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总说 太平天国攻战守备诸法,金田起义时,就使清军将帅吃惊。钦差大臣赛尚阿大营翼长姚莹一面狂吠为:“诡计百出”(姚莹《覆贵州黎平府胡》,见《中复堂遗稿》卷五。),同时又不能不低头承认是:“诚善用兵者”(姚莹《十九日进攻报中丞状》,同上书卷三。)。广州副都统乌兰泰也向赛尚阿报告说:“凶悍诡诈,久历戎行者不独未见,并所未闻。外火器营每次俱有出兵之人,常闻讲论川楚、金川,未似如此”(姚莹《中复堂遗稿》卷五,《附乌都护致揆帅禀》。)。 《孙子》说:“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中卷《虚实篇》。)。太平天国兵法,就是掌握了这个战争规律,在战争当中,力争主动灵活,使敌人变为被动,变为钝局,从而取得一役又一役的辉煌胜利。 当时人指出:太平天国用兵,取法于《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姚莹《覆贵州黎平府胡》;张德坚《贼情汇纂》卷五《伪军制》下《诡计》。)。但是,太平天国兵法,应该说是从战争实践中来,它体现了革命战争中广大群众的智慧,它总结了无数次战争的经验,它有所继承,有所发展,并且有了种种超越前人的新创,在中国农民战争的兵法上,达到了最高峰。 兹分为作战指导思想、战术、阵法、筑城四方面叙述于后。 乙 战略指导思想 太平天国战略指导思想,从它的全部战史看,是争取战争的主动性,与掌握战争的灵活性。因为在战争当中,只有主动与灵活,才能“致人而不致于人”,百战百胜。 一、争取战争的主动性 主动性是军队行动的自由权。在战争中取得主动,就可以化劣势为优势,把处在优势地位的敌人化为劣势,使“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使“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从而造成“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孙子》中卷《虚实篇》。)的胜利把握,所以争取主动有着极端重要的意义。太平天国自金田起义,就时刻以争取主动为先着。清廷调集各省军队,要把它聚歼在紫荆山区,它就突破围困,袭取永安州,进入城市;攻桂林不下,就主动撤围,向湖南进军;攻长沙不下,四围有清朝大军,太平天国军队将要陷在顿兵坚城,情见势绌的地步,它又主动撤围,向湖北进军;使清军到处陷于被动,疲于奔命,不过两年多,就从广西山区打到长江,席卷江南,建都金陵,造成伟大的革命业绩。太平天国这一个争取主动性的作战指导思想,从进攻战一直贯串到筑城工程、防御战以至晚期的带游击性的运动战上来。太平天国在天京事变之后,从武昌撤退,已处在防御的形势。它保卫九江,则向湖北麻城、黄安进攻(清咸丰十年五月十七日,胡林翼《致省中及各营诸公》,见《胡文忠公遗集》卷七十三《抚鄂书牍》。)。保卫安庆,则从长江两岸分向湖北、江西进军,曾国藩自供这一役太平天国的战略说:“取势乃在千里之外,如湖北则破黄州、破德安、破孝感、破随州、云梦、黄梅、蕲州等属,江西则破吉安、破瑞州、吉水、新淦、永丰等属,皆所以分兵力,亟肆以疲我,多方以误我”(清咸丰十一年四月初四日曾国藩《字谕纪泽》,见《曾文正公家训》卷上。)。而庚申十年,奇袭杭州以救天京之■,尤其是太平天国战史中光辉的范例。这一役,天京被清朝江南大营围困得铁桶一般,于是出奇兵袭破敌人军饷来源的杭州,“攻其所必救”(《孙子》《虚实篇》内语。),强迫敌人改变阵容,迫使敌人分兵把守,切断了敌人的给养线,然后调集各路军队集中安徽建平,从敌人后方进攻,一战就解了天京围困,打垮了江南大营,取得了克复常州、苏州和浙江嘉兴的伟大战果,就连反革命大头子曾国藩也不得不承认是太平天国“得意之笔”(清咸丰十一年二月二十二日曾国藩《致沅、季两弟》,见《曾文正公家书》卷七。)。敌人最怕太平天国这一种战略战术,胡林翼复曾国藩信说:“林翼之愚,谓从此东征之师处处为坚城坚垒所阻,一年二年求一战而不可得也。贼情于近三、四年凡遇名将强兵皆以此法制我。彼作活局,作守局,而能使我军作钝局,改为攻局、围局也。积日累月,情见势绌,彼乃起而乘之,往事可鉴,伏望深思”(《胡文忠公遗集》卷七十七《抚鄂书牍》《复曾沅圃观察》;《致多都护》。)。致多隆阿信又说:“发逆自粤西起事以来,每以坚城坚垒牵缀我兵,而转于无兵及兵弱之处狡焉思逞。故贼日见其多,兵日见其少。贼处乎有余,而我转处于不足。善乎李左车戒韩信之言曰:顿兵城下,情见势绌,实为古今不易之论”(《胡文忠公遗集》卷七十七《抚鄂书牍》《复曾沅圃观察》;《致多都护》。)。太平天国就是这样争取主动,使敌人处在被动,十九年无数辉煌的战役,都是从这种思想指导而来的。 二、掌握战争的灵活性 毛泽东说:“灵活性就是具体地表现主动性的东西”。又说:“灵活地使用兵力,是转变敌我形势争取主动地位的最重要的手段”(《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374页。)。太平天国用兵极重视灵活性,杨秀清《行军总要·防敌要道》教育将士要“灵变应敌”。他命秦日纲保举官员“必须查其平素历练老成精明灵变”。