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日来,霸占各路媒体头版头条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京举办,各国一起共商合作大计,共建合作平台,共享合作成果。 今天,小编要推荐的这个讲座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一带一路”的宏图构想。这场讲座的讲师是战斗在新疆科考一线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新疆考古队队长巫新华老师。 你可曾想过,为何新疆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 你可曾想过,中国神话故事的昆仑为何在远离中原的新疆? 你可曾想过,清末穷全国之力收复西域设立“新疆省”的终极原因? 两千多年前的新疆是东西文明交流传播的重地,对中国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打下深深的烙印。 让我们跟随巫新华老师的脚步,踏上新疆之行,重新发现新疆。 ![]() 新疆文化的前世今生 1、拜火教 拜火教,产生自以帕米尔、天山、昆仑山为核心的新疆区域。拜火教仪规里边最核心的是洁净,甚至连个人生活起居的细节,都会有非常详细的规定。拜火教认为火焰是最神圣的,圣火绝对不能够被玷污。所有的教徒面对圣火做祈祷和礼拜的时候,为了避免自身的呼吸气体和口腔的飞沫接触到圣火,教徒会将双手手掌举到嘴前边,这是拜火教教徒祈祷时候最基本的一个仪规要求。伊斯兰教后来完全接受了拜火教的祈祷仪式,但这种继承和伊斯兰教教义的实质性内容没有关联,完全是一种历史文化的传承,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 祈祷的拜火教教徒 我们今天戴的口罩也是由拜火教发明的。 ![]() 阿姆河宝藏金器为公元前6-5世纪文物,多与拜火教有关,发现于阿富汗的阿姆河上游地区,现收藏在大英博物馆。此为伺火祭司-派提达纳所戴口罩。 拜火教影响了全世界所有的后续宗教。摩尼教的东西,主要是拜火教的。最有意思的是佛教很多东西也来源于拜火教,比如佛祖说服了一个以拜火教教主为首的僧众皈依佛教,从此佛教就有了第一个僧团,佛教的第一个寺院也是拜火教教主免费送给佛祖的。现在所有的泼水节日、掌灯节日,包括元宵节都来自于拜火教。数字“七”的崇拜文化遍及欧亚,进入宗教殿堂也是拜火教的首创。从那以后犹太教教堂、基督教教堂、伊斯兰清真寺台阶等规制都是“七”。还有西方文化里带翅膀的这种精灵形象,也多与拜火教的传播有关联。如此看来,人类早期文化的发展实际上是在交流中成长,在交流中发展。 巫新华老师还介绍了一个考古新发现。 ![]() 帕米尔高原的墓群遗址 2013年,他带领科考队在帕米尔高原做考古发掘工作时发现了人为铺设的巨大黑白石条墓群遗址。半个拳头大小的黑色、白色鹅卵石,铺在地上组成一条一条放射线,都是单一方向。最初发现这个大面积放射线条时,他并没有意识到这是拜火教文化,只觉得与祖先早期的太阳崇拜文化有关系。与巫新华老师同去的其它学科的朋友,让他判断年代,他说距今2500年左右,这和后来的测年数据完全吻合。 ![]() 墓群遗址的航拍影像模型 墓群的黑白石条不仅仅是表达光线明暗,同时还和《阿维斯塔》(伊朗最古老的文献)拜火教教义,以及一些早期天文现象有直接的关联。 ![]() 墓地地表石方向与太阳方位 黑白石条向东一侧指向是夏至日,是整个帕米尔高原白昼最长的那一刻,是太阳出来的方向。 ![]() 本次考古出土的7颗天珠 这七颗天珠是我国出土年代最久远的七颗天珠。周圈的六个都是管珠,中间的一个实际上是圆珠,板状的圆珠,板珠中间的图案是一个火坛的剖面图案。通过这个遗址的考古发掘和考古研究工作,巫新华老师解决了学术界多年来被神话的“天珠的起源”问题。天珠起源于拜火教,有对称的黑、白线条,白色线条居中,表达崇尚光明和白色。