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学 >

首部探索构建中国边疆学学科体系的专著——评郑汕教授《中国边疆学概论》

http://www.newdu.com 2017-11-03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 陈明富 参加讨论

    国内外学术界对边疆学有不同的看法和立场,在国内只有边防学而无边疆学,与之相反的是在国外有边疆学而无边防学。郑汕教授《中国边疆学概论》(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7GJ391—381)的结项成果,由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专项经费资助出版。全书分9章,58万字,以边疆与国家中心区域、边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为主线,以“底定边疆”、“经略边疆”为主题,从历史演变和现代观念的构建两方面,对“中国边疆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与问题领域做了比较系统的阐述,提出了建构中国边疆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读后颇多启迪,觉得有必要介绍给学界并做简要评价。
    一、系统学科:“中国边疆学”的学科定位
    对于“边疆”这一概念,国内外文献的解释是很相近的,或认为是“边疆,边境之地”;①或认为是“边疆靠近国界的领土”;②或认为是指“一个国家的边远地区”。⑧国内学者一般把边疆解释为是一个国家比较边远的靠近国境的地区或地带。④在此基础上,郑汕教授提出构建的中国边疆学是以中国边疆为研究对象的多学科、多领域组成的系统学科(下述郑汕教授的观点均源自《中国边疆学概论》一书绪论部分,恕不一一注明)。
    (一)中国边疆学是底定中国边疆理论的学科
    中国边疆是中国疆域相对于统治中心区域的边缘部分,是一个动态性概念,边疆问题包括了边防问题,把边疆问题“边防化”,不可能囊括边疆学的全部内容。郑汕教授认为,中国的古代边疆、近代边疆、现代边疆,在地缘、社会、人文和历史形态上都有明显的差别,学界在筹边观念、边疆政策、边疆的开发和发展等问题上对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理论问题没有深入进行研究和发掘。国外边疆学研究的是各国边疆形态发展演变的普遍规律,而中国边疆学研究的则是中国边疆形态发展演变的特殊规律。如中国国家的起源与边疆概念的确立、中国疆域的形成与边疆形态演变的关系、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性与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性之间的关系、中国国家利益在边疆不同战略方向的体现和反映、中国历代行政的层级性与边疆形态演变的关系、中国发展的不平衡性与中心区域及边疆地区的差别之间的关系等等,都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联系和差别。既然边疆概念是地理、行政、政治和军事概念,中国边疆学的研究对象必然要从理论上解决地理、行政、政治、军事等领域的普遍性规律和特质性的矛盾,其内涵的包容性和深邃性都要在学科的理论体系上反映出来。
    (二)中国边疆学是总结底定边疆历史经验的实践学科
    中国边疆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这是由其研究的对象决定的。中国人民在缔造祖国的过程中,为开拓疆域、稳定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历朝各代在控边治边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郑汕教授认为,这种历史经验就是底定和经略边疆的实践知识体系。中国古代边疆是以皇权主义为核心的边疆体系,筹边观念、边疆政策等,都有很强的奴隶制和封建制特征。中国近代边疆反映了近代社会风云变化的历史特征,西方列强侵华造成的边患和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都在边疆问题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新中国建立后的边疆,反映了中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筹边、安边、治边的新情况与新经验。自中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广袤的边疆地区既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前沿阵地,也是对外开放的前进基地。在全球化、多极化的时代背景下,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行和沿边沿海地区的改革开放,使边疆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经验都充分体现了中国不同历史阶段边疆建设的实践特色。从古至今,中国边疆的区域特色既体现了国家利益的一致性,也反映了边疆治理经验的多样性。因此,中国边疆学是总结底定和经略边疆历史经验的实践学科。
    (三)中国边疆学是新兴的社会综合学科
