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纪初,日俄两国本着一贯奉行的军国主义,为了推行各自的“大陆政策”和“远东政策”积极进行对外侵略扩张。而这种扩张政策的制定,既有本国的政治因素,又有一定的历史因素,正由于他们的政策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决定了日俄战争的历史必然性,而20世纪初的国际关系形势则为战争的爆发提供了的现实条件,日俄战争是人类进入20世纪初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 关键词:日俄战争;背景;影响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一切战争都不过是用暴力手段来继续推行交战国及其统治阶级的各种政策,即日俄两国既定侵略政策矛盾决定了日俄战争的历史必然性。日俄战争是日本推行大陆政策的必然结果。日本要想控制朝鲜及满蒙,实现其征服亚洲乃至世界的大陆政策。俄国在远东奉行霸权主义政策与日本的大陆政策发生了冲突使日俄矛盾日趋尖锐,并最终导致了日俄战争。同时,英国的支持,给了日本一支巨大的强心剂,英日同盟的形成,为日本对俄战争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日俄战争从性质上说,日俄双方都是掠夺性,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是日俄两国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控制权及远东霸权而展开的一场厮杀。这次战争对日俄两国的历史发展以及远东形势甚至国际形势的变化都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巨大影响。 一、追溯历史 俄国一直渴望成为大国,它的追求十分执着,虽屡遭挫折,但从不气馁,虽代价巨大,但也接受认可。它的目标更不一般,俄国著名作家陀斯妥耶斯基曾说过“真正伟大的民族永远不屑于在人类当中扮演一个次要角色,甚至不屑于扮演头等角色,而一定要扮演独一无二的角色。” 陀斯妥耶夫斯基的这句话道出了俄罗斯的心声,它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一绝非一般的强国,而是压倒其他一切国家的头号强国。俄国的崛起有着与其他大国不同的鲜明特点。它地处东西方两大文明之间。崛起之路,既不同于欧洲国家,也有别于亚洲国家。相对于东方,俄国更早接触西方。更多效法欧美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相对于西方,俄国更习惯于自上而下的改革,群众也乐于追随一位“好皇帝”去实现强国理想。俄国注意吸收东西方的长处。再加上对强国追求的执着认真,终于在19世纪上半叶出现令人吃惊的崛起。跌落后,在20世纪又再度崛起,而且是更大的崛起。 日本是东北亚地区与亚洲大陆隔海相望的岛国,是当今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经济大国”,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家。但在明治维新以前,日本还是一个弱小落后的东方封建国家。正是明治维新,日本走向图强之路,建成了当时亚洲唯一的资本主义大国:“大日本帝国”。 日本帝国,其兴速,其亡也速。其兴,以1868年的明治维新为起点,犹如彗星那样登上舞台。骤然于19世纪末叶出现在东方划破了屡受欧美列强殖民侵略而笼罩着亚洲的沉沉黑夜,放射出耀眼的光芒,给沉沦中的东方各国、各个民族带来希望。日本的强国之路,的确有很多经验可供借鉴,然而,崛起中和崛起后的日本帝国,却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二、日俄战争的背景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一切战争都不过是暴力手段来继续推行各交战国及其统治阶级的各种政策”,即日俄两国既定侵略政策矛盾决定了日俄战争的历史必然性。 (一)日俄战争是日本推行“大陆政策”的必然结果 日本自大和奴隶制国家形成以后,军国主义也同步崛起。不断对外推行扩张政策,企图将朝鲜进而将中国置于日本的统治之下。如16世纪日本接触的政治家丰臣秀吉声称:“率军进入朝鲜。席卷明朝四百余川。”“在我生存之年,誓将唐(明)之领土纳入我之版图”。