另外,天珠的黑白线条环绕在管珠上形成一个圆形图案,这便涵盖了拜火教最典型的三样东西:光明(白色)、黑暗(黑色)和太阳(圆形)。这不但解决了天珠起源的问题,也解决了西藏苯教、藏传佛教里大量使用天珠的早期文化来源。 2、斯基泰人 新疆区域的早期居民被西方学者称之为斯基泰人,就是中国文献记载的塞种、西戎。他们的语言为东伊朗语,是印欧语系伊朗语族的语言,是中国的白种人,也是当年希特勒所说的雅利安人。西戎人(中国雅利安人)最远曾经到过安阳、山东,这都有考古学证据,但古时大量分布于中国的西部,从现在的天水宝鸡一直到宁夏河套,也就是现在的甘肃、陕西、宁夏这一线。 西戎人最有名的事情和秦穆公有关,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也是秦始皇的祖先,他做的事情影响了人类文明进程的很多方面。秦穆公灭西戎二十余国,拓地千里。强大起来的秦国除了控制丝绸之路以外,还在不断地挤压西戎的生存空间。被驱逐出故土的西戎人到了新疆,之后就出现了新疆塔里木盆地的所谓“塞种人”,而后又出现了天山和塔里木盆地的一大波早期人群迁移。西戎人沿着西域山河,尤其是草原地带,从昆仑山、天山,经阿富汗区域向西迁移,最后一直到了现在的叙利亚,进而消灭了西亚最古老的文明古国亚述帝国。 从文献记载上看,这是东方的中国第一次影响世界格局的重大活动。所以,从秦穆公开始,东方的中国就在不断的改变着世界历史、地缘政治、民族语言文化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人奠定了以亚欧大陆历史为主的古代世界史。像这样改变人类历史的事件还有几档。比如西迁的匈奴灭了东罗马帝国,横扫了多瑙河流域和整个北欧区域。这拨匈奴人的国王阿提拉,被欧洲人称为“上帝之鞭”。再比如西辽西迁后,出现了喀喇契丹国,是一个地跨中亚、南亚、西亚的大国。现在中亚、西亚、俄罗斯很多地方对中国人的称呼实际上就是契丹。之后的突厥西迁,以及蒙元时期就众所周知了。 3、马鞍和马镫 巫新华老师还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一书中经常讲两样东西,一个是马镫,另外一个就是高桥马鞍。 ![]() 左为秦马佣,右为汉代嘉峪关画像砖 早期的马鞍是软鞍,而不是高桥马鞍,骑马也没有脚蹬。出土的秦兵马俑、河西走廊嘉峪关的汉代画像砖里面就是典型的软鞍,没有脚镫。马鞍和脚镫的出现跟汉武帝开拓西域有关,汉武帝开拓西域后,马大量进入中原,成了奢侈品,成了社会地位的象征,游牧区域的人从小就接触马,怎么骑都没有问题。但对于中原农耕区域的人就不一样了,于是就发明了高桥马鞍,也就是硬质马鞍,这样,人就可以稳定地坐在马身上了。上下马不方便怎么办?于是就有了脚镫,从单镫到双镫,从上马的工具到控马的工具。脚镫也被李约瑟称之为中国靴子。 ![]() 左为高桥马鞍,右为脚蹬 李约瑟说中世纪的欧洲是穿着中国靴子开始的封建时代,包括后面的重装骑兵,一系列相关的社会变革、军事变革、生产力的发展都跟马鞍和马镫的发明有关。这是中国人对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推动,世界因此从战车时代进入了战马时代。 历史的巧合 在正式讨论新疆之前,巫新华老师先向提出两个问题。昆仑山为什么来到了新疆?古代西域,今天的新疆,对中国而言真的重要吗? ![]() 博格达雪峰 博格达雪峰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在都是天山里边最受重视的一个雪峰,但它并不是天山最大的山峰,可为什么天山崇拜的不是最高峰而是博格达峰呢? ![]() 慕士塔格峰 帕米尔高原的乔戈里峰,又叫K2,是仅次于珠穆朗玛峰的世界第二高峰。但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脉中最有名的雪山并不是它,而是被称为“冰山之父”的慕士塔格峰,这又是为什么呢? 巫新华老师告诉我们这两个“为什么”都跟丝绸之路以及当时我们所信仰和遵奉的文化有关联。 慕士塔格峰被称为“冰山之父”是因为它在帕米尔高原上当道,是丝绸之路主要干线通道必经之地,且外形奇特。