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学 >

也谈金初建国及国号年号

http://www.newdu.com 2017-11-03 《史学集刊》2008年第6期 董四礼 参加讨论

    摘要:金建国于何年?国号年号又为何?史书有不同的记载,金史研究中也有不同的见解。在《金史》与宋、辽、元人所著文献对比运用时,更应重视《金史》的史料价值。在没有确凿证据以前,《金史》所记金开国史,即金于1115年建国,国号金、年号收国,仍是值得采信的。
    关键词:金朝;建国;国号;年号
    金初太祖完颜阿骨打1115年建国,取国号金,年号收国,金史研究中相沿旧说并无争议。《历史研究》刊载刘浦江《关于金朝开国史真实性的质疑》(以下简称《质疑》)一文,①认为《金史》撰著时,在何时建国,所用国号、年号等问题上都有作假、伪造的可能。《质疑》一文虽然也说历史真相如何,还不能给予十分肯定地回答,但初步结论已经得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于1114年起兵后,可能于1117或1118年建立了国家,最初国号是女真,年号为天辅,至1122年才改国号为大金。《质疑》作者虽声言这远不是定论,但这一颠覆传统的研究成果给金史学习和研究带来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其后,只见金史研究通讯报道有不同看法,并未有研究文章发表。虽时过多年,笔者仍以为有必要就一些重要问题与《质疑》一文商榷。因为,如果学界默声被视为确认,必将造成金开国史,乃至金初历史被改写。
    一、金史研究中应重视《金史》的史料价值
    清季学者多认为,“金史叙事最详核,文笔也极老洁,迴出宋元二史之上”,“宋史太庞杂,辽史、元史太疏简,且错误较多,远不如金史为良”。[1](p.544)之所以《金史》能够做到“首尾完密,条例整齐,约而不疏,瞻而不芜,在三史中独为最善”,[2](p.638)历来学者多认为《金史》撰著时《金实录》尚存,“张柔归金史于其先,王鹗辑金事于其后”。[3](p.2900)《金实录》所记史事之详慎是《金史》成功的主要原因。如学者之所考《金史》存在许多问题,失当、避讳、疏漏处时有所见,但指责据实录所修《金史》记载的金开国史是经“金代官方文献篡改”过的,就恐言之过当了。《金史》卷六十六《勖传》载,“女直初无文字,及破辽,获契丹、汉人,始通契丹、汉字”,“女直既未有文字,亦未尝有记录,故祖宗事皆不载。”[3](p.1558)直至天辅三年,完颜希尹“依仿汉人楷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国语,制女直字”。[3](p.1684)女真无文字时期史事传承,或如完颜宗翰“好访问女直老人,多得祖宗遗事”;[3](p.1558)或如阿离合懑“为人聪明辨给,凡一闻见,终身不忘”。[3](p.1672)金自太宗天会六年,始为备修国史编撰实录,由完颜勖等采摭遗言旧事,自始祖以下十帝,综为三卷。熙宗皇统元年,祖宗实录修成;八年,太祖实录奏上。《金实录》修撰的主持者完颜勖,始祖后穆宗子,身历金初之史事,《金史》载其“好学问,国人呼为秀才”。[3](p.1558)所以,金初历史的当事人用二十年的时间搜集史料撰成的祖宗、太祖实录,不应、也不该被认为是为了篡改本朝历史而修成的伪书。况且《质疑》所为此陈述的理由也极不充分,有些甚至是错误的。
    为铸《金史》所记金开国史“肯定是不真实的”铁案,《质疑》列举了几个例证。其一、《金史》取材除金实录和国史外,还有金代官书《大金集礼》。《质疑》断言《大金集礼》所记金太祖阿骨打称帝建国史事“显然有许多藻饰的成分”。查《大金集礼》所记为“收国元年春正月壬申朔,诸路军民耆老毕会,议创新仪,奉上即皇帝位。阿离合懑、宗干乃陈耕具九,祝以辟土养民之意;复以良马九队,队九匹,别为色,并介胄、弓矢、矛剑奉上。上命国号大金,建元收国。”[4](p.1)《大金集礼》是典制体政书,应自有其体例特点。不知其中被指为“藻饰”、不实者为何?我以为,金建国前就已有猛安谋克制度的推行,阿骨打召集各部族勃堇、成员开会不应是难事;从金始建国号的当月,就将夺自辽军的“耕具数千,以给诸军”[3](p.27)看,农业生产在女真社会经济中的重要性及规模不可低估。设耕具九,祝以辟土养民,正是反映其生产、生活方式的特点,并无突兀之处;早在金建国前宁江州之战,女真骑兵就已过万人,选择九队、队九匹纯色的战马甚为易事;介胄、弓矢、矛剑更是女真平常物。如此何以得出“决不会有这么复杂的仪式”之结论,而且又有藻饰后面的不实呢?