德川幕府末期伴随着西方列强带给日本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在日本出现了所谓的“海外雄飞论”“攘夷论”等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潮,其代表有佐藤信渊,吉田松荫等人。他们的思想大体有两个特点,一是对付西方的外来压迫,二是积极对外扩张,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世界帝国。 18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使日本摆脱了即将沦为殖民地的厄运,发展成资本主义强国。可是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日本急于靠军事掠夺手段来壮大自己的实力。明治天皇在其发表的《天皇御笔信中》公开宣称“日本乃万国之本,要继承列祖列宗的伟业,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精心制定了一个征服朝鲜和中国的台湾,东北和内蒙古直至内地,进而征服亚洲乃至世界的“大陆政策”。 1874年日本发动了侵台战争,虽然未能达到预期目的,但却从中国勒索了50万两白银的赔款,这使日本的扩张尝到甜头,也进一步扩张了其扩张贪欲。1875年日本迈开了侵略朝鲜的第一步,用武力打开了朝鲜的闭关大门,为日本向大陆推进提供了立足点。1879年日本完全吞并了琉球,实现了“大陆政策”的第一步。80年代,日本加快了对外侵略步伐。1890年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提出了中国满蒙地区为日本的利益线且围绕着主权线、利益线的《施政方针》也标志着大陆政策的最终形成。1891年3月,俄国为了控制远东地区而宣布修筑西伯利亚铁路,日本朝野受到极大震动,认为日本的利益线受到极大威胁。因此,日本要想控制朝鲜及满蒙,实现其大陆政策之目的,就必须打败俄国这个竞争对手。 〈二〉俄国在远东奉行的霸权政策与日本发生冲突 自15世纪以来,俄国通过对外扩张,其领土急剧膨胀起来,成为一个地跨欧亚两洲的封建殖民大帝国。进入19世纪后俄国对外扩张的重点指向近东的扩张受挫,同时又被迫放弃了俄罗斯美洲地区,这一切促使其在远东地区的扩张更加变本加厉企图在远东确立起霸权地位,以挽回它在其他地区的损失。 在甲午战争前,由于日本羽翼未丰,又在侵略朝鲜和中国问题上与俄国存在着共同利益,采取了妥协之态,俄国颐指气使。甲午战争中,日本一举打败了大清帝国,并强迫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俄国怎能容忍“自己的地盘”被夺。那是自己的血,自己的肉,俄国不容许任何人威胁自己的霸权地位,立即出面干涉,联合法国和德国,迫使日本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随后,俄国又诱使清政府签订了针对日本的《中俄密约》及其他条约,攫取了大量特权。1898年,俄国又强租旅顺、大连,将长城以北的中国划分为它的势力范围。对此,俄国陆军大臣库罗巴特金:“我们的这一行动使日本人蒙受了奇耻大辱,他们遭到嘲笑,因为我们从他们手中夺去了他们通过胜利而获得的旅顺,并且据为己有。”同时俄国又积极在朝鲜扶植亲俄势力,力图取代日本在朝鲜的地位。俄国在中国东北及朝鲜的咄咄逼人的扩张态势,使得二者矛盾尖锐起来。日本对俄的行为强烈不安,尤其是俄迫使日本退还辽东半岛,更为日本的奇耻大辱。日国还辽之后,明治天皇及日本统治阶级怎能甘心,他们决心重新夺回这个地区。明治天皇对其首相说:“不用着急夺取辽东半岛,在这次战争中,我们已经了解该地的地理、人情,不久将在朝鲜或其他地方再发生战争,那时再夺取也不为晚。”在“卧薪尝胆”的口号下,日本进行了以扩军备战为中心的“甲午战后经营”准备对俄一战而称霸远东,实现其“大陆政策”。经过十年的发展,十年的准备,日本的经济实力尤其是国营军需工业显著提高。海陆军备扩张巨大,一跃成为远东军事强国,为进行对俄战争打下了物质基础。 (三〉英日同盟给予日本极大的国际支持 甲午战后,使日本具备了同俄国抗衡的实力,但是形单总是影支,如果得不到国际大国的支持,日本也不敢唱独角戏,不敢贸然与俄国决裂,时势给了日本最大的礼物。1900年中国爆发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人多了,争夺必然也多。俄国出兵满洲,并企图独霸满洲,使远东国际矛盾也急剧恶化,英日之间迅速接近,于是日本对俄态度也因英国的关系而强硬起来。 