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学 >

“瓯脱”释

http://www.newdu.com 2017-11-03 《民族研究》1985年第2期 刘文性 参加讨论

    “瓯脱”一词,在《史记》、《汉书》中凡六见,兹列于次:
    “与匈奴间中有弃地,莫居千余里,各居其边为瓯脱”。[1]“匈奴所与我界瓯脱,外弃地”。[2]“发人民屯瓯脱”。[3]“瓯脱捕得云中生口”。[4]“与瓯脱战”。[5]“闻瓯脱皆杀之”。[6]
    对瓯脱一语的解释,有笔者所见,除注[1]外,尚有八种。为分析之便,亦抄录于下:
    “界上屯守处”;[7]“作土室以伺汉人”;[8]“境上斥候之室为瓯脱也”;[9]“境上候望之处”;” [10]瓯脱指弃地而言。.…….,要之,瓯脱二字为当时方言,今难确解,然大意不过为不毛之地,不足以居人”。[11] “其实,瓯脱就是匈奴语边界的意思”; [12] “区脱,边地。此处指匈奴与汉交界地区”;[13] “瓯脱似有今之哨所之义”。[14]
    上列八种解释可分成三类。
    “界上屯守处”、“土室”、“斥候之室”、“望候之处”、“哨所”等五种,含义大致相仿,可归纳为第一类。这一类总的特点是都把瓯脱视为边境上的一种供“隙望”或“放哨”用的“建筑”或“设使”。这显然谬之千里。倘如这类解释,前引“匈奴所与我界瓯脱,外弃地”译成现代汉语,就会变成“匈奴同我(东胡)之间的哨所(土室、斥候室等)是外弃地。”这里一方面明白指的是哨所之类的设施,另一方面结论都变成了具有宽度和广度的外弃地,道理上实属难通。如果瓯脱就是哨所、土室的话,则“弃地妙何所指?“莫居千余里”又何所意?同理,倘依上解,“发人民屯瓯脱”岂不变成了“把人民安置到土室  (或哨所)_里”了吗?对于以游牧为生的匈奴人来说,这种安排既不可能,又不现实。仅此两例,足证此类解释均属附会之辞。
    第二类是“边地”、“边界”、“交界地区”。这一类把瓯脱看作“一块地方”,即使是狭长的边界地区,总算冲出了极为局限的“仁室”和“哨所”,可说在认识上前进了一步。但此类解释仍未切中瓯脱一语的实质和要害,尤其是把瓯脱当作匈奴与汉的边界地区,更是没有根据的。
    第三类是“瓯脱指弃地而言”。这本是司马迁在《史记》原文中的解释。丁谦能看到这一点,至少可以说他对原文的理解是正确的。而且他对一些解释的批驳也是基本上对的。但他在批驳别人解释的同时,却又蛇足地加了一笔“要之……,不足以居人。”看来他也是“不详其言”的。瓯脱之所以能够成为瓯脱,一不取决于是“方言”还是“文学语言”;二同“不毛之地”与“富庶之乡”无涉;三则不是“不足以居人”,而是“不应该居人”。
    恩格斯在其《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有一段叙述,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匈奴语“瓯脱”。“每一部落除自己实际居住的地方以外,还占有广大的地区供打猎和捕鱼之用。在这个地区之外,还有一块广阔的中立地带,一直伸延到邻近部落的地区边上。在语言接近的各部落中间,这种中部地带比较狭小,在语言不接近的各部落中间,中立地带比较大。……,由这种不确定的疆界隔开的地区,乃是部落的公有土地,而为相邻部落所承认。并由部落自己来防卫,以免他人侵占。”[15]
    很明显,恩格斯所说的“中立地带”恰恰就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说的“弃地”。这种弃地,在匈奴语中就称之为“瓯脱”。简言之,匈奴语的“瓯脱”一词,译成汉语就是“中间”、“当中”。所以,被匈奴人称为瓯脱的“弃地”就是“中间地带”、“当中的土地”、“中隔地”或“中立地带”。