    其二、《质疑》认为,《金史》依据《太祖实录》所记,对阿骨打建国时为何取大金为国号的解释“既不可信”,又“纯属杜撰”。信如《质疑》说,金初大金一名取义实与金中期以后德运之说无关;不仅与德运说无关,《高丽史》所说:“生女真完颜阿骨打称皇帝,更名旻,国号金,或曰:昔我平州僧金后遁入女真,居阿之古村,是为金之先”[5]的大金国号出自金始祖本姓之说亦难取证。余下二说,一是《金史•太祖纪》录自金实录的“上曰:‘辽以宾铁为号,取其坚也。宾铁虽坚,终亦变坏,惟金不变不坏。金之色白,完颜部色尚白。’于是国号大金”。二是《金史•地理志》所说:“上京路,即海古之地,金之旧土也,国言金曰按出虎,以按出虎水源出于此,故名金源,建国之号,盖取诸此”。《三朝北盟会编》卷三也说“以其水产金而名之曰大金,犹辽以辽水名国也。”《质疑》认定“大金国号即来自按出虎水,此外没有别的任何含义。”“《太祖实录》的纂修者为了表明完颜阿骨打起兵伊始即以取代辽朝为目的,于是随意编造了一个‘辽以镔铁为国号’,‘故女真称金以胜之’的话柄,曲解‘大金’国号的本意,以其混淆世人的视听。”对此,金毓黻《东北通史》早有辨析,“惟北盟会编及金史地理志之所释,最为近理”,“虽满洲源流考,不认按出虎有金之译义,然因其水产金,而称金源,即与金水同义,是则金之国号,取义按出虎水,而又以五金中之金为义者也。”[6]我以为,女真独立建国所取之国号,以水名之;又寓意胜之有何不可。
    其三、《质疑》又借日本学者池内宏之盛名指出“金朝统治者伪造本朝历史”的又一例证。即《金史•世纪》所载阿骨打以前十代先祖中,前五代全系子虚乌有,“是金人为夸示其历史悠久而虚构出来的世系”。正如本文之初所说,女真初无文字,史事流传多靠口传。利用口碑史料试图重新构筑本民族先世历史的努力与修史工作是不能被视为虚构伪造的。否则,任何民族其先世无文字时期的历史都是不须写,也是不能写的。这即是口述史学应受重视的价值所在。就《金史•世纪》看,著名金史学家张博泉先生早就指出,《金史》记始祖以下五代事多据耆老旧闻,不系年月;而且所记之事又表现为第一代始祖,第五代昭祖最多,符合口传史料传承的特点。景祖至康宗二世四主之事才有确切纪年,又有别于上五代,斯为真实录也。从《金史》劾者、拔达、盆纳、胡十门等人传记中,可知女真口传史料中有着极为丰富、珍贵的历史信息。更证明伪造之说是站不住脚的。
    其四、《质疑》质疑《金史》记金开国史真实性所用笔墨最多的是杨朴其人其事,认为《金史》为篡改历史故意抹去杨朴在金初活动的历史记载。杨朴事《金史•耨盌温敦思忠传》只一见,其文曰:“太祖伐辽,是时未有文字,凡军事当中复而应密者,诸将皆口授思忠,思忠面奏受诏,还军传致诏辞,虽往复数千言,无少误。及辽人议和,思忠与乌林答赞谋往来专对其间”,“自收国元年正月,辽人遣僧家奴来,使者三往反,议不决。使者赛剌至辽,辽人杀之。辽主自将,至驼门,大败,归,复遣使议和。太祖使胡突衮往,书曰:‘若不从此,胡突衮但使人送至界上,或如赛剌杀之,惟所欲者。’天辅三年六月,辽大册使太傅习泥烈以册玺至上京一舍,先取册文副录阅视,文不称兄,不称大金,称东怀国。太祖不受,使宗翰、宗雄、宗干、希尹商定册文义指,杨朴润色,胡十答、阿撒、高庆裔译契丹字,使赞谋与习泥烈偕行。赞谋至辽,见辽人再撰册文,复不尽如本国旨意,欲见辽主自陈,阍者止之。赞谋不顾,直入。阍者相与搏撠,折其信牌。辽人惧,遽遣赞谋归。太祖再遣赞谋如辽。辽人前后十三遣使,和议终不可成。太祖自将,遂克临潢。”[3](p.1881)《质疑》对史料中杨朴活动于天辅三年的记载并不重视;反之,对《三朝北盟会编》卷三所记杨朴事却颇感兴趣。因此事关系重大,故应细与辩之。
