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受地缘因素的影响,俄(苏)史学界十分重视中国东北史的研究,撰写出版了相关著作数十部、论文数百篇,内容涉及各个领域,是俄(苏)中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俄(苏)的中国东北史研究具有全面性、注重第一手资料及中国学者的著述、形成了系统的学术观点和体系、经历了从域外到本土化的发展历程和建立起专门的学术研究机构等鲜明特色;但存在诸如否认东北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否认中俄东段边界形成的历史和否认沙俄对中国东北的侵略等问题。 关键词:俄(苏);中国;东北史 中国东北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并且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因而备受世人关注。近代以来中国东北曾成为俄、日、英、美等主要帝国主义国家角逐的国际舞台,被称为“亚洲的巴尔干”。各国学术界对这一极具战略价值的地区也投入了大量精力,其中俄(苏)史学界因地缘优势不但成果丰硕,而且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和流派。然而,我国史学界对俄(苏)的研究成果、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了解、重视不够,希望本文对我国从事东北史研究的学者掌握俄(苏)的研究动向有所裨益。 一、俄(苏)中国东北史研究的主要成果 俄(苏)第一批研究中国东北的著作于19世纪中叶问世,从那时起至20世纪80年代,俄(苏)学者出版了相关著作数十部、论文数百篇,内容涉及各个领域。现仅就有代表性的著作分类列举如下①: 1有关东北民族的著述:Л.什林科:ОбинородцахАмурскогокрая.т.1-2.CПб.1883-1899.(《阿穆尔边区的异族人》,第1-2卷,圣彼得堡,1883-1899年。)、Н.Я.比丘林:Собраниесведенийонародах,обитавшихвСреднейАзийвдревниевремена.Ч.1-3,CПб.,1851.(《古代中亚各民族历史资料集》,圣彼得堡,1851年。);И.Е.杰列维扬科:ПлеменаПриамурья,1тысячелетиенашейэры,Очеркэтническойисторииикультуры.Новосибирск.:Наука,1981.(《黑龙江沿岸的民族,公元一千年,民族历史和文化概况》,新西伯利亚,1981年。);В.М.渥罗比耶夫:ЧжурчжэниигосударствоЦзинь.М.,Наука.1975.(《女真人和金国》,莫斯科,1975年。)、Г.В.麦利霍夫:МаньчжурынаСеверо-востоке(XVIIв.).М.,1974.(《满洲人在东北(17世纪)》,莫斯科,1974年。);В.П.瓦西里耶夫:СведенияоМаньчжурахвовременадинастийЮаньиМин.СПБ.,1863.(《元朝和明朝关于满族人的资料》,圣彼得堡,1863年。);С.Л.齐赫文斯基:Маньчжурскоевладычествовкитае.М.:востлит,1966.(《满族在中国的统治》,莫斯科,1966年。)等。 2有关东北语言、文化的著述:И.И.扎哈罗夫:ГрамматикаМаньчжурскогоязыка.СПб.,1879.(《满语语法》,圣彼得堡,1879年。)和Полныйманьчжурско-русскийсловарь.СПб.,1875.(《满俄大词典》,圣彼得堡,1875年。);А.奥尔洛夫:ГрамматикаМаньчжурскогоязыка,изложеннаяпротоиереемА.орловым.СПб.,1873.(《大司祭А.奥尔洛夫讲述的满语语法》,圣彼得堡,1873年。);З.Ф.列昂季耶夫斯基:Маньчжурскаяпесьспереводавпрозе,переложеннаястихами,СПБ.,1834.(《满文诗歌散文体译文》,圣彼得堡,1834年。);В.А.戈尔采夫斯卡娅:Очеркисторииизучениятунгусо-Маньчжурскихязыков.Л.,1959.(《通古斯-满语研究史纲》,列宁格勒,1959年。);А.О.伊万诺夫斯基:ТеатрСевернойМаньчжурии.—《Восточноеобозрение》,1891,No11.(《北满的戏剧》,《东方瞭望》,1891年第11期。);В.М.渥罗比耶夫:КультурачжурчжэнейигосударстваЦзинь(Х-1234г.).