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孙中山觉得“二次革命”失败是党人不听他的话。所以他要组建中华革命党规定大家宣誓要效忠他。入党应效忠党,但为何一定要效忠孙中山呢?朱执信当时也没参加中华革命党,他反对“服从个人”。 南都:“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到了日本建立中华革命党,同在日本的朱执信并没加入,为什么? 林家有:建立中华革命党是孙中山希望东山再起的一个举动。1912年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选孙中山为理事长,但他让宋教仁代他去管理。孙中山对国民党变为参政党有看法,他觉得“二次革命”失败,就是党人不听他的话,不按他的意见去办。所以他要组建中华革命党,规定大家宣誓要效忠他,入党的时候要按手模,黄兴就不干了,这不是加盟会党的办法吗?入党应该效忠党,但为什么一定要效忠孙中山呢?朱执信当时也没参加中华革命党,他反对“服从个人”。 南都:有史家说,由于朱执信不加入中华革命党,朱执信去南洋筹款时,孙中山多次致函南洋华侨领袖,指责朱“为人无信实,不足靠”,后来朱加入中华革命党,孙马上写信认错。这里面发生什么事情? 林家有:这封信的可信度值得怀疑。其实如果不是孙中山派他去筹款,不代表中华革命党的话,朱执信自己去筹款是很难的。一开始朱执信没参与中华革命党,因为包括黄兴这些人都不参与,他如果参与,就等同与黄兴对立起来,朱执信考虑问题是比较多,不像我们想得那么简单。1915年中华革命党要组建中华革命军搞反袁起义,他又参加中华革命党了,并当了广东讨袁军司令。我认为,朱执信基本上比较听孙中山的话。所以这封信是否存在,我深表怀疑。 ———————————————— 林家有 广东廉江人。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孙中山研究、近代中国政治与思想史研究。专著有《文武兼备的革命家——朱执信》、《辛亥革命与少数民族》、《辛亥革命与民族问题》、《孙中山振兴中华思想研究》、《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化道路研究》、《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的觉醒》、《政治·教育·社会——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历史考察》、《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史研究的新审视》、《共和·民主和富强——孙中山与中国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的觉醒》及其他合著十余种,发表论文200余篇。 文武兼备的民主革命家——— 朱执信 “百年前宁静的一个夜/枪炮声敲碎了宁静夜”———《龙的传人》唱的不是辛亥革命,但此时此刻,用它来提括彼时彼刻,却是再合适不过。百年前的武昌,以及之前、之后的中国,到底发生了什么?百年来众说纷纭,当局者不清,旁观者更不明。但历史不容许不清不明,同时正因为它的不清不明,更需要每一个研究者穿越百年迷雾,廓清、袪魅、还原。百年弹指,殷鉴不远,让我们听听,历史会告诉我们些什么…… 赴日留学,投身革命 到日本后,朱执信看到很多的留学生都在反清,但反清的目的不一样,孙中山要组织统一的政党,确立“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革命宗旨,比较之下,他觉得这才是正确的救国之道,于是就全身心投入了。 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回顾辛亥革命诸多伟大人物,我们可以发现,广东人朱执信是比较特别的。