    《三朝北盟会编》卷三记,杨朴劝阿骨打“愿大王册帝号、封诸蕃,传檄响应,千里而定。东接海隅,南连大宋,西通西夏,北安辽国之民(《质疑》为远国),建万世之镃基,兴帝王之社稷。行之有疑,则祸如发矢。大王何如?”《大金国志》又于此处说,“阿骨打大悦,吴乞买等皆推尊杨朴之言,上阿骨打尊号为皇帝,国号大金。”《质疑》说:“从杨朴劝说阿骨打称帝的那些话来看,不像是阿骨打刚刚起兵不久的事情。”又说:从《契丹国志》、《大金国志》知道杨朴是渤海高永昌起兵叛辽时归降女真的。高永昌起兵在辽天庆六年(1116)正月,故杨朴劝阿骨打称帝不能早于此时间。考杨朴史事,《大金国志》记之颇多,但从《大金国志》载杨朴史事而论,与《金史》相关内容又大不相合,故实难尽信。如其在金太祖天辅三年条下,记杨朴向太祖建议设六宫后妃等制度;在天辅六年条下,又记其向太祖建议“上历代帝号、后妃之谥号”。[7]而《金史》明确记载,太祖时“未易改旧俗也”,[3](p.1614)太宗立“承太祖无变旧风之训”仍“无所改更”。[3](p.1014)“国初诸妃皆无位号,熙宗始有贵妃、贤妃、德妃之号”。[3](p.1498)金历代帝号、皇后谥号也是在熙宗继位后陆续追谥的。由此可见《大金国志》记杨朴事可信度极差,以之为据,恐难成立。《金史》卷六十六《胡十门传》载,高永昌之乱时,胡十门聚族人曰:“吾远祖兄弟三人同出高丽,吾与皇帝皆三祖之后,皇帝受命即大位,辽败亡有征,吾岂能为永昌之臣哉。”依《金史》此记,高永昌乱前阿骨打已经称帝建国了,又何来1116年杨朴劝称帝号事。
    苗耀《神麓记》载,金太祖辽咸雍四年生。于辽天庆三年“册立改元,称帝号。侍中韩企先训名旻,改元收国。收国三年、天辅六年,共在位九年。”史家多认为《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其文均引用《神麓记》,但《质疑》并不因此就重视苗耀所记阿骨打建国时间和收国、天辅年号。其特别感兴趣的是史料中所记之辽进士韩企先必不会在1113年,或按《金史》所说1115年,在阿骨打称帝时为之取汉名之事。实际用训诂方法分析这段史料,“侍中韩企先训名旻”,只是重在阿骨打汉名旻,并无特指其事必在天庆三年明矣。所以此材料,也不能支持《质疑》的质疑。
    综上所述,断言《金史》所记金开国史是出于某种目的而编造的说法是难以成立的。研究金开国史时,面对《金史》与辽、宋、元人所撰写的传述史料,我认为,应更重视《金史》“原始史料”的性质和作用。
    二、金建国时之国号年号
    《金史•太祖纪》载:辽天庆三年(1113),金康宗乌雅束死,阿骨打继其兄“袭位为都勃极烈”。次年,辽遣使“来致袭节度之命”,[3](p.23)承认了阿骨打之袭位。这一年九月,阿骨打起兵反辽,宁江州、出河店数战大胜辽军后,天庆五年(1115)正月元日,阿骨打称帝建国,“国号大金,改元收国”。与《金史》同出自《太祖实录》的《大金集礼》也记金建国号大金,建元收国。《三朝北盟会编》卷三、《神麓记》都收有金初建国国号金,年号收国之事。