他训令北伐大将林凤祥、李开芳等说:“务宜身先士卒,格外放胆灵变”。他训令深入敌境办理粮运人员说:“务宜灵变”。他褒奖张子朋等功劳又说:“足见灵变有干”。石达开训令在岳州指挥前敌的秋官又正丞相曾天养说:“要事事灵变”。秦日纲训令在圻州抗击敌军的叁拾检点陈玉成说,务要“小心灵变”。李秀成训令进攻上海的宿卫军大佐将陆顺德、荷天安麦冬良等必须“随机应事”,“向机进取,方可兵获万全”。这都可见太平天国用兵极重灵活性。关于这一点,敌人曾有所论列,张德坚说:“贼之奸黠,首在能审势度力,如攻桂林不下,则陷全州;攻长沙屡败,则下窜湖北;攻南昌不下,则攻田家镇;攻田家镇知力不敌,则先虏兴国、大冶,力足然后破之;势不足陷武昌,则徧扰四围郡邑,绝我援饷,俟我饥疲,彼势强盛,然后陷之;上溯襄河,直逼枣阳,知枣阳坚守,而有敢战兵勇,遂幡然回窜犯荆州,一败旋即退去踞麻城。……夫攻坚则力倍而多损,攻瑕则力省而效速。贼安知胜算,然能逞其巧诈,毫无拘执,捷若转圜”(张德坚《贼情汇纂》卷五《伪军制》下《诡计》。)。左宗棠说:“逆贼每遇坚城,必取远势包围,待其自困而后陷之。频年东南贼■,验之历历不爽”(左宗棠《左文襄公奏稿》卷一,清同治元年正月二十九日《复奏驻军开化马金街正可兼顾衢城折》。)。许瑶光记太平天国攻克宁波这一役的战术说:“其犯宁波分两路,一由嵊县上之山路,走陈公岭入奉化以下绕入宁,一由嵊县之下走塘路,陷上虞、徐姚,入慈■、镇海而上绕入宁。……宁以新昌、嵊县、上虞为背,以奉化、慈■为左右手,以镇海为出海之咽喉,贼不直走宁波,而先窜陷四周之邻邑属邑,大局包钞,计亦狡矣。即其入嵊也,亦分两路,一由东阳踰榆岭以犯嵊,一由会稽若竹溪入孙坳,人言贼用兵如蟹螯,信矣”(许瑶光《谈浙》卷三《谈咸丰十一年十一月初八日宁波失守事略》。)。太平天国用兵,有时遇到失利,就立刻改向有瑕可乘的地方转进;有时进攻坚城,则取远势包围,待其自困而后攻取;有时则用蟹螯式战术,使敌无可守御,总之,它灵活地使用和变换这些战术,做到“捷若转圜”的地步,就完全取得主动,也就成为敌人命运的主宰了。 丙 战术 一、间谍 《孙子》兵法认为争取主动的关键,首先是正确判断情况,他说:“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如果不掌握情况,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那就会“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孙子》上《谋攻篇》。)。而要了解敌人,就必须使用间谍。太平天国用兵,懂得这点,重视间谍作用。敌人说他“广置奸细”(佚名《虏在目中》论太平天国用间谍的话。),说他“善侦探”(陈徽言《武昌纪事》论太平天国用兵的话。)。当时外国人的报道也说:“他们的侦探系统是很完善,各处均密布有侦探,以探取情报”(简又文译麦高文《太平天国东王北王内讧详记》。)。太平天国经常派遣乡官统下人民,就他们所做的职业,如卖棉纱、布、线、钱绳、茶叶之类,给以资本,■撒多人,叫他们上下左右各探四、五百里,限日期回报。这些间谍,本是田间百姓,形色衣履,毫无瑕隙,往来敌人城池营垒各处,习见不察,故所探最确(张德坚《贼情汇纂》卷五《伪军制》下《侦探》。)。行军到处,则对前来进贡的人民厚加赏赐,给以银两叫他们去侦探敌人虚实(佚名《虏在目中》、朱用孚《摩盾馀谈》。)。太平天国的侦探网一直深入到敌人的心脏,在进攻南京的同时,就派有间谍到北京白云观挂单,探听清廷消息(清咸丰三年二月庚子谕,见《清文宗实录》。卷八十六。)。在北伐军进入直隶时,丞相妻陈氏、张氏假扮男装,潜入北京探明确信,就定进攻北京的作战计划(清咸丰三年九月十八日胜保片,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藏。)。太平天国还派人人北京捐官,或到大城市假作大买卖,或挟赀入清朝军营投效。据奸细向清朝钦差大臣向荣报告,天京圣库初克南京时存银一千八百余万两,不到几个月只存八百余万两,就是为了密派间谍用去(《张继庚遗稿·上向帅第一书》。)。太平天国这样善于使用各种间谍,进行微妙的斗争,故能了解敌人,使主观估计符合于客观情况。 二、行军 用兵要“知彼知己”,还须要了解敌方的地理情况,研究地形险易,计算道路远近。太平天国每克一城,必搜罗图籍,广募士人绘舆图,考道路的远近。将要行军,必发路程单,将所行道路都写在纸上,分给各馆,示以趋向,先后次序,都依教令(朱用孚《摩盾余谈》卷一《守龙川》、《收武平》两章。)。据时人论述,太平天国善用响导,攻克安徽宁国郡时,两次来路都与《郡国利病书》所说暗合(朱荣实《上胡林翼书》说:“门生于本月二十日接奉钧函取要地图,今谨呈上。……此图出在道光十二年,乃未谕二纪,而遂有粤西之乱,诚恐此图亦为贼中所有。且《方舆纪要》、《郡国利病》 二书亦均在道光中所刊,而此贼于破我宁郡时,两次来路皆与《郡国利病书》所言暗合,恐其中亦竟有能读此书者。……至于行军用兵之际,则贼固善用乡导,而其处心积虑,谋乱多年,又裹胁之中,有不肖衣冠甘为尽力,其精熟形势,恐转胜我军,此亦历来之吃亏处也”。此信原件,我于1957年在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看见,收在近代人的信件中,共四册,系中国书店送来,今不知何处收藏。)