М.;Наука.1983.(《女真文化和金国》,莫斯科,1983年。);А.В.戈列本茜科娃:Маньчжуры:ихязыкиписьменность.Владивосток,1912.(《满族的语言和文字》,符拉迪沃斯托克,1912年。);А.В.鲁达柯夫:МатериалыпоисториикитайскойкультурывГириньскойпровинции.1644-1902гг.Т.1.Владивосток,1903.(《吉林省的中国文化史料(1644-1902)》,符拉迪沃斯托克,1903年。)等。 3有关东北经济的著述:М.А.帕特鲁舍娃、Г.А.苏哈切娃: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еразвитиеМаньчжурии.М.:наука,1985.(《满洲的经济发展(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前1/3世纪)》,莫斯科,1985年。);Л.И.柳比莫夫:ОчеркипоэкономикеМаньчжурии.Харбин,1934.(《满洲经济概要》,哈尔滨,1934年。);Н.Н.柳比莫夫: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епроблемыДальнегоВостока(ВосточнаяКитайскаяжел.дор.М.,1925.(《远东经济问题(中国东省铁路)》,莫斯科,1925年。);П.С.季申科:КитайскаяВосточнаяжелезнаядорога.1903-1913гг.Харбин,1914.(《中东铁路(1903-1913)》,哈尔滨,1914年。);Е.Х.尼鲁斯:ИсторическийобзорКитайскойВосточнойжелезнойдороги.Том1.Харбин,1923.(《中东铁路历史概述》第一卷,哈尔滨,1923年。);В.苏林:ЖелезныедорогивМаньчжурииикитае.Харбин,1932.(《满洲和中国的铁路》,哈尔滨,1932年。);Н.Г.特列特奇科夫:СовременнаяМаньчжуриявфактахицифрах.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еочерки.Ч.1.Шанхай,1936.(《当代满洲经济概述(事实与数字)》,第一卷,上海,1936年。);П.Н.梅尼希科夫:КитайскиеденьгивМаньчжури.Харбин,1910.(《满洲的中国货币》,哈尔滨,1910年。);Е.亚什诺夫:КитайскоекрестьянскоехозяйствоСевернойМаньчжурии.Харбин,1926.(《北满的中国农民经济》,哈尔滨,1926年。)和КитайскаяколонизацияСевернойМаньчжуриииеёперспективы.Харбин,1928.(《中国对北满的垦殖及其前景》,哈尔滨,1928年。)、А.П.博洛班:Земледелиеихлебо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ьСевернойМаньчжурии.Харбин,1909.(《北满的农业与粮食加工业》,哈尔滨,1909年。);А.Е.杰拉西莫夫:КитайскиеналогивСевернойМаньчжурии.Харбин,1923.(《北满的中国税收》,哈尔滨,1923年。);Д.А.达维多夫:КолонизацияМаньчжуриииСеверо-восточнойМонголии.Владивосток,1911.(《满洲与东北蒙古的移民》,符拉迪沃斯托克,1911年。);В.苏林:СевернаяМаньчжурия(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йобзор).Харбин,1925.(《北满洲(经济评论)》,哈尔滨,1925年。)和ЛесноеделовМаньчжурии.Харбин,1930.(《满洲的林业》,哈尔滨,1930年。)等。 4有关东北政治的著述:В.В.戈尔斯基:Началоипервыеделаманьчжурскогодома.Т.1.СПБ,1852.(《满洲王室的崛起和创业》,第一卷,圣彼得堡,1852年。);Г.С.卡拉-姆尔扎:ОккупацияМаньчжуриииобразованиеМаньчжоу-го.Чита,1945.(《占领满洲和满洲国的建立》,赤塔,1945年。);Г.И.安德列耶夫:РеволюционноедвижениенаКВЖДВ1917-1922гг.Новосибирск,1983.