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二二八事件爆发65周年之际,2012年3月1日,褚静涛著《二二八事件研究》,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大陆出版的第一部关于二二八事件的学术专著,全书约70万字,对于还原二二八事件历史真相,客观看待这一历史事件将起到重要作用。 1947年2月爆发的二二八事件,是近现代中国史上一起震惊中外的重大政治事件,对台湾社会发展的方向影响深远,迄今仍然影响着台湾政局与两岸关系。 作者耗时20年,不畏艰险,从挖掘到的大量史料着手,以社会冲突理论做指导,重新审视与分析二二八事件,不隐恶,不虚美,再现了台湾光复初期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台湾光复初期,社会剧烈转型,两个疏离了50年的群体,走到一起,碰撞难以避免。在政治权利与经济资源重新分配的过程中,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官与民的斗争,沿着省籍边界展开。二二八事件是台湾民众自发的省政改革运动,是近现代全中国城市市民运动的典型案例。由于客观阶级、主观阶级、行动阶级的差异性,决定了在二二八事件中,起领导作用的是城市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参加者主要是台籍日军退伍兵、社会闲散人员、青年学生,而非广大的工人、农民。中国大陆来台的中小学教师、工人等,虽然是被压迫阶级,因其政治身份与社会地位优于台湾的工人、农民,因此,并没有参加到反抗官府的斗争中,反而成为民众冲击的目标。二二八事件是阶级冲突而非省籍冲突,却开启了战后台湾省籍矛盾的先河。 作者简介 褚静涛(Chu Jingtao),一九六六年生于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获南京大学历史学硕士、历史学博士。南京大学商学院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研究。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台湾史研究室副研究员,长期研究台湾近现代史,涉及台湾经济发展、海峡两岸关系、战后台湾社会的转型,著有《二二八事件实录》(上、下卷)、《台海冲突与交流》,已发表学术论文七十余篇,在海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台海评论近二百篇。 《二二八事件研究》主要内容 《开罗宣言》发表后,中国收复台湾进入实施阶段。陈仪主持台调会,拟定接管计划,搜集资料,培训人才,组建接收台湾班底。陈仪只注意研究如何接收台湾的“物”,而忽略研究如何接收台湾的“人”,漠视台籍志士谢南光等人的纽带作用。1945年10月,台湾光复。陈仪建立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推行台湾特殊化政策。 由于战争的创伤及社会的急遽转型,台湾重建面临着巨大困难。行政效率低下,出现贪污腐败的现象,引起广大民众强烈不满。长官公署制度有助于战后台湾的接收与重建。问题在于,大陆籍官僚控制了台湾省的主要权力,台籍精英参政困难,严重挫伤了他们建设家乡的积极性,视长官公署为“新总督府”。台籍精英参选各级民意代表,议论时政,指责大陆籍官僚的劣政。陈仪接收日产,建立起庞大的公营经济体系,效率不彰,统制政策束缚了台湾民营企业的发展。陈仪虽竭力保持台湾金融货币系统的独立性,台币仍然大幅贬值,通货膨胀。原材料缺乏,大批日籍技术人员的迅速撤离,导致工厂普遍开工不足,失业问题严重。为恢复经济,陈仪在遣返日本移民过程中,征用了一批日籍技术人员,有助于台湾经济维持最低限度的运转,但遭到广大台胞的坚决反对。征用日侨本无可厚非,关键在于陈仪未能广泛吸纳台籍精英,他们借反对征用日侨,来指责长官公署低劣的人事政策。滞外台胞返籍,这样一群经过实战的社会闲散人员生活无着,对台湾社会构成巨大的隐患。 台籍精英坚决要求撤废行政长官公署,废除专卖局、贸易局,尽快实现县市长直选,还政于民、还财于民。而广大的下层民众,因生活困难,物价高涨,对陈仪的施政也是十分不满。广大台胞把斗争的主要矛头对准陈仪为首的官府。 长官公署的权力核心主要是来自大陆的外省官僚,而受欺压的则是台湾本省人,这种官民冲突给人以省籍冲突的印象。