。奇袭杭州回军救天京之役,走的就是从天目山,出孝丰,到安徽广德的山中小路。两个月以前,因江南借浙闱乡试,皖南人走这条山路去杭州,人们才知道山中有这一条捷径,立刻便给太平天国探悉,就从这条捷径行军,赶在清军的前面,取得了天京解围的大功(薛福成《庸■笔记·庚申杭垣之陷》。)。《李秀成自述》论这一役行军说:“查广德到天京三百余里,杭州至〔天京〕八九百里,湾湾曲曲,千里有余,是以张玉良回救金陵不及”。这段话,说明了用兵了解敌方地理情况的重要。太平天国颁布的《行军总要》第一条就是对这一点进行教导说:“凡行军,先要将路程算清,譬如欲往某处,攻剿某处城池,相去约计有多少路程,必须访问明白。即在军中,选择熟识路径之人多名,知得由此去多少路到一市镇,又有多少路到一村乡,用纸写得清清楚楚,使之了如指掌,依样书写多张,如明早五更起身,今晚即将路程单交与各军总制,熟记在心,以便带兵按程前行,不致歧误。凡为佐将,以及各副将官员,每人须要多选识路兵士,带在身边。如自己兵士中,一时无识路之人,到一方,即先■那一方外小作为引路之人,亦要问得明明白白,他果能识得路途,方可用他,断不可随■一人,即叫他引路,须防其中有奸诡之计。如遇途中有三叉路口,或二岔歧路,日间固能易知,夜间实恐难认,必须审明此条路是往那方去的,这条路是正路,即着一随身兵士,手执令旗,站在岔路口,俟圣兵一到,即大声喊曰:‘此是正路,此是岔路’。指引明白,以便圣兵前进,庶不致走入岔路。又恐圣兵到此,以执旗之人,疑为奸细,不肯轻信,必先发路凭一张,盖用佐将印信,纵圣兵狐疑执旗把路之人,或为奸细,亦可问其路凭,细看果有佐将印信,自无疑惑。至若执旗把路之人,须要吩咐的的当当,令其总要等待后队兵士来齐,执旗把路之人,亦可跟随后尾同来。至于扎夜之时,凡为佐将者,须要探听去路前程。譬如明早相去多少里,有一深河,恐其船只逃走,不能渡圣兵而过,先要问明土人,某处系挽船地方,平时有多少船只,又某处又有几多小溪,恐船只由渡处逃走,务必先发兵士,由某处两头拦绝,方得船只以渡军兵。又要探听明日路道,约到某处,或有高埳,抑或有山路崎岖,恐舆马难过,是晚必要点定数十人,各带脚锄铁锹,跟随先锋先行修整路道。譬如又探得此去多少路有某城,或某地方有妖坭窟多少,妖兵多少,是晚速要出令,或几时造饭,几时行程,又调多某员为前队先锋。将到有妖之地,所有兵士不准骑马,各各手执军装,负抬一切军装炮■,预备齐整后,队伍分明,连络而行,首尾相应,以备攻城斩关”。这一段教导,把了解敌方的地理情况,研究地形险易,计算道路远近,使用响导等都指示得清清楚楚。 三、埋伏 在太平天国战役的时候,攻城器具还没有克服城寨的足够能力,因此,战斗方式还是古老的形态,埋伏和袭击成为当时最有利的战斗方式。敌人说他“善设伏”(陈徽言《武昌纪事》论太平天国用兵的话。),说他“一味讲求埋伏”(张德坚《贼情汇纂》卷五《伪军制》下《诡计》。)。太平天国用兵,常利用有利地形,预伏军队三路,正面以小部队诈败诱敌深入到伏击圈时,伏兵齐出,敌骤然遇伏,气夺反奔,没有不败的(张德坚《贼情汇纂》卷五《伪军制》下《诡计》。)。壬子二年九月在长沙水陆洲大败清朝钦差大臣向荣之役,便是用这一个埋伏战术。干王洪仁玕在自述里特别提起这一役说:“在河心孤州用诱敌伏兵计胜捷,溺死清兵不计其数。乘胜弃长沙不围”。清朝方面也有记载,反革命分子郭嵩焘记此役说:“贼复遣其党石达开渡湘而西,筑数大营,兼掠洋湖晚稻供贼粮。湘水中一洲,俗呼水陆洲,即古橘洲也,长数里,横互江心如匹练,贼之渡西岸也,留贼屯洲尾为声援。向公拟先剿之。九月十九日亲率劲卒三千余,由西岸渡江至洲北,整队而进。贼尽匿洲南树林中,时出零骑诱官军。向公督所部放枪击贼。贼走避林中,徐从林旁出,斜抄官军后。官军初为林木所蔽,不及觉,比贼帜微露,则疾趋如旋风,■军惊溃,健将游击萧逢春、都司姬圣脉战殁,士卒死者千余。向公与河北镇总兵王代琳骑善■得免”(郭嵩焘《养知书屋文集》卷十七《赠总督安徽巡抚江忠烈公行状》。)。太平天国埋伏战术还有剪尾、冲腰诸法。每出战,或预伏一军于敌后,或敌左右,当酣战时,不是潜出剪敌尾,就是突出冲敌腰,敌兵惊惶失措,没有不败的。 四、劫营 劫营是袭击战术的一种。太平天国用兵,善于黑夜劫营。如劫陆营,必遣几个壮士骑马,各带几枚火弹,密藏火种,更以精兵百人跟随,携带鼓角旗械,衔枚急走,约距敌营几里,伏于有掩蔽处。俟三更后,那几个骑马壮士直驰抵敌土墙,踏鞍攀登,各抛火弹,烧敌营蓬帐,必有四、五处燃着。当敌人全营惊扰的时候,几里外所伏百人遥见火起,立刻鼓角齐鸣,飞奔敌营。敌军黑夜不知人数多少,往往惊溃。天王有一道诏旨说:“日夜巡逻严预备,运筹设策夜衔枚。岳飞五百破十万,何况妖魔灭绝该”,就是对黑夜劫营将士的鼓励。至于劫敌人水师营,每用几只大船,载苇柴燃烧着,渐渐逼近,诱敌炮船抵击,别用无灯黑划多只,绕到敌炮船后面,和敌辎重各船左右,抛火弹,放喷筒,烧毁敌船。敌人黑夜被袭击,战船掉运不灵,措手不及,没有不溃败的。又或于岸上暗处四十步置一、二兵士,专放喷筒,相间排列十余里,其实不过二、三百士卒,喷筒也不能及敌船。但敌船见江岸十多里,火筒如流星,相继不绝,众心疑惧,也必惊惶自扰,慌忙退走了(张德坚《贼情汇纂》卷五《伪军制》下《诡计》。)。甲寅四年十二月,在湖口大败曾国藩湘军水师,乙荣五年正月,在九江又大败湘军水师,几乎活捉曾国藩。