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近代史 >

莫理循研究:有待开采的富矿

http://www.newdu.com 2017-11-03 《博览群书》2011年第8期 窦坤 参加讨论

    《清末民初政情内幕——<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袁世凯政治顾问乔(治)·厄·莫理循书信集》(上下卷),[澳]骆惠敏编辑,刘桂梁、邹震、张广学、石坚译,上海知识出版社1986年第一版,上卷5.75元;下卷5.25元
    《中国风情》,[澳]莫理循著,张浩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第一版,15.00元;2005年第二版,18.00元
    《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澳]莫理循著,窦坤译,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29.00元
    《莫理循眼中的近代中国》(三卷),[澳] 沈嘉蔚编辑,窦坤等译,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288.00元;2007年修订版,330.00元
    《1910,莫理循中国西北行》(两卷),窦坤、海伦编译,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280.00元
    《北京的莫理循》,[澳] 西里尔·珀尔著,檀东鍟、窦坤译,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48.00元;2008年第二版,48.00元
    《中国的莫理循》,[澳] 彼得·汤普森、罗伯特·麦克林著,檀东鍟译,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35.00元
    《莫理循与清末民初的中国》,窦坤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29.00元;2008年第二版,29.00元

    莫理循资料数量大,价值高
    乔治·厄尼斯特·莫理循(1862-1920),是一个长期在中国工作、生活的澳大利亚人。他于1897年至1912年任英国伦敦《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1912年至1920年先后过担任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四位总统的政治顾问。在清末民初时期中国的政治中心北京,他是一个非常活跃的人物,产生过比较重要的影响,被称为“北京的莫理循”。以至于他居住的王府井大街在来华外国人中以“莫理循大街”著称,民国时期介绍北京王府井大街的外文地图就标注为“Morrison Street”。
    莫理循本人意识到自己的在华经历对于远东史、特别是中国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而有意识地留存了他的日记、回忆录、通信、备忘录等文字资料,和图片、名片、票证等图像及实物资料,身后由妻子捐赠给澳大利亚悉尼市米歇尔图书馆,名为莫理循文件。这些珍贵的资料对于探究清末民初中国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中国国家图书馆购买了71卷米歇尔图书馆制作的缩微胶卷,涉及中国的有五部分,分别是日记、通信(包括备忘录)、专题档案、剪报和其他杂项资料。他的日记、通信、备忘录提供了关于中国政治、社会状况的第一手资料;专题史料如财政、厘金、贷款、盐政、矿务、邮政和电报、印花税、开滦矿务有限公司、汇丰银行、福公司、军队、满洲、蒙古、西藏、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公使馆、传教士等,对于研究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边疆、对外关系等均是不可多得的文献资料。这是莫理循至今仍然吸引研究者注意的重要因素之一。莫理循资料的另一部分是日本东洋文库的前身莫理循文库莫理循是个收藏家,同时由于当时中国没有他需要的、介绍中国的图书,因而他自1897年到中国起,就开始搜集有关亚洲、特别是中国的西文书刊、小册子、图籍等等,并为此在王府井大街他的寓所建立了具备防火设备的图书馆。到1917年,他把24 000册书刊卖给了日本三菱公司的岩崎久弥男爵。所以,莫理循留给世界的实际上有两部分珍贵的资料:一为藏于日本东京东洋文库的西文书刊;一为藏于澳大利亚悉尼米歇尔图书馆的莫理循文件,这些是专门存放的,且图书馆印行了详细的莫理循文件指南,方便读者查阅。
