和其属国的关系,抽掉政治内容,只允许他们向中国呈送“特别性质的贡纳”。[31]坎巨堤问题上也是如此,虽然中国政府进行了力争,此后坎巨堤为中英两属,但英国毕竟实际上已经占领了坎巨堤。此后到清代结束,中英就坎巨堤问题还进行过多次交涉。
    三、英国伙同沙俄私分帕米尔的原因
    英俄所以能够达成私分帕米尔,是由于它们逐渐找到了利益共同点。1892年12月24日,英国驻俄公使莫里侯向俄国递交了一份照会,提出要就帕米尔地区的界线进行划分,以消除将来的争执。俄国趁机表示愿与英国和中国分别进行谈判。1893年2月,英国又向俄国提出一个更加详尽的方案:即在萨雷库里湖以东划一条“直线”,在该湖以西“保持现状”,也就是说阿富汗仍然保留什克南和罗善地区,布哈拉保留达尔瓦兹南部。1893年3月,俄国召开有外交部和陆军部参加的关于帕米尔的特别会议,讨论英国的方案。该会议原则上同意划一条根据纬线从萨雷库里湖到中国边界的合适界线,但是关于阿富汗的边界俄国仍然坚持1872—1873年的协议,即仍然以喷赤干河为界,也就是要阿富汗退出什克南和罗善地区。但是英国坚决反对俄国关于萨雷库里湖以西的划界主张,于是双方又陷人僵局。这里英俄开始单独接触,虽然它们在萨雷库里湖以西的划界仍然存在分歧,但是毕竟它们开始单独谈判,并在萨雷库里湖以东的划界上基本达成共识。
    英俄私自进行谈判,使清政府极为不满。沙俄见与英国又陷人僵局,便转而向中国表示,俄国本想以萨雷阔勒岭为界,但是现在愿意在此山以西某地划界,请中国指明地名就可以谈判。[32]清政府信以为真,迅速提出可以自乌孜别里山口,经郎库里西边,向南到萨雷库里湖一线划界。[33]俄国不同意此方案,反而向总理衙门试探,俄中可否将萨雷库里湖以南地区一起划清。总理衙门答复说:“萨雷南系瓦罕地,非俄界所及”;俄国不但不放弃此念头,反而力劝清政府把中俄边界“一直划到兴都库什山”。[34]清政府由此明了俄国的真实意图,即俄国同意和中国按照《喀什噶尔勘界续约》划界,但条件是要俄国边界和英属印度边界接壤,并且还牺牲中国在萨雷库里湖以南的部分领土。中国政府无法接受。
    这样,中俄、英俄之间的谈判分别都由于俄国的特别要求而相互牵制,从而陷入僵局。英国的目的是“必须使东西走向的阿俄边界的东端与南北走向的中俄边界的南端之间不留下缝隙,而确保达到此目的的唯一途径就是要中俄边界线先确定下来”。[35]而俄国为了保持其谈判的主动,肯定不愿先就中俄边界达成协议,何况中俄关于自乌孜别里山口以南的划法彼此相去甚远。但是俄国在此三边谈判中已经取得主动,因为对中英两国来说,谁先让步谁就能够“较满意”地达到目的;换句话说,对中英两国来说,谁先对俄国妥协,另一方都将深受其害。在这场多边谈判中,俄国不但分解了中英之间最初的“联盟”,而且还获得主动。
    该局面的出现,使英国非常敏感。英国为了在找到对策前不使帕米尔陷人冲突,1893年4月中旬,英国驻公使向俄国外交部提出为妥善解决帕米尔,双方当年都不向帕米尔派兵,俄国同意此建议。英国把此情况告诉中国,中国经过交涉也和俄国达成协议:“两国今岁各不进兵,以待和商”。[36]此后三国间的谈判停顿了一段时间,英国趁机寻找解决办法。英国先是“惟望此事(指帕米尔地方—引者注)华英及阿富汗三国赶紧解决”,[37]但是并无具体行动。英国反而于1893年6月下旬和俄国在伦敦恢复了谈判,并将此事通知清政府,希望清廷也有所举动。