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近代史 >

也论杨秀清功过

http://www.newdu.com 2017-11-03 中华文史网 丁焕章 参加讨论

    杨秀清是太平天国革命的重要领袖人物。对杨秀清的评价问题,过去就有些歧异,近几年来争论更多。持否定观点者,横加贬斥;持肯定观点者,原宥辩解。我认为杨秀清的功绩卓著,过错严重,应该一分为二,充分肯定其功绩,认真分析其过错。只有这样,才能作出符合历史事实的结论,也才有助于我们从中引出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
    一 关于功绩
    杨秀清自小“在家种山烧炭为业”(《李秀成自述》),“五岁失怙,九岁失恃,零丁孤苦,困□难堪”,“至贫……至苦”(《天情道理书》)。1845年左右,他怀着当时贫苦农民的革命激情,参加了洪秀全领导的“拜上帝会”。入会后,表现得“非常热心及诚恳”,金田起义前两年(1848年),拜上帝会在紫荆山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冯云山被捕入狱,洪秀全赴广州营救,拜上帝会一时群龙无首,会众信心动摇,甚至有人“出言反对耶稣教训,且引人离道”。因而在会内“兄弟中生出纠纷及有分裂之象”,革命组织面临解体的危机。这时,杨秀清还没有具体的领导职权,又不可能作出超越时代的救急决策,只能仿照民间所习惯的神灵附体的迷信方式,断然伪装“天父下凡”托身传言,借助拜上帝会所崇信的唯一真神——“天父皇上帝”的权威,来号令群众,稳定革命情绪。据记载,杨秀清在代天父传言中,“严厉肃穆,责人之罪恶,……劝人为善及预言未来,或号令人应如何做法。其言辞大概留极深刻之印象于会众”(《太平天国起义记》)。洪仁□也说:“东王蒙上帝降托,能知过去后来,令人钦服之至”(《洪仁□自述》)。又据《天情道理书》所讲:“当其时真道兄弟姊妹多被妖人恐吓,若非天父下凡教导作主,恐伊等心无定见,安得不忘却真道,差入鬼路乎?”可见杨秀清的“代天父传言”是他对革命“热心及诚恳”的表现,是当时宣传和组织群众的一种有效方式,他利用这种方式,团结会众,开展斗争,解脱了革命组织所面临的严重危机,这是杨秀清革命早期的一大功绩,应该予以肯定。正由于此,洪秀全由广州返回紫荆山后,虽发现杨秀清“传言”内容,“部分是从魔鬼而来”(《太平天国起义记》),但终于承认了杨秀清代天父传言的合法地位。从此,杨秀清开始成为拜上帝会的主要领导之一。1850年金田“团营”时,他“掌握天国军务”(《天情道理书》)。1851年3月,洪秀全封他为左辅正军师和中军主将。在领兵督战中,他英勇机智,坚韧不拔。并与肖朝贵联名或以代天父传言的身份颁行文告,动员人民起义。1851年12月,太平军在永安建制时,杨秀清被封为东王,并“节制”其他南、西、北、翼各王,成了掌握太平军政治、军事等领导实权的著名领袖。不到两年的时间,他和天王洪秀全率领太平军由广西出发,横跨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省,建都金陵,赢得了太平天国革命前期的辉煌胜利,为革命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究竟杨秀清的功绩有多大,如何评价?我认为杨秀清作为农民革命的领袖人物,其主要功绩,并不在于他破获和判处了某些反革命谋叛案件,或是否执行了洪秀全的革命路践,而应该看他对整个革命运动的发展所起的具体作用。列宁指出:“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评经济浪漫主义》,《列宁全集》第二卷)有些评论者,将评价杨秀清功过是非的标准,纠缠在是否执行了洪秀全革命路践的问题上,这实质上就是根据现代的要求去衡量历史人物。杨秀清所处的时代,“还没有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没有新的阶级力量,没有先进的政党”(《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588页),也没有先进的理论,因而不可能产生一条什么唯一正确的革命路践。