在卡拉苏口岸,从塔吉克斯坦的角度看慕士塔格峰,会发现它和印度人的神山、圣山冈仁波齐是一模一样的。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巫新华老师还带领读者看了几个巧合。 1、巧合 公元前138年,西汉建国64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始经营和控制丝绸之路,然后开启了一个主动全球化的大汉王朝,“汉人”这一称呼就从那儿开始的。 2013年,中国人民共和国建国64年,习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随后中国式世界化的“一带一路”战略成型。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是贡献给全球的服务于全球化发展的公共产品,为全人类服务的。 2、巧合 科学发展的今天,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学术界主张的文明起源与神话提示文明起源的诸多内容居然在昆仑山和黄河河源这个观念上一致起来。我们现在看到的上古有关昆仑与河源神话传说,都是由生活在中原地区的古人记载下来的。而这些神话传说的中心却不以中原为主,而是以西北方向新疆的昆仑山、玉河、叶尔羌河、帕米尔高原为主,原因何在?新疆到底和我们什么关系?引人深思。 3、巧合 1935年,毛泽东主席在长征路上过岷山的时候,写下《念奴娇·昆仑》,里边有一段“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这不就是“一带一路”吗?这不就是中国文化的全球化吗?1935年我们国家赤贫,饱受外来欺辱,中共还没有执掌政权的影子,在被国民党军队追击被迫长征翻雪山的时候,毛泽东主席就能有这样的气魄,能畅想将来中国文化全球化的远景,这就是伟人。这样的东西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有历史底蕴和传统的。 昆仑、河源与西域 中国文化中“昆仑”、“河源”象征着国脉,而“昆仑山与黄河河源在西域”,则表明西域自古便是中国文化共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区域,且中国国脉在西域。 昆仑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是中国文化的高地,是古代中国人所有美好东西的所在,也是最神圣的老祖宗们聚集的地方。可以说古代中国人能想到的美好事物和所崇尚的、高尚的人都在昆仑。 古代的中国大地上到处都是昆仑,屈原的《九问》中也有,所有的地方都在抢这个中国文化的高地昆仑,那为什么汉武帝要把昆仑安排到新疆呢? 《史记•大宛列传》里边这样记载,汉武帝派汉使出使西域去寻找河源,发现河源出于阗,而且于阗多玉石,汉武帝听了汇报以后,查古今的图和书后确定“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于是白玉河、墨玉河流出来的西域南山就成为昆仑山,这是中国古代雄才大略的皇帝汉武帝遍查古代地图与文献记载而后做出的安排。 这样的决定,绝对不是轻易做出的,原因即在于之前中国人对西域的认识,也在于汉武帝自己对西域重要性的认识。随后的《汉书·西域传》有记载,河有两源,一出葱岭,现在的帕米尔高原,一出于阗,然后就是塔里木河,然后就是罗布泊,张骞他们看到帕米尔高原上的诸河流、塔里木河的河水、罗布泊的河水,冬夏不增减,理解不了,就认为一定是从地下潜流到青海,出青海的积石山,这样联系起来就成为黄河的源头。这就把昆仑和黄河这两个在中国最神圣、最重要的象征性的概念,同新疆发生了直接的关联。这个观念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从汉武帝起一直到清代晚期。这种观念不是突然闪现在汉武帝的脑海,是三代已降,夏商周都是这样认为的。