他在辛亥革命中做出很大努力,比如黄花岗起义,他参加选锋队血战沙场;他组织刺杀李准和凤山,被清政府悬赏两万元通缉……他死后,孙中山曾说:“执信牺牲,我如失去左右手。”但民国以后的辛亥史又少提及他。他是如何从一个传统儒生走上革命道路的? 林家有:好的。朱执信原名大符,祖籍浙江萧山,出生在广东番禺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在广州接受的主要是传统教育,对西方了解不是太多。1904年,朱执信参加在广州举办的官费赴日留学考试,在应试的200多名学生中,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与胡汉民、汪精卫、古应芬等公派日本留学。 清末到日本留学的人很多,尤其是湖北、湖南、四川和广东这几个省份的学生,他们到日本后大多办杂志,比如浙江办《浙江潮》,广东办《新广东》,四川办《四川》等,各个省都像同乡会一样聚集在一起。办杂志有两个任务,一是揭露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掠夺中国的物产资源,强行修筑铁路、开矿山等;二是揭露清政府的无能、腐败,号召人民起来反清革命。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开始,广东籍革命知识分子深受孙中山影响,目标很明确,就是要革命,要推翻清政府。到了1903那一年,发生了两件比较关键的事情,一个是驱俄运动蓬勃兴起———1900年沙俄侵占我东北,到1902年仍拒不撤兵,全国学生都起来抗议;还有一个就是《苏报》案,邹容的《革命军》出版,当局把为他写序的章太炎抓起来判刑,邹容一看写序的人都抓起来了,他自己也投案去了,后来死在监狱里面。这两件事在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组织纷纷成立。1905年,返回日本东京的孙中山认为这些革命团体过于分散,不利于革命,要组织一个政党,于是他就把华兴会、兴中会和光复会等组织和其他留日学生联合起来,成立同盟会。当时正在日本留学的朱执信可以说是赶上了这股历史潮流,自然而然就跟孙中山走到一起了。当时,他主要是和胡毅生、廖仲恺一起,参与筹备同盟会成立的工作。 南都:从一个传统的儒生到一个革命党,朱执信的思想是有一个逐渐认识的过程,还是一下子就转变了? 林家有:原来在广州读书的时候,朱执信就有一定的反抗意识。在教忠学堂读书时,教员殴打学生,学生罢课,当局镇压,朱执信愤而退学,还与胡汉民、汪精卫等人组织“群智社”起来自学,这就比较自由,什么书都看;加上汪精卫是他的四舅,思想比较激进,这期间朱执信的思想就起了很大的变化。但他对国外的一切并不熟悉,到日本后,他看到很多的留学生都在反清,但反清的目的不一样,孙中山要组织统一的政党,确立“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革命宗旨,比较之下,他觉得这才是正确的救国之道,于是就全身心投入了。 南都:同盟会成立后,朱执信担任什么职务? 林家有: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朱执信被选为评议部议员兼书记,不是重要职务。估计是他当时太年轻,也没有特别的革命经历,不可能给他重要的职务———当时章太炎已经是很有成就的著名学者,谭人凤也是一位革命老人了,朱执信这么年轻怎么领导他们?孙中山可能是考虑到这个,所以没有给朱执信委以重任。 南都:那么朱执信在同盟会成立的过程及其后的革命活动中起到什么具体作用? 林家有:他数学很好,文章也写得好。为了留学,他自学日语、英语、俄语,且非常精通。他是很聪明的人,同盟会一成立,就面临与改良派论战的斗争,接收了宋教仁创办的刊物《二十世纪之支那》,改名《民报》,作为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的编辑和撰稿人主要就是朱执信、汪精卫、陈天华、宋教仁等,后来与梁启超的《新民丛报》论战,朱执信是主要参加者之一,如1905年10月发表在《民报》创刊号上的《论满洲虽欲立宪而不能》,以及《驳法律新闻之论清廷立宪》等文章,都写得很好,在当时颇具影响。 