当时杨秀清除了拜上帝会的教义、教规外,也不可能认识到什么是他必须忠实遵循的一条路践。因此,评价杨秀清的功绩,不能以是否执行了洪秀全的路线为前提,而应根据他推动革命向前发展的作用大小,或是否为革命“提供了新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作出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正确结论。
    据此,我认为杨秀清的革命功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动员人民,“诛妖”“讨胡”。
    “诛妖”、“讨胡”是太平天国反对清朝统治的战斗口号。虽然最初是洪秀全借其宗教教义中的神、妖对立和他对人类社会两大阵营的划分而提出来的。但杨秀清在革命兴起后,以联名颁发诏谕的形式,进一步阐发了洪秀全关于上述两大阵营互相对立的革命理论,使太平天国的战斗目标更加具体明确。这在《奉天诛妖救世安民谕》、《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和《救一切天生天养谕》等三篇革命檄文中得到了最集中的反映。他在檄文中指出:“魔鬼者何?就是尔等所拜祭各菩萨偶象也。各菩萨偶象者何?就是蛇魔红眼睛阎罗妖之妖徒鬼卒也。蛇魔红眼睛阎罗妖者何?就是……妖头鬼头”(《救一切天生天养谕》,《太平天国诗文钞》上)。又指出:“胡虏(按指清朝统治者)妖人也”。“胡虏目为妖人者何?蛇魔阎罗妖邪鬼也,鞑靼妖胡惟此敬拜,故当今以妖人目胡虏也”(《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太平天国诗文钞》上)。正因为“胡虏”“率人类变妖类,拜邪神,逆真神,大叛逆皇上帝”,所以杨秀清把清王朝斥之为“妖清”(《奉天诛妖救世安民谕》,《太平天国诗文钞》上),将康熙皇帝贬为“伪妖”(《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太平天国诗文钞》上),将咸丰皇帝贬为“满妖”,认为他们都是“妖胡头目”(《奉天诛妖救世安民谕》,《太平天国诗文钞》上)。在这里,杨秀清把拜上帝会在宗教宣传中的“妖头鬼头”、“妖徒鬼卒”完全和以清朝皇帝为首的反动统治集团叠合在一起,把“妖胡”、“妖清”、“妖人”和“阎罗妖”及一切“菩萨偶象”全部囊括于“魔鬼”的范畴之中。同时,杨秀清在上述文告中,根据洪秀全“普天之下皆兄弟”,“上帝视之皆赤子”(《原道救世歌》)的理论观点,把各种可能团结的力量,都统一在他所谓“人民”的范畴之中。他认为“一切中国人民”不论“会党”、“团练”、“英雄豪杰”、“名儒学士”以及“贪图蝇头,拜跪于狐群狗党之中”或“从前不知大义,误帮妖胡,自害中国”的汉族官商士卒,“尽是上帝子女”。而上帝“是天下万国人民亲爷”,故“天下一家,四海皆兄弟”(见《奉天诛妖救世安民谕》、《救一切天生天养谕》)。杨秀清之所谓“一切中国人民”,虽然不可能是一种严格的阶级阵线,而是以传统的狭隘民族观念来表述其“人民”的内涵,但他划清了太平天国的“人”、“妖”界限和敌我阵营。所谓“魔鬼”、“胡妖”与“真神”、“人民”这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就是当时广大农民与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之间矛盾斗争的直接反映。他把“魔鬼”、“胡妖”视作革命大敌,万恶之源,说它是“我中国世仇”,既是“上帝亲爷仇敌,亦是本军师(杨秀清)仇敌,又亦是尔等及天下万国人民仇敌”(《救一切天生天养谕》,《太平天国诗文钞》上)。尤其“胡妖”满洲贵族统治集团,自“乘衅混乱中国”,即“妖人反盗神州”以后,“悉令削发”,“坏先代之服冕”,“盗中国之天下,夺中国之衣食,淫虐中国之子女人民”,“虐焰燔苍穹,淫毒秽震极,腥风播于四海,妖气惨于五胡”,“恶极穷凶”,“胡罪贯盈”。