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于1986年6月,至今已走过三十年历程。作为省级考古科研机构,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要承担全省范围内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保护和研究工作。随着考古事业的蓬勃发展,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为及时将这些学术成果公之于众,自建所以来,我所先后出版各种考古报告、专著、研究文集等九十余本。下面将我所编辑出版的这些书籍进行分类概述。 一、田野考古成果斐然 ![]() 田野考古报告是对考古调查和发掘成果的整体汇报和初步研究,是田野考古工作的忠实记录和集中表述。三十年来,我所先后出版有《长沙窑》(与湖南省博物馆等合编,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长沙楚墓》(与湖南省博物馆等合编,文物出版社,2000年)、《湖南古墓与古窑址》(岳麓书社,2004年)、《长沙马王堆第二、三号汉墓(第一卷)》(与湖南省博物馆合编,文物出版社,2004年)、《彭头山与八十垱》(科学出版社,2006年)、《里耶发掘报告》(岳麓书社,2007年)、《澧县城头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7年)、《坐果山与望子岗》(科学出版社,2010年)、《濂溪故里——考古学与人类学视野中的古村落》(科学出版社,2011年)、《里耶秦简(壹)》(文物出版社,2012年)、《桂阳刘家岭宋代壁画墓》(文物出版社,2013年)、《安乡汤家岗——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13年)、《永顺老司城》(科学出版社,2014年)、《沅陵窑头发掘报告——战国至汉代城址及墓葬》(文物出版社,2015年)、《湘阴青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15年)、《岳阳唐宋墓》(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益阳罗家嘴楚汉墓葬》(科学出版社,2016年)等大型考古发掘报告17部。研 读这些大型报告,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1、考古报告的出版力度不断加大。由于人手、经费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考古报告的积压几乎是全国考古学界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从我所的情况来看,2000年以前我所仅出版了两部大型考古报告,且都是和其他单位合作整理出版的。近年来我所加大了考古资料整理和出版力度,不仅逐步还清了老账,也努力避免欠新账。从2010年开始,我所几乎每年都有新的考古报告出版。不仅一些积压多年的资料得到了整理、出版,如《长沙马王堆第二、三号汉墓(第一卷)》、《安乡汤家岗——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等;而且许多新发掘的资料也及时向学界公布,如《坐果山与望子岗》、《桂阳刘家岭宋代壁画墓》、《岳阳唐宋墓》等,都是第一年发掘,第二年整理和编写报告,第三年出版,避免了新资料的积压。 2、老资料、新视野。我所对老资料的整理也不是对以往发掘资料的简单公布,而是将之纳入了当今的学术视野。如安乡汤家岗遗址,早期主要是发掘了一大批墓葬,遗址的布局、所处的环境等都不是十分清楚。为了整理这批资料,我所对汤家岗遗址进行了全面的勘探和小规模的发掘,发现了遗址周围的环壕,搞清楚了遗址的布局和所处的环境,使原有发掘资料所蕴含的信息得到了升华。沅陵窑头,还有正在整理的华容车轱山遗址等也都是如此。 3、科技与考古结合日渐紧密。随着考古学的不断发展,客观上要求越来越多的科技手段不断参与进来。这种变化在我所出版的考古报告中也得到了体现。2000以前出版的考古报告,几乎没有科技手段的介入;此后出版的考古报告,科技考古的成分日益增加,澧县城头山遗址甚至有了单独的一本《中日合作澧阳平原环境考古与有关综合研究》报告;到了《岳阳唐宋墓》时,科技检测已代替过去的经验判断,成为确定墓葬出土瓷器窑口的科学依据。科技考古的发展,促进了考古发掘水平的提升和科学研究的深入。 4、业务范围不断扩大。近年来,随着事业的不断发展,我所的工作范围也逐渐由单纯的考古向考古与保护并重转变。2009年,我所成立了“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中心”,致力于大遗址保护、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等相关方面的工作。《濂溪故里——考古学与人类学视野中的古村落》即是我所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中心开展古村落保护的一个尝试。城头山、老司城遗址的考古发掘、保护、展示以及老司城遗址的申遗成功,都倾注了我所工作人员的大量心血。我所编辑出版的《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一书,虽然从体例上不属于考古和文物保护报告,但可以从中窥见我所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重要成果。 二、科学研究逐渐深入 三十年来,我所业务人员辛勤耕耘,取得了大量学术成果。从我所编辑出版的书籍来看,其中既不乏集中体现整个湖南考古界或我所整体研究成果的论文集,如《考古耕耘录——湖南中青年考古学者论文选集》和《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建所三十周年纪念文集》,也有体现个人研究成果的学术专著,如何介钧的《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湖南先秦考古学研究》、《马王堆汉墓》;周世荣的《湖南陶瓷》、《湖湘陶瓷(一)》、《岳州窑》、《衡州窑与衡山窑》、《金石瓷币论丛》、《铜镜图案——湖南出土历代铜镜》、《马王堆养生气功》等;袁家荣的《湖南旧石器时代文化与玉蟾岩遗址》;郭伟民的《新石器时代澧阳平原与汉东地区的文化和社会》、《城头山遗址与洞庭湖区新石器时代文化》;贺刚的《湘西史前遗存与中国古史传说》;柴焕波的《湘西古文化钩沉》、《永顺老司城——八百年溪州土司的踪迹》、《湘西画卷(三本)》、《西藏艺术考古》等;张春龙等编的《湖南简牍名迹》、《湖南出土简牍选编(一)(二)》、《湖湘简牍书法选集》等。