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是根据实物遗存研究人类文化及其历史的学科。考古学研究的遗存,应该具备情境属性,情境的核心就是时间上的联系和空间上的联系。那些没有明确出土遗址和层位的流散文物,就基本上不具备考古学研究的价值,大致属于金石学研究的范畴。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从具体层面上说是遗存,从抽象层面来说就是文化,文化研究是考古学更本质的特征。考古学研究就是从遗存出发,通过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达成文化研究。 ![]() (《江汉地区文化变迁》,商务印书馆2017 年出版。) 考古学的文化研究,主要在两个维度展开:一个是文化内涵的揭示,具有共时性的特点;一个是文化历史的复原,具有历时性的特点。文化历史研究,有一个从局部到整体,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对一批遗存,特别是遗物,进行排队、分期;对一个地区进行文化编年,建立文化序列;对文化进行谱系研究。这是我们目前所知的三个主要阶段。遗存分期,揭示的是特定遗址或者特定文化发展的阶段性;文化序列,揭示的是特定区域文化的静态变化过程;文化谱系,揭示的是广泛区域内文化的动态变迁过程。在文化序列的基础上,分析文化的源流,是文化区系研究的主要内容;文化因素分析,主要揭示考古学文化尺度上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影响;文化谱系研究,则是在文化期的尺度上,揭示不同文化或者同一文化内部不同区块(空间类型)之间的互动,揭示文化生成、变异、扩张、收缩、瓦解或消亡的过程。遗存的排队、分期,是文化历史的基础,区域文化序列是文化历史的骨架,文化谱系是文化历史的血肉,这是一个递进的过程。文化序列是相对有限的,而文化谱系是绝对无限的。文化历史会在谱系研究中不断深化,不断丰富。 文化是一个复杂整体,但其内涵可以分为不同部分或者不同层面,比较合理的是将文化分为技术层面、组织层面和意识层面。技术层面包括生业、制作石器、制陶、治玉、冶金等诸多内容;社会组织层面主要包括亲族组织和政治组织两部分;意识层面包括文字、艺术、宗教等诸多内容。这三个层面是联系的、互动的,把考古遗存分为技术遗存(techno⁃facts)、社会遗存(sociofacts)和意识遗存(ideofacts)三部分并不合适,因为具体的遗存既可能反映了人类的意识,也可能同时包含有技术的和社会的信息。将这三个层面联系起来,就会形成链式的研究。如陶器的形制研究,首先从同一器类的形态差别分析制陶技术之间的差异,陶器形态以及制陶技术的区别,反映的可能就是人群的不同,就是组织层面的内容,由此可以达到文化谱系的研究。石器的“操作链”研究,涉及到选取石料,加工石器等具体的技术层面;不同技术类型也可能反映不同的人群,这就涉及到组织层面;不同的操作模式,也可能反映操作者或者所在社会的认知情况等,这就涉及到意识层面。青铜器首先是技术的产物,但如果从找矿、采矿、选矿、冶炼、铸造、运输、交换、分配、赏赐、馈赠、使用、废弃和埋藏等进行链式研究,就会从技术层面,延伸到社会层面和意识层面。新石器化和文明起源的研究,虽然分别侧重生业类型和政治组织,但其实也是一种链式的研究。 现在的考古学主要还是在实物遗存的层面建构历史,将来的考古学应该会更多地从文化内涵的层面建构历史。 (原文刊于:《中国文物报》2017年8月11日6版 责编:李来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