他把全国人民革命斗争的锋芒直接引向了清朝的反动统治。他愤怒地谴责清政府“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脂膏,士女皆哭泣道旁”;“凡有水旱,略不怜恤,坐视其饿莩流离,暴骨如莽”;“官以贿得,刑以钱免,富儿当权,豪杰绝望”;“凡有起义复兴中国者,动诬以谋反大逆,夷其九族”。“满洲之所以愚弄中国,欺侮中国者,无所不用其极”,真是“罄南山之竹简,写不尽满地淫污;决东海之波涛,洗不净弥天罪孽”(《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太平天国诗文钞》上)。在我们现在能够见到的太平天国本身的各种革命文告中,对清政府的反动统治,象杨秀清这样尖锐深刻、淋漓透彻的揭露,是绝无仅有的。他以充沛的革命激情,极大的胜利信心,竭力号召人民“翻然醒悟”,“速即反戈替天诛妖”(《救一切天生天养谕》,《太平天国诗文钞》上)。动员四方英俊“各各起义,大振旌旗、报不共戴天之仇,共立勤王之勋”,只要“同心同力”,奋勇“擒斩妖胡”,“纵妖魔百万,诡计千端,焉能同天打斗”!定要“兴复久沦之境土,顶起上帝之纲常”,“肃清胡气(氛),同享太平之乐”(《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奉天诛妖救世安民谕》,《太平天国诗文钞》上)。正是由于这种坚定的胜利信念,他才断然率领太平军,冲破各种险阻,由广西直入湖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太平军进入湖南以后,“一路土民乐从”(《洪仁□自述》),“民至如归”(《李秀成自述》),形成空前未有的参军热潮,很快扩军数十万,为太平天国前期的胜利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与杨秀清的积极动员号召显然是有直接关系的。
    (二)审时度势,抉择战略。
    金田起义后,清政府“聚集精兵全力攻剿”,反革命武装三万余人从四面八方疯狂反扑,妄图“扫穴擒渠”(《东华录》,咸丰朝,卷七)。前后八个多月内,太平军一直在桂平、象州、宣武之间,辗转反击,坚守一隅。据调查材料,洪秀全早就提出了“一打南京、二打北京”(《太平天国起义调查报告》)的战略口号,但没有明确的行动部署,文献资料中也缺乏载述。1851年9月,太平军进驻永安后,封王建制,颁行历法,大有在广西建国立业之势,休整达半年之久,不见行军动向。最后,在清军“四方围困,内外不通”(《李秀成自述》),“粮草殆尽,红粉亦无”(《天情道理书》)的被动形势下,才突围北上。就整个形势考察,当时太平军还没有明确的战略计划,故每次战役多属被动进攻。永安突围后,虽然师行间道,避实就虚,“乘胜长驱,迳扑桂林省城,以吕公车、方卓、云梯蛇行匍伏,百道攻之”(《贼情汇纂》卷十一),但仍难以攻克致胜。最后,杨秀清令“暂行解围,别作良图,以谋进取”(《天情道理书》),先打兴安县,再破全州城。“此时,天威大振”(《蒙时雍家书》),遂使形势为之一变。接着,攻入湖南境内,占领道州等地。太平军开始转入了主动进攻的发展阶段。显然,这是由于杨秀清提出了“进取”“良图”的结果。
    但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进取方针,在太平军进入湖南之际,还没有成为能够统一全军的指导思想,在领导和群众中都存在着严重的思想分歧。据清方记载,太平军撤围全州后,“洪秀全集群‘贼’商议,仍欲回窜广东;杨秀清……力劝赴楚,……大股‘贼’众遂于二年(1852年)五月,全数窜出粤境”(《盾鼻随闻录》卷一)。或云:“杨秀清出广西全州时,已有窥窜江宁之计,石达开劝令先行入川,再图四扰,杨逆不从”(《发逆初记》)。又云,因衡州、永州“两城俱不能克,洪逆欲退回广西,杨秀清以湖南鱼米之乡,连年丰稔……持议未决。随营群众均欲回粤”(《盾鼻随闻录》卷二),至道州后,“群‘贼’怀土重迁,欲由灌阳而归,仍扰广西,杨秀清独为非计,曰:‘已骑虎背,岂容复有顾恋?今日上策,莫如舍粤不顾,直前冲击,循江而东,略城堡,舍要害,专意金陵,据为根本,然后遣将四出,分扰南北,即不成事,黄河以南,我可有已’。洪逆等深然之,遂转掠郴、桂,欲由衡郡下犯”(《贼情汇纂》卷十一)。以上所引,虽多诬蔑之词,但有两个问题是可以肯定的。第一,从“会集群‘贼’商议”,“劝令先行入川”、“怀土重迁”、“持议未决”等情节中可看出,当时在太平军内部对战略决策,显然存在着“进取”与“退回”的两种思想分歧,并反复进行过讨论。第二,杨秀清力排众议,坚持了“进取”的主张,并且提出了“略城堡,舍要害”、“直前冲击”、“专意金陵,据为根本”的一套比较完整的战略原则。