湘军水师溃不成军,曾国藩羞愤到要寻死,太平天国就是巧妙地运用这种劫营的战术,以处在劣势地位的水师,打垮了优势的敌人水师的。 五、撤退 太平天国退兵,每以进为退,必连日出队打仗不息,反进几十里或几里,逼近敌营下寨,使敌不疑,其实布置周密,一夜已安全撤退。当撤退时,必在城内,寨内留瞽目残疾多人击鼓吹角,城墙、土墙或立草人,或立木桩,上顶竹帽,白天■插旌旗,夜间虚张灯火。敌人常常被迷惑,甚至已经撤退几天还不知道。佚名《独秀峰题壁》三十首有两句讥讽桂林守城的清朝将帅道:“绝妙敌人渡江去,诸公犹在枕头眠”。反革命分子王闿运记太平军从长沙撤退事说:“乙未夜半寇渡湘西走,丙申城上■寇屯疑空虚,有呼者曰:‘贼去矣’!将帅闻报,皆愕且惧”(王■运《湘军志》《湖南防守篇第一》。)。佚名《咸同广陵史稿》记清朝钦差大臣琦善统江北大营围扬州,城中粮尽撤退,去已三日,仅余空城,清军才发现。这是太平军的一个传统的战术,从壬子二年春进攻桂林时撤退以至于乙好十五年冬从广东嘉应州撤退都是用这一个战术。由于太平天国用兵,撤退时神妙至此,故能保存自己,向有利的地方转进,以消灭敌人。 六、游击性的运动战 天京失陷之后,遵王赖文光领导蒙、毫队伍继续在长江、黄河流域抗战。这时候,赖文光的军队不过几万人,到乙好十五年冬,长江以南的军队在广东嘉应州壮烈牺牲后,便要抗击清朝全国的军队;用的武器是大刀,长矛,“全无火器”(曾国藩清同治五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致沅弟》。见《曾文正公家书》卷十。),虽然缴获了敌人的枪炮,又因“无火药”(据曾国藩清同治五年十二月十八日《致沅弟》。见《曾文正公家书》卷十。),也无用处,而敌人用的是来福枪、炸炮,李鸿章的淮军并有炮兵营。故武器不如敌人,人数也不如敌人。它要正面攻击固不可能,要深沟高垒防御也不可得。为了在战略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于是创造出一种新战术。这种战术,是执行外线速决的进攻战的作战方针,但在作战当中,“兵多之处,避路而行,兵少之地,冲锋突过”(曾国荃《官军先胜后挫及随后布置疏》的话,见《曾忠襄公奏议》卷三。),“有时疾驰狂奔,日行百余里,连数日不少停歇,有时盘于百余里之内,如蚁旋磨,忽左忽右”(曾国藩清同治五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致沅弟》。见《曾文正公家书》卷十。),“微有不利,则电掣而去,顷刻百里”(曾国藩《致李次青》的话,见《曾文正公书札》卷二十六。),还保留有游击战术的特点,所以可叫为游击性的运动战。这一种战术,包涵有三项主要的战斗纲领:第一是以走致敌人,第二是专伺机进攻有隙可乘的敌人,第三是迂回歼敌。战争的目的,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太平天国这一个战术,为避敌之长,在漫长的战线上,以“■疾如风”(李鸿章《复沈幼丹船政》的话,见《朋僚函稿》卷八。)的高度流动——走——来从事战斗,“一转瞬间”,使敌人“拦头者变为尾追,前进者倏又旁落”(曾国荃《官军先胜后挫及随后布置疏》的话。),首先就保存了自己。同时,在走的当中,运用种种方策,使强敌失去主动,我东则东,我西则西,疲于奔命,因此,走又是作为消灭敌人的一种先决手段。李鸿章所说:“以走自活,即以走疲我”(李鸿章《复曾相》的话,见《朋僚函稿》卷八。)的话,就是指这一项战斗纲领说的。太平军在实施了走来拖疲敌人之后,就伺候着敌人的虚隙,选择有利的时机来进攻敌人。曾国藩向清廷报告说:“该‘逆’狡诈多端,飘忽异常,从不肯与堂堂之阵约期■战,必伺官军势孤力竭之时,出不意以困我”(曾国藩清同治四年十月十一日《官军垒胜该逆仍窜山东折》的话,见《曾文正公奏稿》卷二十三。)。什么叫做“不意”?不意便是敌人的“虚”,敌人在此往往不作准备。优势而无准备,不是真正的优势,也没有主动,它的虚,已造成它的败形。劣势而有准备的军队,则立于主动地位,如果对着敌人这个虚,出以疾风迅雷之势,举行不意的攻击,一定可以百战百胜。《孙子》说:“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人所备者多;敌之所备者多,则吾之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故知战之地,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孙子》中卷《虚实篇》。)。太平天国这一项战斗纲领,实在是和《孙子》兵法相合的。太平军到掌握了优势,发现了敌人的败形(虚隙),选择了进攻的时间与地点之后,它就采用迂回的歼灭战术,以骑兵急袭敌人的侧背,而以步兵从正面冲击。骑兵袭敌,则瞬息间便已包过敌人的侧背,从两侧迂回切断敌人的归路;步兵冲击,则于枪弹如雨之中,冒火线急进。其骑兵用的是大刀长棒,步兵用的是长矛。这是当时冲锋肉搏最好的武器。决战一开始,就以疾风扫落叶的声势,用肉搏战来控制住敌人,使敌人的来福枪、炸炮都无用武之地。敌人优良的武器,既归无用,而骑兵迂回袭敌,步兵长矛挺进,乃太平军的长技,于是马步便可以无限制地发挥其坚强的战斗力,愈逼愈近,愈裹愈紧,遂层层包裹把敌人围在核心。在这种场合之下,敌人是难于突围的。