    新中国建立以后的社会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边疆的发展,有许多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进行研究和探讨。由于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边疆各族人民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形态各不相同,边疆的特殊性决定了边疆社会发展的特殊性,边疆“直接过渡区”的现代化建设有其特殊的规律。边疆学研究牵涉到历史、地理、民族、社会、国防等诸多方面,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因此郑汕教授认为中国边疆学是一门新兴的社会综合学科。
    二、学科要素融会贯通与叠加交汇:中国边疆学研究的方法
    中国边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研究中国边疆学必须把握中国边疆形成的历史,清楚不同时代边疆形态的时代背景,立足现实,把安邦与兴邦结合起来,总结历代治边、定边的历史经验,着眼于边疆政策的科学组型。郑汕教授认为,研究边疆学,要把学科要素的关联交叉融合起来,贯彻经世致用的原则,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把继承和理论创新结合起来,创新边政,巩固边防,促进边疆的稳定发展,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提供系统的边疆理论知识。
    (一)经世致用与综合对比的方法
    《中国边疆学概论》的撰著继承和发扬了“经世致用”和“同土济民”的优良传统。所谓“经世致用”,就是指强调学术研究要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供理论依据,为“经邦治国”所用。郑汕教授认为,中国边疆学必须在历史和现实的综合对比上,在国际和国内的联系对照上,找寻规律,建构理论,使学科研究建立在与党和国家战略全局要求及时代发展步伐相一致,在与学科性质、任务、特点相适应的基础上,既要重视学科基础理论的研究,也要重视应用理论的研究,使范围的宽厚性与重点的明确性统一起来,《中国边疆学概论》在内容的设计和具体撰写上都体现了这些思想。
    (二)理论联系实际与实践调查的方法
    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边疆学研究要求在研究方法上要通过实践调查,增强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力度,提高理论的针对性。《中国边疆学概论》提出“底定边疆”和“经略边疆”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课题,要求我们从中华民族文明史的高度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问题来论及边疆与内地的关系,不是就边疆而论边疆。边疆学的概括性需要求进行实践调查,通过调查研究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才能提纲挈领,才能把知识的概括性和事物的规律性结合起来。
    (三)要素交汇融通与理论创新的方法
    中国边疆学相关的知识要素很多,最主要的是历史、地理、社会、国防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并呈现出相关学科的知识特征。在信息化、全球化时代,各学科相关知识的交汇关联比任何时候都多,其知识容量也在不断增大。郑汕教授认为就中国边疆学的容量和知识交汇而言,大多则集中在边政、边防两个核心问题上。边政是边疆学的核心内容,边政理论的创新在于对筹边观念、疆域观念、边界管控、周边政策、边民的管理、经济的开发、社会的稳定、民族的团结、宗教的和谐、边政体制和边疆行政运转的效率等问题的融会贯通。边防是边疆学的骨干内容,边防的发展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与国防大势、战略方针、军队建设、作战思想等军事学理论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边防形态。从中国边疆学的核心内容和骨干内容都可以看出,知识要素的融会贯通与知识量的叠加交汇,既是中国边疆学的研究方法,也是中国边疆学的创新特色。
    三、“经略边疆”、“底定边疆”:中国边疆学的架构体系
    《中国边疆学概论》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出发,提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边疆学学科体系。边疆学的内容体系包括筹边观念、疆域、边界、周边关系、边政、边民、边务、边防与边疆形态等知识要素。郑汕教授以“底定边疆”“经略边疆”为纽带,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确立了《中国边疆学概论》的架构体系。通观全书,郑汕教授总结历代筹边治边的历史经验,分析强边固防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把握边疆理念、边疆规模、边疆政策、周边关系、边政实践、边防斗争等理论和实践问题,论述了中国古代、近代、现代边疆形态的变化及其特征,从发展战略、外事战略、国防战略三方面构建了边疆学的学科体系,厘定了中国边疆学的研究对象是由组成这门学科的知识元素的相互联系所构成的。边疆学的系统性体现为框架体系的完整性。在边疆形态的研究上,著作者既总结历史经验,又为现实服务,强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全球化条件下的大边疆观念。
