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翻越山丘 循环升华——雷德侯与《中国佛教石经》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中国文物信息网 魏子元 参加讨论

    2016 年9 月23 日,国际著名汉学家和东亚艺术史学家、德国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系教授雷德侯(Lothar Ledderose) 先生应邀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做了题为《中国佛教石经》(Buddhist Stone Sutras in China) 的讲座,主要介绍了中德合作的“中国佛教石经” 调查项目在山东、四川两省的调查情况以及系列书目的编纂、出版情况。讲座由考古文博学院孙华教授主持,罗森(Jessica Rawson)、杭侃、徐天进、吴小红、李崇峰、陈建立等教授及校内外百余名学生参加了讲座。
    
    自2005 年起,在德国海德堡科学院(theAcademy in Heidelberg) 基金的支持下,雷德侯(Lothar Ledderose) 教授及其团队与中国的学术机构展开了关于“中国佛教石经”的合作项目。合作团队对山东和四川刻凿于深山幽谷、洞窟崖壁、石碑石板之上的早期佛教石经(公元6-9 世纪) 进行了精密地、系统地、全面性地调查与研究。
    
    本次讲座,雷德侯教授主要从记录、分析、出版三个方面介绍了“中国佛教石经”的项目调查进展及取得的部分成果。在第一部分佛教石经的“记录”方面,雷德侯教授结合大量调查期间的现场照片和具体个案,详细介绍了田野测量和碑文记录的工作方法。翔实、准确的记录工作是保证基础资料科学性的根本,为了获得准确、科学的石经信息,调查团队综合运用了测量、画图、经文对照、地形分析、拍照、老照片查询、扫描、拓片、金石学著录比对等九种记录手段和方法。特别是在对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及其周边的题刻进行记录时,调查团队精确记录了每一条刻文乃至单字的位置、形制、现状、大小、书法风格及镌刻方式。比如,对已风化漫漶的经文通过现场拉线分格、夜间执灯辨识残存笔画的方法来确认现存的文字;再通过拍摄刻经地点的整体照片、刻经所处环境的照片和每个刻文的单字照片来记录刻文从宏观到细节的图像信息。同时,还通过拓片、扫描等方法来最大程度地记录通过照片无法看清的刻文,利用GPS 全球定位系统、全站仪和摄影测量法,采集精确的地理信息以制作石经的二维平面地图及三维立体模型。
    第二部分,雷德侯教授介绍了调查团队对佛教石经所做的综合分析工作,涉及石经的历史、宗教、政治、艺术等含义的系统研究。雷德侯教授首先以鸡嘴石和灵鹫山、四川安岳卧佛院唐代石经、浮雕佛幡的补遗和复原等工作为例,介绍了调查团队所做的勘误和分析工作。此外,调查团队还借助仪器对石刻佛经的文字空间结构及比例进行精确测量,通过这些数据对石刻佛经在起源、书法艺术等各方面做了更深入的研究。接着,雷德侯教授指出中国发现的很多佛教石经的经本很老,其中很多资料文献上都没有记载,这些刻凿于岩石上的佛经保留了丰富的历史、宗教和艺术信息,是中国古代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讲座的最后部分,雷德侯教授介绍了调查资料的整理发表情况,即《中国佛教石经》系列书籍的出版工作。《中国佛教石经》系列书籍目前已出版了山东卷和四川卷(将来还会陆续出版陕西、北京房山等分卷),主要描述了佛教石经的分布、保存现状,并对其涉及的历史、宗教、政治及艺术内涵做了分析。每卷大致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由各专家执笔,针对该地区刻经点的空间、时间以及刻文做综合性的分析导论;第二部分将刻文的相片、拓片、版式录文、隶定录文、英文翻译、研究史和调查数据等依次列出,巨细靡遗。配合平面出版物发行的同时,德方团队还建设了网络数据库。
    孙华说,汉文佛教经典从纸质书籍,到石质的刻经,再到纸质的书籍,这个过程是历史的螺旋性的循环,这样的循环对文献保留意义重大。《中国佛教石经》系列书籍的出版填补了中国石刻佛经领域的多项空白,将过去雕刻在石头上佛经再重新印制到图书中,通过一定数量的出版,使之能流传广远,多处收藏,除了可以为研究者提供翔实可靠的资料外,还可为保存佛教文献做出贡献。
    (原文刊于:《中国文物报》2017年4月14日8版)
    (责编:李来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