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里耶古城 秦简 秦文化 国际学术研讨会 KEY WORDS: Liye citysite Qin slips Qin cultur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ABSTRACT: On the occasion of the fifth anniversary of the discovery of the Liye citysite and Qin slips,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China Liye Citysite, Qin Slips and Qin Culture” sponsored by the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of CASS and other institutions and undertaken by the Communist Party Committee and People’s Government of Longshan County was held in Longshan County, Hunan on 17—19 October 2007. The conference discussed mainly three subjects, i.e. the Liye citysite, Qin slips and the Qin culture. Its success is bound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Liya citysite and Qin slips and to provide forceful academic support for the effective protection, rational exploitation and scientific utilization of the Liye cultural heritage. 里耶古城遗址位于湖南省湘西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东北部,东临酉水,最初发现于1996年。2002年起,为配合碗米坡水电站建设,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州、县文物部门,对里耶古城及相关的古遗址、古墓葬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发现并清理了里耶古城遗址、麦茶战国墓地、清水坪西汉墓地、大板汉代墓地、魏家寨西汉城址和大板东汉遗址,特别是在里耶古城内一口井(编号为J1)中出土了37000多枚秦代简牍,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2006年出版的由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的《里耶发掘报告》,对上述考古发现进行了详细介绍,为里耶古城、秦简及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里耶古城和秦简的发现可称得上是新世纪中国考古最重大的发现之一。 为总结、交流里耶古城及秦简近年来考古发现和研究的最新成果,进一步推进秦文化的研究,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里耶古城和秦简发现五周年之际,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主办,中共龙山县委、龙山县人民政府承办的“中国里耶古城·秦简与秦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10月17~19日在湖南省龙山县隆重举行。国内考古、历史学界相关专家,以及来自美国、日本、韩国等的海外学者计70余人出席了会议,其中有50余人提交了论文提要并作了小组发言。中央电视台、中国文物报社、新华网、考古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文物出版社,以及当地媒体等对会议进行了采访、报道。