中国遂向俄国提出谈判事宜,但是俄国借口俄国陆军部对帕米尔调查尚无结果,不便逮行谈判,拖延和中国谈判。[38]英国分析了罗善、什克南和俄国可能经过瓦罕直抵兴都库什山的利弊,认为现在俄国“可由湖东南趋印度,英国不得不防”;[39]并且还认为“跨奥瑟斯河的罗善和什克南不值得一场战争”,[40]而且考虑到俄法两国在英属印度边疆上的活动,英国印度事务部决心不使印度政府为罗善和什克南进行战争。[41]同时,英国虽然一直担心俄国和英属印度北部接壤,但是直到1891年为止,英国并不担心、也不认为在帕米尔会发生战争。但是到了1893年,情况就完全不同,此时英俄都认为将会在帕米尔发生战争,而且也都害怕此事。[42]
    其实英国还有最重要的一层就是怕中国率先和俄国达成妥协。1893年5月中国声明对帕米尔享有主权时,英国即担心俄国对帕米尔新的进军,因为这将牵涉到阿富汗在帕米尔的领土以及俄国是否和英属印度接壤。英国外交大臣还风闻中国要满足俄国在帕米尔的领土要求,以换取俄国在天山以北对中国进行领土上的补偿。[43]这种在中俄和中英交涉上的微妙变化从1893年的夏季持续到秋季,英国担心中国会牺牲其利益。同时,英国也一直无法吃准清廷的准确信息,因为英国从北京、喀什噶尔和中国驻伦敦公使处得到的情报全不一样。这样英国决心割让什克南和罗善,以换取从萨雷库里湖东边沿纬线向东到中国边界的划定。英国下此决心后,即同意按照所谓“1872—1873协定”来划分英俄在喷赤干河两岸的势力范围。英国派杜兰德和阿富汗埃米尔谈判,于1893年11月订立条约,规定阿富汗在萨雷库里湖以西沿喷赤干河划定界线。[44]这为英国在萨雷库里湖以西英俄划界创造了条件。随后,英俄两国就萨雷库里湖以西达成协议。
    对俄国来说,在英国让步的情况下,它也希望达成协议。因为,一方面俄国对于和英国接壤并不是没有担心,其实它也害怕英国会进攻其在中亚的领土,正如阿尔德所指出的那样,英国的政策仍然要是在中亚地区和俄国地区避免发生接触,俄国实际上也抱有同样的目的。当英国的军人提醒他们的文官上司注意俄国侵人印度的危险时,在沙皇军队里的军人们也担心英国越过高达近二万英尺的帕米尔高原,对他们发动进攻![45]另一方面,当时英俄在远东竞争变得激烈,所以俄国也希望在中亚保持稳定,加强与英国在远东的竞争。
    在解决萨雷库里湖以东划界的谈判上,英俄两国极力讨价还价。俄国极力想使界线向南划,英国了为阻止俄国,则不时向中国表示愿意帮助中国保住该地区。俄国以“中国把坎巨堤给了英国”为由向中国索取帕米尔,英国对此表示:坎巨堤仍然是英国和中国的“两属之部”,“小帕地属中国,各国皆知,(中国)可严拒之”。[46]1893年7月,俄国向英国照会,要求将布才拱巴什和小帕米尔的一部分划人俄国,9月俄国再提小帕米尔问题时,英国密告中国说俄国想从萨雷库里湖的东边南下,索占小帕米尔,要中国不要在这个地区松动。[47]1893年9月,清政府调驻法二等参赞庆常赴俄,以加强谈判。俄外交大臣向中国表明其不同意中国方案的原因:“帕米尔一事,俄所注意者在英不在华,故通印度之路俄必得之始能甘休”,而“帕之东境为通印度最便之路”。[48]俄国这种为了其战略利益牺牲中国主权的要求,自然遭到了中国的断然拒绝。在以后的交涉中,俄国的这种企图均被庆常严词驳回,吉尔斯恼羞成怒,指责“中国必为英国主使无疑”;并透露出英俄勾结的情况,说“即小帕地,英亦酌量割让”[49]其实至11月底沙俄和英国的谈判基本达成妥协,俄国已经表示可以接受英国提出的从萨雷库里湖起“向东划一条直线”,一直到中国边界为止的分界方案,只是俄国仍然不死心,仍然想从和中国的谈判中获得突破,得到更多的利益。