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 汤重南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亚非拉研究室 研究员) 前言:今天受邀回室参会,既亲切又荣幸,谢谢了!对西亚历史,我没有研究,只好就较为熟悉的日本史相关题目发言。今天所讲问题,是将视角专注于中日朝现代化的早期阶段。因涉及面较广,时间也不允许,只能作一些理论性的宏观审视,概括地谈一些结论性的个人看法,以就教于各位同仁。诚恳地欢迎大家批评教正。 一、 东亚三国现代化运动产生契机、条件的异同 在笔者与马家骏教授合著的《日中近代化比较》([日]六兴出版社,1988年版)一书中,已对中日两国现代化的产生契机作了较为具体的分析。 三国所面对的国际大环境和时代课题多是相似、相近的,契机大体相同:19世纪中叶,西力东渐,东亚中、日、朝三国都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共同面临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严重民族危机;与此同时,三国均为封建社会晚期,已面临最后崩溃的历史命运。 三国在现代化运动的基础和条件方面亦有许多共同点和相异点。 从政治结构、经济基础、思想文化几个方面进行具体比较,的确有不少相同之处,更有巨大的差异。总的看,日本的基础和条件最好,中国稍次,朝鲜最差。原有制约因素对日本最有利,对中、朝则有较大的阻碍作用。但并不排除在某一方面的某一点基础和条件好坏程度、排列顺序不尽相同。 正是由于产生的基础与条件存在差异,三国的现代化运动显现出更多的不同,影响和导致其命运和后果的不同。当然,对此亦不能绝对化,并非基础和条件就命定地决定了结局和后果。 二、 三国现代化领导集团的形成及其发展演变的比较 三国现代化的推动和领导集团存在一些基本相同点。例如,都是属于封建统治阶级或刚刚从统治阶级中分化出来的资产阶级的改革派。该集团都依靠或利用封建帝王,以“托古改制”的传统形式为当前的现代化运动服务。又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都有一套进行现代化运动的主张和方案等。顺便指出,他们都相当年轻。 但具体深入比较三国的这一集团,可以发现其间存在很多不同点。不仅在其出身和联系依托的社会力量、社会经历、政治经验方面有诸多不同,而且在气质、应变能力、谋略手段等方面千差万别。 三国这一集团在发展演变过程中都不断进行着分化、改组,但最后形成的领导集团也存在诸多差别。具体比较后,总的看,日本现代化的推动和领导集团多出身于中下级武士,通习文武两道,在政治斗争方面经验丰富、较为成熟;中国这一集团在思想、学术方面都很有建树,但政治经验颇为欠缺;朝鲜的这一集团显得较为幼稚,虽有思想,却不懂得实行,还天真地以日本为依靠力量,终成悲剧性人物。三国这一集团的政治实践及后果亦大相径庭:日本,成为新的统治集团,实现了现代化;在中国,不断蒙受挫折、失败,但其影响及作用不小;在朝鲜,虽其为朝鲜开化奋斗的精神可嘉,却基本上是场悲剧。至于对三国现代化的推动和领导集团的历史评价,则应实事求是地肯定其有历史性贡献的方面,也应看到均有不足为训之处,并不能仅以“成败论英雄”。即使日本工业化成功、顺利,亦不能就全面肯定其历史正当性、正义性等。对三国现代化的价值判断及评价标准则属另外的体系,而不能简单地与现代化发展程度相提并论,或完全等同。 三 、 三国现代化进程的比较 三国现代化运动的宗旨、目标、路线大体相同。这在学西方、搞改革、行维新等方面均有明确体现,而且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也都有所反应。 我们将视野再放开阔些,不仅对日本的幕藩改革、倒幕运动、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戊戌维新、辛亥革命,以及和朝鲜的甲申事变进行比较,而且比较日本的攘夷运动和中国的反侵略斗争,日本的“改革世道”及农民起义与中国以太平天国为代表的农民革命运动,日本的“殖产兴业”与中国的洋务运动等,同时亦注意与朝鲜的反侵略斗争、甲午农民战争等相比较与对照,则可以看出,中日朝三国,特别是中日两国的现代化运动是各有优劣利弊的。但历史结局却十分明确:日本较为顺利地实现了现代化,取得了成功;而中国的一系列现代化运动,或被镇压,或半途夭折,或破产失败,长期未获成功;朝鲜则虽有短暂顺利之时,亦有较深远影响,但基本上都是以失败告终,最终被日本吞并。 四、中日朝三国现代化运动成败的原因 三国现代化的成败原因,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三国的基础条件和原有制约因素的不同。对此,已有大量的著述从各方面作了很好的阐述。 笔者想在这里另外提出两个问题,请各位考虑:一是现代化的各种力量、各种有利因素,现代化的各个层面能否同时汇聚而发生综合效应与作用的问题;二是反现代化的一方力量是否相对强大或弱小,这里还包含有现代化推动集团的领导集团能否采取正确的政策、策略,分化瓦解反对力量,使其在现代化运动中变小或暂时削弱甚至只是一时保持中立这一因素。笔者认为,在一定形势、条件下,即 在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中日朝三国现代化运动的遭遇不同、进程不同,就是如此。三国现代化的不同结果表明,这两点甚至成为其成败的关键,或者可以说,是其成败的决定性原因。 当然,进入20世纪一十年代后的发展,则是另一番景象:中国革命打落皇冠,宣布共和,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及社会主义革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日本则不断从侵略战争走向侵略战争,导致大日本帝国最终的败亡,现代化遭受巨大挫折,战后才重新崛起;朝鲜半岛获得独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得到独立解放,迅速开展着现代化运动,而大韩民国现代化取得巨大成功,已进入新兴工业化行列,成为“东亚四小龙”之一等等。对此,可另外再专门研讨。 