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界的关注焦点应重回历史本体,可能疑义不多,但历史本体无所不包,人物、事件、细节,如恒河沙数,不胜其多。关注焦点应落在何处,估计分歧会不小。 在刊发于本《茶座》第20辑上的一篇文章中,杨奎松先生说,“历史驳杂繁芜,万象纷呈,容不得我辈一一考察辨析”,因为这“会把研究者有限的精力和能力消耗在无数与历史发展主线无关,因而也与今人关心的种种问题无关的琐碎史事之中”。其实早在五十多年前,翦伯赞先生就表达过类似的看法:在历史前过的过程中,“常常会有一些细微的事件夹在当中,如果对每一个事件都要加以考证”,史学家势必“会纠缠在无穷无尽的细微事件上面而不得脱身”,从而“离开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注目“大历史”,聚焦历史的大脉络、大转折、大关节、大趋势、大波澜、大变革,看来是两位历史学家的共同主张。 一段时间以来,在微观史研究潮流和“后现代主义”的共同夹击下,以探研“历史发展主线”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为基质的所谓“宏大叙事”备受责难,名为“走进现场”,实为贩卖历史细节的读物则泛滥成灾,历史遂一步步沦落为人们茶余酒后的谈资。这时谁若要强调历史学还要“通古今之变”,成为“资治通鉴”,一定被视为“不知有汉,遑论魏晋”的“前朝遗民”! 现在看来,历史学关注的焦点不仅要重回历史本体,还要重回宏大叙事的路数上去,在中国社会正在发生急剧变革的进程中,尤其需要这样去做:也许只有在庸庸碌碌的正常历史时期,人们才需要奢侈的历史细节来调剂,在历史的巨变时期,人们迫切需要的是那种能“通古今之变”的“大历史”。能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贯为一体的,往往是历史发展的大脉络、大趋势、大线索、大走向。 当前的历史学必须往“大”处走:关注大规模的社会变动、大规模的经济变动和大规模的思想变动,对历史的这种大关节的透彻研究,看来能更多的推进对历史的一般认识,更准确地把握历史全局,从而一扫当前史学那种一味求窄、求细、求小的拘谨姿态,把中国史学带入一个有长江大河般磅礴气势的新境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