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峡博物馆的常设展厅“远古巴渝”中,有两块不起眼的小陶片,常常被参观游客忽视。 但在此次可移动文物普查中,三峡博物馆研究馆员研究发现,这两块陶片的“身世”非同一般,它们的年份最早可以追溯至7800年前,也就是新石器早期,为研究当时人类的生活起居提供佐证。 近日,本报记者前往三峡博物馆,为你独家揭开小陶片的身世之谜。 ![]() 大地坪遗址出土的小陶片。杨晨 摄 “三峡第一片” 佐证:新石器时代巴渝先民的烹饪方式 看似一块普通的红褐色陶片,还不足巴掌大小,一经考证,竟成了“三峡第一片”。毫不起眼的它,究竟有啥来头? “它诞生在约7800年前,几年前从奉节鱼腹浦考古发掘时出土。”三峡博物馆藏品部主任彭学斌说,重见天日的小陶片长3.5厘米、宽2厘米、厚0.4厘米。经鉴定,它是目前三峡地区发现的最早的陶片。 事实上,它的研究价值,可不只是时间久远这么简单。 彭学斌介绍,陶器在古代主要作盛装器皿用,而在7800年前就出现了陶,证明当时巴渝地区的烹饪方式已经从烧制、火烤等初级烹饪向蒸煮改变。“当地的居民将狩猎或种植所得的初级食材,放入既可装水、又可用火烤的陶器当中,既改善烹饪方式,又让食物的营养被保留,适合人体的吸收、口感也更好。” 另一方面,陶器的贮藏功能也体现了当时的居民已向聚落发展。当食物或食材不能一次被吃尽,或是开始考虑由于季节的变化、自然灾害的来临需要保存时,聪明的先民用耐用性强、不易变质且可以密封的陶器作为盛装食材的器皿。“有贮藏方面的考虑,恰恰证明新石器时代的巴渝先民们逐渐抛弃了东奔西走、随遇而安的居住生活,向着稳定、落地生根的聚落方式演变。”彭学斌说。 陶纹焦黑、细密 暗示:4000多年前重庆就有人吃稻米 如今,稻米已是常见的主食,稻作农业的起源也是农学界和史学界乐于研究的方向之一。 据了解,近年,黄河下游江苏连云港二涧村、汉水上游的陕西西乡李家村等遗址都发现了7000多年前的稻作遗存。那么,重庆地区最早的稻作农业究竟是什么时候呢? 三峡博物馆馆员在此次可移动文物普查中发现,陈列于“远古巴渝”展厅的大地坪陶片为这一疑问提供了线索。 出土于重庆市云阳大地坪遗址的陶片长8厘米,宽5.5厘米,表面呈现出陶色不均、大体为红褐色。但和以往发现的大多数陶器不同,它的表面没呈现出规则图案,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略带焦黑的细密纹路。 这是陶片烧制时留下的痕迹吗?为什么会留下细微的痕路? 在显微镜下,细心的研究人员发现:这是水稻壳的痕迹! 彭学斌说,陶片的年份可追溯至4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中坝时期,陶片中的水稻壳则充分说明了当时的重庆地区已经出现了稻作农业。“虽然目前还不能断定,这是不是重庆地区最早的稻作农业的证据,但至少在4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过上了吃稻米的生活。” (原文刊于《重庆日报》2016年7月28日第9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