太平军执行这一种歼灭战,大体上在半天,或一天,或再加一个晚上,就可以解决战斗。打得好,可以全部或大部或一部消灭敌人;即打不好,也给敌人一场败挫。太平军这一个战术,就是这样将走、击、抄这三个纲领灵活地结合起来,以达到全歼或大量杀敌的战斗任务。太平军运用这一个战术,对决战时机的选择是十分慎重的,非到了歼敌的时机成熟,从来不轻易举行决战,每一次决战,就一定把敌人歼灭,或大量杀伤敌人。敌人说他“善战而不肯轻用其锋”(曾国藩《致李次青》的话,见《曾文正公书札》卷二十六。)。说他一且进行决战,则“猛一回噬,立见伤亡。当此之际,虽韩、白复生,无所用其勇;良、平复出,无所用其智”(河南巡抚吴昌寿奏报的话,见尹耕云《豫军纪略》卷十一。)。其战术的精妙,可以概见(请参看我著的《太平天国的游击性运动战》此书收在《困学丛书》内。)。 丁 阵法 阵法是一种战斗队形的配置,在古代战争短兵接战的条件下,为着要求战场上统一的指挥和协同动作而产生的。中国古代很讲求阵法,代有传书。到太平天国战争时期,火器虽然已经大量使用,但在晚期(约在壬戌十二年)以前,大部分军队的装备,还没有起根本的变化,故在此以前,特别是在初期和中期,阵法是一直被采用着。 太平天国的阵法,是从长期战争中创造出来的。据记载有下列四种(张德坚《贼情汇纂》卷四《伪军制》上《阵法》。): 一、牵线阵 这是一种行军的战斗队形,以防敌袭击,和预防发生遭遇战。凡从此城乡向被城乡行军时,必下令作牵线阵行走,每两司马执旗一面,后随二十五人,一百人则张卒长旗一面,五百人则张旅帅旗一面,二千五百人则张师帅旗一面,一万二千五百人则张军帅旗一面。一军接着一军前进。宽路则分双行,狭路则单行,鱼贯以进,斩然不紊。在行军中,一旦发生遭遇战,首尾蟠曲钩连,顷刻聚集,结成圆阵迎敌。接仗若不利,统将敲锣,方准退却,仍守牵线阵战斗队形,这时如果路宽,就是分为十行二十行都可以,但不得斜奔旁走,亦必鱼贯而退,牵线急趋,敌往往追赶不上,即追上了,见队伍不乱,也不敢穷追。 二、螃蟹阵 这是一种三队平行配置的战斗队形,中间一队人数少,两翼的人数多,形似螃蟹,所以叫做螃蟹阵。这一种阵法,还根据敌情而有种种变化。如敌仅分左右两队,就以阵的中队分益左右翼,也成两队。如敌前后各一队,就合左右翼的前锋为一队,以左右翼后半与中间一队合而平列,以为前队接应。如敌左一队兵多,则变偏左阵。右一队兵多,则变偏右阵。如敌出四、五队,也分为四、五队次第迎击。其大螃蟹包小螃蟹阵尤为著名,其法或先以小阵与敌交战,后出大阵包围,或诈败诱追,伏兵四起,将敌包围。螃蟹阵变化虽然复杂,但损左益右,移后置前,运用之妙,在于统将根据敌情,临时指挥。其进退开合的疾徐,只须几个大旗手娴习,全军望大旗向那里就向那里奔赴。所以一军用了几个大旗手,便可以指挥万众,略无参差,提纲挈领,深得以简驭繁的妙用(太平天国有一个有名的阵法叫做荷包阵。林福祥《援剿广饶克复弋阳兴安上饶日记》述清咸丰五年二月在江西万年县石镇街败退事说:“时贼匪又由乐平过河,出一大股绕至寡妇桥,欲袭我军,使我腹背受敌。十五日酉刻,侦得贼匪之至寡妇桥者,将于三更抄我之后河地。……赵镇闻之,放声大哭。各营官皆面无人色,于邑相向。予曰:‘嘻,此岂一哭能了者耶?贼匪之来,所谓荷包阵也。予自有退军之法’。……董自军兴以来,贼匪之用荷包阵,无不中其计者”(见《林福祥遗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抄本)。潘锤瑞《苏台麋鹿记》卷上记太平天国用兵事说:“立马插旗,作排阵相持之势,潜以后队悍贼从两傍兜裹向前,名曰荷包阵”。曾国藩把这一种阵法叫做莲花抄尾阵,他在清咸丰四年三月二十五日《禀父亲信》说:“破贼阵法,平日男训戒极多,兼画图训诸营官。二月十三日男亲画贼之莲花抄尾阵寄交璞山。……昨日岳州之败,贼并未用抄尾法,交手不过一个时辰,即纷纷奔退,若使贼用抄尾法,则我兵更胆怯矣”(见《曾文正公家书》卷四)。考沧浪钓徒《■馀灰录》述太平军作战事说:“分左右翼合围,贼中谓蟹螯阵是也”。案沧浪钓徒此书与潘钟瑞《苏台麋鹿记》都是当时当地人记太平军克苏州前后事的记载。今试将两书所述太平天国的阵法对照。潘钟瑞《苏台麋鹿记》述荷包阵是:“从两傍兜裹向前”,沧浪钓徒《■馀灰录》述蟹螯阵是:“分左右翼合围”,可见两者阵法是完全相同的,荷包阵应当就是蟹螯阵,也就是螃蟹阵的别名.因为这一种阵法的特点通常是分两翼把敌人包抄合围,有如螃蟹的两螯,到截断敌人的退路,把敌人包围了起来的时候,又有如荷花的层层包裹,所以称为螃蟹阵(一作蟹螯阵),又称为荷包阵,也称为莲花抄尾阵。)。 三、百鸟阵 这是一种使用疑兵的阵法。偶值平川旷野,与敌作战,以二十五人为一小队,把部队分为一百几十队,好似天空散布繁星那样,使敌人惊疑不知人数多少,每队人数都同,又不知应先攻何处,傍徨不进,每因此被打败。 四、伏地阵 又名卧虎阵,每遇敌人来追时,退却到水穷山阻的地方,由统将发令,忽地一面大旗仆倒,千旗齐仆到,瞬息万人几千人都贴伏在地上,寂不闻声。敌军追到,突然前面一片水涯山陬,看不见一个太平军,正在诧异徘徊,疑神疑鬼的时候,太平军一声号令,忽地一面大旗扬起,千旗齐起,万人几千人风涌潮奔,呼声雷吼,转面急趋,向敌猛扑。敌人一疑不释,又增一疑,而益以一惊,没有不转胜为败的。太平军曾在长沙、南昌、武昌等地用这一个阵法屡败清军。 太平天国用兵运用这些阵法,在当时兵器条件之下,曾经发挥了它的作用。