为了抑制俄国,阻止俄国在远东的过分扩张,英国积极支持日本以共同对付俄国。1902年1月30日,英国外交大臣兰斯多恩和日本驻英公使林董,代表双方政府签署了《日英同盟协约》规定:“两国相互承认各自在中国及朝鲜的特殊权益;若两国之一国因在华或在朝利益受到侵犯与第三国发生战争时,另一国应严守中立,若第三国超过一国,另一国应出兵援助”。 从条约内容上来看,这个同盟其实也就是对俄战略同盟。在英日结盟的形势下,法国当然不会为了俄国的利益而与英国交战,德俄之间本来就存在复杂的矛盾,同样不会为俄作战;美国在“门户开放”的口号下,要求中国东北对各国开放,自然不愿意看到俄国独占满洲的局面。这样,在即将爆发的战争面前,俄国陷入了孤立的境地。这样有力的国际形势,促使日本政府下定了开战的决心。 为了给发动战争找到借口,1923年4月,日本政府决定以“满洲交换”原则同俄国进行谈判即日俄相互承认对方在朝鲜和满洲所拥有的特权,但俄国必须从东北撤出全部军队,然而日俄双方对谈判都没有诚意,所谓谈判只不过是战争的前奏罢了。双方态度坚决……日本对俄强硬派声称:“为日本生计,满洲绝不容放弃。俄国苟据满洲亦不能忘情于朝鲜…况朝鲜当局夙媚俄,将助俄以排曰耶!” 俄国内务大臣主战派首领普列维声称:“俄国的兴起是靠刺刀,不是靠外交;解决同中国与日本争执的问题,我们必须靠刺刀,而不能靠外交笔墨。(我们就没有这个魄力)同时俄国也因为军事费,铁路建设费所造成的财政危机和对人民群众掠夺的扩大,酿成了革命的危机,为了向外转移这个国内矛盾,转移国人目光焦点,对沙皇专制来说,对外战争是必然也是必要的。这样由于日俄双方互不退让,战争成为不可避免的,一种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日俄战争从性质上说,日俄双方都是掠夺性,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是日俄两国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控制权及远东霸权而展开的一场厮杀。 三、日俄战争的影响 这次战争对日俄两国的历史发展以及远东形势,甚至国际形势的变化都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巨大的影响。 (一)日本借日俄战争直接获益了大片殖民地,间接提高了其国际地位 “战争者,灾难也。”然而战后的日本财阀通过此次战争,大发横财,并掀起了企业投资热潮,仅1905年下半年到1907年,新建扩建企业投资额相当于甲午战后十年间投资总额的两倍。同时日本自此全面展开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真正成为一等强国。日本通过战争获得大片殖民地和投资场所,促进了日本经济更为迅速的发展,其国际地位也显著提高,1905-1906初,日本的驻外使馆由象征“二等国”的公使馆升格为象征“一等国”的大使馆。 (二)战争的失败使沙皇专制制度遭到削弱,俄国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俄国沙皇原希望通过一场小小的胜利来转移人民的视线,缓和国内危机,以维护其统治,但人算不如天算,战争导致了革命,是的,它就是被列宁称之为十月革命的总演习的“1905”革命,1905年1月22日,彼得堡工人及其家属在牧师加邦的组织领导下举行了声势浩大的请愿运动,他们在请愿书中陈述了人民对政治、经济要求,包括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将土地转交人民,实行各种政治自由召开立宪会议等等,这些举措为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拉开了序幕。然而革命失败,可是政府的残酷镇压充分暴露了沙皇专制制度的腐朽与无能,促使革命进一步高涨。运动迅速波及全国各地,暴力事件也日益增多,人们开始意识到是该到行动的时候了…… 尽管1905革命失败,但它的意义不可低估,沙皇政府在压力面前被迫进行了一些改革,扩大了人民的部分政治权力。同时,更重要的是,这次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俄国工农运动的发展“没有1905年的总演习,就不可能有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 (三)日俄战争中日本的胜利对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在日俄战争中的胜利和俄国的1905年革命在亚洲历史上是划时代的。