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学 >

对中国朝鲜族的反思及展望

http://www.newdu.com 2017-11-03 《延边大学学报:社科版 金钟国 参加讨论

    摘要:世纪之交,中国朝鲜族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即机遇与挑战并存,从而展现出三种可能的前景:(1)继续前进,再创辉煌。争取这一前景,有许多有利条件。第一,有着良好的基础;第二是有着难得的机遇;第三是有良好的周边环境;第四是有良好的民族政策。(2)停滞不前,成为后进。(3)失去特点,趋于融合。少数民族失去自我的问题已日益成为不容回避的问题。就中国朝鲜族的情况看,这些主要表现在:人口问题;教育问题;语言问题;人才问题;形象问题。朝鲜族应争取继续发展,再创辉煌。为此,最根本的就是要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经济,实现民族经济的全面振兴。同时,搞好精神文明建设,从根本上提高民族素质,搞好民族区域自治,加强民族团结,走共同发展之路。
    关键词:中国朝鲜族;反思;展望
    1、历史与现状
    朝鲜族定居中国大地经历了一个多世纪,正在迈进第二个100年。
    过去的100年,对中国朝鲜族来说,是风雨兼程的100年,是波澜的壮阔100年,是成就辉煌的100年。
    一个多世纪以来,勤劳勇敢的朝鲜族人民用血汗浇灌了被清朝政府“封禁”了200多年的荒芜之地,开发出一片片稻谷飘香的沃土,成为东北地区开发水田的先驱者和生力军;用百折不挠的毅力与聪明智慧,培育出举世闻名的“智慧之果”——苹果梨;养育了我国五大良种牛之一的延边黄牛,为东北大地,特别是东北边疆的开发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朝鲜族全身心地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之中,前赴后继,英勇奋斗,以数万人的生命为代价(每28人就有1名革命烈士)迎来了胜利的曙光,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朝鲜族逐步成长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光荣一员,同各民族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建立了独特的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体系,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朝鲜族文化,同韩国、朝鲜的文化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成为在国内各民族之中教育最普及、平均文化程度最高的一个民族,成为国际朝鲜人社会中除朝鲜半岛外保持本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最完整的一个群体。中国朝鲜族的最大聚居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成为全国30个自治州之中综合实力较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成绩最显著的自治州,成为向世人展示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样板和“窗口”。
    回顾历史,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朝鲜族翻身得解放、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自从朝鲜族定居中国以来,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曾接受过朝鲜族民族主义者的影响和领导,后来也跟随朝鲜共产党和其他一些政党进行过反日斗争。但是由于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他们都未能给朝鲜族人民指明翻身解放的正确道路。只有在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指引下,朝鲜族人民才取得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走上了社会主义金光大道,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行使起当家作主的权利,并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长征中,跻身于先进民族之林。历史证明,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能实现朝鲜族人民的彻底解放和繁荣发展。
    (2)在正确理论的指引下,进行社会变革,是新的历史时期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使弱小民族永远处于落后状态,是历史上一切反动政权的基本政策。在旧社会,朝鲜族人民长期受到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与剥削,也受到中国反动统治阶级的压迫与剥削。新中国成立后,才使各族人民获得政治上的平等权利,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进入新时期以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朝鲜族人民也和其他兄弟民族一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使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历史告诉我们,正确理论指导下的社会变革,在当时是解决中国朝鲜族问题的唯一正确途径。