(《1917-1922年中东铁路上的革命运动》,新西伯利亚,1983年。);В.维连斯基-西比梁科夫:ЧжанЦзолинь:Маньчжурскаяпроблема.М.-Л.,1925.(《张作霖:满洲问题》,莫斯科-列宁格勒,1925年。);Г.С.加列金娜:ЧжанЦзолиньиполитическаяборьбавКитае20-егодыXXвека.М.:Востлит,1984.(《张作霖和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政治斗争》,莫斯科,1984年。)、Н.费多罗夫:Героическаяборьбаманьчжурскихпартизан.М.,1937.(《满洲游击队的英勇斗争》,莫斯科,1937年。)等。 5有关东北地理的著述:П.И.格卢沙科夫:Очерк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йгеографииоманьчжурии.М.,1948.(《满洲经济地理概述》,莫斯科,1948年。);К.琳达:Маньчжурия.Географическийочерк.СПБ.,1900.(《满洲地理概况》,圣彼得堡,1900年。)、М.弗里杰道尔夫:СевернаяМаньчжурия:Очерки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йгеографии.Хабаровск,1929.(《北满洲:经济地理概述》,哈巴罗夫斯克,1929年。)、Э.М.穆尔扎耶夫:Северо-ВосточныйКитай.Физическоегеографическоеописание.М.,МНСССР,1955.(《中国东北的自然地理概况》,莫斯科,1955年。)等。 6有关东北考古的著述:С.Н.尼古拉耶夫:Памятникиипамятныеместавприморье.Владивосток:Примиздат.1951.(《滨海地区的碑铭和古迹》,符拉迪沃斯托克,1951年。);В.Е.梅德维杰夫:Культураамурскихчжурчжэней.КонецX-XIв.Новосибирск,1977.(《10世纪末至11世纪黑龙江女真人的文化》,新西伯利亚,1977年。);Э.В.沙夫库诺夫:ГосударствоБохайипамятникиегокультулывПриморье.Л.,Наука,1960.(《渤海国及其在滨海地区的文化遗迹》,列宁格勒,1960年。)、А.П.奥克拉德尼科夫等:ДалекоепрошлоеПриморъяиПриамуръя.Владивосток,1973.(《滨海地区和黑龙江沿岸地区的遥远过去》,符拉迪沃斯托克,1973年。)等。 7有关东北对外关系的著述:В.С.米亚斯尼科夫:ИмперияЦиниРусскоегосударствовXVIIвеке.М.,наука,1980.(《17世纪清帝国和俄国》,莫斯科,1980年。);В.А.亚历山德罗夫:Россиянадальневосточныхрубежах(втораяполовинаXVIIв.).Хабаровск,1984.(《俄国在远东的边界(17世纪下半叶)》,哈巴罗夫斯克,1984年。);В.戈鲁兹多夫斯基:Приморско-амурскаяокраинаисевернаяМаньжурия.Владивосток.,1917.(《滨海-阿穆尔边陲与北满洲》,符拉迪沃斯托克,1917年。);Н.什泰因菲尔德:МыияпонцывМаньчжурии.Харбин,1913.(《我们与日本人在满洲》,哈尔滨,1913年。)和РусскоеделовМаньчжурии.Харбин,1910.(《俄国在满洲的事业》,哈尔滨,1910年。);Б.А.罗曼诺夫:РоссиявМаньчжурии(1892-1906).Очеркпоисториивнешнийполитикисамодержавиявэпохуимпериализма.Л.,1928.(《俄国在满洲(1892-1906)》,列宁格勒,1928年。);В.阿瓦林:ИмпериализмвМаньчжурии.Т1-2.М.-Л.:Соцэкгиз,1931-1934.(《帝国主义在满洲》,莫斯科-列宁格勒,1-2卷,1931-1934年。);А.连斯基:ЗахватиосвоениеМаньчжуриияпонскимимпериализмом.Хабаровск,1934.(《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和开发满洲》,哈巴罗夫斯克,1934年。);С.Б.戈列利克:ПолитикаСШАвМаньчжуриив1898-1903гг.идоктрина'открыыхдверей'.М.,1960.