日本的胜利打破了“白种人天生优越”的谬论,证明了亚洲人有对抗欧洲人的激励鼓舞的力量;而俄国的1905革命则给亚洲人民提供了一个榜样,正如列宁所指出:“我国工人阶级已英勇开始的推翻俄国沙皇制度的事业,将是世界各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事实确实如此,日俄战争后,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质和量上都有了很大发展,正如孙中山先生所指出:“从日本战胜俄国之日起亚洲全部民族便想打破欧洲,便发生独立的运动。所以,日本战胜俄国的结果便生出亚洲民族独立的大希望。” (四)日俄战争日本的胜利把军国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天皇的权威经过战争和胜利而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峰。战后,军部的权力进一步膨胀,对政治的控制进一步加强,为发动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提供了条件,同时经过日本统治阶级的大肆宣传,不明真相的日本民众被对外战争的赫赫战果所陶醉,自觉或不自觉地被绑在了军国主义战车上,从而埋下了悲剧的祸根,二战的失败,广岛长崎的毁灭,这是日本人民的不幸,更是世界的不幸。 (五)日俄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日俄战争不仅是对中国神圣领土主权的粗暴践踏,而且也使中国东北人民在战争中蒙受了空前的浩劫。日俄战争是在中国领土东北地区上进行的,可是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竟宣布中立,于是两个强盗便以殖民统治者自居,将中国视为禁俘,把中国人民视为任人宰割的奴隶,日俄两国军队在战区和中立区违背中国宣布的中立项目,竟奸淫烧杀,掠夺财物,无恶不作。 日俄两国侵略军的血腥罪行,罄竹难书,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怒和坚决反抗,在东北乃至全国,到处都燃起了抗日大火,抗俄团体相继出现,在哈尔滨出现抗俄的“自保会”,营口工人拒绝为俄国做工,许多工人逃走并参加了抗俄武装队伍,群众抗俄武装“马贼”则“专一妨害俄军为目的”割电线,拆铁路,日俄军患之忧之,清军中的爱国官兵也积极要求参加抗俄战斗,驻扎于山海关,辽西地区的练军都督姜桂题为“均预告奋勇”认为上下一心,与日俄一战,必将取胜,这些正是中国人民在反抗日俄帝国主义斗争中日益觉醒,同帝国主义侵略者和腐朽的清政府进行的斗争的表现,证明了中国人民具有不屈服于帝国主义及其反动政府的顽强反抗精神。(日俄两侵略者罪恶罄竹难书是真,到处燃起了抗日大火令人质疑,日本为什么到现在仍然对中国怀有敌意,想与中国再来一场战争,关键它认为中国人是不团结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哪么多中国人为日本人服务,有哪么多伪军帮助日本人打仗,而且打的都是中国人,这难道是偶然的吗?中国的统治者不知恤民、爱民,而把下面当作自己享受的工具、待宰的鱼肉,下面的恨不得把上面的统治者生吞活剥,又怎么会替他们卖命呢?上下离心,又怎能搞好国家,又怎能实现长治久安?又怎能和谐?只不过是统治者的遮羞布,而上下心照不宣罢了。) 百年前的这场侵略战争已是过眼云烟,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但是它无疑成为中国人民的警钟,中国经受了万劫不复的家难,那时的中国就像年迈的老妪,难以在世界民族之林挺起腰板,抬起头颅,挺直脊梁,但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又从不缺乏威武不屈的意志品质,以其独有的人格魅力苏醒过来。 如今的中国正值经济飞速发展时期,但是我希望我们能“以史为鉴”,面对世界复杂的局势,我们要坚定我们“和平发展”的步伐,毫不动摇,充满激情地从事改革开放建设美好家园!今日的中国日益富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亚洲乃至国际事物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任何人不要再指望欺负和践踏我国主权和民族尊严”,中国被欺侮、任人宰割的历史将一去不复返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