南都:论战中,朱执信坚持怎样的观点? 林家有:当时,梁启超等人认为,中国只能改良,不能革命,只能实行君主立宪,搞民主立宪就要大乱,就要亡国。朱执信就批驳他。他那篇《论满洲虽欲立宪而不能》的文章就是为批判当时国内外立宪派“立宪易、革命难”的主张而撰写的。这篇文章现在看来,也有偏颇之处,但他就东西方民族作比较,指出:“夫欧美孰有不革命而能立宪者,况中国之立宪不可同于欧美也。”他明确告诉读者,在“中国立宪难。能立宪者,惟我汉人。汉人欲立宪,则必革命。彼满洲即欲立宪,亦非其所能也。”他列举各种事实,指明清政府对外卖国,并指明“革命者,以去满人为第一目的,以去暴政为第二目的。”在当时能站在革命者立场上,既不反对立宪,又宣传革命,朱执信算得上是比较高明的人士。其实,他在《民报》上发文章时年仅20岁左右,文章写得那么好,说明朱执信很有才气。 南都:这么说来,朱执信早期革命思想中,“排满”是比较重要的,这跟浙江光复会的“排满”有什么不一样? 林家有:反满最激进的是章太炎,他认为满清皇帝应该下台,让汉族人掌权。汪精卫和朱执信在《民报》发文章也强调复仇,在当时有很大鼓动性。但两种反满不一样,江浙的反满,没有提出建立民国,基本上是复仇;朱执信的反满,基本上按照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的道路,把“民族”与“民权”和“民生”结合起来,他们主要是反对清政府,认为满族人只要不反对革命,可以得到平等的待遇。当然,他也说过一些过激的话,但后来意识到错误,便提出“满人与汉人平等”共建民国。 回国革命,身先士卒 辛亥武昌起义后,广州的和平光复,朱执信是个关键人物,他经常来往于广州香港之间,在联络会党方面,他继续做了很多工作。他还劝水师提督李准反正。 南都:朱执信从日本回国后是怎么继续进行革命活动的? 林家有:他回国后,被广东法政学堂监督夏同和礼聘为教员,陈炯明、邹鲁等是他的学生。朱执信在广东法政学堂当教师,一方面向学生宣传反清革命,一方面又进行联络革命党人的工作。当时局势动荡,留学生纷纷回国,有些是中途辍学,有些是孙中山派回来的。留学回来的革命党人都到朱执信那里去登记,由他来联络安排、分配任务。后来校方知道了,他就转到另一个教语言的学校———两广方言学堂继续宣传革命。当时他利用教书作为掩护,周围凝聚了一批思想激进的学生。陈炯明跟他关系是最好的。1909年冬,同盟会南方支部正式成立,设会所于香港黄泥涌道。朱执信又介绍陈炯明、邹鲁至南方支部,正式加入革命组织,继续运动民军、新军参加革命。 南都:现在一般认为,同盟会南方支部是胡汉民、汪精卫等人在负责…… 林家有:胡汉民担任支部长,朱执信负责联络和发动民军,负责的也是比较重要的工作。胡汉民去南洋时,还是朱执信在维系整个支部的运作。1909年,朱执信参加发动的广州新军加盟反清的就有三千人,占广州新军的一半。1910年倪映典发动的广州新军起义,朱执信也参与策划及联络会党支援。 南都:后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是同盟会南方支部领导的规模最大的一次起义,朱执信在里面主要担任什么角色? 林家有:黄花岗起义是孙中山、胡汉民等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开会后决定的。他们在香港成立了统筹部,胡汉民、赵声具体组织。朱执信是黄兴在统筹部的得力助手,又是黄兴亲自领导的起义主力、负责围攻两广总督衙门的“选锋队”的领导成员,选锋队员300多人,多数是朱执信选定的。此外,他联系绿林、会党、民军,任务都完成得很好。他联络和发动的民军领导人有顺德的陆领、南海的陆兰清、番禺的李福林、新会的谭义、香山的林义顺、惠州、海丰的陈炯明、王和顺,钦州、防城的黄明堂等。据记载,至辛亥光复之际,朱执信联络的民军计在十万人以上。 黄花岗起义当日下午5时30分,为便于进入两广总督署,黄兴、朱执信乔装日本人要见总督。