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中国考古 >

鄂伦春自治旗民族文物考古概述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中国考古网 刘国祥 白劲松 参加讨论

    鄂伦春自治旗(简称“鄂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东北部、嫩江西岸,东经121°55′-126°10′,北纬48°50′-51°25′。北与黑龙江省嫩江县隔江相望,南与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阿荣旗接壤,西面与根河市、牙克石市为邻。旗境南北长261公里,东西宽280公里,边线总长1294公里。全旗面积54657.8平方公里,占呼伦贝尔市总面积的21.6%,是呼伦贝尔市面积最大的旗县,也是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旗。
    全旗林业占地面积8730万亩,占全旗总土地面积的97.2%。从林种的分布状况看,落叶松分布在北部、西部、东部;白桦、柞树多分布在西南部,其次是北部;山杨、柳树及灌木丛、榛柴等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南部。
    森林孕育了鄂伦春民族,其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形态均带有活化石色彩。作为我国最后的狩猎民族,鄂伦春民族被誉为“兴安猎神”、“森林马背民族”、“北半球渔猎民族的活化石”。
    “鄂伦春”为本民族自称,意为“住在山岭上的人”、“使用驯鹿的人”。鄂伦春民族自古游猎于大小兴安岭的深山密林中,是我国东北古老民族的遗裔,或谓源于南北朝时期室韦族的钵室韦和大室韦部族。作为族名,“鄂伦春”始见于《清太宗实录》,时称为“俄尔吞”。《清圣祖实录》中则称之为“俄罗春”、“俄乐春”、“俄伦春”、“鄂伦春”,后渐通用为今名。鄂伦春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属满——通古斯语族北语支,世代以狩猎、捕鱼、采集为生,以勇悍善射而驰名。
    生态环境是狩猎民族生存的第一要素。在长期的狩猎生活中,由于独特的地域环境和自然条件,鄂伦春民族形成独特的生产技能和生产方式,在经济生产、衣食住行、文化娱乐、风俗礼仪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体现了浓郁的森林狩猎文化特色。这集中体现在其桦皮文化、兽皮文化、以及民间音乐和宗教信仰。
    桦皮工艺是北方狩猎民族所共有的艺术形式,具有强烈的民族及地域特色。桦树皮器的分布,从世界范围来看,广泛存在于北半球寒带、寒温带生长着白桦树的区域内,是为“次北极圈桦树皮文化带”。
    大兴安岭的狩猎民族曾广泛使用桦树皮器,呼伦贝尔是桦树皮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地区之一。从已知的考古资料看,呼伦贝尔地区的桦树皮器始于东汉拓跋鲜卑,历隋唐室韦至辽——均出土于墓葬中,以至于今天的诸北方民族都在使用,并有一定的继承关系,这体现在器形、纹饰上刻划纹、锯齿纹的使用等方面。辽代桦树皮筒外壁缝的纵向的桦树皮带子,带子的两个长边修饰成锯齿状,便可能与现代桦树皮器皿所使用的锯齿咬合纹有渊源关系。至今生活在这里的北方森林狩猎民族如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族仍在沿用桦树皮器,始终未有中断。这种渊源关系使得借助鄂伦春等民族的桦树皮器考察古代游猎民族的生活状态具有可行性。
    鄂伦春族具有独特风格的房屋建筑有“斜仁柱”和“奥伦”。“奥伦”,即高脚仓库,意为“高处或顶部”。它是储藏物品的仓库,一般存放干肉、粮食以及过季的衣物等。
    “斜仁柱”,俗称“撮罗子”,意为“木杆屋子”,是一种适应游猎生产需要而创造的桦树皮建筑。即,以树木枝干搭建一圆锥形的木骨架,底部直径一般为4~5米。骨架外表覆盖以桦树皮制作的围子,冬天则在桦树皮围子外再覆盖兽皮围子。搬迁时,只搬迁围子,木骨架则留于原地。斜仁柱便于拆搭、迁移,极其适于游猎民族使用。斜仁柱随着狩猎场地的变更不断迁移,奥伦则不动,有时二者相距两三天的路程。《旧唐书》载室韦“或为小室,以皮覆上,相聚而居,至数十百家”。文献所载室韦建筑或与斜仁柱有似。
    鄂伦春族兽皮文化的历史同样悠久。鄂伦春人生活上所需的主要是狍、鹿、犴等皮,其中80%以上是狍皮。因为兴安岭地区最多的野兽便是狍子。有时也使用狐狸、灰鼠和猞猁等皮,以制作帽子、镶衣领和衣边。其鞣皮和制作皮制品的工艺极为原始,兽皮制品种类繁多,既保暖、耐用,又适于森林游猎生活,其上的纹样古朴美观,别具风采。
    
    全文阅读及下载
    
鄂伦春自治旗民族文物考古概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