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究所副所长卜宪群主持,龙山县人民政府县长张才金致欢迎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白云翔致开幕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研究所所长陈祖武,湖南省文物局局长陈远平,中共湘西自治州州常委、宣传部长周小毛等领导先后讲话。 会议发言和讨论分考古组和历史组进行。大会发言由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袁家荣主持,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柴焕波,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庆柱,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吴荣曾,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黄展岳,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马怡,中共龙山县委书记曹世凯先后作大会发言。 这次会议的议题主要有3个:里耶古城、秦简、秦文化。围绕这3个议题,与会代表进行了大会发言和小组发言及讨论。 一、 里耶古城研究 里耶古城的发现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刘庆柱以《关于里耶古城考古发现与研究的学术意义》为题作大会发言,从四个方面对里耶古城发现的意义进行了阐述。一是里耶古城始建于战国时代的楚国,继之秦、汉,沿用至晋。这样一个时间跨度,恰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从王国进入帝国的时代,是帝国形成与早期发展的时代,作为这个时代的古城遗址,自然就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历史意义。二是里耶古城从楚国的军事城堡到秦国、秦王朝与汉晋帝国的基层政治中心——县治,其“城”的时代不同,相应地功能也在变化,这种“变化”实质上是时代历史的变化。这在以往的古代城址中是很少见到的。三是以里耶古城遗址为中心的周边不同等级遗址单位(魏家寨遗址、大板东汉遗址等),对认识“县治”与周边“社会单位”关系十分重要。在里耶古城周围2.5公里之内,属于里耶古城的麦茶战国时代与秦代墓地、清水坪西汉墓地、大板汉代墓地等丰富的“二元”物质遗存,对于古代城址考古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四是里耶古城出土的37000余枚秦代简牍,为解析帝国时代国家基层政治统治中心、经济管理中心、军事控制中心的“县城”,提供了极为丰富、全面、科学、宝贵的考古资料,这在中国考古学乃至世界考古学上都是十分罕见的。 里耶古城遗址发现的遗迹和遗物,是研究古城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白云翔以《从里耶古城论秦汉物质文化的统一性与地域性》为题,对里耶古城秦和西汉时期物质文化的统一性与地域性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从城址及建筑分析,里耶古城在结构上与中原地区汉代城市基本相同;城内发现的房址,尽管与典型的干栏式建筑有所差别,但明显有别于中原地区发现的夯土墙和土坯墙房屋,更不同于半地穴式夯土房屋;城内发现的井主要有土壁木井圈结构和圆形土壁结构,而中原地区流行的陶井圈结构和砖券结构的井尚无发现。其次,从遗物分析,所发现的简牍中,有10多枚的文字具有战国楚文字特征,其余3万多枚均为隶书,说明随着秦王朝的统一,秦的隶书立即成为当地的“官方文字”。古城出土的瓦,明显有别于战国时期的瓦,而与秦咸阳城、阿房宫遗址、汉长安城出土的瓦近似,但没有发现砖。古城出土的铁器种类多样,但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最后,对统一性与地域性的关系及其动因进行了探讨。里耶古城秦和西汉时期的物质文化既有强烈的统一性,又有鲜明的地域性,表现为主体上的一致性和局部上的多样性。其统一性缘于政治和经济的统一,以及技术和文化的传播;其地域性缘于当地的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特有的社会需求。 