五、三项最主要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通过对东亚三国的比较,笔者以为至少可以归纳出以下三项历史经验和教训: 第一,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即是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之一,又是现代化成败的根本前提。 第二,在推进国家现代化的近代时期,近代资产阶级能否掌握国家政权,建立巩固的资产阶级政权也是决定成败的一个关键。 第三,现代化领导集团是否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能否稳步推进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诸领域的改革,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是现代化能否顺利进行的保证。 六、三点思考 笔者也愿意在这里提出三点不很成熟的思考: 第一,如何看待、把握国内条件与国际环境的关系问题。 笔者在对中日朝现代化推动以及领导集团和现代化运动比较过程中,注意到国际环境对三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不赞成把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并列,视为主要因素的观点,更不同意将国际环境视为现代化成败的关键和主因,即所谓外因决定论。因为当时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朝鲜,自主性还是相当大的,并未严重到西方列强“不允许”中国或朝鲜“发展资本主义”的程度,亦未严重到当时中、朝已不可能进行或完成现代化的程度。关键或决定性因素还是由于中国、朝鲜的发展状况、两国的国家政策及现代化推动和领导集团、现代化运动自身等多方面因素,即内因决定的。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而应该重视国际环境的重大作用和影响。 第二,如何估计、评价西学传布和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 笔者对三国现代化的推动和领导集团进行比较后,亦注意到西方思想在三国传布的状况不同。而这一不同,对三国的这一集团的强弱、水平、素质高低影响颇大,应予以特别的关注。还更应看到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在于三国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和对应措施进行了不同的文化抉择。笔者亦注意到三国对待本民族传统的不同政策、策略,这与对待西学传布问题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应该认真、冷静地审视传统,特别是对中日朝传统中的优秀因素应给予充分评价,而不能以西化为准绳,应认识到传统是现代之基,东亚现代化亦必然带有自身特色。在这方面,总的看日本处理得较为得体,故阻力较小,现代化易于取得成功。笔者曾在“传统文化对近代中日两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双重作用”(参见《日本文化与现代化》中“中日传统文化的现代作用”等相关章节,辽海出版社2000年5月版)一文中作了较为具体的阐述,亦不再重复。 第三,如何认识三国现代化的因果关系问题。 笔者对三国现代化运动进行比较后,注意到以往的不少著述,有的强调某一种因素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有的则追述得过于久远,甚至从日本列岛形成的地理、自然条件等论起,还有的则以结果论原因,亦有的过于绝对化,似乎中日朝三国的不同结果是命定的、必然的。笔者主张还是要看到诸种因素均在各自的系统中发挥着作用,是“合力”决定着三国的现代化进程;笔者主张全面分析,力避片面性和绝对化,亦要对偶然因素给以适当重视,对现代化领导集团的主观能动作用亦应予以重视。 历史已然往矣,既不能假设,也无法改变。但笔者也想说,这绝不是命定的或只能是这样一个结局:19世纪后半叶日本的现代化运动必然成功,中、朝两国的现代化运动必然失败。如果一切结局真的都是必然的、铁定的,一部历史不就变成宿命史,或是宿命论的应验史了吗?我们应该从具体的历史实际的研究出发,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得出结论。是否可以或应该说,历史曾给予过中、朝两国重新选择的机会,只是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两国均没能把握住机遇。如果这样,就会如何;如果那样,又将如何••••••我们似不应嘲笑类似的历史假设,而应该允许和理解历史研究中对诸多变数、变量予以适当考虑,甚至作某些假设、推论的叙述。我们亦应该重视现代化推动、领导集团甚至领袖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其作用的充分发挥。因为这有利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当今的现实提供某些参考和借鉴。 今天我们共同探讨和比较东亚三国的现代化问题,是对历史问题进行的学术研究。但也不应否认,也还是为了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更好地服务于现实及开展未来的活动;以便能够审时度势,清晰观察和正确把握国际、国内的风云变幻;从而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内外方针、政策,从容应对国内外各种严峻的挑战,抓住、珍惜历史机遇;为了祖国的繁荣和昌盛,为了东亚地区的合作与稳定,为东亚、世界的和平、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谢谢,谢谢大家! 2013 年 6 月 15日 于北京。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