    与《金史》不同,《辽史•天祚皇帝纪》记金建国于天庆七年(1117),改元天辅,国号金。宋元人文献则多记载金建国于宋政和八年(辽天庆八年,即1118年)国号为金,年号天辅。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王称《东都事略》及佚名《中兴御侮录》也有相关的记载。《契丹国志》、《大金国志》都在辽天庆八年记金建国国号金,年号收国。在各种文献所记金初建国,阿骨打起兵反辽的时间在辽天庆四年(1114)基本相同。清赵翼在论及辽金二史歧异时说,金太祖自出河店之捷,即于次年正月称帝建国;《辽史》记出河店之败在天庆四年,则金建国应在天庆五年,《辽史》是年并不载金建国事,直至在天庆七年始云阿骨打建国,改元天辅,国号金,是其疏漏之处。[1](p.549)然而细考其事,其实未必为疏漏也。金自辽天庆五年(1115)在反辽斗争中建国,面对昔日属国的叛离,辽统治者立即遣使,令其“速降”。所以有“使者三往反,议不决”,金要求辽承认其自立的“使者赛剌至辽,辽人杀之”[3](p.1881)之事。这应该是辽史官不记金初收国事,实录不载,国史不传的原因所在。金反辽斗争的节节胜利,尤其是护步答冈一役,辽天祚帝率倾国之军大败后,无法不正视金政权的存在了。辽统治者一改令其去国号速降,而变为羁縻之法,遣使册立,“文不称兄,不称大金,称东怀国”。[3](p.1881)《中兴御侮录》记载的更清楚,阿骨打立,“数月之间,攻陷城邑数十,辽人师屡战奔败,天祚度不能御,遂割辽东数郡与之以议和,遣使册命为东怀国皇帝,永为兄弟。阿骨打发册怒曰,东怀者乃书称小邦怀德之义,是薄我耳。”辽天庆七年(1117),金上太祖阿骨打“大圣皇帝”尊号,改是年年号为天辅。《辽史》从这一年始记金之史事,正反映辽对金崛起态度的微妙变化。此后开始的辽金第二波“议和”中,金不仅要求辽承认大金国号,而且还有大圣皇帝的尊号了。从辽宋议和的发展变化可以得出金于1115年建国是成立的。宋人文献之所以多用1118年金建国说,猜想可能与金初宋金往来不通,史事多由辽间接知道,史家所记系年又推后一年有关。梁启超考订史料法有“近”的原则,以此论,宋人所记金开国史不如辽;辽之所记又必不如金人自己。此论虽然成立,但也须解决《质疑》所提之质疑才可。
    其一、《质疑》称,阿骨打天庆四年九月起兵,很快就于次年正月建国,只有短短四个月就贸然称帝,“恐怕是不大合乎情理的”。至有此虑,应是没能正确分析辽末金初历史的缘故。从《金史•世纪》可知,女真各部的统一早在昭祖时就已开始了,史称“昭祖耀武至于青岭白山,顺者抚之不从者讨之;入于苏滨、耶懒之地,所致克捷。”从景祖至穆宗“两世四主志业相因,卒定离析,一切治以本部法令。东南至于乙离骨、曷懒、耶懒、土骨论,东北至于五国、主隈、秃答。金盖盛于此。”康宗时,女真又击败高丽,势力更加壮大。正如张博泉《金史简编》所说,当时女真社会的发展到了部落联盟组织向国家过渡的阶段。阿骨打即位后,苦于契丹之压迫,“见辽主骄肆驰废之状”,决意起兵反辽“召官僚耆旧,以伐辽告知,使备冲要,建城堡,修戎器,以听后命。”可见,阿骨打起兵是有基础的,作了大量准备工作,不能谓之贸然。