(《1898-1903年美国在满洲的政策和“门户开放”理论》,莫斯科,1960年。);Р.М.布罗茨基:Американскаяэкспансиянасеверо-востокеКитая.(1898-1905).Лъвов,1965.(《1898-1905年美国在中国东北的扩张》,利沃夫,1965年。);О.鲍里索夫:СоветскийсоюзиМаньчжурскаяреволюционнаябаза(1945-1949).М.:Мысль,1985.(《苏联和满洲的革命基地1945-1949》,莫斯科,1985年。);И.戈尔舍宁:Маньчжурияиугрозаяпоно-американскойвойны.М.:Партиздат,1933.(《满洲和日美战争的威胁》,莫斯科,1933年。);Г.沃伊京斯基:КВЖДиполитикаимпериалистоввкитае.М.,1930.(《中东铁路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政策》,莫斯科,1930年。);Г.Н.罗曼诺娃: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еотношенияРоссииикитаянаДальнемвостокеXIX-началоXXв.М.наука,1987.(《远东俄中经济关系(19-20世纪初)》,莫斯科,1987年。);Н.捷连季耶夫:ЯпонскийкапиталвМаньчжурии.М.,1932.(《日本资本在满洲》,莫斯科,1932年。);Б.С.日加洛夫:Железныедорогииборьбаимпер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державзагосподствовСеверо-ВосточномКитаев1905-1914гг.Томск.1966.(《1905-1914年中国东北的铁路与帝国主义各国的霸权之争》,托木斯克,1966年。)等。 8有关东北的综合性著述:苏联科学院远东分院:ИсторияСеверо-ВосточногоКитаяXVII-XXвв.Кн.1-2.Владивосток:Дальневосточноекнижноеиздательство.1987—1989гг.(《17-20世纪的中国东北史》,符拉迪沃斯托克,1-2卷,1987-1989年。);Г.В.麦利霍夫:Маньчжуриядалекаяиблизкая.М.,1991.(《满洲的过去与现在》,莫斯科,1991年。);А.О.伊万诺夫斯基:КонспектисторииМаньчжурии.СПБ.,1887.(《满洲史概要》,圣彼得堡,1887年。);А.多姆布罗夫斯基、В.伏罗希洛夫:Маньчжурия.СПБ.,1897.(《满洲》,圣彼得堡,1897年。);В.苏林:Маньчжурияиееперспективы.Харбин,1930.(《满洲及其前景》,哈尔滨,1930年。);П.Н.梅尼希科夫:КраткийисторическийочеркМаньчжурии.Харбин,1917.(《满洲历史简纲》,哈尔滨,1917年。);Д.М.波兹涅耶夫:ОписаниеМаньчжурии.СПБ.,1897.(《满洲记述》,圣彼得堡,1897年。);И.А.多布拉罗夫斯基:ХэйлунцзянскаяпровинцияМаньчжурии.Харбин,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ИзданиеУправленияВоенногоКомиссараХэйлунцзянскойпровинции,1906.(《满洲的黑龙江省》,哈尔滨,1906年。);А.赫沃斯托夫:ОписаниеМукденьскойпровинциивюжнойМаньчжурии.Харбин,1904.(《南满洲的奉天省》,哈尔滨,1904年。)等。 二、俄(苏)中国东北史研究的主要特点 综观俄(苏)学者研究中国东北史的主要成果、方法及代表性观点,我们认为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首先是全面性。从横向看,俄(苏)学者对中国东北史的研究涉及到民族、经济发展、语言文化、考古、对外关系、地理、政治状况和疆域变迁等各个领域。从纵向看,俄(苏)学者不仅只研究一个朝代、一个时期的东北,而且也把历朝、各个时期的东北放在一起进行综合研究,如俄(苏)学者出版的几部通史性著作:1917年出版的П.Н.梅尼希科夫著的研究从远古至20世纪初东北历史的《满洲历史简纲》、苏联解体前苏联科学院远东分院著的《17-20世纪的中国东北史》等。 其次是注重第一手资料及中国学者的著述。俄(苏)许多学者都有过亲历目验的学术经历,尤其是沙俄时代。沙皇俄国通过向北京派驻传教士团和学习满、汉等族语言的留学生搜集了大量有关中国东北的珍贵文献资料。