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在建立《生业与社会》这个栏目时,我们的愿望就是通过对与古代生业相关的各类基础资料进行整理、鉴定、归纳和研究,从特定的角度分析当时的社会现象、形态、结构和规律产生的原因,同时也可以进行生业研究的方法论方面的探讨,帮助我们更加科学地认识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做出更加客观的判断。从本次栏目刊登的6篇文章可以看出,无论是对于遗址中出土植物遗存的鉴定,还是对于墓葬中随葬的动物遗存研究;无论是对于某些动植物种类的全面研究,还是对于马和猪的遗存进行DNA分析、锶同位素测定,研究人员都做了有益的探讨,获得了新的认识。 相比陕西地区动物考古学的研究现状,这个地区的植物考古学研究成果更值得期待。在陕西地区的不同自然地貌单元内,各自的农业经济的模式如何,是否存在时空范围上的同一性和差异性,其产生的背景为何等等,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当然,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必须依据众多遗址的具体研究结果。《陕西省蓝田县新街遗址炭化植物遗存研究》一文针对从仰韶时代晚期延续至龙山时代早期,其中以仰韶时代晚期的遗存为主的新街遗址开展植物考古学研究。认识到当时存在粟、黍、稻、小麦、大豆和大麻等六种农作物,以及狗尾草、野燕麦、野大豆、藜、异型莎草、一把伞南星和水棘针等杂草。农作物中粟、黍和水稻的绝对数量和出土概率都很高,其中又以粟为最多,这种农作物组合体现了新街遗址所在地区的旱作农业和稻作农业混合、以旱作农业为主的农业经济模式。另外,本文通过对杂草种子组合分析,对当时的农业生产特点进行探讨,也给人带来有益的启示。 起源于西亚地区的小麦何时传入中国、通过哪条途径传入中国、传入中国后又是如何扩散的、对中国古代文明进程产生了哪些影响?这些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小麦传入中国的几个问题——植物考古新资料分析》一文通过对考古遗址出土小麦遗存的分析,认为小麦传入中国的时间在距今4500~4000 年间。小麦传播的途径是通过欧亚草原地区,进入中国长城沿线北方文化区后,又通过河谷地带,由北向南传播到黄河中下游地区,并逐步成为中国古代北方旱作农业的主体农作物。相比之下,同样起源于西亚地区的绵羊和铜器在中国西北地区出现的时间都可以推至距今5000年前,为何小麦在中国出现的时间要明显晚于这个节点,另外,为何发现小麦的地区具有自己的特色,这些都是需要今后开展深入研究的课题。 古代家鸡研究是中国动物考古学最近两年的热点,自动物考古学研究人员2013年在《考古》上发表文章,系统地梳理了以往发表的全部有关鸡骨的考古资料,指出以往多位中外学者相关研究结果的不足之处,提出迄今为止最早的家鸡发现于距今3300年左右的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这个观点以来,2014年又有中国学者和英国学者合作,在国外著名刊物上发表文章,依据古DNA的研究结果,提出中国古代家鸡起源于近万年以前的中国河北地区的观点,这两个观点是明显对立的。《中国古代家鸡起源的再研究》一文针对中国古代家鸡起源于近万年以前的中国河北地区这个观点进行全面商榷,重申家鸡可能最先在红原鸡的传统栖息地亚洲东南部被驯化,至少在距今3300年前,已经被传播到河南东部地区这个观点。同时,对如何发挥动物考古学研究中古DNA研究人员的作用,也做了科学地阐述和界定,希望引起相关学科研究人员的重视。 纵观中国古代丧葬史,动物的身影始终穿插其中。古代人类经过选择,将特定种类的动物带入墓葬,期望它们在另一个世界继续扮演相应的角色,为墓主服务。经过多年考古工作的积累,当前汉墓的材料已颇为丰富,相关研究也逐渐增多,然而,对于其中随葬动物的系统研究却极为少见。《考古材料所见之汉墓动物随葬》一文在发表新资料的同时,全面收集了迄今为止正式发表的随葬动物的汉墓资料,将全国使用动物随葬的汉墓划分为中央政权地区及少数民族政权地区两大类。其中,属两汉政权辖下的墓葬因其复杂性又再细分为帝后陵、王侯墓及一般贵族与平民墓三级,通过对这三级墓葬及少数民族政权地区的墓葬中出土的随葬动物进行系统归纳,尝试着探寻汉墓中动物随葬依据时间、空间及墓葬等级的变化存在的规律性现象。另外,本文的附表收集了迄今为止发表的全部与汉墓动物随葬相关的内容,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中国古代家马起源与扩散这个热点问题研究中,地处中国西北内陆腹地的陕西地区是一个关键区域,古DNA研究的介入,为中国古代的家马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陕西省淳化县枣树沟脑遗址马坑出土马骨的DNA初步研究》一文运用古DNA分析技术对枣树沟脑遗址属于西周中晚期的马坑出土的马骨样本进行遗传学分析。发现4匹家马分别归属于4个不同的谱系,而毛色仅有枣色一种。其遗传的多样性与毛色的单一性形成鲜明对照。4种家马谱系如此典型地出现于4匹马上,似乎与陕西地区在先秦时期是一个重要的产马地区有关。本研究不仅填补了陕西地区古代家马遗传学研究的空白,其4匹家马分别归属于4个不同的谱系的结果,也是以往家马的古DNA研究中谱系种类较多的研究结果的一个新的佐证,这种结果与绵羊和黄牛的古DNA研究结果明显不同,需要引起我们的深思。 在探寻中国古代家马的历史时,距今3300年左右的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是研究的一个重点。按照迄今为止的认识,相比这个时间节点之前少数遗址中发现的零星马骨,殷墟遗址出土的大量家马骨骼引起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锶同位素检测技术是区分家养动物是否土生土长的一个重要依据。《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出土马与猪牙釉质的锶同位素比值分析》一文以动物考古学的研究思路为指导,采用锶同位素检测技术对殷墟遗址出土的10匹马进行研究,确认其中有5匹马可能为本地出生,还有5匹马可能不是在当地出生的,而且其来源各不相同。这个结果对于相关研究人员追寻殷墟遗址家马的来源、探讨当时殷墟与其它地区之间的交流是十分有益的。另外,回顾迄今为止对于多个遗址出土的人与动物的锶同位素研究结果,作为家养动物的绵羊、黄牛均有本地出生的和可能不是本地出生的两类,此次家马的研究结果也是如此,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它们的来源地绝大多数没有重合,对这个结果如何解释,还需要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 (作者:袁靖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原文刊于:《南方文物》2015年第3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