    对莫理循的研究自他去世之日起就开始了,在国外,有关书籍从1941年就开始出版,至今未歇。但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莫理循在中国大陆成为一个被尘封的人物,没有人知道他的经历和他对中国的历史价值。1986年出版的《清末民初政情内幕——〈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袁世凯政治顾问乔·厄·莫理循书信集》开其端绪,莫理循文献的价值初步为人所知,可惜注意者仍属寥寥。一直到将近20年后的2003年,中国大陆才开始较多地介绍、研究莫理循,出版了不少文献资料和研究著作并受到广泛关注。我参与了一些这方面的工作,这里对国内有关莫理循的资料与研究的出版状况作一鸟瞰式的观察。
    莫理循本人留下的文字资料
    澳大利亚华人历史学家骆惠敏先生对莫理循文件的书信部分进行了认读、整理,将莫理循于1895年至1920年在中国的通信和一些备忘录编辑成两卷本《乔治·厄尼斯特·莫理循书信集》,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于1976年和1978年陆续出版。与此同时,骆先生又对莫理循的日记进行了认读和注解工作。经过30多年的艰辛努力,工作基本完成之后,骆先生不幸患病,于2006年去世。骆先生的遗孀海伦女士将这些整理过的日记捐赠给中国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有关莫理循的又一珍贵资料在不久的将来会与中国读者见面。
    已出版的《莫理循书信集》中译本由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组织翻译,上海知识出版社于1986年出版,书名改为《清末民初政情内幕——〈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袁世凯政治顾问乔·厄·莫理循书信集》。黎澍先生在此书序言中指出:莫理循“富有政治头脑,忠于英帝国主义利益,又善于刺取情报,活动能力很强……他的往来函电和各种备忘录内容丰富,对理解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很有帮助”。骆惠敏先生不仅广泛搜集莫理循同他的上司、同事、亲信、友人的往来信件,汇编成集,而且写有长篇引言,并对每一时期的书信详加介绍、说明和研究,对于读者深入了解书信内容和近代史上的历史事件(如帝国主义在华争夺势力范围、义和团运动、日俄战争、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民初政争、二十一条、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巴黎和会等等)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这两卷中译本首次将莫理循及其史料介绍给国人,可惜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只有极少数人认识到其珍贵价值,研究者寥寥。直到21世纪初,此书才渐渐为人所识,不仅研究利用率大大提高,而且为广大历史爱好者所钟爱,现在已到了一书难求、“洛阳纸贵”的状态。
    莫理循一生保留了大量的书刊、资料,但作为他个人的出版物,却只有一部游记,即《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中国至缅甸安全旅行记》。1894年他到中国西南旅行3个月,详细考察了湖北、四川、贵州和云南等地,写成游记《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1895年在英国伦敦出版,此后多次再版。此书成就了他做记者的梦想,使他成为英国伦敦《泰晤士报》的记者。他的游记既记录了当时中国的贫穷状况和陋俗,也对她美丽的山川和热情的人民予以讴歌。他对传教士在华的传教活动有褒有贬;对中国官员中的腐败现象予以抨击,对其中实行洋务改革的官员如张之洞等则予以褒扬。他耻于英国不道德的鸦片贸易,又激愤于中国“土药”的横行。这些记述反映了19世纪末西方人对中国的一种认识,也比较全面地总结和介绍了鸦片战争以来外国人关于中国西南地区的著述,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对于当今读者理解百年前中国的风土人情、社会变革也极具参考意义。
    《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于1895年在英国伦敦出版,之后多次再版。1990年代末,国际文化出版公司推出了“认识中国”系列丛书,其中包括这本莫理循游记,书名改为《中国风情》。这一中译本是较早关于莫理循著作的译著,是很有意义的,但书中一些人名、地名、传教机构、段落的翻译等有值得商榷之处,福建教育出版社遂于2007年出版了重译本,改用原题“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同时收录莫理循于1910年赴中国西北旅行时所写的12篇报道。这些报道着重于中国当时的“新政”改革成果与缺憾,在西方世界曾引起过不小的轰动。
     