有成形文字记载的文献就是《穆天子传》,书中记载周穆王要离开他所在的王宫,一直向西去昆仑山,除了拿玉,更重要的是见西王母,足以说明那个地方的重要。所以,汉武帝既是在继往开来,同时又把以前的先学变成了地理学上的昆仑山脉。 中国文化中的昆仑和河源是象征国脉的,是国家的象征。昆仑和河源到了新疆,说明新疆关联国脉,和在古代的地位之高。文献记载汉武帝经营西域,主要是因为与匈奴的战争。所谓的断匈奴右臂,不是联系西域一群恶狠狠的兄弟一块跟匈奴干仗,而是断了他的财路。西域是丝绸之路最关键的通道地区,是给匈奴提供军事技术、物质财富和后勤支持的地方。控制了西域,匈奴基本上也就半残了。所以说,最后的目标还是致四方异物,控制丝绸之路这条财富物流通道。而昆仑-葱岭道则是汉王朝最容易控制的通道,帕米尔山谷宽阔平坦,水草富集,便于通行,成为昆仑河源道里面最重要的关键通道。 汉武帝确定昆仑、河源于西域,习总“一带一路”的终极原因 1、什么是“丝绸之路”? 巫新华老师对丝绸之路的定义是:“丝绸之路指的是古代人类各大文明区域的核心文化孕育、发展和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交流、互动作用,并进而导致各文明形态形成和推动现代文明奠基的亚欧大陆东西方古代交通路线。简言之,丝绸之路就是亚欧大陆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的约定俗成之说。不是任何一条古代路线都能称之为丝绸之路。” 四十多年前,我们的近邻日本开始争丝绸之路的研究和发现权,主张丝绸之路到了奈良,到了京都。而巫新华老师很确定地告诉我们丝绸之路没有到日本,日本只是从东亚文明核心区吸收文化的营养,但没有反哺。丝绸之路必须是双向推动的。 同时,巫新华老师指出区域贸易路线和影响文明成长的路线应该区别开来。如茶马古道仅是区域贸易路线,并没有为中国文化贡献新内容。 ![]() 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 这是巫新华老师绘制的丝绸之路路线图,图中,几条大的路线都经过新疆,唯一一个南亚、印度半岛的路线是断的。早期的交流交通都在大陆上,而且中亚地带的古代新疆是唯一通道,海路是不行的。 2、早期人类文明的高地 从文明的早期形态和阶段来看,比如说五谷的种植、家畜的驯化、陶器的制作、冶金技术的传播等等,它都不是孤立地起源于亚欧大陆某一特定地点,而是多地区多地点起源。在各个文明区域起源了之后,相互之间彼此交流、传播,然后推动不同区域的文明发展,实际上是互相促进、互相吸收然后发展起来的,是全球化的发展。 一万年以前,当时的世界只有两个文明高地,一个是中国,还有一个就是西亚的伊拉克和叙利亚。西亚那个高地性质的文明早就死亡了,现在的伊拉克、叙利亚继承的并不是最早的那个文明的本体。但中国文明从它诞生到现在,基本上还是本来的样子,没有间断,只不过是不断的在发展完善,长得越来越漂亮而已。 东亚的中国和西亚的伊拉克、叙利亚是世界最早的文明曙光,丝绸之路的交流最早是从这两点开始。丝绸之路不是汉代开通的,汉武帝只是控制丝绸之路,而不是开通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从人类文明开始的幼年期,从它第一声啼哭开始就存在,丝绸之路不是两千年的历史,是一万年以上的历史,是和人类文明史共始终的。 3、中国文明的丝绸之路原生性 中国具有丝绸之路的原生性,因为当时的中国是世界文明的高地之一,中国发明了小米的种植、水稻的种植,还发明了狗、猪的驯化养殖,并通过丝绸之路贡献给了世界。 ![]() 三代作物全球化传播示意图:小麦大麦(粉红色)、水稻(蓝色)、中国粟黍(小米)和燕麦(绿色)、非洲高粱(黄色) 近些年的考古发现有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在西北地区新出土的一些塞种(斯基泰)墓葬,发现财富最多的都出在河西走廊、宝鸡、天水这一线,而不是在新疆,不是在哈萨克斯坦,更不是在蒙古高原。巫新华老师认为,当时草原文化背景的社会集团,在极力地向东靠拢,向东亚的文明核心区中国文明的腹地靠近,故此积累的财富也极为可观。