因此,俄(苏)学者在东北史研究上以利用第一手资料见长,参阅、利用了大量的中国历史文献,如《大清历朝实录》、《大清一统志》、《盛京通志》、《吉林通志》等。与此同时,俄(苏)学者也注意翻译中国学者的著述和吸收中国学者的成果,如《柳边纪略》、《宁古塔纪略》、《黑龙江外记》、《吉林外记》、《平定罗刹方略》、《朔方备乘》、《最近三百年东北外患史》、《清开国征服诸部疆域考》、《满族史论丛》、《沙俄与东北》、《沙俄侵华史》等等。 第三,俄(苏)中国东北史研究与中国学相伴随,是俄(苏)中国学的一部分,并形成系统的学术观点和体系。满族入主中原后,沙俄出于对中国东北领土占领和经济掠夺的需要,因此,在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士团内部诞生的满学不仅领先于俄国中国学的其它分支,而且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首先表现在优先注意满语,搜集满文原始文献,并大量加以译注,如满文本的《金史》以及《满洲志》、《满洲萨满教章程》等。其次,表现在满语必须与汉、蒙语同时学习与研究,这时期的俄国满学家都是兼通汉、蒙语的专家,他们编纂了满俄与满汉俄辞典。最后是对满文文献的研究同研究满族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生活方式等状况相结合。 以俄国学者满学的语言学研究为例,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末约一个半世纪的时间,俄国学者出版了在世界满语研究上非常有份量的满俄词典和满语语法方面的著作,如由第六届传教团学生巴克舍耶夫于1776年完成的俄国第一部《满俄大辞典》、瓦西里耶夫于1863年出版的俄国第一部满语教材《满语文选》以及19世纪俄国出版的3部颇有影响的满语语法著作:喀山大学第一任满语教授沃伊采霍夫斯基的《满语语法规则新释》、奥尔洛夫的《大司祭A.奥尔洛夫讲述的满语语法》、扎哈罗夫的《满语语法》等等。 俄(苏)学者以研究满学为先,继之对中国东北进行全面研究,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至少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到苏联解体前夕,苏联史学界已形成对中国东北史的系统观点。其基本立场——否认对中国黑龙江流域的侵略、否认《尼布楚条约》的平等性、否认《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不平等性等等。由苏联著名学者А.И.克鲁沙诺夫院士任主编,苏联著名中国学家В.С.米亚斯尼科夫院士任书评作者,苏联学术界有声誉的学者М.С.贾丕才、М.Л.季塔连科、Г.С.加列金娜、Г.Н.罗曼诺娃等集体编著的两卷本《17-20世纪的中国东北史》,是苏联第一部大跨度、全方位论述中国东北历史的专著,第一次向国际史学界全面系统展示苏联学者关于中国东北史的观点。苏联学者在这部书里仍持上述基本立场,笔者在下文将重点阐述。当然,苏联史学界也有少量学者持不同意见,如对俄国入侵中国黑龙江流域直言不讳。巴赫鲁申教授在《哥萨克在黑龙江上》一书中写道:“繁荣的阿穆尔沿岸经过最近几年的袭扰之后,已被洗劫一空,居民四散。田地荒芜,无人耕种。”[1](P40)“俄国人的入侵以及伴之而来的对居民的残酷杀害和对这块土地的蹂躏,给和平的达斡尔土地留下了骇人听闻的印象。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这一繁荣富饶的地区变成了荒野:城堡变成了废墟,田园荒芜。惊慌失措的居民离乡背井,到处躲藏。”[1](P31)B.阿瓦林在《帝国主义在满洲》中写道:“从事农业的达斡尔人、郭古里人、杜切尔人由于受到俄国冒险家——殖民者和‘沙皇奴仆们’以‘蒙古式’的独特侵扰结果(这种侵扰造成房屋破坏、粮仓被抢和拷打吓唬居民而血流成河)而向自己的封建主——北京皇帝求援。”[2](P7) 最后,俄(苏)中国东北史研究经历了从域外到本土化的发展历程,建立起专门的学术研究机构。1712年,中国政府同意俄国向北京派驻东正教传教士团。1715年5月1日,第一届东正教北京传教士团11人来华。根据中俄《恰克图条约》的规定,从1728年开始,俄国传教士团可定期定额轮换,俄国驻北京传教士团实际上是沙俄政府常驻北京的官方代表机构。为完成宗教与政治使命,传教士团成员“必须掌握中国汉、满、蒙、藏等语文和开展对中国各方面的研究”。[3](P110)为此,除神职人员外,必须从青年学生中培养专门人才从事中国研究。到1860年止,僧俗人员总共有155人次在北京进行中国学的学习与研究,其中包括60余名学生、医生、画家、科学家和近百名神职人员。