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吴哥地区项目是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与柬埔寨吴哥与暹粒地区的保护和管理局、法国远东学院的一个国际合作项目。随着分散的、低密度城市化概念引入到对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的研究后,对东南亚的城市化发展以及公元7 ~ 16 世纪之间吴哥城发展与荒废的认识现在已经有所改变。机载合成孔径雷达和激光雷达等高空遥感技术、地面调查、发掘、树轮年代学、孢粉学、沉积学等方法用来研究生态环境下吴哥城的范围、空间组织、经济运行、发展和消亡。大吴哥地区项目的重要贡献是,证明了由道路和水渠网络形成的郊区包围吴哥著名的寺庙,是一个低密度的城市综合体。大吴哥占地约1000 平方公里,在12 世纪人口达到了顶峰,有75 万人。 最近的激光雷达调查显示,拥有道路网和众多小型家用蓄水池的中心城区范围,远远超出了吴哥城,南至吴哥窟,北至圣剑寺、东至东池,这表明,城区远远大于城墙围起来的中心区域。 法国远东学院的克里斯托夫•鲍狄埃博士和悉尼大学的达米安•埃文斯绘制了完整的大吴哥和其水系的地图。吴哥有一个庞大复杂的水系管理系统,以将水分配到田野,这一证据结束了20 余年针锋相对的争端。大型砖石结构用于控制水,水渠系统极其复杂。重塑了数千平方公里的稻田农业景观,自然森林被围绕着护堤内外土堆上的众多木屋的人工经济森林和灌木丛取代。 大吴哥项目还表明,14 ~16 世纪时,吴哥深受不稳定气候的影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布伦丹•巴克利对越南的树木年轮研究,证实了这一阶段间歇性的大型季风和特大干旱。对吴哥的影响可以从14 世纪时南部的水渠内填满了泥沙这一现象中略见一斑。从吴哥中心的激光雷达图像中可以看到严重的侵蚀现象,今天的暹粒河已经侵蚀吴哥地表5 至8 米。吴哥的消亡因此被重新认识,对这个大型低密度城市的研究非常值得关注。这一结果可能在全球范围内改变人们对大型低密度城市形成的认识,汇集来自中美洲的玛雅城市和东南亚高棉城市的证据,重新定义它们在当代的意义。大吴哥是一个广阔的、低密度城市,而是依赖于壮观的和大规模基础设施,在14 至16 世纪年间,深受恶劣气候变化影响多达100 余年。这些现象在现今也有一些共鸣。 (作者:罗兰•弗莱切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 关于世界考古•上海论坛更多信息http://www.kaogu.cn/cn/news3.asp?CategoryID=307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