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中国考古 >

陈巴尔虎旗民族文物考古概述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中国考古网 刘国祥 白劲松 参加讨论

    
       呼伦贝尔草原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大兴安岭以西,由呼伦湖、贝尔湖而得名。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著名的三大草原之一,地势东高西低,海拔在650-700米之间,总面积约93,000平方公里,其中天然草场面积占80%。这里地域辽阔,水草丰美,3000多条河流纵横交错,500多个湖泊星罗棋布。自秦至清,东胡、匈奴、鲜卑、突厥、回纥、黠戛斯、室韦、契丹、女真、蒙古等游牧民族先后在此繁衍生息,发展壮大,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格局产生过重要影响。
    
      
    
       陈巴尔虎旗(简称“陈旗”)[ ]处在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位于呼伦贝尔市的西北部,地处北纬48°43′18″至50°10′35″,东经118°22′30″至121°10′45″。东部和东北部分别与牙克石市、额尔古纳市接壤,东南与海拉尔区毗邻,南接鄂温克自治旗,西临新巴尔虎左旗,西北与俄罗斯隔额尔古纳河相望,中俄边境线长233公里(全系水界)。全旗东西宽约122公里,南北长约125公里,总面积21,192平方公里。
    
      
    
       本旗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东半部为大兴安岭中低山丘陵,西半部为波状高平原。地貌总体上形成由东、北、西三面低山丘陵围绕的马蹄形盆地。旗内是世界唯一的纯天然草甸草原,分属9类,54个类型,总面积为17,656平方公里。有“天下第一草原”、“天堂草原”、“天鹅的故乡”之美誉。其东部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其余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莫尔格勒河绵远流淌在广袤的巴尔虎草原上,堪称“天下第一曲水”。
    
      
    
       陈旗草原历史悠久,在历史上先后蕴育了诸多游牧民族。蒙元时期,铁木真奠定在蒙古草原霸主地位的阔亦田之战便发生在这片草原上。“五箭训子”的阿阑豁阿便是巴尔虎人;成吉思汗的六世祖海都的复兴靠的是巴尔虎人。清雍正十年(1732),巴尔虎蒙古人从大兴安岭以东布特哈地区迁来戍边,组建索伦左右两翼八旗。其中左翼大部驻牧在今陈旗境内。雍正十二年,又有3000名巴尔虎人从喀尔喀车臣汗部迁至呼伦贝尔,故称之前迁来的巴尔虎人为陈巴尔虎,而后迁来的为新巴尔虎。近几百年来,蒙古族的陈巴尔虎部一直于此生活,创造了独具魅力的巴尔虎蒙古族文化。
    
      
    
       巴尔虎是蒙古族中历史悠久的一个部落,起源于贝加尔湖东岸巴尔虎真河流域,世代过着游牧生活,现今主要聚集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的巴尔虎三旗、蒙古国东方省以及俄罗斯赤塔州等地。陈巴尔虎蒙古族人姓氏从血缘关系和祭敖包来区分。一个家族有姓氏兄弟、祭拜兄弟和叔伯兄弟3种[ ]。巴尔虎人认为敖包是萨满神灵所居和享祭之地,祭旗敖包和氏族敖包是巴尔虎人的重要祭祀仪式。
    
      
    
       因为生存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差异,巴尔虎的风俗习惯除了与各地蒙古族有诸多共性外,还明显地带有自己的部落特征。这在衣食住行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都有体现。巴尔虎蒙古族原生态音乐和舞蹈,是呼伦贝尔乃至全国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陈巴尔虎蒙古族,民俗文化原始奇异、独具魅力;他们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区别于其他地区的蒙古族,是内蒙古自治区多元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陈巴尔虎萨满教,是巴尔虎部落民俗文化的遗存,对其民族历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极大。
    
      
    
       陈旗遗址遗迹众多,历史文化悠久。经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田野普查工作,陈旗共发现不可移动文物374处(图1陈旗三普遗址分布图)。其中新石器时代遗址52处,东周1处,汉代30处,隋唐1处,宋辽金32处、清代21处、民国时期96处、当代32处,余者准确时代不详150处。上述遗址中,国保级单位2处,自治区级保护单位2处,旗保级单位23处,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其中又以此下遗址及所出遗物较为重要。
    
    
     全文阅读及下载
    
陈巴尔虎旗民族文物考古概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