    杨秀清“略城堡,舍要害”的战略思想,虽然还没有完全摆脱历代农民战争中流寇主义的影响。但它有具体的“据为根本”的战略目标,这应该是农民战争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尤其从太平天国的发展形势来看,当时清政府的兵力还大量集中在两广地区,太平军若重返广西,无异自投敌网,毫无回旋余地,只有“舍粤不顾,直前冲击”,才有出路。再者,太平军的永安突围和进军湖南,彻底打乱了清政府的反革命部署,正忙于调兵遣将,这对太平军的主动进攻非常有利。因此,杨秀清“略城堡,舍要害”,“专意金陵”的主张,确系克敌致胜,迅速建都南京的“上策”。所以很快克服了革命队伍中“怀土重迁”的错误思想,在天王洪秀全“深然之”的情况下,顺利地统一了各种分歧意见和进军步调,使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咸丰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太平军决定撤离道州,开始按照杨秀清“略城堡,舍要害”,灵活机智,“直前冲击”的战略战术,“取道攸、醴僻径,兼程急驰”(《贼情汇纂》卷十一)。据《盾鼻随闻录》记载,“二十五日,攻围桂阳州,……二十八日,破永兴县。二十九日破郴州。八月初四日,破醴陵县。各邑望风奔溃,连破茶陵县、嘉禾县,穿城而过,未曾停留。……初八日,进攻长沙”。长沙未克,又主动撤围,乘夜偷渡湘江,戈矛直指益阳。益阳破后,横渡洞庭湖,“一日夜行七百里”(《盾鼻随闻录》卷二)。十月“初五日,踏破岳阳,初七日,……从岳州起程。千舡健将,两岸雄兵,鞭敲金凳响,沿途凯歌声,水流风顺,计数日驻营鹦鹉洲”。十月十三日后,连破汉阳、汉口、武昌三镇。自此,太平军“威声愈振,故兵不血刃以下黄州,一路望风而平”(《镜山野史》)。太平军进驻武汉三镇后,革命内部又出现了几种不同进军方案的争议(参见《发逆初记》、《盾鼻随闻录》卷二、《剿平粤匪方略》卷二二等),但在杨秀清的坚持下,仍统一于“专意金陵,据为根本”的这一战略目标。据记载,“洪秀全既陷武昌,……与杨秀清等议所向。或言据武昌为伪都,遣兵取道襄樊,北犯中原。或言金陵府饶财富,宜踞为根本,徐图进取,杨秀清主之,遂决意东”(《湘军记》,《盾鼻随闻录》所记亦大略相同)。决定全军沿江东下后,太平军更是按照杨秀清的攻战决策,水陆并进,势如江河奔放,一泻千里。由黄州起程,“至九江,破关而过,下经安庆、□(芜)湖、采石矶,一路直捣南京,架云梯,用大炮,二月(1853年3月),破城歼众,官吏授首,势若摧枯。粤王(按指天王)遂据南京。”(《镜山野史》)正如太平天国有关诏书所讲:“一路滔滔,势如破竹”(《建天京于金陵论》),“战无不克,攻无不胜”(《太平救世歌》)。这种胜利进军的历史奇迹,既是太平天国广大将士英勇奋战的辉煌战果,也是杨秀清战略思想的巨大胜利。英人麦高文说:“东王乃是英雄的征服者,因其军事策略之优胜,故太平战役之战场得由广西山中而移至中原平地”(《逸经》第33期第18页 )。还应该说,再由中原平地而顺江东进、建都金陵。故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杨秀清的战略指挥,就没有太平天国革命前期大进军的胜利。至于“专意金陵,据为根本”的主张,如就一举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前景论之,虽不是唯一正确或最优胜的战略抉择,但建都南京无疑是太平天国革命迅速发展的最大成果。
    (三)设立“营规”,强化军纪。