因此,从1715年到1860年,北京传教士团就成为俄国最先设立的中国学研究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俄国中国学家不仅大半出于此,而且一流的中国学家也莫不渊源于此,如罗索欣、比丘林、列昂季耶夫、卡法罗夫和扎哈罗夫等等。 俄国中国学研究走过了一个多世纪,其人才培养和研究基地在国外的状况在19世纪上半叶才发生了根本改观。1831年,比丘林在恰克图开办第一所汉语学校,喀山大学成立汉语教研室;1855年,圣彼得堡大学成立东方系;1898年,海参崴成立东方学院。这样,俄国中国学人才的培养逐渐由传教士团转移到大学和科学院,研究机构也完成了由域外向本土的转移。苏联时期,1920年成立了国立远东大学东方系、1930年成立了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1966年成立了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1971年成立了苏联科学院远东分院历史、考古和人种学研究所、1972年成立了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等等。由于苏联远东地区与中国东北地区毗邻,所以,苏联远东地区极其重视对中国东北地区的研究。于是,苏联把从事中国东北地区研究的重要机构也设在了远东地区。1971年成立的苏联科学院远东分院历史、考古和人种学研究所是苏联时期最重要的研究机构之一,苏联解体后仍然如此。该所的一个重要学术方向就是研究中国东北地区的历史与现实。前述《17-20世纪的中国东北史》就是由该所推出的,显示了该所在中国东北史研究上的整体实力。 三、俄(苏)中国东北史研究的主要问题 俄(苏)学者在中国东北史研究上公正客观者有之,但更多的学者否认东北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否认中俄东段边界形成的历史和否认沙俄对中国东北的侵略等等。 中国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国家,各民族组成了中华民族统一的大家庭,历代生活在中国东北的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和满族人等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然而,俄(苏)学者认为黑龙江流域各民族“在俄国人来到之前,……并不隶属于任何邻国”。[4](P28)黑龙江流域各民族生活的这个地区“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独立于满洲人国家之外”。А.П.奥克拉德尼科夫,《从最新考古成就看苏联的远东》,载苏联《历史问题》,1964年第1期。转引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俄关系史研究室、兰州大学历史系编:《中俄关系史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55页。这就为沙皇俄国侵占我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提供了依据。 俄(苏)学者认为,在满族人入主中原、建立清朝后,才确立了东北的边界——柳条边。“清帝国北部边界是一条叫柳条边的线,该线在阿穆尔河(黑龙江)以南大约一千公里。”[4](P48)尽管“柳条边扩大了满洲的范围,但宁古塔和吉林像从前一样仍处于清帝国范围之外”。[5](P114)稍微懂一点明清东北史的人都知道,柳条边只是一条用柳条篱笆修筑的封禁界线。清代宁古塔和吉林地区是满族的发祥地,为了保护满洲皇室之“龙兴重地”和独占东北的经济利益,限制各族人民往来,清朝统治者在盛京、宁古塔和内蒙古几个行政区的分界线上修筑了柳条边。柳条边有老边、新边之别。老边又称盛京边墙,建于辽河流域,南起凤凰城(今辽宁凤城)西南,北到开原附近的威远堡,再折而转向西南,直到山海关与长城相接,长约1950余华里,是顺治初年到十八年(1661)完成的。吉林地区的柳条边修筑时间稍晚,故称新边,是从威远堡向东北方向修到法特哈(今吉林市北法特)。康熙年间,由于户口繁生,边内旗地不足,又扩展柳条边。在柳条边上,初设21个边门(即关卡),展边后改设20个,盘查过往行人,凡进出边门进行生产的各族居民,必须持有证明,从指定的关卡验证进入,否则就以私入禁地论罪。清朝统治者修筑柳条边还有另一意图,企图借此禁止汉人进入满族聚居区,防止满族汉化,保持满洲的“国语骑射”习俗。边内外的皇族围场和人参、貂皮、珍珠等产地均为禁区,不许边民自由出入,私自采捕。但是随着各族人民不断斗争及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需要,封禁界线渐被突破。以上史实说明,边内边外都是中国领土,与中国的北部边界完全不是一回事。