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遥感技术给新疆带来更多考古成果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亚心网 张迎春 参加讨论

    曾经,一把洛阳铲是考古工作者最实用的工具。如今,遥感技术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在新疆考古挖掘中,成为一种先进的考古方式。
        
    原来,田野考古只能看到地面的文物。现在,遥感考古和航拍、地面调查以及后期分析结合起来,让那些古城遗址或文化遗址线路,渐渐从地下“浮”出轮廓。遥感考古已被称为新疆古遗址发现的“第三只眼”。
        
    一个完整的米兰古城“浮”出
        
    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缘的米兰古城,曾经是汉代丝绸之路南道重镇,有军队在此灌溉屯田。然而,米兰古城早已发现,其灌溉屯田系统的遗迹却一直没有找到,使这座古城不太完整。
       
    “纵观我国西北地区千年的屯垦史,屯田兴则西域兴,边疆则得到迅速开发;当屯田废弛,边疆多会走向不安宁,丝绸之路阻绝。”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副主任王心源认为,古丝绸之路主要分交通、防御和补给3部分功能,才构成了曾经车水马龙、昼夜不息的繁荣景象,而米兰古城的灌溉屯田系统兼有这3个功能。
        
    只不过,经过千年风沙侵蚀,灌溉屯田早已消失不见,只留下古城和沟渠诉说着沧桑历史。从去年4月起,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组成团队利用遥感考古技术,用高分辨率卫星图像和人机交互解译,揭开了米兰古城灌溉屯田系统的神秘面纱。
         
    茫茫戈壁上,1条干渠、7条支渠和大量斗渠、毛渠组成的灌溉屯田系统,呈现在东西长约6公里,南北宽约5公里的范围内,通过遥感考古高分辨率卫星图像,从高空拍摄下去,将已经湮没于戈壁地下的灌溉屯田,探测出了一个轮廓。
         
    遥感影像采集、处理与解译后,研究人员又通过对NDVI植被指数等的分析,与《史记》《汉书》及斯坦因的《亚洲腹地考古图记》等历史文献进行比对,并在遥感影像的精准导航下,还新发现了一个大面积椭圆形的古代绿洲。
         
    一个屯田灌溉渠系统,一个大面积的古代绿洲,说明这里曾有过高度发达的绿洲农耕文明,这在古代西北边疆绿洲农业开发中少见。至此,一个完整的千年米兰古城“浮”出。
        
    一条古代线路显露“真容”
        
    遥感考古技术同样适用于大型的文化遗产线路考古。
        
    今年8月,自治区文物局组织的“丝绸之路·天山道枢纽路网实地综合考察”活动,采用了遥感考古技术让这条线路显露出了“真容”。
        
    一天,自治区文物局副局长李军兴奋地告诉考古队员们,有重大发现了。原来,前一天,那热德大墓的无人机遥感航拍图像出来了,从地面完全看不出的遗址结构,在遥感图像上,清晰地显现出来:两个巨大光环,一个巨大的十字光道的形象,像太阳绽放着光彩。
        
    “遗址年代大致在青铜时代晚期,距今2500年至3000年之间,也有可能更早,应该是迄今为止新疆范围内规模最大、形制最完整的青铜时代太阳祭坛或墓葬。这个早期草原文化遗址结构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规模和环状加十字形的建筑结构,这种结构是亚欧草原早期居民宗教文化的典型特征。”参加这次考察的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队队长巫新华说。
        
    他们还在新源县境内发现了3000年前的早期游牧部族用的环壕聚落和阿勒马勒青铜高足环牛祭盘,也是目前西天山地区规模最大的环壕聚落遗址。据了解,沿线还有不少墓葬和遗址通过遥感考古的无人航拍技术,显示出了清晰的大致轮廓,使整个线路相对完整。
        
    从和静县、新源县到尼勒克县等地,沿着老巴仑台黄庙、阿尔夏墓群,一直到尼勒克县吉林台河谷山地青铜时代遗址等沿线20多处遗址,考察队将遥感考古技术运用其中,并综合多学科、多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和考察,使他们对这条线路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亚欧大陆是人类早期文明的主要发源地,古代文化陆路沟通渠道必经以新疆为代表的中亚地区,而且是唯一通道。天山是亚欧大陆中部最大和最重要的商贸物流通道,而伊犁河谷与巴音布鲁克山地是天山古代交通的关键区域。
        
    遥感考古技术运用越来越广泛
        
    “遥感考古技术越来越广泛运用于新疆古城遗址,包括古代丝绸之路新疆段沿线的考古调查,因为新疆地域广阔、沿线环境复杂,有的地方人迹罕至,自然环境恶劣,从空间和距离上,人的肉眼难以做到全面的感知和判断,但遥感技术拍摄的图像和方位所呈现出来的数据定位比较准确,又有很强的透视功能。
        
    所以,在新疆这个地域广阔的地方,使用遥感考古技术不但非常适合,而且速度快,效果好。”11月22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于建军感慨地对记者说。
        
    他说,从去年到今年,他领队对布尔津县境内的海流滩古墓群、吉木乃县境内的通天洞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之前,分别运用了遥感技术进行电极物探,并确定了墓葬和遗址大致的方位以及地下层堆积物有多深,然后才开始发掘。有了遥感考古技术的支撑,他明显感到考古发掘不再盲目,效率很高。
        
    最后,他们不但发现海流滩古墓群可能与2000多年前的斯基泰人有关系,还在通天洞遗址首次发现了新疆有明确地层关系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填补了新疆旧石器考古的空白。
        
    据了解,自2014年至今,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以及自治区文物局等疆内外文物单位,在对新疆地区的考古田野考察中,几乎都运用了遥感考古技术,先后发现了7处古城遗址和部分墓葬,大大缩短了时间和节省资金成本,提高了效率。
         
    据了解,遥感考古技术有很多种,目前在新疆运用最多的是无人机航拍和电极物探,新疆自然地理环境多样,文化遗迹状态复杂,目前这些文物单位正将遥感考古技术与三维扫描技术、虚拟现实技术(VR)结合起来,还原遗址的初始状态,让观众戴上VR眼镜,就可以看到一座古城千年前的辉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