作为里耶古城的考古发掘者,柴焕波以《里耶古城的发掘与研究》为题作大会发言,对里耶古城、秦简和墓葬的发掘与研究情进行了介绍。首先,根据考古发现情况分析了里耶古城的功能和历史沿革。里耶古城是战国时期楚国极西的一座军事城堡,秦统一后,继续沿用,并作为洞庭郡下辖的迁陵县城的所在地,直至毁于秦末兵燹。西汉时期,在第一期城址的废墟上进行了修筑,城墙继续沿用,新开通了西门道,在城墙与护城河之间新拓了环城道路,并在局部地段砌有卵石护坡,显示出军事功能的减弱与使用功能的增强。整治后的里耶古城成为汉武陵郡下辖的某个县治的所在,一直沿用至东汉。其次,所出土的秦代简牍,是秦代考古的一次重大发现,使人们对秦汉社会生活有了更丰富、真切的认识。最后,墓葬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是多方面的,在通过器物的形态、组合的变化进行断代的基础上,可以进行更全面的研究。如对于麦茶战国墓地,尝试从不同族别的角度来解释随葬品的一些不同组合。对于清水坪西汉墓地,尤其关注墓葬的平面排列关系。整个墓地包括若干相对独立的墓区,大致相当于宗族与家族的关系。墓地中夫妻异穴合葬或同穴合葬的现象突出,核心家庭的趋向已非常明确,体现了西汉土地占有方式与社会结构的变化。 龙京沙作为里耶古城的考古发掘者之一,在题为《里耶古城遗址反映的几个问题》的发言中,主要阐述了三个问题。一是湘西在历史时期的地位。湘西武陵山区在整个楚、巴、秦争霸时期,成为战事争夺的焦点。楚时设黔中郡,秦白起拔楚后置秦黔中郡、迁陵县、酉阳县等,汉设武陵郡。从黔中郡到武陵郡,从武陵蛮到五溪蛮,直至以酉水为中心的皛阳、溪州,所控制的地理区域渐渐缩小,最终发展到“汉不入峒,蛮不出峒”土司割据的封闭局面。二是“洞庭”、“迁陵”、“酉阳”、“皛阳”之关系。从《楚策》“楚地西有黔中、巫郡……南有洞庭、苍梧”等史料分析,“洞庭”与“黔中”、“巫郡”、“苍梧”相提并论,当明指郡名。里耶出土的秦代简牍上的内容也证实秦洞庭郡确实存在。然见诸史籍有迁陵、酉阳、沅陵、皛阳等县,当为秦洞庭郡和汉武陵郡管辖,治所可能在酉水流域的某一地点。三是与里耶城址相关的文化遗存。主要是战国到东汉时期的墓葬,还有城址周边的重要遗址,如魏家寨和大板古遗址等,它们与城址的关系密切。 里耶古城在战国时期是楚国的军事城堡,具有重要的军事防御功能。高崇文在题为《从里耶古城谈秦楚关系》的发言中指出,战国后期,秦对楚的兼并战争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其主要进军路线有两条,一条是从汉水、丹水向东进军,夺取江汉平原,设立南郡;另一条是凭借巴蜀之地从酉水向东进军,夺取楚江南地,设立黔中郡。在湖南的酉水一线,已发现数座战国时期的楚城址,里耶也发现战国中晚期的楚城、楚墓,又发现秦城和秦墓,表明秦楚在这一地区的激烈争夺。特别是里耶秦简的发现表明,秦将张若从南线攻楚取巫郡及江南而设的黔中郡应在湘西北地区,秦代为洞庭郡,汉代改为武陵郡。 对里耶古城的年代和文化内涵进行分析,是考古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刘彬徽以《里耶古城一、二期文化内涵的思考》为题,探讨了里耶古城的文化内涵。里耶古城第一期文化的年代为战国中晚期,包含遗址第一期和麦茶墓葬的第一、二期;第二期文化的年代为秦代,包含遗址第二期。里耶古城第一期文化以楚文化因素为主,第二期文化从出土秦简看,完全是秦文化,但从出土遗物看,又似乎以楚文化因素为主,辅以少量的秦文化和地方土著文化因素,这种情况应与秦王朝只有短短的15年时间有关。关于麦茶墓葬中D组墓的文化属性问题,将其断为苗蛮人的考古学文化载体,值得讨论,应为楚文化。 墓葬与城址的关系以及墓葬的文化属性历来是考古学者所关注的问题。韩国河《从里耶墓葬看楚、秦、汉文化的演进关系》为题,对里耶墓葬进行了分析。一是里耶墓地与城邑聚落的关系。从东周列国都城的墓葬分布情况可以判断,墓葬与城址的关系从距离上看是逐渐走向分离。这是城市使用功能及其规划发生巨变的重要时期。里耶古城、魏家寨西汉城址、大板东汉遗址都表现出了这一特点。二是里耶楚文化的演进状态。依《里耶发掘报告》,麦茶战国墓地与里耶古城的年代不完全契合,墓葬缺少战国中期偏早和战国末年的材料。出土陶器均以泥质陶为主,但墓葬中没有鬲、釜、瓮等实用器,这与两湖地区战国楚墓相一致。三是里耶秦文化的介入。与战国楚文化相比,里耶秦文化的代表是简牍,还有井、陶量和半两钱等,基本上反映出秦代郡县制、货币、度量衡等一统的政治国策。一些战国和西汉墓中出土的扁壶,显示出与秦文化相近的信息。四是里耶汉文化的一统风貌。