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中国考古 >

从青岗岔遗址看出土齐家文化玉器被误判的现象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中国考古网 叶茂林 参加讨论

    在西部黄河上游地区史前玉器的研究中,人们除了对于齐家文化玉器继续关注之外,还 开始进一步寻找更早期的资料,其中就包括对个别被认为是所谓马家窑文化玉器的肯定。而 最吸引人的资料,当然就是当年安特生获得并带走的,在记录中被当做或认为是马家窑文化的那一两件玉器。这个问题非常玄妙,如同安特生其他的一些类似的遗留问题一样,常常会让人很不放心,因为安特生在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有功劳的成果之外,也确实留下了让中国学者们要费很多劲的若干问题,需要去一个一个地解决。现在这个玉器的问题又提出来了,我们一直是持有一些怀疑态度的,也在考虑该如何寻找机会搞清楚这些问题。
    通过查阅安特生的相关资料,我们感觉到,安特生在甘青地区的调查中,手里获得的大部分资料是搜集或收购来的,在所做的少数发掘中,他对于遗址和考古发掘现场的地层学 的理解也还缺乏深入的知识,有学者指出,安特生主要是根据类型学方法的排比来认识那些资料的,在甘青地区的考古发掘中并没有发现多少有价值的地层依据(1)。而就他实际调查过的一些遗址,客观情况也并不是如他判断的那么简单,往往也是有不同的文化遗存埋藏和分布。比如说齐家坪遗址,就同样是有齐家文化扰乱了马家窑文化的遗存和地层的现象,但他并不认识这些现象,或者说他并不认为那是一种反映地层关系线索的重要现象,所以忽视了早就可以正确认识的甘青地区史前文化的地层关系。后来(1945年),夏鼐先生在半山遗址区域的阳洼湾发现了齐家文化墓葬,并通过清理墓葬填土辨识出混杂的半山类型彩陶片这样构成的一种地层关系,从而重新判断并从根本上解决了齐家文化与所谓的“仰韶期” (甘肃仰韶文化)的相对年代关系的问题(2),这已成为考古学史上的一个经典。有鉴于此,安特生的马家窑文化玉器资料,尚难作出确认。
    前不久,我们再次系统翻阅有关甘青地区史前遗址的相关材料和报告时,考订核实并梳理了各种资料和报道的具体细节,就在青岗岔遗址的资料中,有了一些新的发现与新认识。 在青岗岔的墓葬中出土了一件块状的玉器。而青岗岔遗址的这个例子,可以说,或许能够比较好地说明,考古工作中如果不细致发掘清理和多观察与思考,齐家文化玉器在某些情况下就有可能被忽略了其本来的文化定性和地层所在的层位关系,可能造成误会或者失误。安特 生那时是不是也有类似的这种失误,的确是值得我们保留一些看法的。
    青岗岔遗址是甘肃兰州市的著名史前遗址,它以半山类型的遗存为主。近期我们还在台湾查看到了收藏的甘青地区采集的标本,包括青岗岔遗址,这些资料正是当年夏鼐先生考古调查中采集回来的资料,虽然是些残陶片,可是都被保存得非常好。就在青岗岔遗址后来的考古发掘简报报道的资料中,被发掘者当做半山类型遗存看待的就有属于齐家文化的玉器 (3)。
    这件被简报中称为“碧绿色粗玉”,出土自M4头顶部,呈三棱柱形,一面为切割平面,极为平整光滑,犹如玻璃平面,其余四面为打制糙面,简报认为是制作装饰品的原料,体积约50立方厘米。很遗憾,我们向甘肃省博物馆有关人员索取这件玉器的图片,至今还没有得到,原报告也没有配图。不过,通过上述这些简单的描述,我们还是可以大体知道这件玉器的形态和样子。简报没有给出玉器的尺寸,却有一个体积约50 立方厘米的数据,估计它 比较小,应该只有不到10 厘米的尺寸大小,形状呈块状,它还不算是一件成型的玉器,但 是在齐家文化中,这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类通常称作玉料的一种玉器。
