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把用于祭祀的动物称为牺牲。古人用作牺牲的动物不但基本上都是家养动物,而且对动物的种类也有明确的选择。在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期以来相当长的时间里,用于祭祀的动物主要是猪和狗。到了新石器时代末期,这种情况发生变化。在河南省汤阴县白营遗址(距今约4000年)和山西省夏县东下冯遗址(距今约4000年)中均发现被单独捆绑后埋葬的羊,这些可能是当时的先民使用羊进行祭祀活动后的遗存。 河南省汤阴县白营遗址在龙山文化晚期的房基旁边发现1个羊坑。位于F41的西北侧。坑呈三角形(圆角),坑口距地表 1.25、直径1、深0.3米。羊骨骼通长1.1米、高0.57米,羊骨架侧放,头曲至背部中间,头向西北,前后肢皆重叠,似经捆缚。此羊架位于F41附近,发掘者推测可能与建房时的奠基有关。 白营遗址发现的羊坑 山西省夏县东下冯遗址的一个鼓形灰坑(H221)中发现羊骨架一具。灰坑口、底为圆形,口略大于底,其最大径在坑腹中部,坑底用黄砂泥涂抹成平整硬面。口径2.02、底径1.56、深0.85米。在坑底南部有羊骨架一具,前后腿有捆绑痕迹,在羊腹部有小羊羔遗骨。发掘者推测这只母羊是被活埋的。 东下冯遗址H221 另外一个灰坑(H231),距坑口深1.40米处有狗骨架一具,在深1.80米处有羊头和零散的羊肢骨,在深2.10米处有猪骨架一具。其中羊骨架呈挣扎状。 东下冯遗址H231 从齐家文化以后,先民使用羊作为牺牲的遗存屡有发现。在河南省偃师市商城遗址的祭祀沟(距今3600年左右),除发掘出大量的猪骨架之外,也发现了猪、牛和羊三牲组合的骨骼,这可能与文献中提到的祭祀活动“太牢”相关。 参考文献: 袁靖:《三阳开泰——羊年说羊》,《中国文物报》2015年2月13日第5版。 安阳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河南汤阴白营龙山文化遗址》,《考古》1980年第5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考古学报》1983年第1期。 王学荣、杜金鹏、李志鹏、曹慧奇:《偃师商城发掘商代早期祭祀遗址》,《中国文物报》 2001年11月1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