    (3)搞好民族区域自治,加强民族团结是推动朝鲜族人民发展繁荣的根本动力。朝鲜族人民的翻身解放,靠的是在党的领导下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奋斗。朝鲜族人民的发展繁荣,也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支持和以汉族为主体的各兄弟民族的帮助与支援。实现了民族平等的今天,朝鲜族一方面要珍惜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搞好民族区域自治,同时,也要不断加强同各兄弟民族之间的团结,学习各民族的长处,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和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才是促进朝鲜族自身进步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4)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一个民族发展繁荣的重要条件。回顾100多年的历史,中国朝鲜族人民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年代,都始终保持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精神风貌,树立了良好的民族形象,这就是:艰苦创业,团结奋斗;锐意进取,乐观向上;尊老爱幼、尊师重教,文明礼貌等,从而赢得了“教育之乡”、“歌舞之乡”、“文明之乡”的美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继续发扬光荣传统,在新长征路上再立新功,使自己的形象更加完美起来。
    世纪之交,中国朝鲜族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又面对着严峻的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从而展现出三种可能的前景:
    A.继续前进,再创辉煌。这是一个光明的前景,也是历史的选择。争取这一前景,有许多方面的有利条件。
    第一,有着良好的基础。中国朝鲜族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对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和巨大的向心力,是一个有较高政治觉悟的社会群体;有20多万素质较高的党员队伍和近10万高水准的干部队伍;有发达的文化教育体系和较雄厚的经济实力;有自己的自治区域和得天独厚的人文自然环境。
    第二,有着难得的机遇。对外开放、市场经济,为中国朝鲜族提供了走出家门向内地进军、向国外开拓的良机。特别是图们江下游地区的开发开放,东北亚“金三角”的形成,为朝鲜族群众创造了大显身手、率先致富的良好条件。
    第三,有着良好的周边环境。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中韩建交的实现,对俄关系的改善等,为扩大同周边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与文化交流,扩大同国际朝鲜人社会的交往创造了有利条件,使中国朝鲜族既能得益于“请进来”,又能得益于“走出去”;既利于壮大自身,又益于保持自身。
    第四,有着良好的民族政策。中国共产党实行的符合我国实际的各项民族政策,指引我国各民族和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沿着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目标继续前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深入人心,国际舞台上民族问题分量的加重,使党的民族政策得到完善,将更加有利于各民族的繁荣和发展。这是中国朝鲜族在下一个世纪继续前进、再创辉煌的一个根本保证。
    B.停滞不前,成为后进。这种趋势,最近几年已经开始显露苗头。中国朝鲜族最大的聚居区延边的经济发展状况令人担忧:“八五”期间,自治州国民生产总值和年增长率低于全国和吉林省的平均水平,更低于30个自治州年均增长率(低3个百分点);农民的人均收入也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工业企业效益差,后劲不足;每百元产值利税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低于全国和吉林省的平均水平;第二产业发展缓慢,财政包袱沉重,资金严重短缺。延边以外的散居地区,则随着朝鲜族共同体逐步解体的趋势,民族经济日益萎缩,乡村企业发展缓慢。
    (3)失去特点,趋于融合。这是一个需要防范的不良前景。按照党的民族理论,社会主义时期并不是民族融合的时期。尤其是目前,我国所处的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更没有理由提倡民族融合,而应当注重民族的共同发展与繁荣。但是,随着各民族杂居的时间日益长久,少数民族聚居区的逐步缩小,国际、国内开放格局的形成,各民族之间共性的东西日趋增多,“融合”的客观趋势也日益加速,民族特点的淡化已呈明显,少数民族(特别是人口较少、相对后进的)失去自我的问题已日益成为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就中国朝鲜族的情况看,这些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口问题。表现有三:[1]人口增长缓慢,所占人口比例相对减小。自80年代以来,中国朝鲜族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始终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更低于少数民族的平均水平,成为全国各民族之中人口增长率最低的一个民族。由于人口增长缓慢,其在全国和所在地区所占比例日益下降。以延边为例,1952年建州时为62%,1965年为46%,1976年为41%,到1996年降为39.8%。据有关人士估计,照上述人口递减速度推算,到2000年延边朝鲜族的人口比例将下降到35%,到2020年将下降到20%左右,到2050年则降到15%左右。届时,即使把全国的朝鲜族全部集中到延边,朝鲜族的人口比例也超不过40%。人口的锐减,给少数民族行使自治权利、保存民族特点造成了严重困难。