至12月底许景澄电称“俄甚得势,帕事虑有变局”。[50]英国此时还假惺惺地邀中国进行三国同议,但却反复无常。[51]1894年1月底俄国对中国明确表示:“英俄已有成议,中俄交涉乃是东界”。[52]后由于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中俄之间在帕米尔交涉上商定“互不进兵”。但是1895年3月11日,英俄趁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背着中国签订了“在帕米尔地区的势力范围的协议”,把英俄势力范围一直划到了萨雷阔勒岭。
    英国违背对中国的许诺,在与俄国瓜分帕米尔的协议中,同意“属于英国势力范围的兴都库什山与维多利亚湖(萨雷库里湖—引者注)东端起到中国边界之间的地方,应成为阿富汗的一部分”。[53]英国从最初的“隐助中国”到最后和俄国私分帕米尔,其原因是在这场中英俄三方的微妙交涉中,英俄发现牺牲中国双方能够获得最大利益。
    四、关于瓦罕走廊的法律地位
    帕米尔交涉最后在没有中国参加的情况下,英俄两国经过相互妥协,达成私分帕米尔的协议,英俄为了避免接触,划除了一条狭长的地带作为阿富汗的一部分,使英俄两国得以隔开,这条狭长的隔离带就是著名的“瓦罕走廊”(Wahkan Stripe)。瓦罕走廊在喷赤干河上游的谷地间,包括其上游的帕米尔河(Pamir River)和瓦罕—苏河(Wahkan-su River),地跨大、小帕米尔。但是这个隔离英俄的走廊是违背国际法原则的,因而是非法的。下面从瓦罕走廊北界以及有关的条约来加以说明。
    首先,在前面已经讨论过,中俄《续勘喀什噶尔界约》规定中俄两国在帕米尔地区的谈判方向,中俄两国,或者中俄两国和任何第三国进行涉及到该地区的谈判都必须由中俄两国参加。英俄两国最后瓜分帕米尔,是在没有中国参加的情况下进行的,更是英俄双方背着中国私下进行的。所以英俄双方帕米尔本身是违背国际法的。
    其次,关于瓦罕走廊的北界,包括萨雷库里湖以西和以东两部分。先是萨雷库里湖以西部分,即从萨雷库里湖西端起,沿帕米尔河到喷赤干河一线,该线以北地区正处在中俄《续勘喀什噶尔界约》规定的中俄待议地区的南端。当时中俄两国还正在就此地区进行交涉,英国也多次承认中国领土在苏满以西和阿富汗领土接壤,[54]但是在中英俄对帕米尔进行交涉时,英俄对自己承认的中国领土私自进行瓜分,对其边界私自进行片面处置,显然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同时英俄这种私下对中国领土(至少是中俄待议)地区私相授受的行径也是对国际法的公然侵犯,是不合法的。
    关于萨雷库里湖以东的界线。1893年,先是英国接受俄国以“1872—1873年协议”的规定,阿富汗在萨雷库里湖以西的边界沿喷赤干划分。1893年11月,英俄双方达成最后妥协,同意从萨雷库里湖以东划一条直线,直到中国边界为止,线以北归俄国,以南归英国。英俄此时互相承认“1872—1873年协议”,并不能够证明其合法性,因为现在是中英俄三国的交涉,又是要对早在1884年中俄就已经达成的有效条约所规定的中俄划界的地区进行划界,显然要尊重前一条约的有关规定。而且,如前所述,"1872—1873年协议”原本不具备作为划界的法律基础,即使在1893年英俄同意所谓的“1872-1873年协议”的规定,但是它也并不具备作为中俄在帕米尔地区勘界的法律依据。因为萨雷库里湖以东界线的大部分处在中俄《续勘喀什噶尔界约》所规定的中国领土内,有一小部分处在中俄待议地区内。英俄这种私自对中国领土的瓜分是一种公然的侵略,毫无合法可言。