这说明丝绸之路原生性的文化高地就在中国,而丝绸之路也是财富通过的道路。唐代,新疆的吐鲁番、和田、喀什、焉耆等等地方成为富庶之地。全世界最好的奢侈品贸易都集中在丝绸之路。 4、“总万国之要道”的新疆 ![]() 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 再看丝绸之路的路线图,从新疆往南的青藏高原走不通,而老挝、缅甸这一线,有热带雨林、澜沧江、湄公河,也走不通。这两区域的地理环境在近现代社会都不能有大规模的物流和人群移动,古代就更别提了。抗日战争时期,我们曾经推动诸如滇缅公路之类的建设,但也没有完成多少后勤接济,最后还是开通了驼峰航线。现在中巴经济能源通道也是要绕道新疆,科技能力和国家的财力仍不能打通直线通道。现在通向“一带一路”的关键点实际还是新疆,就必须走这个地方,没有选择。所以说古代新疆之所以重要,就是地理环境决定的。东亚和亚欧大陆其它文明区域的沟通只能走新疆,唯一可能的就是通过帕米尔高原的古代葱岭的古道,沿着昆仑山的通道,沿着绿洲的通道,沿着天山的通道,沿着阿尔泰山的通道。新疆就成了中国文明对外沟通的唯一通道,只有通过新疆才能到南亚半岛(印度),到伊朗高原,到西亚一带,然后到地中海,到北非的埃及。这样新疆的地位也就出来了:“总万国之要道”,这个地位是地球母亲给的,是地理条件决定的,而不是以人的意志和人力为转移的。 此外,新疆还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区域,是命运共同体,关系到国脉的问题。新疆是左宗棠在晚清即将覆亡,王朝要倒台的时候,倾全国之力,从沙俄帝国手中、从英帝国支持的阿古柏军队手里抢回来的。当时国库里没有银子,晋商胡雪岩向万国银行贷款,传说慈禧连她当年的嫁妆都拿出来了。这么大的投入,这么大的决心,这么大的力量,也要把新疆抢回来,而且面对两大帝国居然打赢了,1884年清政府设立了“新疆省”。 新疆为什么这么重要?2011年,巫新华老师在瓦罕走廊帕米尔高原做古道调查的时候,坐在山顶上基里克山口达阪的大石块上,突然想通了这个问题:昆仑和河源在新疆,是我们的国脉,把昆仑河源丢了,那代表上天来统治人间的王朝还有正统性吗?这就是满清不遗余力打下新疆,然后建新疆省,改西域为新疆的原因。 打下新疆后,清政府立马就做了一个罗布泊的水道调查,罗布泊是河源的最后到达地。巫新华老师在近十年昆仑河源道的科考中,认识到了这条道是古代马走的路。 ![]() 丝绸之路昆仑河源道科考路线图祈祷的拜火教教徒 昆仑河源之所以到新疆,是新疆这个地方对中国文明至关重要,没有新疆,中国文明是发展不起来的,新疆是营养输入的动脉,是国脉所在的地方。 5、天山的历史地位 天山是新疆最好走的一条交通路线。天山北坡海拔1300-2700米为雪岭云杉长达2000多公里没有断绝的分布带。这条绿色林带之上为夏季牧场,之下则依次为低山草场(优质打草牧场)、荒漠草场(广阔的冬季牧场)。欧亚大陆中心区这一条绿色植被带从畜牧经济形态诞生起始,就一直是游牧人的天堂,保证了水和草。人类大迁移是马驯化以后的事,马有吃的,人有喝的,所以天山就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高速公路,而不是昆仑山。昆仑山是最早的通道,因为物种的传播是需要纬度的,昆仑山和北京是一个纬度,北京地带的农作物传播到那边也是可以种植的。现在再来看前面提到天山博格达峰为何是神山、帕米尔高原慕士塔格阿塔为何会成为冰山之父,就是因为它们位于丝绸之路必经之处。 ![]() 天山一景 在阿尔泰语系中,天山叫“tengri-tagh”,是腾格里,就是天的意思。历史上,所有被称为“天山”的山脉都在丝绸之路关键路段的东侧,靠近中国文明核心区域,比如说河西走廊的祁连山,比如说现在的昆仑山,还有现在的天山,都曾被称之为天山。说明“天山”这个名称是靠近这个区域的人命名的,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一是早期的天地崇拜,所谓“天圆地方”。