    其二、《质疑》说阿骨打起兵后只与辽军有两次规模很小的战斗,而且这两场战斗的胜负对双方来说远不是决定性的。所以,阿骨打是不会在此时建国的。对《质疑》此说也有商榷之处。《质疑》认为阿骨打率军与辽军第一战只集兵二千五百人,势力尚小。实际情况是,阿骨打是在预先侦知辽守军“惟四院统军司与宁江州军及渤海八百人耳”,为“先发制人,无为人制”,[3](p.23)出奇兵突袭制胜,显示出超群的军事才能。不能要求阿骨打大规模集中军队,让辽守军察觉有备吧。而且二千五百人对辽军八百人已是绝对优势了,如何实力尚小。此外,此役女真参战之兵也不应视为能够动员的总兵力,时为“国相”,与阿骨打“分治诸部”[3](p.1614)的撒改一支就在别路,不及会战。阿骨打第二次大败辽军的出河店之役,参战的女真兵力也不是《质疑》所说只有“甲士三千七百,至者才三分之一”,《金史•太祖纪》载,这一战女真“大军继进”;时值冬季,为防止辽守江兵“坏凌道”,用冰冷江水阻止女真的进攻,阿骨打再用突袭战法,以甲士三千七百为先锋,“鸣鼓举燧而行”大破辽军。是役女真军力有多少,《金史》有明确记载:“辽人尝言女直兵若满万则不可敌,至是始满万云”。[3](p.25)按猛安谋克制度正军外又有阿里喜随行,女真骑兵足有数万之众。有此强大军队支撑,处于辽势力边缘,本就不系辽籍的女真摆脱辽的压迫,独立建国,又有何惧哉。
    其三、《质疑》认为女真势弱,其初起时,以族名为国号称女真国,应是一种合乎逻辑的推理。《质疑》并以契丹族建国为例证之。且不说这种比附难以符合《质疑》自称“必须对辽末金初历史进行具体分析”的初衷;同时也难为史料所证实。就依《质疑》所说,阿骨打是于1117或1118年建立了国家,最初国号是女真,年号为天辅,至1122年才改国号为大金。一个令《质疑》无法质疑的问题是,阿骨打改女真国号为大金时,所取年号为何?《质疑》文中也认为并不存在这一年号;所以,1122年改国号大金之事定为编造出来,而不是严密考订的结果。因为遍查中国古代历史,历朝改国号不改年号者并无一例。《质疑》援引的契丹亦然。辽太宗入汴,改契丹国号为大辽,年号也改为大同。辽圣宗、道宗国号由辽到契丹,又由契丹到辽,无不同时更改年号。此论如为确证,《质疑》之质疑就彻底失败了。
    我最后的结论是在没有确凿证据以前,《金史》所记金开国史仍是值得采信的。
    三、对《质疑》所提新发现之史料的认识
    《质疑》之所以质疑,是有新史料的发现。所以对这些新史料不能不予以充分重视。新史料之一,南宋吕颐浩《上边事善后十策》,其中有宋政和间“遣使由海道至女真国通好”及小注“女真于宣和四年方建国号大金”。[8]我不能同意《质疑》在给吕颐浩冠以众多高帽后的结论:即“他对金初历史拥有无可争辩的发言权。”因为从留金多年的宋使所写亲闻的金之史事尚多失实之处,就可认定远在域外的宋官员据传闻的发言权一定是有限的。女真是女真族的自称,亦为是时辽、宋、高丽等对女真族的通称。女真是辽边外部族,不系辽籍的藩属之国,与辽往来中往往自称小国;辽、宋人称其为女真国也是常见于文献之中的。如《高丽史》即是如此。特别需要理清的一个观念是不要一见史书中之某某国,即认为如同今天一样是主权独立的国家,混淆历史与现实的区别。至于所说女真于宣和四年(1122)建国,正如前所证明的根本不会存在;或是传闻失实,或是史料流传过程中,后人的窜入。《三朝北盟会编》引用这段文字略去小注,应是深明此理。以《质疑》的文献功底,不会不知宋朝时,大臣给皇帝所上章奏不是一般的文体,是不会允许有小注于其中的。