癸好三年夏反革命将领江忠源上奏清廷说:“臣随诸军自粤西至湖南,与‘贼’大小百数十战,亦尝备观其结营置阵矣。……贼分数路,我每以一路当之,即或数道并发,面临阵彼此不相顾,贼得以施其奇正抄伏之术,广西、湖南诸战之失利,皆由于贼知布阵之诀,而我不知也”(《剿平粤匪方略》卷三十四,清咸丰三年四月十五日江忠源奏。)。从反革命的自供,可知太平天国阵法所收的功效。其中螃蟹阵一种阵法,直到庚申十年克复苏州后还经常使用(沧浪钓徒《■馀灰录》)。 戊 筑城 A 总说 太平天国在长期革命战争中,为着进行游击战与运动战以及必要时所采取的阵地防御战的需要,创造了它的新颖的筑城设施(本节叙述系根据张德坚《贼情汇纂》卷四《伪军制》上《营垒》的记载,至于论述并参看工程兵庆祝建国十周年筹委会编著的《太平军及捻军的筑城》(油印本)一文。)。 从金田起义到攻克南京,太平天国进行着游击战与运动战,进攻筑城便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到建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开始守卫城市,在运动战与阵地防御战结合的当中,又产生了防御筑城。 太平天国行军,不在平野扎营,多依山险,或在大村巨镇构筑营寨。其营寨周围砌筑土墙,墙上开设枪炮射孔。墙外掘有濠沟。濠中密插竹签。濠外钉有木桩,更用荆棘围绕起来。在木桩之外,又钉交叉竹签,取极软竹片交叉密布。在与敌激战的地方,则掘重濠,筑重墙。第一道濠必密植竹签。第一道墙必用双层板片排架,用横木钉实,虚其中如复壁状,中填沙石砖土。第二道濠也力求宽深。第二道墙,或密排整株树木,或■堆盐包、糖包,以及水浸棉花包,就情况而定。在永安州时,曾以生根活树,间以杉、竹篙编成墙壁,尤出人意表。这种多样性的设置障碍,使敌人难以用一种办法克服,而炮子击中竹签微欹,已无力堕地,同时可以争取时间,从容不迫地打击敌人,这些筑城设施在战争中都收到显著的功效。 太平天国构筑营寨,都经过缜密设计,亲踏看地形。《行军总要》教导将领,“凡筑营立寨”必须“料度已定,又看地利清楚”。而且构筑力求坚固,工程限时完成,故所筑营寨,对山川形势运用得十分神妙,构筑得坚固异常,就连敌人也不得不说他“筑■如城,掘濠如川,坚深无匹”(曾国藩清同治二年二月二十七日《沿途察看军情贼势片》论太平天国营垒的话,见《曾文正公奏稿》卷十八。)。又说他“非师古法”,而“必坚必固,且能倚伏相救,声气相连,兵书良法,亦不过如是”(这是张德坚《贼情汇纂》卷四《伪军制》上《营垒》论太平天国营垒的话。)。 太平天国守城法,“不守阵而守险”(这是曾国藩论太平天国的守城法的话,见《曾文正公奏稿》卷三,清咸丰四年八月二十七日《官军水陆大捷武汉两城同日克复折》。)。就是不守城墙,而把兵力部署在城外险要的地方,构筑要塞堵击敌人。例如守武昌时,在长江的东岸花园,西岸虾蟆矶各筑一个要塞防御。花园外临长江,内枕青林湖,在那里设大营三座,掘深濠宽二丈,长约三里,引长江水人湖沟内。周围起木城,塞实泥沙,中开炮眼。濠外植约二尺高木桩,交互连钉。木桩外面密密地插着竹签,再外面用荆棘围绕起来。木城里面,又有砖城,内濠层层防御。要塞内安有一百多尊大炮,向长江的一面是防御敌人的水师,向南的是防御敌人的陆军。■蟆矾要塞的构筑也与花园要塞相等。水师泊守在两个要塞的下面,水陆两军在作战时互相支援(曾国藩《官军水陆大捷武汉两城同日克复折》。)。这一个守城法的要窍在于不照旧法,采用环形防御,使兵力分散在城墙上,陷于被动地位,随处都有给敌人乘虚突破的机会,而把兵力部署在几个险要的据点上,机动地迎击敌人,兵力既集中,又先据地利,作战中就易于争取主动,“致人而不致于人”。太平天国城防所以具有高度的坚韧性,实由于此。 太平天国筑城,不论是进攻筑城,或者是防御筑城,都有不少创造。筑城的设置,除营寨外,还有与营寨结合起来进行作战的望楼与浮桥,至于攻城则善用地道,这些都属于筑城工事范围内,兹分述于后。 B 营寨 营寨是太平军在战争中经常构筑的一种工事,它的设置,是根据进攻部署或防御配备,和因地制宜而实施的。从记载可以考见的有八种: 一、夹江为营 为了适应在江滨进行战斗,所以采取夹江为营来配置兵力。这一种筑城设施,在江的两岸选择有利地形构筑营寨工事,在营寨与营寨之间设置有望楼,向敌的一方筑有土城,派兵把守。在武、汉、黄州、樊口、田家镇、半壁山各处屡行此法。在武、汉则搭浮桥,使两岸部队在进攻中得到作战的协同;在田家镇、半壁山则设置拦江铁链,以阻敌人水师;在黄州则坚筑壁■以防北岸,南岸仅置两营,都根据具体情况而灵活运用。至于在长江行军时,都水陆三路并进,行则同行,住则同住,也必夹江为营。如这一夜住团风镇,北岸陆军则全住街市民房,南岸陆军则住洲上民房,如果不够住,则寄宿船上,船分两岸停泊,其房屋较少的一边,则停船七、八成,以船二、三成停在房多的一岸,三路表里,从不参差。 二、夹河为营 凡在可通航的河道附近作战或进军时,就采取夹河为营的方法,此法与夹江为营同,不过规模较小些。而于壬子二年冬进攻武昌时,在汉阳、汉口小河,备极经营,其通长江河口,则植木桩两万根,更以破船塞口,中开一闸,以坚木栅为门扇,用牵车启闭,以放船只出入。河口两岸,各立数营,汉口的尾桥口地方,两岸也各立数营,中于接驾嘴,搭浮桥一道,以通往来。 