    杨秀清依据拜上帝会的“天条”戒律,在其“节制”各王、指挥太平军作战过程中,推行和制订了一整套极其严格的军纪法令,并将它辑录成册,名为《行军总要》,作为革命队伍的组织纲领,“刊刻颁行,使军中将士循诵习传,知所取法”。要求“在在恪遵金谕,事事不越范围”(《行军总要》序)。不论行营扎营,必须“一旗还一旗”,“一军还一军”,“行则同行,止则同止”,“不准混杂”;“不准假传号令,妄讲谎话”;“不准在街头巷尾交头接耳,私谈议论”;“不准兵士非因公事过营歇宿食饭”;不准“沿途捉拿卖茶粥”者“挑送行李军装”;“不准损坏所过地方民间各器具以及在民房运化掳掠等情”。从行军作战到日常生活,都有极为严格的行动规范,如违逆者,均按“天法究治”(《行军总要》)。象太平军那样完备详尽的军纪“规条”,在中国旧式的农民革命史上,是绝无前例的。有如《行军总要》序言中所说:“东王……所设规条号令尽善尽美,诚为亘古未见未闻者也”。这种历史的创举,虽不是杨秀清一人的功绩,但与他的直接领导、身体力行和治军、立法之严是分不开的。
    太平军进入南京后,杨秀清立即颁发“诰谕”,“约束兵士□准诛戳妖魔之官兵,不许妄杀良民一人”(《杨秀清诰谕南京人民》,见《太平天国史料》)。据某些目睹者记述,太平军在南京城内,将“所有米粮多者归聚一处,按人口给发登册,民间物件,秋毫不动,内中若有人抢夺,即行枭首”(《金陵述略》)。甚至规定不论“何官何兵无令敢入民房者斩不赦,左脚踏入民家门口者,即斩左脚;右脚踏入民家门口者即斩右脚”(《李秀成自述》)。同时,他在组织革命队伍时,还提倡对一般战士必须“体惜”、“抚爱”。再三告诫“各军各营,宜间匀联络,首尾相应,努力护持老幼男女病伤,总要个个保齐,同见天堂威风”(《天命诏旨书》)。凡“凿池挖塘”等无关紧要者,“若遇天时雨雪霏霏,即令其暂且休息”(《天父下凡诏书二》);“凡巡更把卡兵士,若遇天寒雨雪之夜,尤当加以体恤”。要求“凡为佐将者当知爱惜兵士”,“视为骨肉一样”(《行军总要》)。故在清方记载中,也有杨秀清“尤善抚爱伙党”(《武昌纪事》)之说。这表明当时杨秀清之善于“抚爱伙党”,不仅在于能够体惜兵士,而且还在于他把对兵士的“体惜”“抚爱”同推行严厉的军纪法令互相结合起来作为用兵的策略。他严格约束兵士,是为了保护群众利益,提高太平军的战斗力,而抚爱兵士也是为了兵士能够“宽意乐心”,“勇于从事”,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太平天国革命之大事“易成”。这都说明东王杨秀清的军事思想,确实高于同侪。他的部下赞颂东王“运筹帷幄”,“智虑精详”(《行军总要》),并非虚夸。
    正由于杨秀清在“开立军伍,整修营规”的过程中,既“军令严整”(《李秀成自述》),又“善于抚爱”,故使太平军能够战无不胜,且与沿途群众形成血肉相连的关系。否则,就不可能出现“万民响应”,“四方乐从”(《太平救世歌》)的情景,不可能组成浩浩荡荡的“百万雄师”,也不可能执行“略城堡,舍要害”,“直前冲击”这样的战略战术:不可能在短短两年多的岁月里“建天京于金陵”,而势必与长期活跃在两广、湖南等地的无数“会党”起义军同伍。确如《行军总要》中所说,太平军若“非纪律严明,……何以能万战万胜,而无敌于天下乎”?
    以上是杨秀清的主要功劳。对此,当时人们也有很高的评价,虽然在某些具体问题上,有所夸张渲染,但其基本估量,我们可以引为佐证。如《行军总要》的直接纂辑者说,太平军“自金田起义以来,由湖南、湖北、安徽诸省直抵金陵,战胜攻克,马到成功,……非由东王智虑精详,防维周密,训练有素,赏罚至公,断不及此”。李秀成说:“东王佐政事,事事严整,……民心佩服”(《李秀成自述》)。清方记载中也说,太平天国“外似端绪纷乱,而(杨秀清)实总揽大纲,一无所紊,……有事传令,以次而下,奉行甚速,‘贼’之所依赖者,杨秀清一人而已”(《武昌纪事》)。刽子手曾国藩也不得不承认杨秀清号令“森严”、“尚刊定章程,坚不可拔”(《曾国藩书札》卷四)。可见杨秀清在太平天国革命中的作用和功绩,是任何人也无法否定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