清水坪和大板汉墓中出土的仿铜陶礼器的组合及变化特点与汉代两京地区的汉墓一致,反映了西汉时期从政治一统到文化一同的风貌。五是里耶东周秦汉文化的启示:多元一体到多元一统再到统一多样。秦代统一政权的出现加速了多元一统的汉文化形成。汉武帝以后,统一的多样性非常突出。 里耶秦简出自里耶古城1号井(J1),对于J1中堆积成因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秦简的埋藏情况。刘瑞以《里耶古城J1埋藏过程试探》为题,根据《里耶发掘报告》所公布的考古资料指出,目前难以判断J1“始建于战国至秦,废弃于秦末”,其作为汉代水井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从J1内的堆积来看,不存在J1“废弃于秦末”,然后即被回填的可能。J1内的3层“淤泥板结”是非常值得注意的,这3层淤泥板结所分隔开的井内堆积应是4个大批次堆积的结果,虽然不能排除报告提出的J1是在不超过3个月内完成填埋的可能,但J1也可能是在2年、3年,甚至多年内填埋,而夹杂在J1内各层堆积中的简牍应是西汉时期的多次填埋所致,其跨年度填埋的可能性无法排除。 里耶古城遗址的发掘及秦简的出土,为今天的龙山县里耶镇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曹世凯以《里耶古城开发探讨》为题作大会发言。他从里耶镇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里耶古城和秦简发现的重大现实意义出发,提出了里耶古城保护开发和加快推动龙山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规划,为里耶古城的研究增添了新内容。他指出,里耶古城旅游资源品位高、种类多、特色浓,极具开发价值。自秦简出土以来,坚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开发前景广阔。里耶古城成为龙山旅游发展的龙头,必将带动龙山旅游乃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并融入“神秘湘西”,成为“神秘湘西”的重要板块。 二、 里耶秦简研究 里耶秦简是里耶古城遗址发掘的重大收获,出土的37000余枚简牍是继秦始皇陵兵马俑之后秦代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为复原秦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截至目前为止,虽然仅公布了其中的一部分资料,但此次会议上提交的论文,其研究已深入和触及到了秦代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成果丰硕。 秦统一六国之后,确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官僚制度,对后世官僚体制的发展演变产生了重大影响。里耶秦简作为迁陵县的行政文书,内容广泛涉及秦代职官尤其是地方职官。刘乐贤以《读里耶秦简札记二则》为题,具体考察了里耶秦简中的“职官省称”现象;邬文玲以《里耶秦简所见职官研究》为题,对里耶秦简中所见的职官及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卜宪群以《从里耶秦简看秦代乡里的吏员设置与行政功能》为题,对里耶秦简所反映的秦代乡里吏员设置与行政功能等问题进行探讨,并指出在战国至秦汉的历史展过程中,国家对乡里社会的控制有一个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总趋向是控制力逐渐减弱,中间层次逐渐扩大,乡里社会自身参与的力量越来越大,但从里耶简牍来看,国家对乡里的控制还是十分严密的。 里耶秦简主要是秦代洞庭郡属县——迁陵县的官方行政文书,反映了一系列秦代的文书制度。汪桂海以《从湘西里耶秦简看秦官文书制度》为题,从文书程序及文书收、发记录等几个方面,探讨了秦代官文书制度,并揭示出秦汉官文书制度的渊源关系。日本学者藤田胜久以《里耶秦简与秦帝国的情报传达》为题,对已发表的里耶秦简资料进行分析后指出,这些文书并非各地通信的公文原本,而是地方行政的资料库,说明2200年前,在秦帝国的县官府中有着能够进行文书传达、文书处理与保存以及劳役和财务运营的情报系统。马怡以《里耶秦简中几组涉及校券的官文书》为题、湖北省荆州博物馆彭浩以《读里耶秦简“校券”补记》为题,对里耶秦简中的“校券”文书进行了分析、探讨。 