当时黄兴乘第一轿,朱执信乘第三轿,革命党事前已与督署辕门卫兵约定“下轿即挥白布为信号”,但辕门卫兵突然变卦,开枪射击。黄兴、朱执信等人英勇反击,冲入总督署与清军激战。朱执信在冲锋中被后到的选锋队员误伤,血染外衣,但他坚持战斗,表现出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南都:胡汉民在《朱执信先生的人格与学问》一文中评价朱执信说:“辛亥革命时,广东当时的独立,全由先生计划运动驾驭,然后方得成功。” 林家有:是的,胡汉民非常赞赏朱执信,朱执信的确做了很多事情,辛亥武昌起义后,广州的和平光复,朱执信是个关键人物,他经常来往于广州香港之间,在联络会党方面,他继续做了很多工作。他还劝水师提督李准反正。胡汉民后来当了都督,忙于各种事情,都是朱执信在做事。胡汉民后来回忆说:“朱先生在都督府没有很大的职务,他住在都督府一间简陋的小房子,每日经常只睡一两个小时,有时候衣不解带,只在楼上稍微休息,仍继续治事。”他说他不居名,不居功,生活也非常简朴,一个月工资就500元,给家用不超过100元,很多给了别人济急之用。为了干革命,朱执信还给家里写信,说就当没有这个人好了。 南都:朱执信是怎么让水师提督李准反正的? 林家有:李准掌握广东军事实权,是同盟会在广东发动武装起义的最大障碍。一开始李准与朱执信都想干掉彼此。1910年的新军起义后,李准知道朱执信是主谋之一,要召见朱执信,幸好朱执信的舅父汪辛伯是李准幕府的总文案,经过汪的一番疏通,加上当时的革命形势,李准对朱执信也不敢留难。黄花岗起义之后,朱执信给李准写信,劝他尽快举义,戴罪立功,但他没答复,朱执信怀疑他是不是靠不住,就派人暗杀,8月13日就派人把他炸成重伤,没炸死。其实,黄花岗起义后,李准就有点动摇,他一动摇,革命党人也明白了,朱执信通过各方面的关系,把孙中山的口信带给李准,只要他反正,保证他的安全。武昌起义后,李准就反正了。后来又通过李准来做其他官员的工作,比如张鸣歧。当时李准把舰队集中到珠江上,威胁张鸣歧,逼他反正。张鸣歧犹豫不决,孙中山就给他写了一封信,劝他赶快反正,免祸生灵,张鸣歧后来就写函电给清廷,促请释放因刺杀获罪在京的汪精卫和王福生。清廷知道张鸣歧动摇了,就派凤山为驻广州将军,监督张鸣歧。这个时候,朱执信就安排人把凤山干掉———如果不杀掉凤山,张鸣歧恐怕也不会反正。1911年10月25日,朱执信派李沛基和李应生在广州南关仓前街把凤山炸死。这时会党从顺德、佛山等地集结,准备进攻广州,张鸣歧明白大势已去,才和平起义。 南都:应该如何评价朱执信在广州和平起义中的作用呢? 林家有:广州的和平起义有很多因素,第一是全国大的形势。武昌起义之后,湖南最早起义,宣布独立,随后好几个省宣布独立。广州是革命党人重点经营之地,民众的政治觉悟较高,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张鸣歧才会宣布独立;第二是清政府在广州的统治四分五裂,凤山被杀掉了,李准起义,张鸣歧一个人对抗是没出路的。这些大的环境很重要,但与朱执信、胡汉民具体的活动也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说,在广州的和平光复中,朱执信的功劳很大。 二次革命,拒绝盲从 都督府成立后,胡汉民忙于掌握大局,陈炯明忙于扩充实力,军政府内部全靠朱执信来维持,主持日常工作,参与制定广东省《临时省议会选举法》,裁编民军,治理财政等,贡献很大。 南都:广东独立后,1911年11月中旬成立广东军政府,后改为都督府,那朱执信主要担任什么工作? 林家有:都督府成立后,胡汉民为都督,陈炯明为副都督,朱执信当过总参议、广东核计院院长等职。当时胡汉民忙于掌握大局,陈炯明忙于扩充实力,军政府内部全靠朱执信来维持,主持日常工作,参与制定广东省《临时省议会选举法》,裁编民军,治理财政等,贡献很大。胡汉民跟孙中山到了南京任临时政府秘书长后,广州乱得不得了,当时还有一种意见让孙中山的哥哥孙眉来当都督。这事朱执信首先反对,他写了封信给孙中山,说孙眉经商、做经济或慈善工作可以,但缺乏主持大局的经验和能力,任都督不行,孙中山同意朱执信的意见。