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三代考古人接力探寻古城历史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 孙轶琼 参加讨论

    
    考古人在进行勘探工作 图片由被采访者提供
    晋阳古城考古工作概况:一座城市和一段历史产生的碰撞如果说是缘分的话,那作为探索者的考古工作者,则靠着坚守和毅力,去追寻着“真相”。对于晋阳古城遗址来说也不例外,从上世纪60年代的考古大咖宿白、谢元璐、张颔先生的初步调查,到2000年后的拉网式考古调查,以及近年来的一次次大规模考古勘探,晋阳古城的城址脉络和部分建筑基址呈现在大众面前。为了探究这一座古城的历史,时空已流转了60多年,而三代考古人在这片土地上贡献着智慧和青春,就为了与历史碰撞,找到真相。
    1 上世纪60年代勘探初期 大体复原晋阳城的轮廓
    有人说,考古是一项遗憾的学科,因为各种不确定性和未知性。当然,考古也是一个跟时间赛跑的学科,越早介入,也就是在没有任何破坏的基础上介入,考古的成果和发现会令人惊喜,历史传达给我们的信息也会越完整。不过,这一切不可能心遂人愿,但难能可贵的是,在上世纪60年代,宿白、谢元璐、张颔先生先后在晋阳古城遗址进行过科学考古工作,大体复原了晋阳城的轮廓,虽然没有进一步对古城遗址进行挖掘,但却在考古史上确立了晋阳古城的地位和价值。
    
    宿白先生对晋阳古城的调查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当年他的调查目的是寻找唐北都太原城,他根据地表残存的西城墙遗迹和东城角、罗城、金胜村(金城村)等地名信息,参考《新唐书》关于北都“长四千三百二十一步,广三千一百二十二步”的记载,大体复原了晋阳城的轮廓。并推测城西北隅东部地势低洼、遍布乱砖碎石的地带就是隋唐晋阳宫所在地。因为当时的考古技术和资金有限,宿白先生只是留下了这“艳惊四座”的一段推论。1902年,谢元璐和张颔先生为了探寻山西东周古城遗址,将目光锁定在了晋阳古城遗址上,他们最先在南城角二郎庙下发现了一段古城遗迹,在此基础上分别向东及向北进行了调查、勘探,探明南城墙残长626米,西城墙全长2700米。两位先生根据夯土的质地、色泽和夯法,认为所发现的是一座东周古城。此外,他们还在古城以北发现了“罗城”,根据建筑方式及采集器物推测其年代为汉晋之间。在古城内中部发现一段东西向城墙,推测其为唐代所建。并对古城营村西民间传说的“大明城”进行调查,从其夯土结构判断其年代晚于汉晋。由此可见,这是一座历史时代“复杂”的城池,两位先生发现了这个城市的价值,但却并没有深入研究下去。
    
    提起这些往事,不少考古人都有些遗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现任晋阳古城遗址考古项目领队韩炳华告诉记者,因为在上世纪60年代,城市没有大规模的建设,晋阳古城遗址的保存状况最为良好,晋阳古城的中心区(现在古城营村),仅有几百人,都聚集在村堡附近。今天的古城营村、晋源街道等村子人口不仅多有万余人,而且公路、楼房、工厂等遍布,城市的整体性早已分割得支离破碎。如果当时进行考古发掘的话,或许会找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据说宿白先生曾经回忆起自己考察晋阳古城遗址时这样说过,“因过于繁忙,没有进一步再去抓这项工作,这可能成为我的终身遗憾”。“现在考古工作的困难越来越大,机会越来越少,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很多有卓识的知识分子在反复咀嚼那点可怜吧唧的史料,为给世人一个清晰的晋阳做出了诸多猜测。事实上,再多的争议也都会因 无米 而罢炊。”这着实是摆在考古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尴尬。
    
    不过,要想知道晋阳古城的“秘密”,考古,成为揭开古城千年铁锁的唯一一把有用的钥匙。
    2 2002年正式开启考古发掘工作 对古城整体布局有了初步认识
    随着城市建设速度的日益加快,晋阳古城遗址考古工作迫在眉睫,在2001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又在2002年被联合国开发署列为“21世纪城市规划、管理与发展”援助项目,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担晋阳古城遗址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时任晋阳古城遗址考古项目队队长的常一民就带着队员们,在晋阳古城“安家”。他们站在前人调查的基础上展开,同样以地表残存为起始点,开始调查勘探。
    
    “因为前辈们大概确定了晋阳城的轮廓,我们就想是不是能以此确定城垣,也就是城墙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边界,起码划定一个范围,才能让确定第一步的保护工作,不再让城市建设来破坏古城的基址。”或许连常一民都没有想到,为了找到城市的圈子,他们一找就是十年。从残存的西城墙入手,沿线进行,一边勘探,一边论证。因为古城地势较为特殊,西低东高呈坡状,最开始迅速的考古成果让人呈兴奋状态,可是越往东走,勘探的难度越大,洛阳铲无法像描述的那样“一铲子铲下去带来有效信息”,地下水位高了,淤泥多了,有时候三个壮汉同时使用一把洛阳铲,还得花费一整天的时间,才能完成一个探洞的勘探工作,这无形中增加了考古的难度。所以,从2002年至2012年,常一民就一直坚守在工地,用十年的时间,勘探调查出了晋阳古城的东、南、西、北面的四处城墙建筑基址,确定了城垣遗迹,圈定了约20平方公里的范围为晋阳古城的城市区域,而我们今天从平面图上看到的矩形的晋阳古城,就是这近十年间,考古工作者的心血。
    