[2]由于移民潮的形成,朝鲜族聚居区正在缩小。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朝鲜族从自己的聚居区——东北地区大量移居内地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据估计,中国朝鲜族“进军”内地的大约有20万人,其中仅北京市就有5万多人,移居人口占朝鲜族总数的10%左右。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特别是随着中韩之间的建交,还形成了出国经商、出国劳务的浪潮。目前在韩国、俄罗斯、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打工、经商者约有5万人,加上出嫁到国外的数万名朝鲜族妇女,其数量之大着实惊人。[3]男女比例失去平衡。由于大批妇女(主要是青年妇女)的离乡离土和出嫁国外,原来女多于男的状况发生根本变化,出现了婚姻育龄阶段的女性少于男性的逆转,导致了男青年(主要是农村)找不到对象的“婚姻危机”。据统计,在中国朝鲜族之中处在20—30岁年龄段的妇女大约有20万人,其中已有7—8万人移居到内地汉族地区,有2万多人嫁到国外,还有3万多人正在办理出国手续。如此下去,留在原地的约有一半朝鲜族男青年将找不到对象,后果不堪设想。
    第二,教育问题。主要表现有二:[1]传统的民族教育阵地日益萎缩,乡村教育面临危机。由于朝鲜族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锐减和人口外流浪潮的形成,乡村的中小学生源日益枯竭,办学点日益减少。据延边地区教育部门的统计,1989年该州乡村共有民族中学19所,联合中学33所,有少数民族中学生8836人,占全州中学生总数的21.8%。到1995年,州内乡村民族中学只剩6所,联合中学剩下19所,少数民族中学生总数为2730人,占全州中学生总数的6.2%,减少15%。小学的情况也差不多。1989年州内乡村民族小学共有198所,联合小学147所,有小学生33460人,占全州小学生总数的42.6%。而到1995年,民族小学只剩77所,联合小学剩下100所,学生21778人,占小学生总数的26%,比例下降16.6%。由于生源减少,乡村小学的规模也日益缩小,学生和教师的比例失调,个别小学的比例甚至达到了3(学生):1(教师)。安图县三道乡北道村和南道村,曾经拥有300名小学生和26名教师,一度普及过初中教育。但是,目前该校只剩下小学一、二、三年级的14名学生和3名教师,濒临关闭的境地。散居地区的情况也和延边地区差不多,甚至更加严峻。[2]教育质量相对下降,人才优势不复存在。过去朝鲜族的民族教育一直以高度普及和高质量闻名于国内。但是,近几年来,随着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教育水平的迅速提高,朝鲜族民族教育的优势已经不再明显:初中阶段,朝汉两个民族学生的质量已经基本持平;高中阶段,仅从高考升学率看,朝鲜族学生略占优势,但是,考虑到外语(日语)课的得分(朝鲜族学生比考英语的汉族学生平均多得10分左右)和因落实民族政策得照顾分的因素,两个民族学生的真正实力基本持平,汉族学生很可能高出朝鲜族学生。朝鲜族学生去各地重点大学的人数明显减少,大学期间高才生也没过去多。
    第三,语言问题。到了移民的第三代、第四代,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越来越少,今后这种趋势还将加速发展。目前,国内200多万朝鲜族中,熟练地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大约占70%,但在散居地区,这种比例只有50%左右。个别大中城市,比例则更小,大多数青少年不懂或基本不懂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语言文字的不规范问题也令人担忧,多数地方仍沿用朝鲜故土的方言,同时,由于长期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语言中掺杂着许多汉语词汇;加上同时受到朝鲜和韩国的影响,中国朝鲜族的语言文字,既有平壤的特点,还夹有汉城的东西,语言文字的混乱状况可见一斑。
    第四,人才问题。表现有四:[1]朝鲜族干部比例相对减少。以延边州为例,1952年建州时,延边的朝鲜族干部占全州干部总数的74%,高出当时的人口比例12个百分点;1985年朝鲜族干部占51%,高出人口比例10.5个百分点;1992年干部比例已降至45%,只高出人口比例5.5个百分点;到了1995年,则降到42%,仅比人口比例高出2.5个百分点。42年间朝鲜族的人口比例由62%下降至39.5%,下降22.5%,而干部比例由74%降至42%,下降32.5%。[2]干部的整体结构不尽合理。可以用“三多三少”概括:从事精神文明建设的多,从事物质文明建设的少;从事第三产业的多,从事第二产业的少;政工干部和技术干部多,行政管理干部少。目前,在延边州内从事社会科学、文化教育、新闻出版等工作的朝鲜族干部的比例高达70%左右,而从事物质产品生产的企业,朝鲜族干部却只占34%。[3]朝鲜族干部的成长后劲不足。从整体上看,朝鲜族干部队伍的素质是比较好的,但是,同历史上形成的雄厚的基础相比,和朝鲜族干部的整体文化水平相比,朝鲜族的高级人才和尖端人才,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不足之处,给人们“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感觉。
    第五,形象问题。中国朝鲜族历来以爱党爱国、勤劳勇敢、文明礼貌、尊师重教和纯朴的道德风貌著称于神州大地,塑造了良好的自身形象。但是,在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中国朝鲜族社会正在蔓延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为了实现“一获千金”的美梦,置国格、人格于不顾,不择手段、违法乱纪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了达到出国抱“金娃娃”的目的,办假护照、搞假离婚、偷渡越境者有之;为了实现“黄金梦”,搞投机诈骗、走私贩毒、卖假药者有之;出卖灵魂、卖身求富、操皮肉生意者亦有之。近几年,朝鲜族的离婚率已达到30%以上,并有继续上升之势。家庭破裂、子女被弃、对孩子的教育和前途无人过问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一切都严重地损害着中国朝鲜族的形象。