后来就是陈炯明是当上了都督。 南都:朱执信对革命贡献那么大,却不能担任都督,为什么? 林家有:这恐怕跟革命党内部的矛盾有关系。孙中山当大总统后,胡汉民就去南京了,谁来接替都督之位呢?在那个多事之秋,还得找个掌枪杆子的人。陈炯明是带兵的,而朱执信没有实权,文人斗不过武人,只好让陈炯明接任都督了。 南都:对于要不要整顿和保留民军的问题,朱执信与陈炯明多次发生争执? 林家有:是的。陈炯明上台之后,与民军关系很紧张,以侵吞军饷罪杀掉了民团局局长黄世仲。黄世仲作为一个文职官员,在香港和南洋宣传革命,贡献重大,把他杀了,无论对于文职官员和民军的打击都是非常大的。陈炯明要解散民军,朱执信甚至还拿枪逼迫陈撤销解散命令。现在回头看去,保留民军是对的。新军当时还没改造过来,如果把民军保留起来,对巩固政权有好处。辛亥革命党人最大的缺陷就是没有一支忠于自己的军队,可惜,朱执信的建议没有受到重视,最后袁世凯杀害宋教仁时,革命党人想武力北伐,但已经没有军队可以调遣了。 南都:陈炯明为什么非裁撤民军不可呢?裁撤之后有什么后遗症? 林家有:主要是当时的广东新政府没有钱,没有税收,外国人不支持,这大批民军连吃饭都难,怎么养得起?可是一裁撤,这批人回去之后就到处抢,扰乱社会,商人为了保护自己,就组织商团武装起来,后来民军跟商团、商团与政府的矛盾就更深了。 南都:袁世凯上台后,广东落入北洋军阀的手中,这种情形下,朱执信做了哪些工作? 林家有:“二次革命”的时候,朱执信跑到澳门,发动捐款,买枪支弹药,反对龙济光,起了很大的作用。他联络各方面的力量,在讨伐龙济光斗争中起了关键作用。 南都:“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到了日本建立中华革命党,同在日本的朱执信并没加入,为什么? 林家有:建立中华革命党是孙中山希望东山再起的一个举动。1912年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选孙中山为理事长,但他让宋教仁代他去管理。孙中山对国民党变为参政党有看法,他觉得“二次革命”失败,就是党人不听他的话,不按他的意见去办。所以他要组建中华革命党,规定大家宣誓要效忠他,入党的时候要按手模,黄兴就不干了,这不是加盟会党的办法吗?入党应该效忠党,但为什么一定要效忠孙中山呢?朱执信当时也没参加中华革命党,他反对“服从个人”。 南都:有史家说,由于朱执信不加入中华革命党,朱执信去南洋筹款时,孙中山多次致函南洋华侨领袖,指责朱“为人无信实,不足靠”,后来朱加入中华革命党,孙马上写信认错。这里面发生什么事情? 林家有:这封信的可信度值得怀疑。其实如果不是孙中山派他去筹款,不代表中华革命党的话,朱执信自己去筹款是很难的。一开始朱执信没参与中华革命党,因为包括黄兴这些人都不参与,他如果参与,就等同与黄兴对立起来,朱执信考虑问题是比较多,不像我们想得那么简单。1915年中华革命党要组建中华革命军搞反袁起义,他又参加中华革命党了,并当了广东讨袁军司令。我认为,朱执信基本上比较听孙中山的话。所以这封信是否存在,我深表怀疑。 犯险履难,英年早逝 孙中山说他是“文武兼备的革命家”,“执信牺牲我如失去左右手”,“我党失此长城”。此后更多次称赞朱执信“乃革命中之圣人”、“中国有数人才”、“最好的同志”。 南都:总的来说,你觉得朱执信是怎样的人? 林家有:朱执信是很聪明的知识分子,知识很渊博,文章写得好,如果做学问会很好,但不太适合搞政治。同时,他做事太认真,也因此他担任不了太大的官,但他对协调工作有一定本事,相比之下,胡汉民就不行,他心胸狭隘;陈炯明也不行,因为他过于功利,只顾眼前,看不到未来。朱执信坚持原则,但又比较务实,比较适合做协调工作。 南都:他的弟弟朱秩如说他“常以殉国殉民为己任”,你觉得他最终的革命目标是什么? 林家有:他的目标还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实现中国独立、民主、富强。所以他还是个民主主义者,如果超出这个目标,按何香凝说的,就是马克思主义者。