其实,广大台胞对来自大陆的军公教人员,大多数都是表示欢迎,他们反对的是贪官污吏。 1947年2月27日,圆环发生缉私血案。次日,民众群起抗争,引爆大规模的官民冲突。群众请愿不成,无端遭到枪击,升高了对立情绪,将怒火迁延外省人身上,仍是一种情绪的发泄。由于军备不足,军械仓库多缺足够警卫兵力,原本无武器的群众获夺武器弹药,形成武装对决之势。 参加二二八事件的人包括台湾社会各阶层人士,区域遍布台湾17县市,因无公认的领袖人物,无严密的组织,无统一的行动纲领,无严格的纪律约束。在这样一个群体性抗争事件中,各种各样的声音都有,但主要还是进行省政改革。 二二八事件是台湾人民在光复初期追求省政改革的运动,受到内地高涨的民主运动影响,主要诉求是早日落实台湾地方自治,直选县市长,改长官公署为省政府,废除专卖局、贸易局,分享政治权力、经济利益,建设自己的家乡。斗争方式有和平谈判,要求当局接受改革诉求,宪警民共同维持地方治安,在中南部一些地区出现武装抗争。从全国范围看,它是战后全国民主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台湾独特的发展历史看,它是日据时期台籍精英要求自治的沿续。二二八事件是台湾人民自发的爱土爱乡运动,是官民冲突、阶级对立,而非省籍冲突、族群对立。 陈仪将二二八事件定性为“背叛国家”的暴乱事件。蒋介石对台用兵,国军迅速控制了台湾的交通要道,处决一批台籍精英。台籍日军退伍兵面对大兵压境,一哄而散。陈仪、柯远芬等人不经司法程序,滥捕滥杀,虽可立即平息事态,却给台湾人民心灵造成巨大的伤害。白崇禧临危受命,代表中央政府宣慰,处理二二八事件。他走遍全台,广泛接触社会各界人士,宣示宽大为怀的方针,稳定人心,对军警宪产生约束作用,许多台胞获救。陈仪引咎辞职,承担处置无方、激起民变的责任。 全国人民高度关注二二八事件。内地台胞向南京国民政府、监察院等机关呼吁,要求公正处理,为台胞伸张正义,陈仪应负全部责任。国统区中间立场的报刊对广大台胞寄以无限的同情与哀怜,指出二二八事件既非共党煽动,亦非台胞自外于祖国,而是台湾接收与重建冲突中各种矛盾的总爆发,党政当局应宽大处置,抚慰台胞心灵的创伤,不可对台用兵,应派大员宣慰,不但要使土地回归,更要使人心回归。左翼报刊呼应台胞的抗争活动,将二二八事件与蒋介石的统治联系上,指出这是反动派暴政引起的。 中国共产党支持台湾人民的正义抗争,分析武装斗争未能深入的原因,指出台湾省工作委员会工作的弱点,应加强开展工作,早日实现台湾革命的成功,配合全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 美方散布谣言,利用台胞对长官公署的失望和二二八的裂痕,策划台湾疏离中国的活动。廖氏兄弟的台独活动有美国情报人员的背景。广大台胞坚决反对台独。 南京国民政府被迫反思其治台政策。各方的意见在撤废长官公署问题上基本一致,建立与内地各省相似的省政府。白崇禧等人均主张吸纳台籍精英,扩大执政基础,改组专卖局、贸易局,发展民营经济,给台籍资本家以出路,从速将台省公有土地放租,获取广大农民支持。 魏道明受命出任台湾省政府主席,纠正前任的部分错误,尽快结束二二八事件造成的不幸局面,努力在安定中求发展,开放民营经济,切实解决台胞的困难,宽释二二八事件人犯,坚决反对台独活动。限于权责,魏道明没有彻查二二八事件真相,没有给死难者家属一个明确的交待。其缓和民怨的举措十分有限,特别是死难者家属,对当局的处置方式愤愤不平。广大台胞从对南京国民政府的热烈欢迎,到失望之情溢于言表,进而奋起反抗,在高压政治下归于沉默。 1950年6月,陈仪因劝说汤恩伯“局部和平”被蒋介石枪决。陈仪从研究台湾,到治理台湾,最后命丧台湾,为平生理念付出了惨重代价。 结合史料与各方的估计及研究,在二二八事件中,台胞死约900人,伤约1500人;大陆籍同胞死约200人,伤约1400人。总计共有约4000人伤亡。 二二八事件在台湾本省人与外省人之间筑起了一道感情的鸿沟,开启了台湾省籍冲突的先河。掌握公权力的统治者基本上是从大陆来台的外省人,而被统治者基本上是由台湾人构成。统治集团与下层民众的矛盾被折射成外省人与本省人间的群体冲突。 褚静涛,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通讯地址:北京市王府井大街东厂胡同一号,邮编:100006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