    第三,在英俄私自瓜分帕米尔后,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正处在困难境地,英俄竟然借机强行划界,想使其非法瓜分成为既成事实,但是中国政府对此进行强烈的抗议,对其划界从未承认,并严正声明要“此后日必重申前说”,这表明中国政府对其合法性的否认。
    所以,尽管英俄在侵犯中国帕米尔地区的基础上达成了平衡,英国终于构筑起了防堵俄国进逼英属印度西北边疆的防线,把阿富汗缓冲地带扩展到瓦罕走廊一线,但是瓦罕走廊这条“讨厌的瓦罕舌头”,无论是形成它的条约依据、形成它的过程,还是它的本身都是非法的。
    注释:
    [1]杰拉德•摩根:《英俄在中亚的角逐(1810一1895年)》,伦敦,1981年版,第6—9页。
    [2]俄外交部,总档案局,Ⅰ—9,1852—1869年,第8号,第2部分,第201—268页;转引亨利•赫坦巴哈等著:《俄罗斯帝国主义》,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442页。
    [3]捷连季耶夫:《征服中亚史》(第1卷),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75—276页。
    [4]俄外交部,总档案局,Ⅰ—9,1852—1869年,第8号,第2部分,第24页(德布1859年11月30日报告):转引自亨利•赫坦巴哈等著:《俄罗斯帝国主义》,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442页。
    [5](印度)扎伊纳:《克什米尔的政治和英国的策略:1846—1980年》,新德里,1988年版,第10页。
    [6]恩格斯:《俄国在中亚的进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341页。
    [7]拉铁摩尔:《亚洲的枢纽》(Lattimore,Pivot of Asia),波斯顿,1950年版,第28页。
    [8][9]阿尔德:《英属印度的北部边疆》,伦敦,1963年版,第39页,第38—39页。
    [10]兰斯代尔:《穿过中亚》,附录,伦敦,1887年版。
    [11]罗林逊:《英俄在东方》(Rawlinson, England and Russia in East),伦敦,1875年版,第318页。又见拉铁摩尔:《亚洲的枢纽》(Iattirnore,Pivot of Asia),波斯顿,1950年版,第28页。
    [12]格兰维尔致鲁夫图斯,外交部,1873年1月24日,见7,第3号,第23页。(Letter from Granville to Loftus, Foreign officefree, January24, 1873, see, 7, N0.3.P23.)
