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城市与文明》:追溯的不仅唐代青龙镇,更有史前上海与文明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澎湃新闻 贾利民 参加讨论
上海博物馆去年主持召开的“城市与文明”学术研讨会,吸引了国内各主要的博物馆、考古所、大学的考古院系等文博单位的研究人员参加。文博界的宗师级人物张忠培、严文明和李伯谦等诸位先生也都亲至现场,或参与分组讨论,或做主旨发言,更提升了整个研讨会的档次。当然,与会学者所提交的论文以及围绕论文展开的热烈讨论是研讨会的最大亮点所在。《城市与文明》即是精选会议论文而结集出版的成果。《澎湃新闻·古代艺术》特选发此次研讨会的论文集摘要书评及何继英关于唐代青龙镇考古与功用的文章,以飱读者。
    
    
    上海古籍出版社《“城市与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在著名的科幻小说《三体》中曾有这样一句名言:“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文明,作为人类文化的特有成果,从一开始就将人类与其他一切生物区别开来。人类不是这颗蓝色生命之星最早的统治者,早在数亿年前,大腹便便的恐龙,就征服了这颗星球的陆地、天空和海洋,但身躯高大、种类繁多的恐龙家族却只是被动的适应环境,其存在的年限虽然远超现在的人类,但除了一幅幅震惊世人的骨骸,不曾留下什么。虽然人类的进化之路只有短短数百万年,但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改造着这个世界。
    城市,人类文明的集大成之地。早期的城市见证了文明演进,尤其是国家演进的重要历史;而今天的城市化,在中国乃至全球各地如火如荼的进行。探讨城市与文明,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上海,中国近代最早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之后又演进为中国乃至亚洲地区的第一大城市。它见证了中国近代的苦难,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再次振兴。
    契机——申城寻踪
    众所周知,上海简称沪,沪字的来历大致可以追述到魏晋时期;又称申城,传上海曾为楚国春申君的封地故而,即便如此,上海的历史也只到战国时期,似乎并不久远。甚而有人说,上海是由一座海边的渔村发展而来。作为一座完全新兴的城市,说深圳如此是可以的,说上海则不能。因为据现在的考古发现,上海的文化历史不仅可以追述到遥远的史前时代,即便是到了历史时期,也曾有过不少辉煌时期,只是因为随着沿江港口的变迁兴废不定,给人以错觉罢了。
    上海的最早历史可上溯至马家浜文化末期,距今约6000年,该文化辐射太湖东部的广大地区,当时的人们以种植水稻为生,兼营渔猎,其制陶术虽与中原不同,但并不落后。马家浜文化之后,上海出现了松泽文化,这是第一个以上海的地名命名的考古学文化。这个文化在上海的分布范围更大,留下的遗存更多。其代表的人群,拥有更高的技术、更复杂的文化,人口数量也更多。其后,上海又先后出现了良渚文化、广富林文化(松江区广富林村)、马桥(闵行区马桥镇)文化,后二者也均是以上海地名命名的考古学文化,可以说上海地区的史前文明连接不辍,并在良渚文化与广富林文化时期达到一个繁荣高峰。进入历史时期以后,唐宋时期的青龙镇也曾显赫一时,成为中国东部沿海的重要中转港口,宋朝时更是曾设市舶司与此。明清时期的老上海,也因连通南北的沙船贸易而兴旺发达。至于鸦片战争之后,英国选择上海作为第一批通商口岸,并非简单出于位置适中而已,而是其深谙中国近代经济地理和历史文化使然。上海之所以在众多的开放口岸中迅然崛起,并在改革开放后也能以傲然雄姿重新腾飞,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传承不断的开放基因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因而,在上海召开的这次“城市与文明”学术研讨会可谓正当其时、正当其地。
    收获——厚重的论文集