里耶秦简中还保留了不少法制史料,反映了秦代的法律制度。日本学者山明以《卒史覆狱试探》为题,对秦代卒史覆狱的性质进行了探讨,认为卒史覆狱是秦代监督司法的重要环节。徐世虹以《从秦式到唐式》为题,探讨了唐“式”的起源,认为唐“式”这种法律形式最早可追溯至秦“式”。蔡万进以《里耶秦简研读三题》为题,对里耶秦简中的“兴徭令”进行分析后指出,“兴徭令”的发现,反映了秦自商鞅变法以来所实行的“耕战”政策在秦始皇时仍得到贯彻执行,对以往关于秦之徭役制度的认识应予以重新审视。 奴婢问题是秦汉时期的主要社会问题,关系着对秦与汉代社会性质的认识。黄展岳以《里耶秦简所见官私奴隶和刑徒》为题作大会发言。他根据里耶秦简中的文书简和祀先农简所记指出,秦代在修筑城垣、官署、运输等大工程或战争中,往往驱使大量刑徒和官私奴隶服役,这时奴隶和刑徒基本上没有区别;私家奴隶大多见于户籍简,推测当时有爵之家蓄养奴婢甚为盛行。 里耶秦简中的户籍简,不仅是秦代户籍简牍的首次发现,也是研究秦代户籍制度和家庭历史的珍贵资料。韩国学者尹在硕在题为《里耶秦简户籍简牍反映的秦朝户籍制度和家庭结构》的发言中指出,里耶户籍中把私家奴婢编入主人家户籍的事实,为理解秦简秦律中“户”、“同居”、“室人”等法律术语提供了线索;除核心家庭以外出现的直系家庭、联合家庭现象,有可能反映了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从未实行过小家庭政策。张荣强在题为《湖南里耶所出“秦代迁陵县南阳里户版”研究》的发言中指出,这批户籍简牍应是秦代迁陵县南阳里的户版,从其反映的家庭结构、各户家口皆未注明年龄或身高等信息看,应是秦占领楚地后不久之物。香港学者黎明钊以《里耶秦简户籍简牍的探讨》为题、日本学者广濑薰雄以《里耶秦简户籍简刍议》为题、黎石生以《里耶秦简二题》为题,分别从不同角度对里耶秦简中的户籍简进行了研究。 里耶秦简中的里程简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新的史地信息。韩国学者金庆浩在题为《里耶秦简里程简的内容与秦的地方统治》的发言中指出,里程秦简中的地名反映了秦代京师(内史郡)以东地区的干线道路情况,这应是战国时期贯通燕国至楚国的交通网,其主要作用在于有效防范秦统一后可能发生在各地的叛乱,而位于这条路线最南端的迁陵,是秦在南方地区维持和加强其统治的军事要地。韩国学者金秉骏在题为《秦汉时代的河运——以里耶秦简为线索》的发言中指出,里耶秦简中的“里程表”和借公船的记载等已表明秦代不少运输使用了河运,所谓“偏远”的概念本身是从陆路的观点提出的。如果通过水路能够解决一些交通问题的话,我们应该重新理解边疆特别是内境与外境之间的地区。实际上,像里耶地区一样,在“偏远”地区实现了积极的郡县支配的地方不少,如马王堆出土《军事图》和放马滩出土古地图的地方虽都是深远的山林地区,但不是水路交通不便的地方。 里耶秦简中的祠先农简,向我们传递了秦代基层祭祀先农的有关信息。田旭东在题为《从里耶简“祀先农”看秦的祭祀活动》的发言中指出,祭祀典礼是古代中国政治社会生活的重大内容,对先农的祭祀一直被列入国家祭祀的典礼,里耶秦简祠先农简反映了秦代基层的祭祀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秦代对礼制的继承,那种认为秦废除了先秦礼制的看法应重新认识。宋艳萍以《从秦简〈日书〉出现的祭与祀窥析秦代地域文化》为题,对秦简《日书》中“祭”与“祠”反映的地域文化特点进行分析,指出楚人重祭、秦人重祠,两者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即楚文化和秦文化。 此外,张春龙以《里耶秦简中记录疾已等人用餐情况的简牍》为题,介绍了最新整理的官吏用餐记录的简牍;日本学者横田恭三以《由里耶秦牍来考察毛笔的性能》为题,具体考察了里耶秦简文字的不同书写风格与当时使用的毛笔性能的关系;方北松以《里耶秦简脱色脱水效果简介》为题,介绍了里耶秦简的脱色脱水保护技术。 三、 秦文化研究 秦文化研究是本次研讨会的重要议题之一,与会代表就这一方面内容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研讨。秦阿房宫遗址的重要发现,使人们认识到了历史的真实。李毓芳、王自力以《秦阿房宫》为题,介绍了阿房宫考古近年来的工作和收获。阿房宫考古队首先对传统和习惯上认定的阿房宫前殿遗址进行了调查、勘探和发掘。考古资料表明,前殿遗址台基东西长1270米,南北宽426米,现存高12米。夯土台基上面东、西、北三面有墙,南面无墙。