    青岗岔出土玉器的该墓葬(M4),同出的还有在头顶部的绿松石 1 件和白色小石块 1 件。另一座 M5,也仅出土了白色小石块 1 件。两座墓葬均没有陶器。皆为长条形竖穴土坑墓。地层关系显示,M4 和 M5 层位相同,均打破了 F5,开口在第 3 层下,亦即应当可以认为也就是打破了第 4 层,并且向下再打破了 F5。第 3 层土,为一扰土层;第 4 层土,系半山类型的堆积地层。从地层剖面图显示,第4 层土的堆积,直接覆盖叠压了半山类型的房址遗迹 F5。而F5 本身有两层废弃的堆积填土,均被第 4 层的半山类型文化堆积层所叠压。这里的地层关系应该说已经交代得很清楚了,层位和打破关系都确定无误(4)。
    另外,再从墓葬的现象和特征上看,虽然没有出土陶器,仍是很显然属于比较典型的齐家文化的遗存。它和半山类型或马厂类型的墓葬,判然有别。可以认为,这是齐家文化的墓 葬,玉器属于齐家文化的出土资料。可是在这篇简报的叙述里,并没有分辨出它为齐家文化,而还是较笼统地当做是半山类型的遗存了。
    早在20 世纪20年代,安特生就曾经调查过青岗岔遗址,此后,1945年,夏鼐先生在此进行了比较专业的考古调查(5),1947 年裴文中先生也继续有过考古调查(6)。我们可以从两 位先生发表的报告中,明显看到,夏鼐先生和裴文中先生的考古报道的记录,都严谨认真,有宝贵的科学价值。在台湾收藏的甘青史前标本中,就包括夏鼐这次调查所获的青岗岔采集的碎陶片。其也确实被台湾作为宝贝一样处理和存放。
    新中国成立后,甘肃省进行过多次考古调查和复查,还分别做过这两次考古发掘。上海博物馆马承源先生也曾经到遗址上做过考察,为此写过一篇考古调查简报(7)。文章对夏鼐先前发表的报告做了一些纠正。后来有北京大学在遗址上做考古实习,进行了第一次发掘,这次发掘工作比较全面地了解了青岗岔遗址的总体情况,发表的发掘简报(郭德勇先生执笔) 也以工作的实际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再次纠正了马承源先生对于夏鼐先生纠错产生的错(8)。青岗岔第二次发掘是甘肃省博物馆单独进行的,这次发掘,即发现了墓葬出土的这件玉器(9)。
    两次发掘的面积虽然都不大,但是收获的情况应该说都比较好。阅读上述这些文章的文字表述,能够明显感觉到,他们每一次工作的态度和对于工作的记录上,虽说各自稍微有所不同,但有一点似乎都比较显然地表现出,即对于先前的已有的工作的报道的重视,或加以 澄清和纠正。应该说随着工作的增加,对于青岗岔遗址的内涵是越来越清楚了。但是最后这一次的发掘,没有分辨出齐家文化的墓葬和地层关系,也可能是工作中忽略了,可是简报还是对其中的情况有过具体分析和推断,也仍然没有意识到其中存在齐家文化的可能性,也有可能是被之前某一次的倾向性的报道给误导了。考古工作的乐趣,其实本来就在于每一次的工作都可能是不同的,完全靠老经验有时是不管用的。
    青岗岔遗址位于兰州市西南郊约 20 千米,属七里河区西果园乡青岗岔村(袁家村),在兰州七里河有孙罗沟,沿沟向南上溯经西果园再往南 (往临夏方向去) 至不远的沟东台地, 即是青岗岔遗址。遗址的西北对岸,就是曹家嘴遗址当时很大的一个台地。青岗岔遗址处在兰州皋兰山西南坡下。遗址面积约 2~3 万平方米,主要属于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遗存。但实际上,遗址上也有马厂类型和不少齐家文化的遗存。几十年过去,现在的青岗岔遗址可能已 经与当年夏鼐先生的实地记录有极大出入,只依稀可辨了。
    全文阅读
    (原文发表在《玉 魂 国 魄 — 中 国 古 代 玉 器 与 传 统 文 化 学 术 讨 论 会 文 集 (五)》  作者:叶茂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