然后就是天命观的思想,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周王朝为什么取代商王朝?是商王朝没有代表“天”治理好人间,“天”将治理权转交周王朝,周是奉天命取而代之,这就是天命观。 天子是代表天来统治人间的皇帝。匈奴也用这样的名称,叫“孤涂撑犁单于”,孤涂是大的意思,撑犁就是腾格里,单于就是统治者的名称,就是大天子这类的意思。巫新华老师认为,天山的名称是得自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天命观。而天命观能够波及到这个区域,和天山、昆仑山是当时中国对外交流唯一的通道有关联。这么重要的地方,以我们的勤劳,以我们的能力,以我们勇往无前的民族精神,是一定要控制在手中的。 天山山脉的历史意义实际上就是人类丝绸之路西域通道里边的高速公路,最重要的干线通道。汉代汉武帝没有控制天山,他控制不了天山,所以就开通了楼兰道,走了沙漠疏勒河的那条道,走了罗布泊。 6、“汉人”的由来 穆公被迫西迁,他们迁到现在的阿富汗建立了贵霜帝国,后将佛教传入中国。西戎人在迁移过程中称自己为“秦人”,而“秦人”原本是他们对秦国人的称呼,因为那时的秦国是东亚文明高度发展的代表,自称秦人脸上有光。历史上,周边的游牧人或者其他少数族群的人称汉朝人为“汉人”,可他们在面对其他远方的人群时,又自称为“汉人”。后来“汉人”逐渐成为多元文化融合的中国文明区域所有人的自称。 学者的社会责任 巫新华老师在边疆工作多年,认为学者应该有所担当,学术必须服务于国家需要。 他在帕尔米高原的瓦罕走廊路口,给玄奘、法显、马可波罗这样的著名旅行家和唐代大军事家高仙芝将军立碑。究其原因,他告诉我们,当年法国的考古研究院在阿富汗,我们国家的中冶公司在那边开发一个铜矿,发现了一个佛寺遗址,西方说其破坏文化遗址,成为当时国际上贬低中国的一个事件。最后中冶出了一大笔钱,由联合国出面组织法国考古研究院做考古工作。当时法国的考古同行邀请我国专家去共同工作,后来考虑到一系列的国际制约因素,最后没有形成合作。2011年,巫新华老师在上帕米尔高原探路的过程中,感触到,帕米尔八帕我们只剩1.5帕,过去的帕米尔八帕全是我们的,而现在帕米尔高原这关键的1.5帕里边,我们什么文化主权标志都没有,没有一个宣誓文化主权的东西。再三斟酌之后,巫新华老师就约了几个朋友合作,个人掏钱请政府支持,立了一些碑。 2014年,帕米尔高原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建县四十周年的时候,巫新华老师建议县上出吊车,找了几块二三十吨的花岗岩石替换了那些当年应急用的大理石碑。所有的碑上除了刻写当地机构的名称,还写了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队,代表中国文化主权立在那里。现在有六块碑在这个地方,分别是大唐高僧玄奘、西晋高僧法显、东行传法高僧安世高、唯一对帕米尔做记载的高僧惠远、唐代将军高仙芝和马可波罗。巫新华老师可谓是尽一个学者的一己之力。 尾声:熔炉文化 在讲座的最后,巫新华老师提到中国文明为什么会有五千年的生命力,近150年来被西方、日本打趴在地上,还能站起来,为什么有这么强大的生命力?他说:“中国的文明是熔炉式的文明,不断吸取养分壮大自己,同时又保持自身的特质。而新疆是中国文明核心文化产生的重要区域,新疆不是异域,不是你我的关系,而是咱们的关系。这就可以解决新疆多民族的认同问题。” 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到了大家必须要重新讲究起来的时候,不讲究不会被尊重,那么,怎样讲究呢?巫新华老师再次强调:要全面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自信,就包括正确认识新疆! (文字内容整理自首图讲坛“昆仑为何去了新疆——昆仑、河源、新疆与中国国脉探寻”讲座。) 责编:韩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