    新史料之二,范成大《揽辔录》中提到的金朝当时民间通行的一种小本历。其中有“虏本无年号,自阿骨打始有天辅之称,今四十八年矣。小本历通具百二十岁,相属某年生,而四十八年以前,虏无年号,乃撰造以足之:重熙四年,清宁、咸雍、大康、大安各十年,盛(寿)昌六年,乾通(统)十年,大(天)庆四年,收国二年;以接于天辅。”[9]《质疑》认为据此可得出在金太祖天辅年号之前“虏无年号”。即金建立的第一个年号是天辅。
    南宋著名的藏书、刻书家岳珂也曾谈及这本小本历,认为天辅以前年号,“皆辽故名,女真世奉辽正朔,又灭辽而代之,以其纪年为历,故其所也”。岳珂乃一代名家也会误将金收国年号视为辽代所有;范成大亦然。《质疑》认为金开国史是金统治集团为某种目的所伪造的;民间通行的史料应有所不同,更可信一些。但就是这可信的小本历,却清楚地记有金太祖收国年号。很显然《质疑》对此是不感兴趣的,令其大感兴趣的是“自阿骨打始有天辅年号,今四十八年矣”一句。因为从范成大出使金朝见到小本历的那一年,宋孝宗乾道六年,即金世宗大定十年(1170)倒推四十八年,恰是1122年,宋宣和四年。这样,《揽辔录》与《上边事善后十策》两段史料就可相互佐证了。遗憾的是,《揽辔录》也有致命的缺憾。如果1122年是金始有天辅年号之年与金在此年建国号大金相配,可是这一年是天辅六年,不是天辅元年。难道金太祖天辅只有一年吗?如是天辅六年,金太祖在是年只改国号而不改年号,能够成立吗?要知道金朝改国号之事件理应属于金、辽、宋国史都应该书于史书之中,而决不应脱漏的大事。在其时,辽、宋、金三方国书往来已比较密切了。而如今史书却无载,恰是默证天辅六年改国号之事一定不存在。《质疑》似乎也察觉了这一点,所以避开,硬是把天辅年号的出现强安在1117或1118两年上。而不去理睬“今四十八年”并不是指这两年。因为实在没有一条“始有天辅年号至今已五十二年矣,或五十三年矣”的材料可用了。
    《金史》研究与其他专门史研究相比虽还显得冷清,但较之数年之前已大为改观。学术讨论之气氛也日益活跃。笔者重拾金初建国及国号年号旧事加以讨论,是为推动金史研究深入发展。由于水平有限,所论之处肯定有很多谬误,还望有识者指正。
    参考文献:
    [1]赵翼.廿二史札记[Z].上海:丛书集成本,商务印书馆,1937.
    [2]四库全书总目提要[Z].北京:中华书局,1997.
    [3]金史[Z].北京:中华书局,1975.
    [4]大金集礼[Z].上海:丛书集成本,商务印书馆,1937.
    [5]郑麟趾.高丽史[Z].平壤:朝鲜社科院古籍研究所刊本,1958.
    [6]金毓黻.东北通史[M].重庆:五十年代出版社,1943.
    [7]大金国志[Z].北京:中华书局,1986.
    [8]吕颐浩.忠穆集[Z].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三朝北盟会编[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