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学 >

辽、金、元时期的利州

http://www.newdu.com 2017-11-03 《黑龙江民族丛刊》2004 乌凤丽 参加讨论

    摘要:现今的辽宁省喀左蒙古族自治县在辽、金、元时期曾设置利州。利州位于辽宁西部,当辽、金、元三朝建都北京之时,这里曾是三朝的重要后方,对这三朝政权巩固有很大作用。然而在历史资料记载中关于利州、也就是今日的喀左蒙古族自治县的记载却不多见,本文通过考古发掘的资料,加之点滴史料记载,大致勾画出当年的基本情况,以求对东北地方史和东北民族史的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辽金元;行政建制;喀左与利州;研究考证
    辽、金、元三个朝代皆为北方少数民族所建立,契丹、女真和蒙古都从北方发源,并且将其重要首都设立在今日辽、吉、黑东北三省地域之中,他们从这里发展壮大,走向中原。其中辽金两朝曾经统治中国半壁江山,而元朝则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地域辽阔、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然而,这三个王朝由于当时文化发展水平及战乱遗失等历史原因,使得诸多历史史实没有记载,其中关于地方州县的情况则更是凤毛麟角。本文通过辽宁省喀左蒙古族自治县的考古发掘材料,结合历史记载,以求勾画出该地方在辽、金、元三朝时期当年的基本情况,希望能对东北地方史研究和东北民族史研究有所裨益。
    现在的辽宁省喀左县大城子镇在辽、金、元三代均为利州。这里是大凌河主河道与大凌河西支流交汇处,城址即在河流冲积平川地上。城址南北长600米,东西宽450米,方向为南偏西25度。1961年曾对该城址作过调查,当时尚有部分夯土城墙,整个城址轮廓清晰可见,城墙残高1—115米,四隅尚有角楼台基,存高约2米,南墙和北墙外壁各有12个马面,四面城墙中部各有1座城门,宽约7米,其外设瓮墙。城墙外四周有护城壕,宽约25米,深约2—3米。上述遗迹,因近年来的大规模城市建设,今已无存。
    据多年来城市建设过程中所暴露的城址内部遗存情况看,文化层堆积厚约3米左右,并发现有古井、灰坑、建筑遗迹等。此外,还出土大量的辽代、金代和元代时期的遗物,其中有定窑、均窑瓷器及陶制建筑构件和生活用器等。1974年11月在城址内出土金代素面菱花形铜镜一面,直径11厘米,镜缘刻有“承安二年镜子局造”款铭;1975年6月出土金代“屋人弄乐”铭文镜一面,直径15厘米;1978年4月在城内地表下3米深处,发现一座用石条筑成的房屋基址及砖铺地面,内有辽代灰陶砚和篦纹陶壶等物。此外,城址内还发现元代梅花龙凤瓷罐和酱釉瓷壶等文物。在城址东部尚存有辽代砖塔一座。
    关于利州的地理位置,据《元一统志》载:利州“西南至大都一千里,西北至上都一千里,东至锦州界梨园岭二百三十里,西至和众县界文山岭六十里,南至龙山县界白道子岭四十里,北至富庶县界宠家庄三十五里。”又《钦定热河志》载:“利州故城在建昌县东北,元属大宁路,明洪武初割隶辽东,永乐后废,今县治东北七十里有废城址,东西一百三十五丈,南北二百丈,周四里,土人称大城子。
    关于利州的设置年代《,辽史·地理志》载“:利州,本中京阜俗县,统和二十六年置刺史州。”又载:“......阜俗县,唐末,契丹渐炽,役使奚人,迁居琵琶川。统和四年置县,后置州。”《金史·地理志》载“利州,辽统和十六年置。”与《辽史·地理志》所记设州年代有别。根据1961年在喀左县大城子镇西三十里的坤都营子乡钱杖子村出土的辽代王悦墓志,其铭文中有“统和二十三年十月葬于利州西三十里尖山南焉”,由此可知《辽史》记载有误,利州当始置于辽统和十六年(998)。