此外向桃初的《湘江流域商周青铜文化研究》虽然是在他调离我所以后出版的,但书却是他在所工作期间写成的,因此也可视作我所人员的研究成果。从这些书籍中可以看出我所研究体系的特点,即史前考古占有重要地位,且成果最显著;陶瓷、简牍资源丰富,但研究有待加强;商周考古体系初步建立,但尚有不少缺环;秦汉、六朝、隋唐、宋元考古研究尚有许多空白有待填补。从作者年龄来看,既有老一辈的何介钧、周世荣、袁家荣等,也有年富力强的郭伟民、贺刚、柴焕波、张春龙等,反映出我所事业后继有人的可喜势头。 ![]() ![]() ![]() 这些年来,我所学术交流比较频繁,承办了不少学术会议,编辑出版了一批会议论文集。为承办长江中游史前文化暨第二届亚洲文明学术讨论会,我所会前专门编有《湖南史前考古论文选编》,会后又编辑出版了《长江中游史前文化暨第二届亚洲文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此外,我所编辑出版的论文集还有《楚文化研究论集》第十一集、《“湘赣粤桂考古高峰论坛”暨湖南省考古学会第十一次年会会议论文资料汇编》、《湖南省考古学会第十二次年会会议论文资料汇编》等。 三、学术阵地稳中求进 《湖南考古辑刊》是我所主办的一个以书代刊的学术刊物,是介绍湖南考古新发现,展示湖南文物考古研究的重要学术窗口。创刊于1982年,现已出版12集。其中第一、二、三集由湖南省博物馆和湖南省考古学会合编(当时考古所还未从博物馆独立出来),从第四集开始由我所和湖南省考古学会合编。第七集以后由于种种原因,中间除2004年出版过一套《湖南考古2002》(上、下)外,有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停顿状态。2009年,我所领导决定重新恢复这一学术阵地,继续编辑出版《湖南考古辑刊》,并对刊物进行了改版,重新确定主题格式,以湖南地区考古学发掘与研究成果为主,兼顾国内外考古学研究,集资料性与学术性于一体,主设考古新发现、探索与研究、科技考古、文物杂谈、家园凝眸、金石锥指、史海钩沉、公众考古等栏目。改版以后的《湖南考古辑刊》对所收稿件严格审编,精益求精,到目前为止已出版了五集,初步树立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在学术界荣获一致好评,成为湖南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一个重要学术品牌。 ![]() ![]() ![]() 四、公众考古方兴未艾 我所十分重视考古成果的普及和推广。早在1999年,我所就出版了一本宣传湖南重要考古发现的普及读物《湖南考古漫步》。从2008年起,为了让社会大众及时了解湖南的文物考古工作情况,我所决定每年编辑一本《湖湘文化考古之旅》,将每年湖南考古的成果向社会及时公布。《湖湘文化考古之旅》分为调查勘探、考古发掘、遗产保护与利用、科研成果、信息与交流、共建和谐家园等几大板块,通过文字和海量图片,将湖南考古工作向读者娓娓道来。整本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使湖南考古工作者科学严谨、吃苦耐劳的生动形象跃然于纸上,可读性极强,对于揭开考古的神秘面纱,让公众了解真实的考古是什么,了解湖南的古文化,唤起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情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由于该书发表的都是当年的最新考古发现,具有很强的资料性,因此也可以作为资料进行交流,便于各地考古同行们及时分享成果,达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目的。 ![]() ![]() 在开展上述工作的同时,我所还时常与新闻媒体合作,结合最新的考古发现,实时开展丰富多样的宣传活动,并及时将活动的成果结集出版。2012年出版的《发现湖南》系列丛书就是我所和三湘都市报联合开展的系列活动的成果。该丛书包括《老祖宗的那些事——湖湘文明溯源之旅》、《根与源——历史文化名人湖湘之旅》、《寻找家园深处的珍藏——湖湘物质文化遗产之旅》、《寻找民间灵性之光——湖湘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旅》四组大型系列专题文化报道,通过对湖南的古文明和古代文化传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入、生动的挖掘和讲述,首次完整地从湖湘大地有人类活动遗迹的50万年前开始,追溯湖湘文明的源流历史,追踪历史文化名人在湖南的足迹,梳理湖南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貌,探讨湖湘大地历史文化的基因构成与现实处境,建立了一个独特的湖南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资源的图文档案库。丛书中《老祖宗的那些事——湖湘文明溯源之旅》细述的就是湖南的考古专家学者们如何用考古的方法,揭示和认识湖南的古代,重建湖南的上古史,解读湖南古代文明,探寻湖南文化的根基与源头。 ![]()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考古学家就是老古董的形象。其实我们很多老师都是多才多艺的。吴顺东老师曾经是诗人,他主笔的《湖南考古漫步》流淌着诗一般的语言。柴焕波老师是摄影爱好者,在工作之余拍摄了许多高水平的摄影作品。每结束一个地方的工作,除了有专业报告和专著问世外,他都会举办个人摄影大展。三卷本的《湘西画卷》(包括《武陵山区古代文化概论》、《武陵山区摄影作品集》、《武陵山区考古纪行》)就是他在湘西多年工作的结晶。其中的《武陵山区摄影作品集》,既有湘西优美自然风光的记录,也留存了许多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古老的民情和民俗。我所图书室除专业书籍外,还订了不少文学、艺术类的期刊。像《诗刊》这类纯文学的期刊,我所也一直多年订阅。套一句目前流行的俗语,我们“不光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责编:韩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