    [13]阿尔德:《英属印度的北部边疆》,伦敦,1963年版,第176页。
    [14]赵尔粪:《清史稿》,第153卷,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505页。
    [15]库洛帕特金著,《喀什噶尔》,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翻译室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0—13页。
    [16]王树枬:《新疆图志•国界志(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86页。
    [17]赵尔巽:《清史稿》,中华书局第153卷,1976年版,第4501页。
    [18]王树枬:《新疆图志•国界志(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87页。
    [19]《中俄边界条约集》,“中俄续勘续噶尔界约”第三条,商务印书馆1973年版,第83页。
    [20]据萨布达尔•哎里•罕称:“坎巨堤(当指洪扎一引者注)东西宽约二十华里,南北长约七百华里(此指人迹可到之处),两面皆山,既广且大,峻峭壁立,中有大河一条,所管百姓界在河西居住,耕种务农。棍扎城周约三里,城北有大山,名温吉尔山,管村庄二十五处,城内居民有二千余人,其余居住各村落者共计千余丁”。“那噶尔地界隔一大河,距棍扎城五里,管庄十八处,部落南北长四百里,东西宽二十里,城周围约三里,百姓五千多”。转引自张大军《新疆风暴四十年》〔第四卷),第1742和1748页。
    [21]张大军:《新疆风暴四十年》(第四卷),第1741页。
    [22][23]奈特:《三个帝国相遇的地方》(E.F.Knight,Where three Empires Meet),伦敦,1897年版,第348页、第347页。
    [24]《艺清史稿》.第529.第14726页
    [25]斯克莱因,奈婷格尔:《马喀特尼在喀什噶尔》,英国,1973年版,第12页。
    [26]奈特:《三个帝国相遇的地方》,伦敦,1897年版,第353—354页。
    [27]乌德曼:《喜玛拉雅边疆:英国、中国、印度和俄国竞争的政治评论》,纽约和布拉格,第91页。
    [28]关于清政府在帕米尔交涉上的认识和对策,见拙文《试析清政府在帕米尔交涉中的对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年版第3期。
    [29]许景澄:《许文肃公遗稿》,第7卷,“函犊(三)”,第4页。
    [30]斯克莱因:奈婷格尔:《马喀特尼在喀什噶尔》,伦敦,1973年版,第82—83页。
    [31]第一历史档案馆,清档,光绪十九年二月十五日发出使许大臣电。
    [32]第一历史档案馆,清档,光绪十九年三月二十九日收出使薛大臣电。
    [33]蓝姆:成不列颠与中国中亚》,伦敦,1961)年版,第80页。
    [34]第一历史档案馆,清档,“光绪十九年二月初一日收出使许大臣电”。
    [35]第一历史档案馆,清档,“光绪十九年二月初二日收出使许大臣电”。
    [36]第一历史档案馆,清档,“光绪十九年二月十五日收出使许大臣电”。
    [37]索尔滋伯里致莫里尔(电报,1893年6月23日),转引自阿尔德《英属印度的北部边疆》,第281页。
    [38]第一历史档案馆,许景澄:《谨陈商办帕米尔现在情形》。
    [39]第一历史档案馆,清档,光绪十九年三月二十一日收北洋大臣电。
    [40]第一历史档案馆,清档,光绪十九年七月初七日电收出使大臣电。
    [41]许景澄:《许文肃公遗稿》,第7卷,第19—20页。
    [42]阿尔德:《英属印度的北部边疆》,伦敦,1963年版,第268页。
    [43][44]阿尔德:《英属印度的北部边疆》,伦敦,1963年版,第273.285页。
    [45]英国外交大臣致英国驻华公使欧格呐,1893年6月12—13日电报;转见阿尔德:《英属印度的北部边疆》,第280页。
    [46]赛克斯:《阿富汗历史》(P.Sykes,A History of Afmenistan)第2卷,纽约,第352—354页。
    [47]阿尔德:《英属印度的北部边疆》,伦敦,1963年版,第278页。
    [48]第一历史档案馆,清档,光绪十九年三月二十九日收出使薛大臣电。
    [49]第一历史档案馆,清档,光绪十九年八月初一日收出使许大臣电。
    [50][]许景澄:《许文肃公遗稿》,第8卷,第14、17页、第2a一26页。
    [51]第一历史档案馆,清档,光绪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收北洋大臣电。
    [52]第一历史档案馆,清档,光绪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收出使薛大臣电。
    [53]第一历史档案馆,清档,光绪十九年十二月十八日收北洋大臣,出使许大臣电。
    [54]考鲍尔德:《内陆亚洲,在帕米尔的旅游和运动》(R.P.Cobbold,Innembst Asia,Travel and Sport in the Pantirs),伦敦,1900年版,第345页。
    [55]斯克莱因、奈婷格尔:《马继业在喀什噶尔》,伦敦.1983年版,第14页;又见第一历史档案馆,清档,光绪十九年三月二十九日收出使薛大臣电,英国表示“小帕地属中国,各国皆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