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是中国陶瓷史上一朵绚烂的奇葩,其变化莫测的色彩组合与富丽堂皇的视觉效果,诠释着盛唐艺术的气质风格。除了色彩的丰富,很多唐三彩器物的造型和装饰也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有的还具有浓郁的异域风情,是中外艺术交流与融合的产物。 安徽博物院收藏有两件唐三彩凤柄壶,其中一件相当精美(图一),为1955年从安徽省寿县采集入藏(近年有著录误传为安徽芜湖出土)。壶高22.5厘米,口径5.4厘米,足径8.5厘米。筒形口,口上配乳钉钮伞状盖。细长颈,颈间饰一道凸弦纹,形如竹节。壶身呈球形腹,肩部和腹中部各刻有数道凹弦纹。肩部前端塑一鸟首,肩部左右对称位置贴装两个双股泥条系,后置弓形柄,柄的上端与壶口相连,并饰凤首造型,塑尖喙、圆目、顶冠等元素。在肩部鸟首与弓形柄下方各贴塑一个模印的花卉纹图案,类似的模印贴塑图案还见于壶口沿处。壶体的最下部是一个外撇的高实足,承托着壶身,显得稳重而美观。壶身通体及筒形口内均施釉,釉色为绿、褐、黄、白相间,并有自然流动之感,典雅富丽,是唐三彩器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 安徽博物院收藏的另一件唐三彩凤柄壶(图二),1989年安徽省巢湖市散兵乡出土,高13.5厘米,口径5.8厘米,底径6.3厘米。可惜此三彩壶脱釉现象比较严重,装饰及品相均不及前者。类似的唐三彩凤柄壶,笔者还曾在南京博物院等博物馆展厅里见到过,它们共同的特点都是壶柄顶端塑有一个凤首造型,故名“凤柄壶”。 在唐代陶瓷器中,还有一类“凤首壶”,比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唐代青釉凤首龙柄壶,通高达41厘米,壶盖和壶口吻合成凤首状;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唐三彩凤首壶,高33厘米,壶口下方塑凤首造型;此外,河南洛阳、陕西西安、甘肃天水等地也出土过多件唐三彩凤首壶(参见《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陶瓷卷》《洛阳唐三彩》等书),它们高度在28-32厘米之间,器形大体相同,在壶口下方塑凤首造型,长颈,扁圆形腹,下承外撇的高实足,腹部两面贴塑或浅浮雕骑射图、凤鸟图、各式花卉图等。学者们普遍认为这类唐代三彩凤首壶具有鲜明的波斯萨珊式金银器的风格。另外笔者注意到,直到北宋时期,广东西村窑和安徽繁昌窑的青瓷、青白瓷中还见有类似的凤首执壶,这时期的“凤首”依然装饰在壶口下方,但整体器形变矮,肩部出现了细长的壶流。总之,在唐宋时期陶瓷器尤其是唐三彩器中,凤首造型是较为流行的装饰元素,壶口或壶口下方塑凤首造型的,称为“凤首壶”,而壶柄顶端装饰凤首造型的,我们则称之为“凤柄壶”。 凤柄壶还有一类“近亲”——龙柄壶,这类壶的壶柄塑成龙的造型,柄顶端塑龙首,细长的龙身正好做成壶柄,柄的上、下端分别与壶的盘口和肩部相接。“龙柄”最早可上溯到南北朝时期的青釉龙柄鸡首壶,隋代龙柄壶更为多见,有附鸡首的,也有不带鸡首的。安徽博物院收藏有一件隋代寿州窑青釉龙柄壶,肩部已不见鸡首形壶流。另外,隋代还出现一种双龙柄双身连体瓶,著名的有1957年陕西西安隋大业四年(608)李静训墓出土的白釉双龙柄双身连体瓶,安徽博物院则收藏有一件寿州窑青釉双龙柄双身连体瓶。到了唐代,一个壶身、两个龙柄的双龙柄壶则较为流行,既有青瓷、白瓷产品,也有三彩器,它们大多出土于河南洛阳地区,有学者考证认为是唐代初期巩义窑产品。 本文介绍的“凤柄壶”,似乎远不如“凤首壶”和“龙柄壶”知名度高,或许是因为凤柄壶精品较少,安徽博物院所藏1955年寿县采集的这件唐三彩凤柄壶,属已发现同类器物中最精美者,其高度不过22.5厘米,相比三彩双龙柄壶和三彩凤首壶均要小巧。不过,其造型与装饰却也有很多值得关注的地方:其一,此类三彩凤柄壶,在壶柄相对一侧的肩部都贴塑有一个鸟首装饰,这应是沿袭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鸡首壶的风格,不过这时的鸟首仅作为装饰,已不具有壶流的功能;其二,这类凤柄壶底足多为外撇的高实足,与前述的几件唐三彩凤首壶高实足造型相同,具有典型的唐代器物特点,一般来说,唐代中期以前陶瓷器皆是平底实足,中晚唐以后才出现挖足工艺,出现了玉璧形足、玉环形足,五代、北宋出现圈足;其三,这件三彩凤柄壶大量采用模印贴花装饰技法,除了贴塑的鸟首之外,腹部和口沿还有多处模印贴塑花卉装饰,一改初唐时期三彩器装饰简单的情况,属于盛唐时期三彩器的风格,后来唐代中晚期长沙窑瓷器上也广泛采用此类模印贴花装饰技法;其四,此壶器形规整,形体大小得当,制作精细,通体施釉,可能是一件实用性器皿,而并不同于大部分唐三彩仅是陪葬器具;其五,该器为球形腹、筒形口,并附有壶盖,造型美观而罕见,是一件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唐三彩品种。 (原文刊于:《中国文物报》2017年6月27日8版) 责编:韩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