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4月23日至29日在台北市木栅“国立政治大学”举行的国际中国边疆学术会议,有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多位学者。包括国际上著名的中国边疆研究学者,如日本明治大学总长岛田正郎博士、东京外语大学冈田英弘教授、东京大学山口瑞凤教授、国际阿尔泰学会常任秘书长赛诺博士,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副院长兼远东学系主任鲍敦博士、德国波恩大学中亚研究所所长沙格斯特博士、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人类学教授狄博斯博士等,及台湾的茜逸夫、札奇斯钦、林恩显、刘义棠等教授,计出席学者美国8人,英国l人,法国3人,德国4人,意大利l人,比利时l人,瑞典1人,土耳其1人,印度1人,新加坡1人,南朝鲜3人,日本9人,香港3人,台湾80人。 在为期5天的会议期间,采取大会发言和分组讨论形式,对有关学术间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共宜读了63篇论文。依地区分:东北地区11篇、蒙古地区20篇、新疆地区7篇、西藏地区8篇、西南地区5篇、南部地区3篇、东南地区4篇、一般性论述5篇。依学科性质本分:历史学38篇、语言学10篇、人类学8篇、政治外交学4篇、文学艺术2篇、研究范围之广几乎遍及整个陆璐与海疆,并多达7个学科。 通过这次会议,台清边疆史地学界扩大了与外的联系,了解了国际学术动态,探讨了中国边疆向题,拓宽了对中国边疆史地向题研究的层面。 与会学者提交的论文如下: (一)地区研究报告 冈田英弘:日本研究中国边疆的概况 金相根:韩国研究中国边疆概况 林恩显:本国研究中国边疆概况 (二)会议论文 ①东北边疆: 姚大中:清太祖建国期政治制度原形重估 石桥崇雄:清初皇帝权形成考 陈捷先:1636年满州与朝鲜战争原因略考 成百仁:早期满文字汇典籍札记 金相根:古代韩语—it终声之探测与阿尔泰语关系斯大利:满文诗的基本原则 庄吉发:萨满信仰的社会功能 ②蒙古: 赵林:商代的鬼方与匈奴 王明荪:中国北边政策之初期形成 管东贵:汉于武帝时期扭转北疆情势的原因分析 王吉林:柔然与北魏关系之探讨 赵振绩:蒙古族系考 萦启庆:元代蒙古人的汉学 唐屹:论资恩丁所记之元朝行政制度 冈田英弘:达延汗的一生与功业 岛田正郎:俺答汗的法典 札奇斯钦:清季蒙古统治阶层的汉化 鲍敦:清代后期外蒙古土地使用之管理 宫胁淳子:十七世纪喀尔喀与卫拉特之间的抗争 凡罗尼加·薇特:十八世纪乌里振苏台之喀尔喀蒙古军统帅 海耶尔:内蒙佛教领袖章嘉(原文汉译如此,应为甘珠尔瓦)活佛(1914~1978) 康丽霞:美国政府对蒙古情势的观感—根据美国驻张家口领事馆之记录(1920~1927) 席振铎:德王赴“蒙古人民共和国”记(1949.12~1950.9)—取材自德王返回中国受审之供本 哈勘楚伦:海东青在蒙古族中的象征及地位 苏起:中苏边界谈判(1969~1975) ③新疆: 吴其煌:西域古语文献研究导论 林恩显:清朝在新疆的汉、回居住隔离政策研究 佐口透:清代塔尔巴哈台边界的哈萨克游牧民族 布路启:论记载远东地区之突厥之游记 阿拉西·布尔满西诺夫:帕尔塔王 ④西藏: 山口瑞风:“王统明示镜”之作者及成书时间考 吕士朋:清代治藏政策之研究 吕秋文:西藏政教合—制度下权力结构之分析萧金松:西藏格言诗水木论喻例试探 察雅香根仁不钦:西藏佛教艺术及图像之辩识 光岛督:喇嘛教学间寺院的新弟子教育—锡金陆姆特克僧院教育岱佛:印度西藏难民之文化保存情形 叶伯棠:中共邀请西藏流亡藏胞返乡之分析 ⑤西南边疆: 林天蔚:唐宋时代“广东”少数民族的分类及分家。 辛法春:元明清三朝云南银矿的经营 白岛芳郎:中国少数民族及南中国人民之研究 桑秀云:赞人和荔枝 李霖灿:么些经典的艺术研究 ⑥台湾土著群: 石磊:卑南族的亲属制度 乔健:参仿体系与文化变迁:卑南族吕家社50年代以前之文献 阮昌锐:台湾东部阿美族的婚姻制度 石万寿:西拉雅平浦族萧垅社群的阿立祖信仰 ⑦海班: 葛敦华:中国之海疆 苏云峰:宋代的海南教育 徐玉虎:明世宗时代与琉球王国关系之研究 ⑧其它: 戴佛斯:少数民族之地位与其适应之策略—以韩裔日人及台湾土著为例王裕兴:中共的民族学与民族识别工作 沙格斯特:拉西彭格苏热对中国史学的评论 吕光东:西夏历史及语言特点之研究 李家乐:华语所谓“介音”与阿尔泰语之“元音协会” 崔鹤根:韩语系统之假设 (三)专题研究报告 ①东北边疆部分 乌伟君:鄂伦春族 左文举:度辽营与度辽将军 广苏美琳:谈锡伯人和伊犁:聪明人去找聪明人 ②蒙古部分 本田实信:蒙古官制之传统 赛诺:巫美—突厥族尊崇之蒙古精灵包克:蒙古礼俗之研究 ③新疆部分 拉忽水:中国、苏联及中亚 ④西南边疆部分 李荣村:先土家的主要源流 ⑤其它: 包森:早期瑞典对中国边疆之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