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姑墩遗址地处长江南岸冲积平原的边缘, 2010年3~8月,考古所对铜陵师姑墩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商周时期房址2座、灰坑10个、沟7条、水井1眼,另有大量柱洞和少量木头、石头堆积。出土陶、石、铜类“小件”文物250余件,另有较多的铜渣和炉壁残块。 该遗址的主体堆积呈四周高、中间低的特点,陶片、木头堆积主要出土于中间区域。遗址早期相当于中原的夏商时期,晚期为西周至春秋时期。 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接近于二里头文化时期的陶器以夹砂灰陶为主,代表性器型有侧三角足罐形鼎,粗长颈凹圜底罐,陶铃,盘形豆,白陶缸,觚形杯等。商时期的陶器主要有夹砂灰陶、夹砂红陶和泥质黑皮陶。夹砂红陶有花边底缸,夹砂灰陶有锥状足粗绳纹鬲,泥质黑皮陶有假腹豆、高柄壶形豆、觚形杯、鬶、圈足盘等。西周至春秋时期的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的数量逐渐增多。代表性器型有夹砂红褐陶素面有刮抹痕柱状足鬲、夹细砂饰弦断绳纹锥状足鬲、曲柄盉、正装宽扁形外撇鼎足等。 陶鼎足 从西周早期的地层开始,与青铜冶铸有关的遗物逐渐增多,基本涵盖了青铜冶铸的各个环节。出土的成品铜器中可辨器形多数为工具和武器,有锛、矛、镞、削等,容器类有器足等,另有不少残铜块。 师姑墩遗址接近于夏时期的遗存与江淮地区的大城墩类型面貌相似,并与斗鸡台类型、二里头文化、点将台文化有一定的联系;商时期遗存表现出较浓的中原风格;西周至春秋时期文化面貌中地方因素占有一定比例。 青铜冶铸遗存的发现首次明确证明了皖南铜矿的开发早到商代并对研究商周时期青铜生产的社会化问题提供了丰富材料。 参考资料: 张小雷,朔知:《青铜考古的新成果——安徽铜陵师姑墩遗址发掘的收获与意义》,《中国文物报》,2011年4月15日。 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新发现年度记录2010》,中国文物报社,2011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