何香凝在《回忆孙中山和廖仲恺》一书中说:“如果他(朱执信)还健在,他很可能是坚决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新文化运动以及“五四”爱国运动时期,是朱执信一生中著述最多的时期,他的论著已包含着一些共产主义的思想因素,有些观点甚至已接近或达到马克思主义者的水平。朱执信死于1920年,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之后的事我也不能推测,只能说他是较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人。但其实从宣传来说,他的理解还是非常肤浅,不是说对马克思非常了解,就是介绍一下,但他的确是重视工农的。 南都:提到他的死,朱执信究竟是怎么遇难的? 林家有:1918年5月4日,孙中山在陆荣廷、唐继尧等人逼迫下,辞去军政府大元帅职。孙中山、朱执信为了反对军阀统治,策划援闽粤军回粤,驱逐桂系夺取广东。陈炯明回广州以后,桂系的军队一败再败,纷纷溃散。其中虎门很重要,桂军第三旅旅长、虎门要塞司令丘渭南脱离桂军,宣布独立,此时由邓钧率领的东江民军,在邹鲁的策动下也攻入虎门,要收缴桂系军阀冯德辉降军枪杆,桂军不干,降军与民军势同水火。双方都要求朱执信出面调停。朱执信认为,降军和民军都是为了驱逐桂系军阀,不应发生内讧,准备前往。此时革命党人指出降军内部情形复杂,必须慎重从事,以防意外,力劝朱执信不要前往。朱执信坚信,只要对大局有益,不必计较个人安危。于是,他于1920年9月21日与何振由虎门沙角炮台到龙溪,约请邓钧商议,邓钧约朱执信与何振到东校场邓营会见商议处置民军与降军的枪械问题,但就在朱执信与何振准备离开之时,冯德辉所部忽然反攻,包围了民军,枪弹如雨,朱执信被乱枪击中多处,不幸遇难,年仅35岁。 南都:他死后孙中山等革命同志如何评价他? 林家有:孙中山说他是“文武兼备的革命家”,“执信牺牲我如失去左右手”,“我党失此长城”。此后孙中山多次称赞朱执信“乃革命中之圣人”、“中国有数人才”、“最好的同志”。陈独秀以挽联的形式高度评价:“失一执信,得一广东,得不偿失;生为人敬,死为人思,死犹如生。”胡汉民这样评价他:“执信先生生平不晓得一个‘险’字,只晓得主义,只晓得猛进。”朱执信的突然过世,使得孙中山失去军事上一个重要依靠,使学习军事的蒋介石在孙中正面前地位不断提高。孙在给蒋的电文中提到:“执信忽然殂逝,使我如失左右手,计吾党中知兵事而且能肝胆照人者,今已不可多得。惟兄之勇敢诚笃与执信比,而知兵而又过之。”1922年陈炯明兵变之时,孙中山又叹道:“如执信尚在,竞存(陈炯明)当不至此。” 1920年12月15日,护法政府将朱执信的灵柩运回广州。第二年1月16日,葬于广州驷马岗(今先烈路)。当时送葬者3万余人,灵柩下葬时,朱夫人扑向冢中殉节,孙中山以身掩护,胡汉民也晕倒过去。送葬者哭声震天,场面极为悲壮感人。 南都:执信中学也是胡汉民为了纪念朱执信而建的吗? 林家有:他死后,孙中山倡议兴建纪念朱执信图书馆、学校,后来胡汉民等人亲自负责这个事情,筹集资金,于1921年10月10日建立执信学校(今执信中学)。1923年,朱执信殉难的地方———东莞县(今东莞市)虎门镇太平街也立碑纪念,现被扩建为执信公园。广州驷马岗的朱执信墓庄严肃穆,气势非凡。后因地势较低,受水浸,并发现有白蚁侵蚀,于1936年迁葬于执信中学校园内,驷马岗墓成为衣冠冢。陈炯明、胡汉民等人死后并没有这样的纪念,可看出当时国人对朱执信的敬仰和爱戴。 南都:你是如何评价朱执信的? 林家有:我对他的评价比较高。朱执信确实是个精英分子,是知识分子的典范。他有爱国心,有民族情感,正因为这样他才走上革命的道路。走上革命的道路之后,他甚少考虑个人问题,为人清廉,遇事热心,无私无畏,只讲奉献,不求索取。他对辛亥革命,对广州的和平光复起了很大的作用。他是一位值得永恒纪念的革命家和爱国知识分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