    “我们就是在晋阳古城遗址上画了个圈,起码让大家知道了遗址的保护范围。”画圈这事当然不会如此简单,因为在地下埋藏的是一座城市,而且时代跨度大,只有通过考古手段,发掘一些实物证据跟时空统一后,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这十年,常一民的生活过得紧张而枯燥,周而复始地在一个工地上精心打磨。那是在1985年,刚刚从大学毕业的常一民跟随考古专家来晋阳古城调研,听到专家隆重地介绍这所城池,虽看不到昔日繁华,可站在这方土地上,他就觉得很踏实,甚至认为要在太原市从事考古工作,就一定得在晋阳古城遗址上进行挖掘。没想到,这句看似无意的话,却让常一民的职业生涯和晋阳古城联系在了一起。时至今日,常一民到了要退休的年龄,他也始终放心不下晋阳古城考古工作,依然奋战在一线,在古城里“寻寻觅觅”,不放过任何触摸历史的机会。
    3 2011年开启攻坚阶段 考古与遗产规划同步进行
    2010年10月,国家文物局公布了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晋阳古城获得立项,并在次年列入全省文物保护一号工程,以及全国“十二五”期间重点保护的150处大遗址之中。从那一刻开始,晋阳古城遗址开启了大规模的考古工作,相关人员开始尝试着勘探城内各种建筑宫殿的基址,最终一号建筑遗址呈现在大众面前。
    
    一号建筑遗址的发现是偶然的,当时考古工作者只是为了了解西城墙附近道路和进排水情况,结果开始挖掘后发现了一组复杂的建筑群,经过不停地挖掘,最终揭示了一个晋阳城被毁前的城市一瞥。在一号建筑遗址中,最晚的建筑有临时建筑的样子,根据出土物和紧挨城墙的位置,分析应该是北汉抵抗北宋时军队的临时宿营地。并且根据文化层的复杂程度,判定从五代到晚唐时期晋阳城成为各个政权逐鹿舞台的印记,不过宋初时期,北汉被灭,晋阳城不复存在,此地居民被迁往各处,形成较长时期的“空白期”。
    
    经过为期5年的努力,考古工作取得了很多的成果。据韩炳华介绍,在近两年发掘出的建筑基址上,发现了大型的佛教寺庙遗址,并且发现了“即隋之晋阳宫”的残碑,有可能该建筑基址就是隋代晋阳宫所在的位置。如果此说法成立,无疑证明了这个区域就是宫殿区的位置,也是整座城最为中心的位置。
    
    如今,考古仍在继续,这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考古人也将考古成果汇聚成了一本名为《晋阳古城一号建筑基址》的书籍,在这本带着考古人心血的书籍里,详细介绍了该古城近期的考古成果,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布局和建筑特征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当然,这并不是结束,而在未来,也定会有更多的考古人投入其中,孜孜不倦,鞠躬尽瘁。
    
    期待着,晋阳古城被揭开神秘面纱的那一刻……
    延伸阅读
    周边墓葬证实古城地位显赫
    上世纪90年代,虽然对晋阳古城遗址的考古略显空白,但其周边的墓葬和寺庙却频频传来“喜报”,用实物佐证了晋阳古城昔日存在的重要价值和显赫地位。金胜村的赵卿墓、隋代虞弘墓、北齐娄睿墓、北齐徐显秀墓以及太山龙泉寺等等,每项考古成果问世之后,都声震四海,为山西省考古所和太原市考古所带来了莫大荣誉。
    从高级贵族墓葬到海外“精英”的墓葬,再到出土的各种象征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随葬品,这些墓葬中传达的信息,足以印证1500年来这块“宝地”的重要性。同样,晋阳古城周边现存的寺庙区,从天龙山到蒙山,再到童子寺,这些颇具规模的祭祀场所,无疑是皇家等级,两块区域的探究,让人们有了对晋阳古城的认识。但是,如果把晋阳古城比作一个人来说,城外的考古发现只是些衣服,而认识肌体还是要看城内。所以晋阳古城迎来真正的考古工作,也是到了2000年左右。其实,相比起墓葬区的考古工作,对于一个城池的考古显得尤为艰难,因为城市已经变为废墟,所有的一切都被埋藏在地下,除了通过史料辨认外,还得参考大量的资料进行分析,并且判断暴露在外的某个考古发现可能是什么地方,而出成果的机会也相当的少。当然,不管发现什么,在晋阳古城初级阶段的考古工作中,都算是惊喜。
    (原文刊于:《山西晚报》2016年11月25日第19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