三、阻山为营 太平天国守城守险,以及攻城,必依山为营,■守隘路谷口,对屯数营,或于山腰山顶分立数营,前筑土墙,墙上开炮眼,山后多插旗帜,以为疑兵,这样使得隐蔽结集,适时的组织机动部队出击敌人。太平军在桂林象鼻山、武昌洪山、汉阳龟山、蕲州半壁山等处筑营都用此法。 四、夹市为营 每当部队驻扎市镇时,就用这种扎营的方法,在市镇的周围环立营寨,严守三面,惟自己的来路不必防守。 五、以村庄为营 当时山西、河南、山东、直隶各省村庄,多有围墙、了望台、护庄河。北伐军在这几省作战时,往往以大村为营,利用这些已有的构筑设备,再挑濠筑土墙,进行加固,以便宿营和据守。 六、包营为营 当与敌营对峙日久,如有大批生力军开到,必采取包营为营的方式。这种扎营的目的,在于歼灭敌人,因此必须突然行动,在一两天内,便在敌营的周围都密布了营寨,独留一路,引诱敌人从此冲出,而在前面隘口,预先伏兵邀击,把敌人歼灭。 七、包城为营 这是环攻城池的设营方法。但敌城一面宾江,或一面扎有敌营,都不能用此法,而弹丸州县,不能持久,又无须用此法。只有遇到大城,守城的敌人力量比较薄弱,城外没有筑城工事,救兵相距很远,才可以采用环攻。首先包围城池掘濠沟,筑土墙,墙内设置星罗棋布的营寨,外面再构筑土墙、濠沟,以阻击敌人的援军。这样把整个城包围得水泄不通,就可以很快地攻下。癸好三年十二月攻克庐州,就是用这一种筑城法。 八、木篺水城(《贼情汇纂》原作浮筏为营,考杨秀清给秦日纲诰谕叫这一种筑城为木篺水城,故本书作木篺水城。) 用大木篺数架,上面设置木城,木篺的中间搭板屋,起望楼为营寨。木城上开炮眼,密架枪炮向外射击。这一种木篺水城,在水上构筑防御工事,用来控制江河要道,在天京水营、湖口、田家镇,汉口等处,都有设置, C 望楼 望楼是一种了望和指挥的工事,设置在高处。望楼高度一般是四、五丈,分为五层(张汝南《金陵省难纪略·贼首居止》。)设一梯,缘梯而上(滌浮道人《金陵杂记》。)。但也有高至十丈,分为十数层的(据钱塘丁葆和《归里杂诗》记太平天国在杭州建立的望楼。)。雨花台要塞望楼,挺立山巅,便高与报恩寺塔并峙(滌浮道人《金陵杂记》。)。望楼上有平台,四周红色栏杆(滌浮道人《金陵杂记》、张汝南《金陵省难纪略》《贼首居止》。现存南京堂子街望楼壁画便是五层,楼顶为平台,四围红色栏杆。)。其上设有旗灯备方色(张汝南《金陵省难纪略·贼城守》。),派专人进行了望,大约五人一班,轮流值班(滌浮道人《金陵杂记》。)。平时可以打更报时,遇有敌情,白天麾旗为号,擂鼓吹角,传递消息,如日间东方有敌来,就麾青旗,南方有敌来麾红旗,西方有敌来麾白旗,北方有敌来麾乌旗(即黑旗)。夜间则举灯为号,灯的方色与旗同(滌浮道人《金陵杂记》、张汝南《金陵省难纪略》《贼城守》。)。 太平天国营寨构筑,每数营便设望楼一座。如己未九年驻军江西南康县新城墟地方,筑立土城,开濠列栅,在二十多里的村庄里面,便设有一百多座望楼(曾国藩清咸丰九年二月初九日《萧启江在南康胜仗折》,见《曾文正公奏稿》卷十)。 太平天国在江岸要点上,和江岸要塞中,都遍设望楼。天京水府祠前江口是水营驻泊处,并为船舶出入总汇之所,太平天国在这里构筑有一个要塞,沿江用板木砖石圈扎成城,安设枪炮,城墙上开有射孔,其中便设置有很多望楼,以扼守港口(滌浮道人《金陵杂记》。)。著名的南京堂子街望楼壁画,在江岸上挺立着一座五层高的雄伟望楼,楼下江面排列着一行战船,威武地保卫着江防,便是生动地描写太平天国江防的实况。这种江岸望楼,是江防的了望塔,是战船的指挥台,它和炮台构成坚固的要塞。 此外,太平天国在木篺水城上,也设置有木制的望楼。 太平天国在作战中普遍地利用望楼,而长期保卫天京,对望楼的利用更多。当时天京城中从近城起,约一里远就设一座望楼(张汝南《金陵省难纪略·贼城守》。),通城大街小巷无处不有,有的大街设几座望楼,也有几条巷共设一座的。其中以天京卫戍司令的望楼和东王府的望楼最高,从浦口可以望见东王府望楼。周围城头遍设有望楼,由城而外以至各要塞也都有望楼。凡遇敌来攻,分别日夜,按照方位,楼上擂鼓吹角,举起各色灯旗,如须城内军队帮同拒敌,日间就麾黄旗,夜间就举黄灯,如被敌攻急,就在旗尾或灯下加拖几尺乌布,从城外传到城头,从城头递传到城内各街巷,以至卫戍司令望楼,顷刻间,全城望楼都传遍,如日间麾青旗,或夜间举青灯,就都知道东门外有敌人来了。卫戍司令根据敌情,如须调北门外的军队添赴东门支援,就在望楼上麾黑旗;如调南门军队赴东门就麾红旗,其余类推(滌浮道人《金陵杂记》及张汝南《金陵省难纪略·贼城守、贼首居止》。)。癸开十三年五月,雨花台要塞失守后,敌人时来攻城,由于望楼监视敌人行动的严密,和指挥的迅速灵活,所以都得及时调集兵力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使始终不能用强力攻入。有一首诗道:“遥望谯楼百尺高,九霄鹤警屡呼号。五方五色旌旗配,鼓角声中各带刀”(陈庆甲《补愚诗存·金陵纪事诗》。)。就是咏天京望楼指挥城防战斗的情况的。 综上所述,可见望楼是太平天国特有的筑城工事之一,也可见望楼在当时战争中所发挥的作用。 D 浮桥 浮桥是行军时渡过江河和作战时使两岸部队作战的协同而搭设的工事。太平天国用兵,以“见水善搭浮桥”(杨象济《致陈琴斋书》,见《汲庵文存》卷四。)驰名。而壬子二年十一月在武、汉搭长江大桥进攻武昌,癸开十三年二月,在四川越■厅大树堡用布疋连船搭浮桥横渡天险的大渡河两役为尤著。 