    辽的地方行政区划大体采用唐制,在全国设置许多州县,利州隶属中京道。辽代利州的居民有契丹人、奚人和大量的汉人。由于汉人传播了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使原来主要靠游牧和渔猎为生的契丹人和奚人也学会了种田、冶铁和其他一些生产技术,从而使利州的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古利州境内出土的大量的辽代铁制农具、铁锅、铁釜等就是佐证。此外,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一书中还转引了《皇宋事实类苑》中的有关记述:中京道灵河(今大凌河)流域的一些州县地生桑麻,居民多以养蚕织丝为业,只向辽政府输纳蚕丝或绢帛,而不交纳谷物,名曰“丝蚕户”。
    辽代利州的手工业发展水平也很高,辽墓中最具特色的随葬品是鸡冠壶,鸡冠壶是契丹族特有的一种陶质容器,系由契丹人骑马时背的皮革袋演变而来,因其上部有鸡冠状的孔鼻而得名。古利州境内辽墓中出土的鸡冠壶形态各异,造形美观古朴,反映了辽代利州人民高超的手工业水平。此外,古利州境内还出土了一些中原地区文物及大量的宋代货币。这说明辽代利州的商品经济亦得到相当的发展,并与北宋之间保持着广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
    1125年,金灭辽,据《金史·地理志》载,金承辽制,置利州,隶属北京路,下辖阜俗(今大城子镇)、龙山(今白塔子镇)两县,统户21296,这些民户除辽代遗民外,还有北方南下的女真人。大量的女真人与汉人、契丹人杂居于利州,不仅加速了女真人的汉化过程,也加速了利州经济的发展。
    在金朝统治的长达近百年的时间里,利州节度使一职一直由关氏一族连任。据《金史》载“关氏一族,贵显蕃昌,冠於金鼎,实属罕见。”关献,陕西解州人,壮年从军,金朝授予武略将军,令其镇守利州,长子任修武校尉。利州在其父子治理下,民众安心农耕,商贾公平交易,释道宇观星罗棋布,倡导忠孝廉洁,人心思善,匪盗灭迹,官体民衅,民敬官廉。利州所属阜俗、龙山二县年年风调雨顺,岁岁粮茂年丰。
    蒙古汗国建立后,成吉思汗统领诸路大军南下入居庸关,派太师木华黎攻打辽西,1215年便攻占了利州等辽西各州县,整个辽西地区全部被蒙古军队所控制。元朝建立后,陆续在全国设立了十个行中书省,并设路、府、州、县执掌各地事务。今喀左县大城子镇为辽阳行省大宁路利州。利州节度使一职仍由关氏后人关肃继任。关肃之子关仲礼任副节度使。利州在关肃父子的治理下,不仅农桑业生产发达,物产丰富,而且工商业和手工业也有很大发展。当时利州就有冶铁,还有细瓷窑一所,此地还产土布。昔日那种“狐裘蒙茸猎城下”、“胡儿十岁能骑马”的塞外风光不见了,村落里房屋相邻,男耕女织,城镇里店肆栉比,集市上货物齐全,利州到处是一派繁华景象。
    1216年,驻守在锦州的张致阴谋叛元,他乘蒙古军南下之机亲率精兵两千直奔利州,围困城池,日夜攻打,利州节度使关肃父子指挥几百名守城将士抗击数倍于己的顽敌。最后终因寡不敌众,关肃父子同日阵亡,数百名守城将士全部战死,利州陷落,关氏家族250余口全部惨遭杀害。太师木华黎闻讯率兵赶来,目睹这一悲壮场面深受感动,同年7月,木华黎亲自挂帅命令关庆宣的军队为先锋,讨伐叛军张致,张致被关庆宣部下处死。此后,古城利州在关庆宣治理下,又进入了一个繁荣兴盛时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