    两种图片集内容丰富且具冲击力
    图片文献的特点是非常直观、真实地展示事件、人物、风情等等。莫理循文件中保存了大量图片以及相关的实物资料。澳大利亚华人历史画家沈嘉蔚先生深深感受到莫理循文献中那些图片的价值,编成三卷本图片集《莫理循眼中的近代中国》。沈先生从莫理循收藏的数千幅照片及大量实物资料中精选出500帧图片,并配以详尽说明,分“北京的莫理循”、“世纪之交的战乱”和“目击变革”三辑出版。图片经精心修复,清晰而全面地再现了莫理循个人的在华活动和他所亲历亲见的清末民初各项重大事件,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及风土人情,称得起是回到了历史现场。
    第一卷“北京的莫理循”首先展现了莫理循在北京的家,反映了这个洋人与他的中国仆人之间的深情厚谊;之后则对他在王府井大街路西家中的图书馆内景进行了全景式展示,并再现了1917年莫理循卖掉图书馆后与日本三菱公司代表的合影;第三部分关于莫理循结识的中国人士中,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等洋务官员与那桐、载澜等守旧派在这里聚在了一起;组织护国军讨袁的蔡锷于1913年至1915年间与莫理循常相来往,留下了书信笔墨,书中也一一展现出来,对于研究蔡锷无疑增添了新的史料。
    第二卷“世纪之交的战乱”着重反映1900年义和团运动时期各国驻北京公使馆被围、八国联军攻战津、京及两宫回銮的情景。其中一幅翰林院中敬一厅被毁后的图片尤为令人触目惊心。结合莫理循日记可知,由于英国公使馆紧邻翰林院,清军和义和团希望通过焚烧翰林院达到攻打英使馆的目的。而在英使馆中避难的各国人员为了保护自己,在扑灭大火并击退清军的同时,也对翰林院中可能威胁英使馆的建筑予以捣毁,翰林院书库中包括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在内的大量珍贵书籍、手稿先后遭到空前焚毁和偷盗。虽然英使馆组织了抢救,但损失无法估量;而当时留京的清政府官员则对抢救一事不闻不问。这张图片正是在这场浩劫之后留下的,真实地记录了100多年前中国人那段自辱又被辱的历史。
    第三卷“目击变革”气势恢宏,着重反映了1900年后清政府开始新政改革之后中国大地出现的新气象,如立宪政、兴洋学、发股票、办铁路、编练新军等,张张图片记录着那些曾经存在的鲜活的历史。同时,图片还表明了莫理循同情中国革命、而且也为进一步研究清末革命党人的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除了1903年被清廷杖毙的沈荩烈士的照片及莫氏英文说明,表明了莫理循的震惊和愤怒外,还有两组弥足珍贵的图片资料。其一为秋瑾墓的四幅图片及背面英文说明。图片显现了杭州西泠桥畔秋瑾墓的初始状况,从抬棺经苏堤到坟墓、墓亭落成一一拍照,坟前祭奠的盆花清晰可见,并有秋瑾好友吴芝瑛立在墓旁的留影。其二为孙中山先生于1906年签发的百元债券,对于研究同盟会成立后筹集革命经费、组织反清起义的活动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继《莫理循眼中的近代中国》之后,我编辑了它的姊妹篇《1910,莫理循中国西北行》。骆惠敏先生的遗孀海伦曾有编辑的考虑,并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因身体健康原因不能继续工作下去,希望沈嘉蔚先生接手。沈先生认为我在此之前翻译了莫理循西北之行的12篇报道,比较熟悉这段史实,就商量由我完成;由他编辑莫理循从北京出发时的图片和文字说明并撰写长篇序言《莫理循眼里的丝绸之路》。在海伦准备工作的基础上,我完成了这部专门展现1910年时期中国西北历史状况的图片集。
    莫理循在西行路上共计拍摄了千余幅照片,图片集精选了其中的658幅,展示了莫理循自北京出发,经河南转陕西华州,之后沿着丝绸之路走过兰州、凉州(武威)、甘州(张掖)、肃州(酒泉)、嘉峪关、星星峡、哈密、乌鲁木齐、伊犁、喀什,直达乌鲁克恰提、叶金要塞的画面,集中反映了清末西北各省的新政情况、当地的风光古迹、风土人情和人民生活状况以及各省的多民族情况。陕西师范大学张华腾教授曾写有长篇评论,对其中的人物图片极为赞赏,认为莫理循“所拍摄的人物,上起封疆大吏、谪戍官员、教士道长、票号老板,下至平民百姓、差人兵丁、妇女儿童、乞丐囚犯各色人等,呈现了西北地区的社会全景。其中乌鲁木齐地区所收录的若干与历史重大事件有关的人物:有当地官员梁玉书和因煽动叛乱而被遣戍新疆的原《京话日报》主编彭翼仲二人的宾主合影,有在义和团运动时期活动甚力而被流放的辅国公载澜,有在新疆兴办邮政的按察使和编撰《新疆图志》的布政使等知名人物。他们有的虽为负罪之身,但仍受到当地的尊重,过着悠闲富足的生活。另有一幅平旷土地照,是因参加维新改革,先流放后被冤杀的张荫桓的行刑处。这些图片不仅是历史的痕迹,也是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为后人描述历史增加若干细节”。
    两本传记和一本研究专著
