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应用稳定同位素δ13C、δ15N对中原地区仰韶文化遗址,即郑州西山、西安鱼化寨和灵宝西坡遗址出土人骨中碳、氮稳定同位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遗址基本均是以C4类植物为主食。δ15N值显示人们食物中也有一定程度的肉类。同时,对相关区域的部分动物骨头的碳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家养动物的食性与人类食物状况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这在C4类植物为人类主食区域中再次得到显示和证明。结合墓葬状况的分析表明,仰韶时期已经存在社会分层现象,在人们食物状况上也有体现。 关键词:仰韶文化;中原地区;稳定同位素分析;食物状况 以往关于古人类食物状况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出土遗物进行推论,而稳定同位素δ13C、δ15N分析方法的特点是可以获取食用者本身的直接信息。δ13C可以反映人们食物中的主食状况,δ15N显示的是营养级的高低。该方法与传统研究相结合,互为补充,弥补了以往研究中的不足。同时,由于人类的食物状况与自然环境、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社会文化习俗等密切相关,所以这一研究正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 应用稳定同位素δ13C、δ15N分析进行古人类的食物状况研究近年来已获得较大发展。国外分别在上世纪60—70年代开始建立δ13C、δ15N的分析方法,之后逐渐成熟和完善。在我国,δ13C分析最早在上世纪80年代由蔡莲珍、仇士华引入并应用于古人类食物研究[1],δ15N分析本世纪初首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4 C实验室应用元素分析仪研究建立[2]。随着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仪器设备的市场化,使得这一分析越来越便捷、易行,由此也推动了这一研究的普及和发展。 中国半个多世纪的考古发掘与研究为探讨人类食物的组成与来源奠定了基础、提供了 条件。其中比较典型的植物遗存,如小米类植物,从新石器早期的大地湾、磁山、裴李岗,到半坡、大河村等遗址,再就是到后来的龙山文化遗址等等均有发现。而稻作植物,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遗址,长江下游的河姆渡遗址,太湖地区的马家浜文化罗家角遗址,以及良渚文化等遗址中都有发现。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年代更早的小米类植物和稻作植物也都陆续发现了。但这些粮食类作物具体是怎样一个发展状况,比如在什么样的阶段人们食用的程度是怎样的,其发展轨迹如何,这就需要结合我们的方法进行探讨。 同时,不同社会地位、不同身份的人食用什么样的食物,特别是身份、地位相对较高的人,其食物构成是否与一般民众的食物构成相同或不同,通过这些分析,社会发展的文明进程可以得到展现。 本文分析的遗址主要有郑州西山遗址,西安鱼化寨遗址和灵宝西坡遗址。三处遗址均为仰韶文化时期,其年代为距今5000年以上。 1.方法和材料 本研究的原理、方法及具体手段在相关的文章中多有介绍[3—5],此处不再赘述。主要步骤为采集要分析的人骨或动物骨头,制备成骨胶原,并水解成明胶,干燥后通过元素分析仪进行气体分离与纯化,之后通过质谱仪进行质谱分析,数据处理得到分析结果。质谱测量仪为Thermo Finnigan公司的DELTA-plus,碳、氮测量所用标准物质分别为USGS-24和IAEA-N1。 所用材料为西山遗址、鱼化寨遗址和西坡遗址出土的部分人骨,以及相关遗址的部分动物骨头样品。骨胶原的提取和分析表明所选择的样品均处于保存良好状态。 1.1西山遗址 西山遗址位于郑州市北郊的古荥乡孙庄村西,1984年冬发现。1993—1996年期间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对此进行了连续发掘[6],发掘面积达6385m2。该遗址遗存可分为三期,大体相当于仰韶文化的早、中、晚三期。 取该遗址出土部分人骨进行分析,其分析结果见表1。 1.2鱼化寨遗址 鱼化寨遗址位于西安市西郊鱼化寨村北300m以远的岗地之上。遗址原面积4万多平方米,是一处内涵丰富、保存完好的仰韶文化聚落遗址[7]。 取该遗址出土部分骨样品进行分析,其分析结果见表2。 1.3西坡遗址 西坡遗址位于河南省灵宝市阳平镇西坡村西北,坐落于铸鼎原南部,现存面积约40万平方米,为目前发现的保存最为完好的仰韶文化中期即庙底沟时期大型中心性聚落遗址[8-10]。 取该遗址出土人骨进行分析,其分析结果见表3。 1.4动物样品的分析 结合对人的食物研究,我们还作了部分动物样品的δ13C分析,所分析的样品除了西坡遗址的部分动物样品外,还有古城寨遗址[11]和瓦店遗址[12]的部分样品(表4)。 古城寨遗址位于河南新密市曲梁乡大樊庄村溱水东岸,为龙山时代晚期遗址。 瓦店遗址位于河南省禹州市火龙镇瓦店村东部和西北部的台地上,为龙山时代晚期遗址。 …… 原文发表在《人类学学报》29卷,2010年5月 本文作者:张雪莲 仇士华 钟建 赵新平 孙福喜 程林泉 郭永淇 李新伟 马萧林 (责任编辑:孙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