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籍上屡有结绳记事、记数的记载。如《易经》上有“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的记载。三国吴人虞翮说“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唐代时,吐蕃“无文字,结绳、刻木为信”。在云南红河元阳地区的哈尼族人在50年代前后买卖田地时,常用单股的麻绳打成结,表示田价银子数。每个结代表一两银子,结与结间的距离相等,表示单位形同。假如最后的距离只有一半,就表示半两银子。买卖双方要同时做成完全一样的两根,各执一根。 结绳的实物,目前在一些博物馆中还有收藏。拉祜族等民族直到50年代还保存有结绳的习俗。有学者做过调查,收集了一些实物,大多藏在云南省博物馆(图一)。中央民族大学的陈列室中有一件台湾原住民族的结绳实物,两根结在一起(图二),每根上打有小结,代表含义还不清楚。 图一:拉祜族等族的结绳与刻木 图二:台湾原住民族的结绳 参考文献: 李家瑞:《云南几个民族记事和表物方法》,《文物》,1962年1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