    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边疆形态,有不同的理论和实践,实践永远是理论的源泉。不同的边疆政策形成不同的边疆战略,不同的边疆战略造就不同的边疆形态,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国历史的悠久性和实践的动态性,决定了边疆学是一门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系统学科。从历史发展的轨迹和联系中,郑汕教授阐明了边疆形态的发展变化,着眼未来发展和时代要求,论述新世纪、新阶段边疆建设的基本趋势。它涉及国家利益、国家行政体制、国防军事体制、民族宗教政策、邻国关系和边境外交。
    四、《中国边疆学概论》的鲜明特点与玉鼎微瑕
    《中国边疆学概论》从历史演变和现代观念的构建两方面,对中国边疆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与问题领域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论证,提出了一系列有深度的见解和观点,是一部有探索性和现实针对性、具有较高价值的学术专著。通观全书,其突出的特点和不足主要有:
    (一)研究主题明确、内容层次分明、框架结构合理
    《中国边疆学概论》由9章构成。第一章绪论,论述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第二章筹边观,阐述各民族在共同缔造祖国过程中相互融合、携手奋斗,走过一条由“多元”融合成“中华一体”的和平发展道路,形成了具有历史连续性而又各具时代特色的筹边理念。第三章疆域,论述疆域理念和疆域规模的变化和中国古代、近代、现代边疆域的理念、规模、特征。第四章边界,阐述古代王朝边界的变化和古代、近代、现代边界的共同特征等。第五章周边关系,论述中华民族的先贤们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发展与周边邻国的关系,传承着睦邻友好、大而不霸、协和万邦的民族美德,倡导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政策,形成了睦邻和谐的周边关系。第六章边政,阐述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筹边观念,“底定边疆”有不同的举措,在不同时期都有很大的差异,显示出不同时代边政的不同特征。第七章边务,阐述边务是指底定边疆的相关事务性工作,操作性很强,无论是涉边的内务还是外务都很繁杂具体,有规律可循。第八章边防,论述边防是安邦定国之根本,具有鲜明的国家主体性、目的明确性、空间广阔性和内涵确定性。第九章边民社会,阐述边民在国家底定边疆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边疆各族人民在边疆的聚居和开发,构成了有别于中心区域居民的边民社会。总体看,主题明确、内容层次分明、框架结构合理。
    (二)初步构建起了紧密结合中国实际的本土化边疆学学科理论框架,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创新意义
    独特而科学的结构和体例设计为《中国边疆学概论》的创新性提供了保证。郑汕教授一直致力于中国边疆民族史的研究。《中国边疆学概论》是郑汕教授继《西藏发展史》、《中国边防史》之后的又一边疆研究力作。著作者认为“底定边疆”是“经略边疆”的目标任务,而
    “经略边疆”则是“底定边疆”的必然途径。因此,《中国边疆学概论》抓住了“底定边疆”、“经略边疆”这个纲,“经略边疆”的各项举措施也就能一目了然。而“底定边疆”必须处理好“两个关系”,即边疆与中心区域的内部关系以及边疆与周边国家的外部关系。这是研究边疆问题的两条主线。这样,以“底定边疆”、“经略边疆”为主题,以“两个关系”为主轴,就为边疆学的研究提供了范式。这是《中国边疆学概论》的创新之处。
    (三)涉及社会、历史、政治、军事等多学科领域,内容广泛,但也限制了对某些学术问题的深入研究
    《中国边疆学概论》是首部“中国边疆学”学科体系构建的学术专著,从立项到出版,经历了七年时间,规模浩巨,任务重、难度大,涉及社会、历史、政治、军事、经济、民族、宗教等多学科领域,加之“边疆学概论”体裁的概括性要求,导致了叙述难以详尽、面面兼顾。在具体阐述过程中,该书引用了大量的史料,但导致个别地方出现交叉现象,同时对于近年来的一些学术研究成果也未及广泛吸收,致使个别部分的内容不尽如人意。其实,任何研究成果都是在一代代研究者不断推陈出新的基础上日臻成熟完善,任何研究课题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需要研究者和后人不断更新和完善。故而,这些玉鼎微瑕无损于《中国边疆学概论》中国边疆学学科体系建构方面的价值,同时也期待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到中国边疆学学科的建设上来,共同促进中国边疆学学科的发展,为中国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
    注释:
    ①《辞源》,商务印书馆修订版(合订本)1989年版,第1683页。
    ②《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74页。
    ③《苏联大百科辞典》,1985年俄文版,第1205页。
    ④马大正主编:《中国边疆经略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