    中国大陆目前已有两本莫理循传记和一本研究专著出版,大体上反映了莫理循研究的状况和水平。这些著作是《北京的莫理循》、《中国的莫理循》和《莫理循与清末民初的中国》,均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北京的莫理循》是较早的一部传记,初版于1967年,作者为澳大利亚记者、作家和文学评论家西里尔·珀尔。他们依据莫理循的日记、通信、笔记和东西方档案、报刊、书籍等珍贵资料,从莫理循家世写起,全面而详尽地再现了他从一个喜好冒险旅行的少年成长为世界知名的新闻记者和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政治顾问的传奇历程,是迄今为止关于莫理循生平比较全面的一本书,知名度较高。通过此书,可以了解西方人眼中的近代中国和北京,如义和团在北京的活动,清军与义和团如何围攻各国公使馆,清末新政时期中国的变革,辛亥革命时期各政党、人物的活动,近代中国著名人物袁世凯和孙中山等人的形象等等。对于一些重要事件,作者不吝笔墨援引相关史料以为佐证,如辛亥革命时期同盟会员杨禹昌、张先培、黄芝萌等在东华门附近的丁字街炸袁世凯事件,莫理循亲眼目睹了炸后的情形,珀尔就摘引了莫理循的长篇回忆,从而保证其真实性。可贵的是,作为传记,本书全面地反映了莫理循的个性、生活,大量摘引其日记中的段落,反映他的心路历程和感情生活,呈现给读者一个真实、丰满的历史人物。此书自2003年出版中译本后,莫理循始在国内引起关注,以至于有人发出了“研究中国近代史怎能不了解莫理循”的感慨。
    《中国的莫理循》是另一部由澳大利亚人撰写的莫理循传记,原名《死过两回的人—北京的莫理循之生活经历》,作者为彼得·汤普森和罗伯特·麦克林,反映了新世纪莫理循研究的水准。此书着重再现莫理循在1912年之前的生活、工作经历。作者利用莫理循家族的族谱,使莫理循家世的情况更加丰富,说明了家族遗传、家庭教育与莫理循成长的关系。书中对于莫理循青年时期的探险活动论述甚详。对莫理循的职业选择有深入的探讨,作者写道:莫理循在20岁时已经明确,“只有成为一名新闻记者,我才有可能出人头地……在我的眼里,记者是崇高的职业。要成为一个成功的记者,一个人不仅需要有过人的精力、超凡的胆识,还要有良好的修养和绝对的诚实。”作者对莫理循的记者生涯有很高的评价,认为他是位“高尚的新闻工作者”,“他的澳大利亚背景使他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以朴实的语言对政治和政治家进行冷嘲热讽”,“虽然莫理循的新闻报道并不完美,但是与现在新闻界中尔虞我诈的现象相比,却有天壤之别。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对许多重大事件的报道是如此精彩和具有前瞻性,我们完全可以说,他不但在书写历史,而且在创造历史”。
    《莫理循与清末民初的中国》是我的博士论文。在翻译完《北京的莫理循》之后,我对莫理循与中国的关系产生兴趣,因为在此之前头脑中完全没有莫理循的任何信息,更不要说他与近代中国如此密切的联系了。但接触到大量的文献资料后我意识到,研究中国近代史,莫理循是一个重要的人物,而且他所留下的各种资料也是研究中国史的重要文献。在北京大学历史系王晓秋教授的鼓励和指导下,我开始了这项工作。中国国家图书馆采纳我的建议,于2002年购买了澳大利亚米歇尔图书馆所藏莫理循文件的缩微胶卷,使我能够以此和《泰晤士报》为基础史料,结合相关中外文档案、文献资料和论著等,着重探讨莫理循在清末民初中国政治史中的活动及历史地位,以及他在中国20多年间如何认识中国并产生过怎样的影响。书中还对莫理循与袁世凯的关系进行了重点研究。另外,对于莫理循这样一个长期生活在中国为英国服务的澳大利亚人来说,如何协调英国与中国之间的关系,是他需要时时面对的问题。依据史料,我认为:“作为一个对中国充满同情之心的英国人,他热爱自己的祖国,也热爱他生活二十载的国度。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中英双方都得到利益。然而当双方出现冲突的时候,他则毫不犹豫地向母国倾斜,莫理循始终以维护英国在华利益为其行事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书中揭示出了一些不为人所知的史实真相,澄清了既往研究中的一些谬误和谜团,如莫理循在辛亥革命中的作为,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向外界披露的真相,莫理循对袁世凯称帝的态度,莫理循在巴黎和会上的作用,等等。
    自2003年出版《北京的莫理循》中译本起,福建教育出版社的林冠珍女士就积极担负起向国人介绍莫理循的职责,先后出版了六种九册图书,以“莫理循书系”命名,这是目前国内有关莫理循文献与研究最为集中的一套书。
    近些年,已有相当数量的研究论文对莫理循进行研究,且研究水平日益提高,这里不再一一评述。我坚信莫理循研究定会继续并深入下去,也希望有更多的史料和论著面世。
    作者单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