    面对世纪之交遇到的种种问题,有关当局和有识之士正在进行深入的思考,并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跟上时代步伐,再创辉煌。
    2、对未来的展望
    在上一部分,笔者分析了中国朝鲜族面临的三种不同前景。但是,这三种前景并不是“平分秋色”、“半斤八两”。从本质和根本趋势上看,上述中国朝鲜族三种不同前景中的第一种前景,即继续发展、再创辉煌,应是历史的必然和正确的选择。因此,我们应当采取措施,避免第二、第三种前景的出现,而努力争取实现第一种前景。为此,最根本的就是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大力发展经济,实现民族经济的全面振兴。同时,搞好精神文明建设,从根本上提高民族素质;搞好民族区域自治,加强民族团结,走共同发展之路。延边朝鲜族制定的未来发展战略和目标,正体现了各族人民的这一愿望。
    2.1、总体思路与发展战略
    1991年,延边州委确定了“举起一面旗帜(把延边建设成全国的模范自治州),抓住一个中心(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两个基础(民族团结,党的建设),突出一个重点(珲春开放和图们江下游地区开发),把延边建设得更快些、更好些”的总体思路和发展战略。在对外开放上实行“南联北拓,东进西出,面向东北亚”的总体战略,突出珲春及图们江下游地区开发开放这个战略重点,形成了以珲春为龙头,以延吉为依托,八龙腾飞,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战略格局。
    2.2、物质文明建设目标
    (1)2000年,即“九五”期间:1)农村,狠抓以粮食、经济、饲料作物为主的种植业,以牛为主的畜禽业,抓苹果梨、人参、烟、麻、鹿、熊等名优特产,种养加工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乡镇企业形成10大支柱产业,出口劳务万人。2)突出发展九大行业。确定食品、制浆造纸、纺织、建筑建材、石油化工、医药、冶金、能源、森林等九大行业为今后一个时期延边重点发展的行业,使之成为延边国民经济的主导行业。3)壮大发展8大企业(集团):延吉铝业集团、延边敖东药业集团、延吉卷烟厂、石岘造纸厂、开山屯化学纤维浆厂、敦化林业局、敦化福敦木业公司、华康制药厂。4)重点抓好30户骨干企业,重点培植和扶持30户产值超亿元、利税超千万元的骨干企业。5)建设三个经济强市:在促进各县市全面发展的同时,使延吉、敦化、珲春率先进入经济强市(县)行列。6)建设10个经济强镇(乡),这些镇的社会总产值要达到2亿元以上,财政收入达到1000万。7)在1987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980年基数上翻一番的基础上,提前实现第2个翻番,使人民生活水平提前达到小康;8)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和4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具备相当的规模,投资环境显著改善,招商引资达100亿元;9)以外贸和旅游为两翼,接待海外游客15万人次,带动工业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不断壮大。10)出口加工业的优势得到确立,使延边成为开边通海和对外开放的前沿,逐步形成我国沿边开放的重要战略支撑点。11)全州经济发展达到国内中等发达地区水平。
    (2)2005年: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第3个翻番,人民生活水平全面达到小康,迈向共同富裕的道路。2)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全面展开,初步形成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出口加工区。3)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发展水平接近国内较发达地区。
    (3)2010年:1)图们江下游地区国际合作开发达到一定规模,珲春成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出口加工区。2)全州生产总值达310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1700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4000万元;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收入达到5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00元。3)国有骨干企业、三资企业、个体私营企业三足鼎立。4)劳务输出超万人,创汇9亿元。6)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全面实现。
    (4)2020年:城乡电话普及率分别达67%和35%;第三产业比重将达55%;方圆100平方公里的东北亚小金三角珲春、罗津、波谢特跨国特别经济区形成。
    2.3、精神文明建设目标
    到2000年,基础教育达全省一流,民族教育达全国一流,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在在校生中达60%以上;城乡职前职后教育有较大发展,全民受教育年限提高到9年,其中城镇新增劳动者受教育年限达10年至12年;延边大学进入211工程。到2010年,全民受教育年限达10年;城镇新增劳力受教育年限达12年;城镇普及高中段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达全省先进水平;到2020年,全民受教育年限达11年;基础教育争取全国一流,民族教育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城乡基本普及高中教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