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中印度比尔萨附近。桑志的覆钵塔主要有三个,其中第一塔最大,原塔用砖砌筑,规模小于现存塔。塔南门旁有石柱,柱头为四只背合的狮子,建于阿育王时期,因此,原塔也应建于阿育王时期。巽加朝时期,在原塔外包砌石块,将原塔加大。现存覆钵塔顶部有平头和伞盖。栏楯四面有直角钩形门道,栏楯表面有浮雕。覆钵台基四周建有低栏楯,栏楯表面是简单的动物与莲花浮雕。此两周栏楯是巽加朝增建的。外栏楯的四个塔门,体形高大,石材表面皆有浮雕。此四塔门建于沙多婆诃那朝。塔门的浮雕题材有四类,包括纹饰,以莲花纹为主;守护神,来源于民间信仰的夜叉;二象灌水莲花女、菩提树、法轮、塔等佛陀象征物;佛教故事。 第二塔位于第一塔西面,覆钵丘较第一塔小,最早建于阿育王时期。现存塔丘为巽加时期建造的。塔周围有栏楯,栏楯四方有塔门,栏楯柱有简单的纹饰浮雕。栏楯柱中心的圆幅面和上下两端的半圆幅面以纹饰为主,纹饰题材包括莲花、满瓶、动物形象等。佛教题材有塔、法轮、三宝标、圣树、法轮柱等形象,还有佛传和本生故事。浮雕特点是浮雕浅、表面较平、形状与木板画接近,所雕人体简单。 第三塔在第一塔北面附近,规模、形制皆同于第二塔。该塔在巽加和沙多婆诃那朝时期先后增建。 参考文献: 国家文物局教育处主编:《佛教石窟考古概要》,文物出版社,1994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