壬子二年十一月二十日(夏历十一月十三日)太平军到武昌,这一天,克复对岸汉阳。第二夜,用船只在江面上联系成两座浮桥,上游一座由鹦鹉洲至白沙洲,下游一座由南岸嘴至大隄口(陈徽言《武昌纪事》。)。二十六日(夏历十九日),渡过汉水克复汉口后,又在接驾嘴搭一座浮桥,以通往来(张德坚《贼情汇纂》卷四《营垒》。)。这样便把武、汉三镇联成一个整体,使先攻下汉阳、汉口的兵力得迅速投入武昌围歼战中。十二月初四夜(夏历十一月二十八日)三更,狂风突至,大浪把两座浮桥冲散,但第二天又把浮桥都重建起来。初九日(夏历十二月初四日),攻克武昌。在攻克武昌后四天,又从汉阳晴川阁搭了一座更大的浮桥直达武昌汉阳门。这座浮桥是巨缆横缚大木造成,上面用木板铺盖,人马往来,如行平地。太平天国修建这一座大浮桥,是要经过缜密的设计和克服许多技术上的困难的。到二十二日(夏历十七日),这座大浮桥被大风浪冲断,但仅隔一天,又把大桥修好了,在桥边更多系大铁锚重三、四千斤的抛江中,比以前更加稳固,虽大风浪不能动(陈徽言《武昌纪事》。案原刻本记长江大浮桥被大风浪冲断后,太平天国再修,“更多系大铁锚重三、四千斤者抛江中”,《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排印本(一九五二年七月初版)此句误排作‘更多系大铁匹重三、四十斤者抛江中’,将“千”字误排作“十”字,此一字之差,弄得事实相差极大,故特指出,以免误用。)。这一座长江大桥的搭造,在当时确是一件石破天惊的创举。 搭浮桥横渡天险的大渡河,是赖裕新统率的中旗后队事。中旗后队共三万人,于癸开十三年二月十九日(夏历二月十四日)到四川越嶲厅大树堡,见前横大渡河,就立刻搭造浮桥,桥索用布匹扭成,连系船只,搭成浮桥。在大军渡河的时候,敌人偷派了一队善泅水的地主武装潜入水中,割断浮桥,在过渡中的人马不幸坠没江中,但大部分人马却早已安全过渡(《越嶲厅全志》卷六,许亮儒《擒石野史》。两处记载中旗后队用布疋作桥索连船搭成浮桥事都同,惟对桥断事,《越嶲厅全志》说是大树堡经历张溥分团众为三队,一队遣善水者由水中断浮桥。《擒石野史》却说是“拥挤中断”,两处记载不同。)。 E 地道 中国掘地道,埋地雷攻城,早有此法。明末崇祯时撰的《则克录》说,掀翻钜城,如揭片纸。清嘉庆十八年(公元一八一三年),总兵杨芳攻陷天理教农民起义军据守的河南滑县城,便是用此法(《清史列传》卷三十九《杨芳传》。)。但普遍地使用地道攻城,却是到了太平天国用兵才如此。 在太平天国战争时期,到了后期始间有使用西洋新式炸炮。当时所用的攻城武器,不论是中国自制的铜炮、铁炮,或者是外国运入的洋铁炮,都没有克服城寨的足够能力。要攻克敌人坚守的城池,就只有用地道攻城一法。 地道攻城的方法,通常是在城外几里外选择隐蔽地形,使敌人不能发觉,开一巨洞,作为入口,用大木上钉横板,一边进入,一边用木担承,所以不会压坠。木的两旁可容人出入,掘开的泥土,就从人口担出。既抵城脚,堆满火药,然后用竹筒套上引信(导火线),引信的长短,就时间的长短而定,要慢要快,都可豫定(陈徽言《武昌纪事》.案当时叫掘地道埋火药攻城为地雷,其实只是填满火药,与埋在地下,触机即发的地雷不同。赵烈文在曾国荃军中做机要幕僚,他在《能静居士日记》清同治二年十二月初二日记述亲见清军用地道攻天京事说:“另开一穴,昼夜运药填满,遂于十一月初六草草一发,城倾数丈”。赵烈文所记也与陈徽言所说“堆满火药”相同.又考王家坊《知府衔湖北兴国州留守庐陵县杨晓■传记清咸丰六年正月二十五日石达开部队攻克江西庐陵县事说:“石逆别开地道,用■字式安地雷,轰西城,城陷”(载《民国山西和顺县志》卷十上艺文)。据此,太平天国攻城地道,还有各种不同的方式。)。布置既完竣,于是选定攻城时刻,预先部署好攻城部队,就点燃引信,静候轰裂,乘势攻入。太平天国攻克武昌、南京等名城和许多城池,都是用这一个地道攻城法打开的。 敌人偷学了太平天国这一个地道攻城法,在围攻九江、安庆、天京各战役中都用此法。太平天国运用了各种精妙的战术把敌人的攻城地道打破。大凡地道开挖时,中必有灯火,其烟气上灼,草色萎黄,即从其处从城内迎掘,无不相值(赵烈文《能静居士日记》清同治三年六月初九日。)。于是或派精兵入洞,把开掘地道的敌人歼灭于地下。或用粪汁和水由洞口倾入,以灌敌人(赵烈文《能静居士日记》二年十二月初二日。)。或在敌人地道之下,再掘地道,用火药将敌人地道轰倒,把敌人压死在地道内(赵烈文《能静居士日记》清同治三年六月初十日记。)。甲子十四年夏,敌人攻天京急,掘了三十多条地道攻城,条条近城,都给天京守军打破。最后地堡城失守,敌人占据龙膊子山阴,其地离城墙极近,不过十多丈,居高临下,架炮数层,安炮百多尊,连攻十多天,昼夜不断,炮火极烈,城垛都被打平,城内无法守御,敌人就从其下开掘地道,仅五日而成。至地道发前一天,已发现敌人地道,并且知道就要轰城,迎掘已来不及,这一夜,就抽点先锋几百人。出城直攻敌人地道大■,深夜出敌不意,几乎得手,无奈敌人势大,死守住洞口,无法夺取。第二天,地道发,天京遂被轰陷(《李秀成自述》、曾国藩清同治三年七月初一日记(见《曾文正公手书日记》)、曾国藩《金陵克复全股悍贼尽数歼灭折》(见《曾文正公奏稿》卷二十)、赵烈文《能静居士日记》清同治三年六月十一日记。)。 【资料来源:《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