    我们还可以从恩格斯的论述中得知:一、“中立地带”或匈奴人称为“瓯脱”的现象,都是原始部落社会即氏族社会的产物,而且只有在部落社会才有“中立地带”或“中隔地”这种现象,它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二、这种“中立地带”或“中隔地”,视具体情况可大可小,所以东胡同匈奴之间的“中隔地”可以大到“莫居千余里”;三、既不能把“中隔地”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边界,诚如恩格斯所说,它是一种“不确定的疆界”,更不能把它当成边界上的一种“防卫设施”;四、它可以用“方言”称呼,也可以用“标准的文学语言”来称呼,只要为称说它的部落人民所理解;五、它既可以是“不毛之地”,又可以是“富庶的土地”,这同称呼本身无关;六、这样的“为相邻部落所承认”的“中间地带”,不是“不足以居人”,而是“不应该居人”,这是由各相邻部落必须共同遵守的“协议”;七、鉴于汉同匈奴的社会发展不处于同一阶段,所以对“匈奴与汉边界处也有瓯脱”[16]之说,笔者不敢苟同。
    “瓯脱”的本来词意是什么?可不可以直接把“弃地”译成为瓯脱?由于匈奴没有文字,其语言系属迄未定论。所以,要搞清上述问题,仍需进一步论证。《北史·高车传》谓高车“语略与匈奴同,而时有小异。”这句话用通俗的现代汉语译出来,则是“高车的语言大致和匈奴(语言)相同,只有很小的差别。”由是,至少可以说匈奴语同突厥语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不妨沿着这一线索,从突厥语里找一找“瓯脱”的确切词意。
    笔者以为,古突厥语里的ortu,当和匈奴语的瓯脱同源。在成书于十一世纪的《突厥语大词典》里,该词条下注为“中、当中、中间”并举例如“房子当中”等。同时还注明该词为处月、执失语。[17]处月、执失都是葛逻禄部族下的部落。葛逻禄曾经是在天山南北广大地区长期活动过的一个很强大的突厥部族。他们的先世必定同匈奴人,至少同西迁的北匈奴人有过频繁的接触,所以语言中保留了共同成分。
    Ortu一词,直到今夭,仍为我国操突厥语的许多民族所使用,仅仅在发音上略有变化。维吾尔、哈萨克族读作。orta,[18]撒拉族读作ota,西部裕固族读urda。而它们的词意则是完全相同的。即指“中、中部、中间、当中”等等。至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匈奴人是把“弃地”称为“中间”的。我们把“弃地”和“中间”加在一起,概括为“中间地带”。这就是匈奴语“颐脱”一词的全部实质所在。
    为稳妥起见,不妨将上述“中间地带”置入前引史籍之“瓯脱”处,以得验证。
    “间中有弃地,莫居千余里,各居其边为“瓯脱”,可译为“当中有抛弃的土地,千余里之广都不住人,(双方)都住在这块土地的边上,这块土地就叫中间地带”;“匈奴所与我界瓯脱,外弃地”,可译成“匈奴同我(东胡)之间的中间地带,是无用的弃地”;“发人民屯瓯脱”,译为“把人民安置到中间地带”;瓯脱捕得之中生口”,译为“在中间地带抓到了云中的俘虏”,“与哑脱战”,译作“在中间地带打了一仗”,“闻瓯脱皆杀之”,译作“听说是在中间地滞被杀的。”到此,所有问题都顺理成章,迎刃而解了。
    参考文献:
    [1][2][7][8][9]《史记·匈奴列传》第2889. 289。页,中华书局1973年标点本
    [3][5][6]《汉书·匈奴传》第3783. 3788, 3801页,中华书局1975年标点本。
    [4][10]《汉书·李广苏建传》第2965页,中华书局1975年标点本。
    [11]《历代各族传记会编》第一编第22页,中华书局1958年版。
    [12]林斡:《匈奴史》第136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3]《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第15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14]何星亮.《匈奴语试释》,载《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第1期。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s7页。
    [16]林斡:《匈奴史》第139页。
    [17]《突厥语大词典》第1卷第167币,维吾文版。
    [18]《维汉词典》第306页;《哈汉词典》第43页,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