三面墙所围区域内没有秦代的堆积层,没有宫殿建筑遗迹(即阿房宫未建成),也没有发现火烧痕迹。考古队又在北至渭河、南至汉代昆明池北岸、东至河、西至沣河的13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勘探和发掘。发现的遗址主要有14处,包括传说中的烽火台、上天台、磁石门遗址等。事实上,这些遗址均为秦汉上林苑的建筑,与秦始皇修筑的阿房宫毫无关系。即除了前殿外,阿房宫并没有其他建筑建成。诗人杜牧笔下宏大、雄伟、壮丽的秦阿房,事实上并没有建成。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之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包括书同文字、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以及划天下为三十六郡,将郡县制推行全国等。这些措施的实施情况如何,仅据文献记载难以得出确切的结论,秦代考古为了解秦代各项统一措施的实施情况提供了实物资料。徐龙国在题为《秦各项统一措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的发言中指出,考古资料反映了秦始皇各项统一措施的实施是全面和深入的。所谓全面,是指它不仅包括文字、货币、度量衡、郡县制以及与之相应的各项法律制度等各个方面,而且这些措施是在当时秦帝国的整个疆域之内实行的。在东到山东半岛、西到甘肃境内、北到长城沿线、南到岭南地区的广大地区,都发现了反映统一措施的实物资料。所谓深入,即指各项统一措施不仅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对以后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措施的实施,一方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也与秦始皇个人的智慧与胆识有关。以往文献往往过分强调后者,但从考古资料看,恐怕前者所占份量更重。 秦始皇陵考古是秦代考古最重要的容之一。在对秦始皇陵进行考古勘察时发现,地宫中存在大量的水银,其用途和来源备受关注。段清波在题为《秦始皇陵地宫水银及相关问题研究》的发言中指出,秦始皇陵地宫中存在的大量水银是被用来制造秦帝国时期江河湖海地理版图的,它们来自川、黔、湘交界处和秦岭南坡的旬阳一带,当时的水银制造技术限制了水银的产量,秦始皇陵地宫中的水银不可能有百吨之多。春秋战国时期的水银主要用在黄白术上,即用于制造鎏金、鎏银器物,纯粹的水银是类似于贵金属的财富。另外水银还被用在医疗方面。人们得出水银具有剧毒性质的认识不早于西汉,以水银处理尸体的设想可能是金缕玉衣退出贵族埋葬领域后的新实践。而防腐的设想出现得更晚,宋代才大行其道。秦始皇陵地宫中的水银没有防腐防盗的设想,而是以水银来演示江河湖海的水系,将帝国最辉煌的历史以物化的形式载录下来,表现的不仅仅是秦始皇个人的英雄经历,也是他心系天下和对国家能得以长久地传承的企盼。 秦代文物是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建筑材料瓦当到生活用具漆器,都有学者关注和研究。申云艳以《秦代瓦当初探》为题,介绍了秦代瓦当的发现与研究状况、类型和年代等。她认为,秦代大兴土木,瓦当的制作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园遗址、辽宁绥中石碑地和河北秦皇岛金山嘴的秦行宫遗址等秦代建筑遗址中出土了不少能确定为秦代的瓦当,其他地区因秦代存在时间很短,在考古发掘中很难划出秦代地层,所以出土瓦当的年代只能大致定为战国晚期至西汉初年。从现有的考古材料看,秦代瓦当在继承了战国晚期瓦当样式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洪石在题为《秦代墓葬出土漆器概论》的发言中指出,秦代漆器承袭战国漆器的传统,又有自己的风格,对汉代漆器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从秦代墓葬出土的漆器看,秦代漆器作风古朴。胎骨基本上均为木胎,器形有杯、盂、盛、圆奁、椭圆奁、具器、、樽、卮、勺等。其中,有些器形是继承战国传统,而有些则应是肇始于秦代,或早至战国晚期的秦国。秦代漆器中不见了战国楚墓中的豆,而汉代大量的盘、案,在秦代漆器中几乎不见,但在战国楚墓出土漆器中案是较常见的,盘很少见。战国楚墓中常见的丧葬用具镇墓兽和乐器虎座鸟架鼓在秦代墓葬中也不见。