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海南136处水下遗址居全国之首 海上大遗址的初步形态基本形成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中国文物信息网 刘瑾 参加讨论

    
    在40米水深处进行调查   
    
    发现的铜钱
    海南是海洋大省,也是水下文化遗产大省。海南的水下考古逐渐走向远海,足迹覆盖了南海诸岛的管辖海域。近日,海南省摸清水下文物“家底”,共有136处水下遗址,居全国之首。其中,以三亚英墩、陵水桥山和莲子湾为代表的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存位列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填补了海南史前考古诸多空白。
    不同于陆地考古,水下考古人员只能通过向深知海域情况的渔民们探听,寻找蛛丝马迹。“早在1974年,海南的水下考古工作者就开始在南海各岛礁开展水下文物调查工作,例如在1999年找到华光礁Ι号的沉船遗址,就是通过谭门的渔民对海域的熟悉情况来调查。”海南省文物局多年从事水下遗产调查、发掘工作的黎吉龙说。
    据介绍,136处水下文化遗存,有110多处集中在西沙群岛,其余则在环海南岛、南沙群岛等地。目前,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3处,即北礁沉船遗址、甘泉岛唐宋遗址、华光礁沉船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4处,包括南沙洲沉船遗址、珊瑚岛沉船遗址、浪花礁沉船遗址、玉琢礁沉船遗址。这些丰富的水下文物遗址目前完整“出水”的仅有华光礁I号和珊瑚岛部分文物,大部分则更适合水下“原址保护”。
    在海南水下出土的文物绝大多数为陶瓷器,还有些铁器、琉璃器、铜钱等。华光礁I号“出水”的上万件文物中,仅瓷器的品种就有青白瓷、青瓷、白瓷、青花瓷等等。在大量没有挖掘的遗址中发现,文物多是陶瓷器碎片,时间最早的可追溯到五代。
    对于水下文物遗产,原址保护是最好的保护方法。尽管和以往相比,大多数水下文物遗存的保护现状有了明显的改善,盗掘、盗捞现象相对减少许多,但是仍有少数遗存遭到了盗捞和破坏,盗捞形式和对象也发生了变化。现在尚未有完整周全的保护方案,给监管带来了难题。
    面对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紧缺的状况,海南打破常规,开放资源,开展广泛的横向联系,积极与各个科研机构开展调查、发掘等具体项目。其中影响较大的是2009年完成的华光礁I号沉船发掘,获取文物近万件,取得了丰硕的文化成果。通过开放资源、横向联系的拓展,从2006年以来,海南获得国家文物局的专项经费支持约3893万元,省财政拨付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620万元,国家博物馆约3500万元。
    海南省在水下文物队伍建设、机构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也得到了长足发展。现在已经拥有个人水下考古装具25套、水下文化遗产执法督查船只3艘,这些船舶基本可兼顾远海和近海海洋的执法和考古任务。目前具备海南省、国家和国际认证的水下考古工作人员共15人。近期,将增加水下探查等设备的投入,购置多波束、磁力仪和浅地层等物探设备,加强科技装备的建设。在发展前端的考古力量的同时,海南还加强了出水文物的科技保护,围绕华光礁I号沉船的出水文物保护,省博物馆7名人员,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合作成立了科技保护实验室。海南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整体上已经逐步从幕后走向台前,开展了实实在在的探索和尝试。
    根据地理和文物埋藏情况,海南省文物局提出将西沙群岛划定为4个遗址保护区,分别是北礁、华光礁、玉琢礁、永乐环礁,划定文物保护区的前期筹备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同时,省文物局还开展了保护区海上监测项目的前期调研工作。据介绍,今年以来海南省利用巡查工作,先后请科研机构的专家参与,前往西沙海域考察环礁海况,提出水下和水面的前端设备选型和数据传输方案,开展海上无人值守监测平台的研究。积极开展南海水下文化遗产调查、抢救性考古发掘和文化遗产保护状况监测等工作,扩大南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覆盖面。同时,加大对水下文化遗产的执法巡查力度,最大限度减少对水下文化遗产的破坏。
    在文物保护的同时,海南省文物局还有一个构想:在保护的同时,因地制宜加以利用,将建立西沙水下文化遗址公园,将其开辟成为西沙文化旅游点,成为南海文化建设的一个亮点,为西沙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文化支撑。(特约通讯员 刘瑾)
    
    (原文刊于:《中国文物报》2016年8月12日第1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