    由上海博物馆主持召开的“城市与文明”学术研讨会,吸引了国内各主要的博物馆、考古所、大学的考古院系等文博单位的研究人员参加。文博界的宗师级人物张忠培、严文明和李伯谦等诸位先生也都亲至现场,或参与分组讨论,或做主旨发言,更提升了整个研讨会的档次。当然,与会学者所提交的论文以及围绕论文展开的热烈讨论是研讨会的最大亮点所在。《城市与文明》即是精选会议论文而结集出版的成果。

    张忠培先生指出,从历史的角度看,上海的发展呈现“马鞍形”的态势,两头高中间低,上海的史前文明和近代文明均获得了很高的成就,但二者又不一样,史前文明的原创性更强,近代文明则学习、模仿的因素更重,希望上海在文化创新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严文明先生对城市与文明的关系作了高度概括:城市的出现是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城市的发展是文明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城市形态是区别不同文明形态的重要标志。李伯谦先生认为,文明或国家起源的研究应在理论方法上要有所突破,考古学研究要重视古代文献的使用。
    谢维扬从历史性事实对考古学证据意义形成的角度,分析了历史性事实在国家起源研究中的重要作用;陈淳从聚落考古与城市起源研究关系的角度出发,回顾了国内外在城市起源研究中聚落考古方法的使用;裴安平用历时性的角度,观察了聚落群聚形态下的早期中国城址与城市发展、演变历程;此外,郭大顺、杨建华等学者结合国内外具体的城市(址),分析了不同文明传统或古今之间的城市发展特色。
    史前时期是中国古代城市形成与文明演进的最重要阶段,论者颇多,如繁盛一时的鲁东南龙山文化、成都平原的龙山时代文化、环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等都有学者讨论,而其中的良渚文化又是讨论的重点,聚落形态、筑城理念、权力结构、意识形态等角度均有涉及;成都平原龙山时代城址的发现与研究,确立了西南地区在城址与文明起源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从夏朝到秦统一中国,城市与文明的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徐良高通过对宗庙和祭祀两个角度透视了夏商周都城的突出特征,或者说中国特色;方燕明论述了夏文化考古学研究的历程、存在的问题和对来研究的思考;赵化成和耿庆刚则从宏观角度概述了东周列国都城的建制问题;此外,很多学者还对某一城址或某一区域城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进行了总结概括,如江西新干牛城遗址、三星堆古城、曲阜鲁故城、先秦吴城等。
    秦汉到隋唐是中国古代城市文明走向繁荣巅峰的阶段。此类的研究以往也较多,尤其是对长安和洛阳的研究更多。此次与会的学者则另辟蹊径,如张建锋从城市水利的角度论述城市文明,拓宽了城市考古研究的深度;魏存成、郑君雷和楼建龙从中原城市对周边城市的影响出发,探讨了城市化或汉化在地域文明中的重要作用;汪勃从历时性的角度出发,构建了不同时期扬州城的沿革发展。
    上海博物馆是上海区域考古的主要承担者,多年来在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展览展示与综合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多成绩。在论文集中,宋建对比凌家滩和福泉山的资料,分析中国早期文明进程中的古国;陈杰通过特殊器物(玉器)、墓地的墓葬分布和聚落形态等分析良渚文化的权力结构;何继英与叶倩探讨了青龙镇及其遗址出土瓷器,对唐宋时期青龙镇的历史有所钩沉;李小萍、徐汝聪、王建文、孙慰祖等从金银货币、僧伽崇拜、南人士族及元明印章等角度论述了与上海相关的文化历史,丰富了上海的古代文化内涵。
    从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论文集所覆盖的学术研究主题非常广泛,许多研究也很前卫,尤其是一些重大考古发现的介绍与研究更令人耳目一新。而且全书总计70余万字,图片300多幅,全彩色印刷,可谓又是一重“厚重”。会议虽然早已落幕,但会议中提出的研究方向、研究问题却一直在学术界激荡。希望能够借此次论文集的出版,对城市与文明的研究有所推动。
    责编:韩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