漆器上的纹样基本上为彩绘,承袭战国时期的内红外黑、黑地朱绘的传统。图案不再是战国时期的抽象风格,而是简约而写实、生动而活泼。秦代漆器上的金属构件比较少见,多为樽的、钮、足。秦代漆器上有烙印或刻划的制造者标记,这种在漆器上“物勒工名,以考其诚”的传统被汉代继承。 里耶古城1号井内出土的秦代简牍为研究秦代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制度提供了极为难得的资料,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秦代政治、经济制度的认识。美国学者包华石在题为《关于秦代施政思想基本前提的初步探讨》的发言中指出,里耶秦简屡次使用“其以律令从事报之……”之类的词句,表明行政的措施不是私人随意断定的,必须按照私人之外的公共规范来施行。这是秦代对后来社会的重大贡献之一。这一贡献实际上是认识论重大转变的结果,在《吕氏春秋》以及马王堆《帛书》中可以探索这种思想倾向的早期形成。其一为因果的关系,即“凡物之然也,必有故”。这种概念的形成体现在战国晚期文本中出现表达逻辑关系的词缀,譬如“有以”、“之所以”或“因”等词句。其二为支配官制(即政权)的措施,即“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的道理,包括举贤任能的标准和所谓“形”与“名”必得相配的规范。其三为所谓无神主义,即将社会或政治资源的流通视为物质材料的循环。此三种思想倾向皆是秦代官制理论的基础并在里耶秦简的文中得到体现。 渝东南地区与湘西北地理位置接近,地理环境相似,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区域内民族间的交往密切,因此在文化上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和统一性。李大地在题为《渝东南地区先秦时期的考古发现》的发言中指出,渝东南地区主要包括原黔江地区下属的酉阳、秀山、黔江、彭水及乌江所流经的武隆和涪陵部分地区,地处四川盆地、贵州高原和洞庭湖区的交汇带,是渝、黔、湘、鄂四省、市古代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近年来,重庆市文物考古所为配合基本建设陆续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工作,发现了一大批先秦时期的遗址和墓葬,填补了这一地区先秦时期文化的空白,为乌江、酉水流域考古学文化的区域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此外,与会的韩国学者还介绍了韩国近年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情况。如李海铢在题为《韩国南部青铜时代环壕聚落研究》的发言中指出,在韩国南部存在很多青铜时代的环壕聚落,其环壕具有防御、空间区划以及利用水资源进行经济生产等功能。复合型的环壕聚落包括环壕、墓葬、竖穴居址、耕作遗迹等多种遗迹形态。从环壕聚落的功能、位置以及与周边遗迹的关系来看,聚落形态并不固定,而且随着青铜时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营建环壕聚落的功能、目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崔景圭、金美京以《韩国三国时代加耶古墓的特征——以进礼外村里古墓群为中心》为题,介绍了金海市进礼外村里古墓群调查发掘情况,该墓群共发现100多座竖穴式石椁墓,筑造于公元5~6世纪,这个时期正是金官加耶势力减退的时期。根据出土的遗物,再对照其他重要遗迹,可以了解社会中下层的生活情况。 19日下午举行大会闭幕式,由白云翔主持,高崇文和蔡万进分别代表考古组和历史组发言,卜宪群作会议总结,中共龙山县委副书记夏文斌讲话,袁家荣致闭幕词。 研讨会期间,与会代表还参观考察了里耶古城遗址。里耶古城、秦简对于研究秦代历史文化等方面非常重要,考古报告已经出版,秦简报告即将公布,加之这次成功召开的学术研讨会,必将进一步深化对里耶古城和秦简的认识,进一步繁荣战国秦汉考古学研究,掀起秦代历史和秦文化研究的新高潮,为里耶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提供强有力的学术支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