按照俄(苏)学者的说法,黑龙江流域并不是中国领土,是无主土地。所以,从17世纪中叶时起,沙皇俄国就开始对这块“无主土地”进行疯狂地蚕食,并向这里大批地移民,在这里建立城堡、村镇,进行掠夺式开发。清朝政府对沙俄在中国黑龙江流域的侵略活动通过外交渠道交涉无望的情况下予以军事反击,但俄(苏)学者把清朝政府对沙俄的正义军事行动指责为“对俄国阿穆尔河(黑龙江)流域的大规模军事入侵“,[5](P142)并指出“涅尔琴斯克(尼布楚)条约是清朝事实上通过武力强加给俄国的,没有历史地反映俄中两国在阿穆尔河(黑龙江)沿岸所形成的边界”。因而,“由于涅尔琴斯克(尼布楚)条约的签订清朝从俄国手中获得了大片土地”。[5](P181)因此,俄国人哀叹“失去阿穆尔这个经济和政治前景都十分重要的地区,对俄国是个多么巨大的损失。”[6](P30)俄国又强调“它不过是俄国暂时放弃的边区而已,只要新的有利形势一出现,它将重新是俄国的。”[6](P34)19世纪中叶,沙俄利用中国所处的恶劣国际环境逼迫清朝政府签订了《瑷辉条约》和《北京条约》,割占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完全推翻了世所公认平等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尼布楚条约》。而俄(苏)学者对这样一个是非曲直分明的重大历史事件不但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反而认为《瑷辉条约》和《北京条约》“是完全平等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5](P247) 19世纪80年代,随着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修筑,沙皇俄国又把战略重心转向东北亚,中国东北无疑仍是它攫取的对象。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和沙皇俄国导演了“三国干涉还辽”的成功使清朝政府在与日本的矛盾斗争中认为俄国是可依赖的朋友,清朝政府采取的“以夷制夷”的外交政策迎合了沙俄对华政策,两国签订了《中俄密约》。俄(苏)学者指出,该条约是为了“维护俄中两国在远东的安全”。[5](P252)但我们认为,这只是表面现象。从中国的角度看,中国实力削弱,与另一国结成战略同盟、维护国家安全,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对沙俄来说,是其独占东北、实现“黄俄罗斯计划”的重要步骤。中东铁路的修筑、旅大租借地的形成和沙皇俄国出兵占领东北等都证明了沙皇俄国根本不是为了维护中国的安全,而是想借维护安全之名行独控之实。 19世纪中叶以前,中国东北与俄国远东经贸关系的发展对中俄两国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具有重要作用。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国家,各国除了攫取在中国的政治特权,也获得了种种经济特权。沙皇俄国也不例外,利用地缘优势加紧对我国东北地区的经济侵略。但苏联学者指出,19世纪中叶以后的中俄经济关系的性质没有改变。“远东地区的中俄贸易仍是平等和互利的”,[5](P254)是以“平等的”《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为基础的。19世纪中叶以后尤其是19世纪末,随着华俄道胜银行的成立和中东铁路的修筑、运营,沙皇俄国通过银行对华贷款、在华建立企业、对华直接投资和通过铁路攫取铁路沿线的矿山开采权、森林采伐权以及向东北大量运输工业品和从东北运出大量初级产品等对东北地区进行了残酷地经济掠夺。我们并不否认“铁路也给东北地区的对外贸易产生了巨大影响。俄国投资加快了满洲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进程。”[5](P298)客观上加快了东北地区近代化的步伐等事实,但俄(苏)学者否认沙皇俄国的对华经济扩张,在中东铁路、华俄道胜银行等问题的论述中,更带有明显为沙皇政府侵略政策辩护的倾向。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在对外扩张上和欧美列强相比来势更凶,中国东北成为它疯狂扩张的重点。从日俄(苏)长期的矛盾的角度,俄(苏)学者对日本侵华给予了揭露。然而,苏联学者在论述日本侵略东北的过程中也掩饰了某些问题。如关于承认伪满洲国问题。苏联在伪满洲国成立之初,虽然没有宣布承认伪满洲国,但1935年苏联政府把中东铁路秘密出售给了伪满洲国,并同意伪满洲国在苏联境内设领事馆,这无疑在事实上承认了伪满洲国。苏联学者对苏联政府损害它国利益的这种行为并没有给予公允的评价。