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 年,江苏省江阴县长泾公社泾东大队发现一座明代墓葬,当时由于墓葬损坏严重,收集到部分文物,其中出土的两件黑漆地戗金花卉人物漆盒,装饰华美,工艺水平极高,是明代漆器中的佳品。 漆盒作十五棱菱花形,盖与盒身大致对称,上下扣合。一件高8.4、盒面直径8.4、腹径12、底径9 厘米。另一件高8.5、腹径12、底径9 厘米。漆盒盖面开光戗刻人物庭园小景。一件描绘庭园中置一书案,案上摊放书卷,配以镇纸、砚台等文房用具。女主人高发髻,着交领衣,端坐于曲形搭脑灯挂椅上,手执毛笔,作准备书写状。案前左右站立两侍女,穿短上衣,长裙曳地,右侧仕女捧盒,左侧仕女捧书,作侍奉主人书写状。圆中左侧植芭蕉、下方翠竹,右侧花卉盛开。盒盖肩部及盒身腰以下花棱间刻缠枝牡丹花卉,盒盖合口处腰周戗刻海波间涡纹图案。另一件盖面开光戗刻类似一幅庭园人物画,园中设置同第一件,不同的是书案上设置象棋棋盘,女主人手拿一团扇,作准备下棋状。两侍女左右侍立,左侧仕女捧盒,右侧仕女捧果盘。盒盖肩部及腰下戗刻缠枝牡丹花卉,腰间戗刻曲波纹间涡纹图案。这对菱花盒底部均刻有“乙酉年工夫造”六字款识。 ![]() 戗金,是在朱色或黑色漆地上,用针或细刀尖划出纤细的划刻纹饰图案,在划刻纹饰内凹槽部打金胶,然后将泥金或金箔陷在划纹的凹槽之内,最后压磨成平整的图案纹饰。 漆盒出土以后,受到了学界重视。20 世纪80 年代,朱家溍先生和王世襄先生观摩后,认定漆盒制作年代为明代成化时期。近年来对这对漆器的探讨也不少。目前对于漆盒制作年代方面大致分成两种意见:一种认为该对漆盒的制作年代当在元代或更早的南宋时期,另一种认为制作年代应该在明代中期。 对于出土漆盒的墓葬,据志文记载,墓主夏彝,字良贵,号惩菴,授泰宁知县,封文林朗。明正统二年丁巳(1437 年) 十一月初二生人,正德八年癸酉(1513 年) 九月初五卒。唐汉章、翁雪花根据《习礼夏氏宗谱》卷四十六《墓志铭》载夏彝系“甲戌冬十二月十四日启蒋宜人之兆而合葬焉”,以及《习礼夏氏宗谱》所载墓图认为,此明墓应为夏彝夫妇合葬墓,蒋宜人应先于夏彝而亡。由此推断,这批金首饰和漆盒的制造年代不会晚于明正德癸酉(1513 年)。 这对菱花盒底部均针划“乙酉年工夫造”六字竖款,笔道纤细,略欠工整。“乙酉”为天干地支年号,说明该件漆盒为乙酉年生产。该类戗刻“工夫造”之款识,为宋元以来漆器和铜镜上所常见,通常表示制作工细之意。而漆器款识的惯例为最前面标注年号、产地作坊字号或制作工匠姓名,然后写干支或年号,最后或冠以如何精工造等。此盒款识无产地及制作者姓名,值得进一步研究。 根据盒底“乙酉年工夫造”的款识和墓主人正德八年癸酉卒的情况,可以大概推测此对漆盒的制作时间。按正德八年以前的乙酉年为成化元年(1465年)、永乐三年(1405 年)、元至正五年(1345 年),距墓主人去世之年分别为约五十、一百一十、一百七十年。从盒的漆地光泽及戗金色彩看,不像是一对墓主夫人收藏已久的旧漆器,故该漆盒的制作时间大致可以推断为成化元年(1465 年) 或永乐三年(1405年)。 这对黑漆地戗金花卉人物漆盒出土于明代夏彝夫妇合葬墓,和同出的一批金饰均为墓主夏彝之妻蒋宜人所陪葬,多放置女士饰品及胭脂水粉。根据“甲戌冬十二月十四日启蒋宜人之兆而合葬焉”推断,蒋宜人下葬时间肯定早于墓主人卒年即正德癸酉(1513 年)。 此漆盒是描绘仕女们的休闲方式“琴棋书画”的场景,应有四件。漆绘画面布局以芭蕉、翠竹、花卉等,配以廊柱等,把图案巧妙分割,创造出一种明清独有的,以私家庭院、花园为主的新的生活方式与情趣。对比江苏武进南宋墓出土漆盒上的漆绘《仕女游园消夏图》,完全不同于唐宋时期仕女们“寄情于空山水石间”的休闲生活方式,也从侧面印证了明清工艺精巧细致的时代特点。漆绘整体构图布局特点,特别是左侧捧书仕女图样等与上海博物馆藏明代中期《金盆捞月图》基本一致。从漆艺方面看,该器戗金刻划线条略显纷乱繁杂,不如宋时精致简练。 宋元时代漆器款识多在器物外壁边或底部,均为黑漆朱书,刀刻款不多见,刀刻制造年号款更为少见,绝没有刀刻干支纪年款。该漆盒底部均针划“乙酉年工夫造”六字年款,符合明代中期针刻纪年款的特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墓葬同出的金银器中一件如意金簪上锤錾“张八郎千分金造”的字样,既有工匠名又有金成色。可见,该批金器为民间工匠所造,江南民间手工制造业的繁荣,特别是金银器和漆器行业在宋代以后有了非常大的发展,特别是明代的漆器制造,扬州、苏州汇集了众多能工巧匠。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对戗金漆盒为民间工匠依照明初的稿本漆绘,遵循传统的戗金工艺创造出的民间工艺珍品。 (原文刊于:《中国文物报》2016年12月16日6版 作者单位:苏州博物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