尤其是1941年《苏日中立条约》签订后,苏联政府公然承认了伪满洲国。然而,苏联学者把侵犯他国利益而签订的《苏日中立条约》只看作是“保持远东和平的重要因素”。[7](P200)再如,苏联出兵东北问题。我们应当承认中国人民在反抗日本侵略的过程中,苏联政府给予了很大帮助,苏联出兵东北对加速日本投降、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苏联学者并没有指出苏联出兵东北的另一目的,即苏联恢复了昔日沙俄在中国东北的一切权益,而是一味强调“苏联武装力量对中国人民的国际主义援助”。[7](P5) 研究中国东北史不能不涉及曾在中国政坛上显赫一时的东北王——奉系军阀张作霖,张氏父子对苏政策也是苏联学者关注的课题。苏联学者认为张氏父子是“反苏反共”的,苏联学者А.громько.Историядипломатии.том3.ДипломатиявпериодподготовкиIIмировойвойны1919-1939,М.1945.;Г.В.Ефимов.,А.М.Дубинский.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отношениянаДалънемВостоке.Кн.2.1917-1945гг.М.,Мысль,,1973.;ИсторияСеверо-ВосточногоКитаяXVII-XXвв.等著作中都持这种观点。尤其是张学良,震惊世界的“中东路事件”就是最明显的例子。但苏联学者对“中东路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却讳莫如深。十月革命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成立,并于1924年与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并没有忘却沙俄时代在我国获得的权益,如在中东铁路问题上,苏联仍将其死死地控制在自己手中。1924年5月和9月,北京政府和奉天当局与苏联先后签订了《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和《奉俄协定》。协定声明中东铁路完全属于商业性质,可由双方商议由中国政府赎回,并规定中俄双方共同管理该路事务。但《奉俄协定》签订以后,苏联即更换了中东铁路的主要负责人,掌握了中东铁路的经营管理大权,对协定内容并没有认真执行。而中东铁路处在张氏父子统辖范围之内,张学良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立场是合乎情理的。 综上所述,俄(苏)史学界在东北史研究中的许多问题都违背了科学研究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错误观点和立场至今未变。现在苏联已解体,俄罗斯当代史学界完全可以不受老框框的束缚,希望他们能拿出实事求是的勇气、认真审视以往错误观点和立场,推出科学客观的中国东北史研究新成果。 参考文献: [1]〔苏〕С.В.巴赫鲁申.哥萨克在黑龙江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 [2]〔苏〕В.阿瓦林.帝国主义在满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编.俄苏中国学手册:上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4]〔苏〕А.普罗霍罗夫.关于苏中边界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 [5]АкадемиянаукСССРДальневосточноеотделениеИнститутистории,археологиииэтнографиинародовДальнегоВостока.ИсторияСеверо-ВосточногоКитаяXVII-XXвв.Кн.1.Манчжуриявэпохуфеодализма(XVII-началоXXв.)-Владивосток:Дальневосточноекнижноеиздательство.1987. [6]〔苏〕卡巴诺夫.黑龙江问题.[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 [7]ИсторияСеверо-ВосточногоКитаяXVII-XXвв.Кн.2.Северо-ВосточногоКитай.1917-1949гг.-Владивосток:Дальневосточноекнижноеиздательство.1989.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